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战乱灾祸接踵而至满目疮痍,乡村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大地由此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等为代表的诸多乡村建设派别,虽然名称不同内容各异,但都胸怀救国之志,希望通过挽救乡村危机进而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政治,最终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在为数众多的乡村建设试验中,梁漱溟主持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以其理论指导的系统性、具体实践的全面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性而独树一帜、卓然不群。
     梁漱溟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正是其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并融西方现代理念于传统儒家文化之中的一种尝试。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难以为继,且从其初始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遭受了或平和或尖锐的批评,但在选择民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他的奋斗是发乎心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所提出的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的多,他的尝试对当前农村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形成的再认识及建设实践的再回顾,可以明晰的感知梁漱溟在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时,是站在对人性价值高度肯定的人文精神以及由民族灾难所产生的忧患意识的特殊立场上,试图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道德情操为源头活水,以此为基础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由此既保持传统的价值,又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民主政治,既获得现代化的物质利益,又能避免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对人类理性的百般蹂躏,最终达成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化。无可否认,在彼时风雨飘摇、激流涌动的中国社会,梁漱溟移山填海、百折不回的尝试,不可避免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这些困境和难题的存在和解决,梁漱溟及其追随者自身固然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设想,但若从各时代各派别对其观点的争议方面进行研究,无疑能为当前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答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和客观的视角,以及更为细致入微的经验吸收和错误反思。
     本文试图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的争议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当前农村发展和建设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关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大局。梁漱溟上世纪三十年代所提出和主张的乡村建理论和实践正是建构在以乡村为本位的认识之上,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能够超越各种现代化模式而确立自身优势的思想底蕴所在,昭示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诚然其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绝非臻于完美,并由于个人局限和历史条件最终归于失败,但客观说来,梁漱溟的农村社会变革思想仍然是基于传统农业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考量,仍然是其基于自身独立思考对现代化趋势的拥抱和接纳,而非抗拒和排斥,并为当今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启示。综合从梁漱溟及其批判者双方的观点出发,或许能够厘清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且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和值得借鉴的方法。
     世易时移,时代的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各种文化体系的深层价值观念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成为关注点,在乡村治理和建设日新月异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的争议角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分析彼时关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解决思路提供一个更为公允的评判态度和方法,也期待为21世纪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启示与反思,并以此指导实践,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久辉煌。
The1920s and1930s, as the rural crisis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rise of the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thing on a massive land and spread north and south.By Liang Shuming, James Yen, Tao Xingzhi, Lu Zuofu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many factions of rural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name and content are different,they are all cherished same aspirations for national salvation, want to save the village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crisis and refreshed China's political, so as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ociety. Among the many rural constructionexperiments, because systematic theory to gui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 of thespecific practice, adhere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iang Shuming's Zoupingexperiment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s so unique.
     Liang Shuming is a thinker, but also a doer,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uralreconstruction is an attempt to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integrate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concept. Although a variety of reasonsLiang Shuming's Zouping experiment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s ultimately fail, andfrom the thirties of last century to the fifties suffered a mild or severe criticism, butat the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his spiritual struggle is made almost. Ina sense, his ques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give usmany usefu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ference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today'sissues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iang Shuming's ruralr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e can clearly feel that during the theory buildingand practice, Liang Shu-ming is standing on a special position that because highdegree of positive human values and human spirit generated by the national disaster.He attempted to base on the human values and mor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explore the uniqu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o while maintainingtraditional values, but also learning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toobtain material benefits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modernization on human reason. Undeniable, in that precarious and rapids surgingChinese society, Liang Shuming's hard trying inevitable to set itself an unsolvable theory and practice dilemma. The existence of thes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Liangand his followers of course has its own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vision, but, from acontroversial perspective to research, no doubt for today our understanding provide abroader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as well as more detailed less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ed us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o think the problem of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through the controversial research of LiangShuming's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iang Shuming's ruralr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o build awareness on village-based, to someextent it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mode of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clear unique path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modern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t is true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practice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reconstruction not perfection, and because ofpersonal limitations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ultimately failed, but objectivelyspeaking, Liang Shuming's rural reform idea is still based o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country how to modernize, is still his own independent thinking based onembracement and acceptance of the modern trends, rather than resistance andexclusion. From the controversial research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reco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 maybe help us to clarify the main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rural society and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As the time goes aw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great wealth ofmaterial to force us to seek deep cultural values and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psychology., through the controversial research of Liang Shuming's ruralr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ot only for our analysis to provide a moreimpartial judge attitude and approach, but also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rural governanc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and to guide ourpractice,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and permanent glory of our nation.
引文
①〔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②Harry J.Lamley.Laing Shu-ming,:Raral Reconstrnuction,and Rural Work Discnssion Society,1933-1935,Chung Chi Jonrnal Col.8,No.2.may1969,P.60.Notel3.P.53.
    ③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第107页。
    ①善峰:《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邹平乡村书店,1936年,第12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邹平乡村书店,1936年,第47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④“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
    ①熊吕茂:“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①平野正:“梁漱溟の思想とその政治活動の本質-一九二2年代末一九四2年代末”,《西南学院大学文理論集》,1985年第26巻1号。
    ①家近亮子:“梁漱溟における郷村建設運動論の成立過程”,《近代中国人物研究》,東京、慶応通信,1989年。
    ①金青山:“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史料研究》,2007年第5期。
    ②熊吕茂:“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诠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③陈留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7期。
    ④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⑤张庆雄:“梁漱溟乡村教育模式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⑥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①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②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③陈留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7期。
    ④刘彦芬:“试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①潘旦:“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实意义”,《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②刘蓉宝:“试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刘彦芬:“试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熊吕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评析”,《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
    ③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④潘旦:“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实意义”,《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⑤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323页。
    ①温铁军、熊景明、黄平、于建嵘:“中国大陆乡村建设运动”,《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8页。
    ③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④李国忠:“苏维埃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比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⑤刘蓉宝:“试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⑥张利群:“论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历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①杨斌、周坤:“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页。
    ①龙冠海:《社会学》,三民书局,1991年,第71页。
    ①(匈)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黄树民、石佳音、廖立文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89年,第59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页。
    ③王见明、常书红:“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与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变迁”,选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5-46页。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②(美)阿瑟·恩·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36页。
    ③况浩林:《简明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④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184页。
    ⑤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196页。
    ⑥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247页。
    ①(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郗藩封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第191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8页。
    ③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选自《中国农村经济论》,黎明书局,1934年,第214--215页。
    ④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7页。
    ⑤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8页。
    ①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②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6页。
    ③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85页。
    ④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75—77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6页。
    ①况浩林:《简明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33页。
    ②陈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税赋”,选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577页。
    ③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556页。
    ④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42页。
    ⑤王寅生:《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1931年,第2页。
    ⑥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617页。
    ⑦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
    ①参见《上海大晚报》,1935年6月28日。
    ②陆定一:“两个政权—两个收成”,《斗争》,1934年9月23日。
    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①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③章元善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第19页。
    ④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44页。
    ①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43页。
    ②熊佛西:“中国戏剧运动的新途径”,《民间》,第2卷第16期。
    ③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29页。
    ①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选自章元善编:《农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中华书局,1935年,第40页。
    ①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选自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1934年,第92-93页。
    ②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选自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1934年,第63页。
    ③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选自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1934年,第15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3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④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74页。
    ①梁培恕:《梁漱溟传—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①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②阎秉华、李渊庭:《梁漱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③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32页。
    ⑤梁培恕:《梁漱溟传—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第94-96页。
    ①(美)艾凯:《这个世界会好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128—137页。
    ①阎秉华、李渊庭:《梁漱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60页。
    ①山东邹平实验县政府编:“邹平乡村自卫实验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第4期。
    ②素贞:“从试验县到实验县—介绍邹平的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第1卷第10期。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78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25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78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向导周报》,1927年5月20日。
    ③(美)艾凯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5页。
    ④阎秉华、李渊庭:《梁漱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06页。
    ②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第219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③参见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宣传科,1927年。
    ④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⑤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⑥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9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0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2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0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7—567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9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6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0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2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开明书店,1948年,第59页。
    ②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94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②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5-56页。
    ③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④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①洪治纲主编:《梁启超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3页。
    ②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1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1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2页。
    ⑥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3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7页。
    ③参见《乡村建设》旬刊第五卷15期。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8页。
    ①刘邦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现代思考”,选自《乡村:中国文化之本》,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0页。
    ②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华书局,1933年,第369页。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8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24页。
    ⑤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45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12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4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3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0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⑥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3--606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2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4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5页。
    ①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②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38页。
    ③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7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12页。
    ⑥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⑦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7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53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7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64页。
    ②梁漱溟:“怎样阅读《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6卷19期。
    ③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169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174页。
    ③梁漱溟:“中国社会改造问题”,《乡村建设》,6卷3期。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1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6—507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0-481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15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7页。
    ①梁培恕:《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②梁培恕:《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③罗格:“乡村青年的训练问题”,《乡村建设》,4卷12期。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5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9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43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94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1-232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1—243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
    ②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③傅葆琛:《乡村教育纲要》,北京辅仁大学1934年夏令讲习会印,第16页。
    ①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46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9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77-878页。
    ④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⑤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7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6页。
    ②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6页。
    ④梁培恕:《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①时一年:“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一次尝试—以梁漱溟在邹平的实验为例”,选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会编:《乡村:中国文化之本》,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4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8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5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0页。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论文集》,乡村书店,1936年,第145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0—471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7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1页。
    ③李元贞:“回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情况”,《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8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1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31--532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
    ②“邹平实验县二十五年度各种合作社概况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17-18合期。
    ③(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1页。
    ①“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第四届概况报告”,《乡村建设》,第5卷16、17期合刊。
    ②参见《民国日报》,1935年4月1日。
    ③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1页。
    ②“邹平购买合作社第一届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17-18期合刊。
    ①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10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7页。
    ①梁漱溟:“一年来的山东工作”,《乡村建设》,第5卷4期。
    ②夏文渌、柴向清:“邹平乡村建设时期的金融业及其成就”,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①夏文渌、柴向清:“邹平乡村建设时期的金融业及其成就”,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②成学炎:“梁漱溟先生谈山东乡村建设”,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页。
    ①柴向清:“邹平乡村建设时期的金融业”,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9页。
    ①“邹平信用合作社第三届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17、18期合刊。
    ①“邹平庄仓信用合作社第三届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17、18期合刊。
    ②“邹平乡村自卫实验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第4期。
    ①“邹平乡村自卫实验报告”,《乡村建设》,第6卷第4期。
    ②参见《乡村建设》,第6卷第17、18期合刊。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6页。
    ①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抗战前的乡村建设”,《山东文史资料选辑》(2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①牛席卿:“我在邹平乡建期间所从事的卫生工作”,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①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实验区概况》,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6年,第133页。
    ①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胡适:胡适文集(11),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1页。
    ①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0页。
    ②郑大华:《民国思想家史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页。
    ③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2页。
    ④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独立评论》,1935年第142期。
    ①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页。
    ②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①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新中华》,三卷十八期。
    ①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150页。
    ①张志敏:“评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之‘方法问题’—客观主义与保守主义”,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172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76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77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78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81页。
    ④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82页。
    ⑤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84页。
    ⑥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87页。
    ①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②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③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①胡适:《胡适文存》(二),亚东图书馆,1929年,第68页。
    ②胡适:“编辑后记”,《独立评论》,1935年,第142期。
    ③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
    ①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之理论与实际”,《新中华》,三卷十八期。
    ②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150页。
    ③钱俊端:“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42—644页。
    ①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兼论中国工业化问题”,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4月6日。
    ②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60页。
    ①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63页。
    ②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兼论中国工业化问题”,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4月6日。
    ③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7月20日。
    ④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9页。
    ①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读了《教育与民众》七卷一二两期后的感想”,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2页。
    ②吴景超:“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独立评论》,第118号。
    ③吴景超:《吴景超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0页。
    ④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独立评论》,第125号。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45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46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47页。
    ④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91页。
    ①贺岳僧:“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出路”,《独立评论》,第131号。
    ②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65-67页。
    ③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兼论中国工业化问题”,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4月6日。
    ①平心:“乡村工作青年的出路和任务”,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25页。
    ②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③吴鼎昌:“世运转移说”,选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五),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437—438页。
    ①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闻立鹏审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7页。
    ②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闻立鹏审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7页。
    ③吴景超:“知识分子下乡难”,《独立评论》,1933年第62号。
    ④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50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36-37页。
    ②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新中华》,第三卷第十八期。
    ①平心:“乡村工作青年的出路和任务”,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21-725页。
    ①孙冶方:《孙冶方全集》(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64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67页。
    ②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7月20日。
    ②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兼论中国工业化问题”,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4月6日。
    ①余霖:“怎样‘助成地方自治’?怎样‘促兴社会生产’?--评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的中心问题讨论”,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7页。
    ②孙冶方:《孙冶方全集》(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32-33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50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59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35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56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107页。
    ④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38-39页。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70页。
    ②钱俊端:“谈中日棉业合作”,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50页。
    ③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70页。
    ①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202-203页。
    ②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208页。
    ③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214-215页。
    ①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221页。
    ②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225页。
    ①李紫翔;“中国的歧路”,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148-149页。
    ②李紫翔;“中国的歧路”,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第152-156页。
    ③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9页。
    ④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03-604页。
    ⑤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14页。
    ①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16页,
    ②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3页。
    ①罗俊:“战时的农村合作运动”,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9页。
    ②孙晓村:“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估价”,《大众生活》,第一卷第四期。
    ①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读了《教育与民众》七卷一二两期后的感想”,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0页。
    ①张宗麟:“乡村工作的联合战线”,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9页。
    ②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①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②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06页。
    ③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91页。
    ①益圃:“新土地政策的实施问题”,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8页。
    ①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2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61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62页。
    ①孙晓村:“乡村运动大联合的理论与实践”,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2—674页。
    ①崔效辉:“从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3期。
    ②崔效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银行家》,2006年第5期。
    ①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五),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115页。
    ②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③(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①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89页。
    ①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05页。
    ②葛力:“揭露梁漱溟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31页。
    ③晓亮:“梁漱溟和他的反动思想”,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76页。
    ④任继愈:“揭穿梁漱溟的文化观点的买办性”,《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15页。
    ①任继愈:“揭穿梁漱溟的文化观点的买办性”,《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17-118页。
    ②朱伯崑:“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49页。
    ③朱伯崑:“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60页。
    ①朱伯崑:“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57页。
    ②朱伯崑:“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50页。
    ③朱伯崑:“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53页。
    ④朱伯昆:“批判梁漱溟的文化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65页。
    ①金克木:“批判梁漱溟关于印度文化和哲学的谬论:兼论梁漱溟反动哲学的组成”,《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58页。
    ②金克木:“批判梁漱溟关于印度文化和哲学的谬论:兼论梁漱溟反动哲学的组成”,《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65页。
    ③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95页。
    ①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98页。
    ②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2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⑤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6页。
    ①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28页。
    ②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29页。
    ③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1页。
    ④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6页。
    ①葛力:“揭露梁漱溟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24页。
    ②葛力:“揭露梁漱溟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31页。
    ③孙定国:“批判梁漱溟的反动的世界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44页。
    ④孙定国:“批判梁漱溟的反动的世界观”,《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41页。
    ①汤用彤、任继愈:“批判梁漱溟的生命主义哲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页。
    ②汤用彤、任继愈:“批判梁漱溟的生命主义哲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11页。
    ③吴廷缪:“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5页。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9页。
    ⑤吴廷缪:“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7页。
    ⑥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4页。
    ⑦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4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0页。
    ②吴廷缪:“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8页。
    ③金克木:“批判梁漱溟关于印度文化和哲学的谬论:兼论梁漱溟反动哲学的组成”,《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54-55页。
    ④胡庆钧:“梁漱溟是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69页。
    ⑤胡庆钧:“梁漱溟是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72页。
    ①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0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2页。
    ③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8页。
    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2页。
    ①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1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9页。
    ④王若水:“梁漱溟所谓‘理性’是什么”,《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24页。
    ⑤王若水:“梁漱溟所谓‘理性’是什么”,《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27页。
    ⑥王若水:“梁漱溟所谓‘理性’是什么”,《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32页。
    ①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11-113页。
    ②晓亮:“梁漱溟和他的反动思想”,《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79页。
    ①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59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4页。
    ③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59页。
    ④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61-62页。
    ①孙定国:“驳斥梁漱溟的‘职业分途’的反动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80页。
    ②孙定国:“驳斥梁漱溟的‘职业分途’的反动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83页。
    ③胡庆钧:“梁漱溟是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76页。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①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92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③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99页。
    ④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0-104页。
    ⑤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5页。
    ⑥沙英:“批判梁漱溟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反动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73页。
    ①沙英:“批判梁漱溟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反动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79-180页。
    ②何汝壁:“批判梁漱溟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反动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93页。
    ①何汝壁:“批判梁漱溟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反动观点”,《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94页。
    ②高放:“批判梁漱溟关于中国革命是‘从外引发’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18页。
    ③高放:“批判梁漱溟关于中国革命是‘从外引发’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21页。
    ①高放:“批判梁漱溟关于中国革命是‘从外引发’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27页。
    ②高放:“批判梁漱溟关于中国革命是‘从外引发’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35页。
    ①李紫翔:《梁漱溟的四十年》,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32页。
    ②李紫翔:《梁漱溟的四十年》,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33页。
    ①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5页。
    ②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7页。
    ③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3页。
    ④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4页。
    ⑤千家驹:“批判梁漱溟坚持中国落后反对工业化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1页。
    ①千家驹:“批判梁漱溟坚持中国落后反对工业化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3页。
    ②千家驹:“批判梁漱溟坚持中国落后反对工业化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6页。
    ①千家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究竟为谁服务”,《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51-53页。
    ②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198页。
    ③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02页。
    ④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06页。
    ①李紫翔:《梁漱溟的四十年》,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24页。
    ②李紫翔:《梁漱溟的四十年》,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27页。
    ①冯友兰:“批判梁漱溟的文化观和‘村治’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0页。
    ②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9页。
    ③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21页。
    ④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24-25页。
    ①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39页。
    ②千家驹:“批判梁漱溟坚持中国落后反对工业化的谬论”,《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45页。
    ①千家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究竟为谁服务”,《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55页。
    ②邹鲁风、李志达、钟宇人、杨正典:“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教育思想”,《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67页。
    ③邹鲁风、李志达、钟宇人、杨正典:“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教育思想”,《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72页。
    ①邹鲁风、李志达、钟宇人、杨正典:“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教育思想”,《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68页。
    ②邹鲁风、李志达、钟宇人、杨正典:“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教育思想”,《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170-171页。
    ③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64页。
    ①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第66-67页。
    ①胡庆钧:“梁漱溟是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85页。
    ②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04页。
    ③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第207-208页。
    ①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②郑大华:《民国思想家史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242页。
    ①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第198-200页。
    ②刘集林:“梁漱溟与陈序经社会文化思想之比较--以陈序经的批评为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③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5月4日。
    ①孙冶方:《孙冶方全集》(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①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2页。
    ②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①梁漱溟:“略述乡村建设运动的要旨”,《乡村建设运动周刊》,1937年第15期。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①马勇:“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②雷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二十一世纪》,1996年第12期。
    ③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张佩国:“质疑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选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②张佩国:“质疑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选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③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61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3页。
    ②“二十五年平教工作概览”,平民教育促进会1936年编印,第8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0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1页。
    ①崔效辉:“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3页。
    ③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第62页。
    ①吴相湘:《晏阳初传》,岳麓书社,2001年,第264页。
    ①李在全:“神圣思维下的世俗建设: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兼及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08页。
    ②钱俊端:“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42—644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5-71页。
    ②堵述初:“毛泽东先生会见记”,选自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95-400页。
    ③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3页。
    ④费孝通:“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群言》,1988年第9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55页。
    ②曾彦修:“立此存照”,《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2月10日。
    ①谢泳:《清华三才子》,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①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我们社,1999年,第10页。
    ①任辉献:“迈克尔·沃尔泽--左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哲学家”,选自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②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二),三联书店,1982年,第315页。
    ③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2006年,第49页。
    ①周濂:“尺度、分寸与超越”,选自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①Michael Walzer:《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Criti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年,第134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③王见明、常书红:“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与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①参见Coble、parks M:《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1927-1937》,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ty,1980年。
    ①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社会稳定”,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3-154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③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91-292页。
    ④王见明、常书红:《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与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变迁》,选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①苑鹏等:“中国农村社区工业化模式研究”,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9页。
    ②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③Ho, 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59年,第257页。
    ④谢阶树:《保富·约书》(卷8),选自姚鹏等主编:《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768页。
    ⑤参见李林甫校注:《唐六典·尚书户部》,中华书局,2008年。
    ⑥参见《明会典》(卷十),吏部九。
    ⑦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①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②刘景富、杜文君:《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页。
    ③“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东方杂志》第15卷,第12号。
    ④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4页。
    ②《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③李文:“论‘第三方面’与民主运动--兼与施复亮先生商榷《中间派的政治路线》问题”,《文汇报》,1947年3月21日至4月9日。
    ①闫秉华、李渊庭:《梁漱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②朱传誉:《梁漱溟传记资料》(一),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3页。
    ④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①(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72页。
    ②李凌已:《梁漱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
    ①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9页。
    ②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83页。
    ②徐大同:“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中西政治文化论丛》(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8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8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8页。
    ⑤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8页。
    ①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9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①费孝通:“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群言》,1988年第9期。
    ②崔效辉:“‘三农’问题视野中的东亚经验”,《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③梁漱溟:“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百姓》,1985年第97期。
    ①崔效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银行家》,2006年第5期。
    ②童星、崔效辉:“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③童星、崔效辉:“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崔效辉:“乡村多维发展经验—来自邹平的启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页。
    ③崔效辉:“乡村多维发展经验—来自邹平的启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参见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崔效辉:“乡村多维发展经验—来自邹平的启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王武岭:“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以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
    ②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③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④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7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2页。
    ③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7页。
    ②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81页。
    ②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③(英)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
    ②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①参见严复:“与熊纯如书”,选自《严复集》(三),中华书局,1986年。
    ②(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①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②严复:“主客评议”,选自《严复集》(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49-50页。
    ③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选自《严复集》(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560页。
    ④高力克:“梁漱溟:在历史理性与价值理念之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4年第1期。
    ⑤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5页。
    ①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3页。
    ②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③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④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⑤(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①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②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岳华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68页。
    ①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②成中英:《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之探索》,李翔海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328页。
    ③柯小刚:“从文质史观来看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选自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①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①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②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③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7页。
    ④李零:《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3-394页。
    ①(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②(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③(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①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③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3页。
    ①《乡村建设》旬刊,4卷6、7期之编辑后记。
    ②“邹平见闻录”,《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2卷4号。
    ③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①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①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②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③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④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25日。
    ②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25日。
    ①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往乡村来”,《乡村建设》,4卷28期。
    ①苑鹏:“中国农村社区工业化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①(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82-283页。
    ②苑鹏:“工业化进程中村庄经济的变迁--以东部地区的一个发达村庄为例”,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①于建嵘:“农会组织与建设新农村--基于台湾经验的政策建议”,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6页。
    ②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社会稳定”,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③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1-52页。
    ②杜吟堂:“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99页。
    ①吴国宝:“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25页。
    ②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①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14页。
    ①赵聚军:《乡镇改革研究的综述与思考》,《行政论坛》,2008年第2期。
    ②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①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岳华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51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美)阿瑟·恩·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美)埃弗里特·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美)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9.(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3.(美)黄宗智:《中国的隐形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
    14.(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5.(美)列文森著,郑大华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美)迈克尔·沃尔泽:《阐释和社会批判》,任辉献、段鸣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8.(美)文森特·鲁吉洛:《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顾肃、董玉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日)内山雅生:《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李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1.(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郗藩封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
    22.(匈)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黄树民、石佳音、廖立文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89年。
    23.《乡村建设》旬刊,4卷6、7期之编辑后记。
    24.《乡村建设》旬刊第五卷15期。
    2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
    27.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8.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9.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30.曹跃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31.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32.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论》,黎明书局,1934年。
    33.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
    35.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成中英:《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之探索》,李翔海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37.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9.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1.董江爱:《山西村治与军阀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
    42.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岳华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44.恩格斯:《反杜林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冯友兰等:《梁漱溟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一、二辑,三联书店,1955年。
    46.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7.傅葆琛:《乡村教育纲要》,北京辅仁大学1934年夏令讲习会印。
    48.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年。
    49.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
    50.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
    51.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
    52.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53.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4.胡适:胡适文集(11),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季羡林:《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二),哈尔滨出版,2006年。
    56.江问渔、梁漱溟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中华书局,1938年。
    57.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8.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9.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60.况浩林:《简明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61.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62.李凌已:《梁漱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63.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64.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6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66.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7.李紫翔:《梁漱溟的四十年》,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68.梁培恕:《梁漱溟传—我生有涯愿无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年。
    69.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
    7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
    71.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开明书店,1948年。
    72.梁漱溟:《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7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八),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梁漱溟:《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75.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76.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
    77.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实验区概况》,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6年。
    78.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
    79.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0.梁漱溟:《乡村建设论文集》,乡村书店,1936年。
    81.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82.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华书局,1933年。
    8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4.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85.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88.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一—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009年。
    89.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1993年。
    90.马勇:《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9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五),人民出版社,1991年。
    92.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年。
    93.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94.钱穆:《中国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95.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96.山东省邹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
    97.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文物出版社,1987年。
    98.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三联书店,2000年。
    99.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0.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01.孙冶方:《孙冶方全集》(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02.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
    103.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第32期。
    104.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5.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6.王沪宁:《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7.王寅生:《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1931年。
    108.王宗昱:《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
    109.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
    110.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2008年。
    111.吴景超:《吴景超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
    112.吴相湘:《晏阳初传》,岳麓书社,2001年。
    113.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宣传科,1927年。
    11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115.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116.萧功秦:《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7.谢阶树:《保富·约书》(卷8),选自姚鹏等主编:《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118.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1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0.许纪霖主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1.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2.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3.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124.严复:《严复集》(一),中华书局,1986年。
    12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126.阎秉华、李渊庭:《梁漱溟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7.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8.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
    129.叶赋桂:《新制度与大革命--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教育为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0.于建嵘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131.于语和、王景智、周滨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2.于语和:《中西传统文化散论续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133.余红:《中国农民社会负担与农村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4.袁镜身、冯华、张修志主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35.苑书义等:《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6.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7.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139.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40.张英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4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
    142.章元善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
    143.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44.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
    145.郑大华:《民国思想家史论》,中华书局,2006年。
    146.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14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5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52.周宁:《孔教乌托邦》,学苑出版社,2004年。
    153.周宪、童强主编:《现代与传统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4.周晓虹:《传统与变迁》,三联书店,1998年。
    155.朱传誉:《梁漱溟传记资料》(一),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
    156.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7.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158.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59.朱云汉:《现代化与政治参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时报出版社,1970年。
    160.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1.(美)墨子刻:“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问题”,选自《学术思想评论》(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二十五年平教工作概览”,平民教育促进会1936年编印。
    3.柴向清:“邹平乡村建设时期的金融业”,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选自《中国农村经济论》,黎明书局,1934年。
    5.陈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税赋”,选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
    6.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7.成学炎:“梁漱溟先生谈山东乡村建设”,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8.程同顺:“村民自治体系中的村民小组研究”,《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9.程同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0.程同顺:“西方国家的农民政治组织与经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11.程同顺:“西方国家农民利益集团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
    12.程同顺:“重新认识村民自治的政治意义”,《晋阳学刊》,2009年第4期。
    13.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14.崔效辉:“‘三农’问题视野中的东亚经验”,《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15.崔效辉:“从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3期。
    16.崔效辉:《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7.党国英:“农民组织与中国社会稳定”,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8.堵述初:“毛泽东先生会见记”,选自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19.杜吟堂:“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0.费孝通:“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群言》,1988年第9期。
    21.冯友兰:“批判梁漱溟的文化观和‘村治’理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22.高放:“批判梁漱溟关于中国革命是‘从外引发’的谬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23.葛力:“揭露梁漱溟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24.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25.国怀林、于语和:“美国学者的‘政治文化’概念、意义及其争论”,《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6.何汝壁:“批判梁漱溟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反动观点”,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27.何思源:“揭穿梁漱溟的反动本质”,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28.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29.胡庆钧:“梁漱溟是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30.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选自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
    31.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选自章元善编:《农村建设实验》(第一集),中华书局,1935年。
    32.金克木:“批判梁漱溟关于印度文化和哲学的谬论:兼论梁漱溟反动哲学的组成”,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33.雷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二十一世纪》,1996年第12期。
    34.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5.李卫平等:“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36.李在全:“神圣思维下的世俗建设: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兼及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选自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7.李紫翔:“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38.李紫翔:“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39.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新中华》,第三卷第十八期。
    40.李紫翔;“中国的歧路”,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41.林毅夫、蔡舫、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42.刘邦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现代思考”,选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会编:《乡村:中国文化之本》,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3.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
    44.陆定一:“两个政权—两个收成”,《斗争》,1934年9月23日。
    45.罗俊:“战时的农村合作运动”,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46.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47.马勇:“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48.孟辉峰:“谈到乡村去”,《乡村建设》,1936年第6卷第1期。
    49.牛席卿:“我在邹平乡建期间所从事的卫生工作”,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50.平心:“乡村工作青年的出路和任务”,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51.千家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究竟为谁服务”,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52.千家驹:“批判梁漱溟坚持中国落后反对工业化的谬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53.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兼论中国工业化问题”,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4月6日。
    54.钱俊端:“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55.钱俊端:“谈中日棉业合作”,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56.任辉献:“迈克尔·沃尔泽--左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哲学家”,选自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57.任继愈:“揭穿梁漱溟的文化观点的买办性”,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58.沙英:“批判梁漱溟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反动观点”,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59.时一年:“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一次尝试—以梁漱溟在邹平的实验为例”,选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会编:《乡村:中国文化之本》,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60.素贞:“从试验县到实验县—介绍邹平的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第1卷第10期。
    61.孙定国:“驳斥梁漱溟的‘职业分途’的反动理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62.孙晓春:“儒家天人观的政治哲学反省”,《史学集刊》,2007年第4期。
    63.孙晓春:“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论”,《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64.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65.孙冶方:“乡村工作人员应走的路”,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66.汤用彤、任继愈:“批判梁漱溟的生命主义哲学”,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67.童星、崔效辉:“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8.王若水:“梁漱溟所谓‘理性’是什么”,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69.吴鼎昌:“世运转移说”,选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五),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
    70.吴国宝:“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研究”,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1.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72.吴景超:“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二),三联书店,1955年。
    73.吴廷缪:“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74.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75.夏文渌、柴向清:“邹平乡村建设时期的金融业及其成就”,选自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协会编:《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76.晓亮:“梁漱溟和他的反动思想”,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77.徐宗勉:“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78.薛暮桥:“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白区工作问题--给少奇同志的报告”,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79.益圃:“新土地政策的实施问题”,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80.于建嵘:“农会组织与建设新农村--基于台湾经验的政策建议”,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1.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
    82.于语和:“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之反思”,《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3.于语和:“农村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实现路径谈”,《政法论丛》,2007年第5期。
    84.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读了《教育与民众》七卷一二两期后的感想”,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85.余霖:“怎样‘助成地方自治’?怎样‘促兴社会生产’?--评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的中心问题讨论”,选自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
    86.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7.袁方:“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选自《梁漱溟思想批判》(一),三联书店,1955年。
    88.苑鹏等:“工业化进程中村庄经济的变迁--以东部地区的一个发达村庄为例”,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9.苑鹏等:“中国农村社区工业化模式研究”,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0.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4期。
    91.张佩国:“质疑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书写”,选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2.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93.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94.张志敏:“评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之‘方法问题’—客观主义与保守主义”,选自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
    95.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96.赵聚军:“乡镇改革研究的综述与思考”,《行政论坛》,2008年第2期。
    97.郑大华:“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选自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8.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 Almond, G.A."A Return to Political Culture,in Larry Diamond,Political Culture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oulder:Lynne RiennerPublishers,Inc.,(9-10),1994.
    2. Baniste, Udith.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in China,Monthly LaborReview,2005(July).
    3. Coble, Parks.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Government:1927-1937,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Universty,1980.
    4.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Mobility,1368-1911,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5. Huang, Philip. Code,Custom,and Legal Practice in 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2001.
    6. Huang, Philip. The Paradigmatic Crisis in Chinese Studies:Paradoxes in Socialand Economic History,Modern China,1991,17,No.3(July).
    7. Isett, Christopher Mills. State Peasant,and Merchant in QingManchuria,1644-186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8. Khan, Azizur Rahman and Carl Riskin.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Income in China between1995and2002,in Gustafsson,Li and Sicular eds.2008.
    9. Pye, Lucian W., Politics,Personality,And Nation Building: Burma's Search ForIdentity,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10. Pye, Lucian W.,Aspec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Boston:Little,Brown,1966.
    11. Pye, Lucian W.,China:An Introduction,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1.
    12. Pye, Lucian W.,The Mandarin and the Cadre:China's Political Culture,AnnArbor,Mich: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8.
    13. Pye, Lucian W.,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A Psychocultural Study Of The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Cambridge:M.I.T.Press,1968.
    14. Solomon, Richard H.,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Culture,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5.
    15. Walder, Andrew G. Zouping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6. Walzer, Michael.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Critics,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