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土地产权关系评述与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唐富强 ; 刘灵辉
  • 关键词:土地所有权 ; 土地承包经营权 ; 产权关系 ; 永续承包权
  • 中文刊名:中国经贸导刊(中)
  •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 机构:四川省不动产登记中心(四川省地政地籍事务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8-06 15:57
  • 出版单位:中国经贸导刊(中)
  • 年:2019
  • 期:07
  • 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农地产权模糊性对征地补偿的影响与制度联动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4SFB30029);; 四川省软科学资助项目“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承接城市养老产业转移研究”(项目编号:2017ZR017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66-69
  • 页数:4
  • CN:11-3876/F
  • ISSN:1007-9777
  • 分类号:F321.1;F321.32
摘要
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主要有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两者分别享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土地产权关系是模糊不清的。通过引入"永续承包权"这一概念,厘清集体和农户的土地产权关系和界限,对农户与户内成员的土地产权关系也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下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土地产权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引文
[1]何一鸣,罗必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4):16-19.
    [2]贾生华.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整体配套改革[J].经济研究,1996(12):57-62.
    [3]曲福田,陈海秋.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软科学,2000(9):11-16.
    [4]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6):35-45.
    [5]周诚.再论我国农地征收的合理补偿[N].中国经济时报,2005-10-18.
    [6]韩俊.中国农村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政策走向[J].经济体制改革,2004(4):10-15.
    [7]许奕平.按份共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的完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21(4):70-77.
    [8]柳琳.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J].广西社会科学,2005(3):86-88.
    [9]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李惠平.再论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J].理论月刊,2006(1):158-160.
    [11]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9(5):177-181.
    [12]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于大水.物权法视野下农村土地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法学论坛,2008,23(1):100-106
    [14]韩松.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权及其实现的企业形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渠涛.物权法实施中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28(6):84-86.
    [16]韩松.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享有形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3):50-58.
    [17]孙爱平.论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J].法学研究,2003,1(2):52-57.
    [18]孔祥俊.民商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19]张照栋,刘舵.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14(4):28-31.
    [20]韩松.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形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5):39-51.
    [21]肖方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中外法学,1999(4):86-90.
    [22]胡吕银.集合共有:一种新的共有形式——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研究对象[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54-59.
    [23]李昌庚.新路径视野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反思与重构——兼评《物权法》第五章[J].学术论坛,2007(7):125-130.
    [24]戴青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2):11-13.
    [25]谭玲.论土地承包权的性质[J].社会科学研究,1986(4):29-32.
    [26]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7]刘灵辉,陈银蓉,成楠.土地征收对承包权的影响与补偿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2):315-321.
    [28]刘月喜.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J].武汉学刊,2006(2):11-13.
    [29]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0]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2]刘灵辉.农地使用制度不确定性与水库移民安置区利益冲突及整合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5):62-66.
    [33]董德坤,谷树忠,沈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实施的前瞻性问题,广东农业科学,2011(22):195-200.
    [34]朱广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的制度建构[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4):118-125.
    [35]高圣平,严之.“从长期稳定”到“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再认识[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22(4):34-39.
    [36]胡昕宇,韩伟.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若干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1-105.
    [37]王红霞.关于忻州市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2010(11):54-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