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人类五千多万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即生态文学。生态文学通过对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的观察与研究,表达出对人类整体命运深刻的忧患意识。以《白鲸》、《寂静的春天》两部作品为经典案例,分析生态文学视阈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为生态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引文
[1]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6):27-30.
    [2]汤小红.文学的生态学价值[D].武汉大学,2016.
    [3]姜颖.解构人类中心主义[J].名作欣赏,2019(03):169-171.
    [4]陈竞宇,王全权.《阿凡达》生态美学思想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7(02):75-82.
    [5]刘文敏.人与自然的博弈——《白鲸》的生态主题思想解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67-69.
    [6]王全权.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7(01):40-52.
    [7]许淼.麦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思想及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1):152-153.
    [8]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9]周呈思.环境传播与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J].新闻前哨,2017(10):64-67.
    [10]白洋,杨晓春.论环境法生态整体主义意蕴及其实现进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41-47.
    [11]张瑛,吴长青.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视野下《寂静的春天》生态整体主义观述评[J].文教资料,2016(22):13-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