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问题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Marxist Feminism in China
  • 作者:刘刚
  • 英文作者:LIU Gang;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 妇女发展 ; 马克思主义
  • 英文关键词:Marxist feminism;;women's development;;Marxism
  • 中文刊名: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 机构:中央财经大学;
  • 出版日期:2019-11-06 10:54
  • 出版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06
  • 基金: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与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91)
  • 语种:中文;
  • 页:19-25
  • 页数:7
  • CN:37-1477/D
  • ISSN:1008-6838
  • 分类号:C913.68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解放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开始关注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中的实质和特点,强调西方理论对我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的异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认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多学科、多元化发展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指导下完善我国妇女发展理论等问题。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语境,用新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纵深化理论探讨和多元化实践探索,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和新路径。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co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feminism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of Western Marxist feminism. Such studies emphasize the impact of Western theor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movements in China, which has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insufficient research area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in Marxist feminism, the issues of ide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feminis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development theory i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feminism. Earnestl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deepening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diversified practice of Marxist feminism from new dimensions have become a new need, new trend and new research approa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引文
[ 1 ] 李晓光.吸纳社会性别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25-30.
    [ 2 ] 杜洁.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J].妇女研究论丛,1997(4):6.
    [ 3 ] 陈英.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3-17.
    [ 4 ] 王宏维.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读模式[J].学术研究,2002(4):22-27.
    [ 5 ] 祝小丁.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影响[J].方法论刊,2006(11):49-50.
    [ 6 ] 沃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J].学术研究,2002(4):28-31.
    [ 7 ] 继红.新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2):6.
    [ 8 ] 赵凯.反本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者立场[J].妇女研究论丛,2004(5):78-80.
    [ 9 ] 易显飞.“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5-59.
    [10] 戴雪红.父权制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女性主义的理论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1(6):32-37.
    [11] 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浙江学刊,2005(5):205-209.
    [12] 束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其中国本土化推进[J].宜春学院学报,2014(7):21-23.
    [13]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M]//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4-161.
    [14] 朱进进.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理论界定及其发展前景[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09(1):13-18.
    [15] 董金平.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前沿问题及其内在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2013(5):5-14.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鹿锦秋,付文忠.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的建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112-118.
    [18] 钟丽萍.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
    [19] 史巍,韩秋红.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2009(10):19-22.
    (1)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11/t20181109_1632537.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