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语语法经过了一百余年的研究历程之后,到了今天,“语义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从八十年代初以来人们对形式和意义以及三个平面理论的讨论可见一斑。同时,随着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九十年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研究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潮。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关于否定范畴的研究,很自然地成了一个热点。否定表达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否定与跟否定相关的问题,那么使得有关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同时,更加加深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尝试用新的理论对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五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指出了否定范畴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并说明了本文所使用语料的采集方法。
    第二章,对否定范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肯定了前贤研究的成绩,并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文所要涉及的范围。
    第三章,对否定范畴进行理论讨论,把否定范畴分为三个不同平面:词汇平面(词语否定)以及句法--语义平面(语义否定)和语用平面(语用否定),并通过具体分析,加深了对汉语否定范畴的属性的理解。
    第四章,本章主要考察在语义否定中的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首先考察了“否定”应属于哪个层次,进而探讨主观事件和客观事件;其次,对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进行具体分析,把主观否定分为主观意愿、动机,主观判断、评价以及主观心理、状态,并归纳了主观量级和客观量级;以此确定主观和客观是“不”和“没”所具有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再次,调查并归纳了现代汉语常用动词(2170条)跟“不”和“没”的搭配情况,并从否定与语态的角度来再次证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
    第五章,考察了静态否定和动态否定,从而归纳“不”是静态否定词,主要表示属性,具有同质的语义特征;“没”是动态否定词,主要表示时间过程的变化,具有异质的语义特征。
    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在否定范畴研究中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A Study on Negation in Modern Chinese
     Semantic categories have begun to find its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Chinese linguistics nowadays more than a century after the birth of this academic field. The focus on semantic categories can be seen throughout the numerous discussions on form vs. meaning and the "Three Plane Theory" in the early 1980s.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particular, study on semantic categories started to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 decade later, a big turnabout among the Chinese linguists set a good ground for it to reach its status held at pres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study on negation naturally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in current linguistics. Negation is believed to play a rather unique role i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in a sense that if the problems of and related to negation are made lucid, other problems can be given better elucidation which will help to add a new dimension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s a whole. On the basis of present-day theo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in depth negation in modern Chinese.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of which the first one points out the purpose of study of neg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aper. It also explains the usage of the data used here. Chapter two reviews the study on negation in the past, and pinpoints the shortcomings and vacuums that can be delved into. Chapter three giv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negation and analyzes the category on three planes, namely lexical plane (lexical negation), syntactic-semantic plane (seman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plane (pragmatic negation). Through the division, we are able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negational category in Chinese. Chapter four mainly dwells on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negation and objective negation on the semantic
    
    plane. "Negation" in subjective event and objective event are discussed separately. Subjective negation involves volition, motivation, personal judgement, appraisal and mental state o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a language user. A subjective-objective hierarchy is proposed, in terms of which the most inherent and basic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bu"(不) and "mei" (没) are clarifies. The collocation of 2,170 core verbs with "bu" and "mei" a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nd based on how negation is related to voice, the conclusion we draw above is further proved. Chapter five discusses static and dynamic negation. It proposes that "bu" be a static negational category, representing mainly "property" and focusing on "homogeneity", while "mei" is a dynamic negational category, representing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time", and focusing on "heterogeneit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review of some, if any, of its new hypothesis and of the problems that are left unresolved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引文
1、书籍
    (美)J·D·麦考莱著、王维贤、徐颂列等译(1998),《语言逻辑分析》,杭州大学出版
    (美)霍凯特著,索振羽、叶辈声译(1986),《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著(沈家煊、周晓康、朱晓农、蔡文兰译)(1994年),《语言导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A.A.龙果夫(195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
    Li, C. & S. Thompson原著(黄宣范译著)(1983),《汉语语法》,文鹤出版社
    奥尔伍德(1973),《语言学中的逻辑》(王维贤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奥托·叶斯柏森著,何勇、夏宁生、司辉、张兆星译(1988)《语法哲学》,语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1976)《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1995),《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编(1997),《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北京语言学院汉语学院编(1996),《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
    陈 平(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重庆出版社
    陈承泽(1922),《国文法之革创》,(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
    程琪龙编著,《系统节能语法导论》,汕头大学出版社
    邓福南(1980),《汉语语法专题十进》,湖南人民出版社
    狄化夷(1996),《现代汉语鉴别语法》,云南教育出版社
    丁产树等著(1979),《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范开泰、张亚军著(200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张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范晓、李熙宗、戴耀晶编著,《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
    方光焘(1990),《语法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弗雷格(191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译本:《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
    高辉墀(1982),《现代汉语语法》,河南中州书画社
    
    
    高明凯(1948),《汉语语法论》
    高明凯(1955),《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明凯、石安石主编(1963),《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
    胡裕树主编(1987),《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编著,《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状麟,《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1),《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张文浩主编(1997),《语文研究群言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汇 夫(1980),《现代汉语语法通解》,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蒋严、潘海华著(1998),《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金立鑫(2000),《语法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金兆样(1983),《国文法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1992),《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务馆
    李英哲、郑良伟,Larry Foster 编著,熊文华译(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
    李宇明主编(1997),《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宗明(2000),《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叔新著(1996),《语法学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陆俭明(1993),《80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00),《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吕冀平(1983),《汉语语法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吕淑湘(1979),《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吕淑湘(1984),《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淑湘(1990),《中国文法要略》,《吕淑湘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淑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商务印书馆
    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2000),《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北京
    吕淑湘主编(1991),《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 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1998),《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孟琼、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编,《动词用法词典》
    南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编(1986),《汉语研究》(第一辑),南开大学出版社
    
    
    南开大学中文系一《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编(1988)《语言研究论丛》(第五辑),南开大学出版社
    潘允中(1982),《汉语语法史概要》,中河南州书画社
    彭聃龄主编,舒华、陈亘之副主编(1997),《汉语认知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屈承熹(1979),《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饶长溶著(1997),《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任学良编著(1981),《汉英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邵敬敏(1996),《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1998),《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开木(1996),《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沈开木(1999),《语法、理论、话语》,广东人民出版社
    石安石(1994),《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
    石锋编,《海外中国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
    石毓智(1992),《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台湾学生书局
    石毓智(2000),《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有为(1997),《汉语如是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编辑部编(1992),《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宋玉核(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
    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称》,北京大学出版社
    太田原夫(日)(蒋绍愚、徐昌华译)(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 还(1994),《门外偶得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王 力(1951),《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1984),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 力(1955),《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 力(1981),《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逢鑫编著(1989),《英语意念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 还(1959),《“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还主编(1993),《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王宁、林银生、秦永龙编著(1996),《古代汉语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维贤、李光焜、陈宗明(1989),《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未定芳编著(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碧莲主编(1999),《对外汉语教研究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伍谦光编著(1988),《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1997),《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刑福义(1997),《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邢福义(1980),《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1986),《语法问题控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徐 杰(1993),《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95),《语义学》(修订本),语文出版社
    徐盛桓(1996),《语用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徐思益(1989),《语言学简明教程》,新疆人民出版社
    徐通锵(1997),《语言论》(肯定/否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著(古希腊)方书春译(1997),《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
    叶蜚声、徐通锵(1981),《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敏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 斌(1998),《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今(1981),《英汉比校语法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主编,陈昌来著(2000),《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大出版社
    张斌主编,张谊生著(2000),《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指导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道真编著(1995),《实用英语语法》
    张旺熹(1999),《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中北京国青年出版社
    赵金铭、施光亨、金天相、王魁京、赵燕皎、郭振华编(1998),《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世开主编(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1979),(吕淑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北京
    郑怀德、孟庆海编(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1994年),《语用研究论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一之、王正刚选编(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语文出版社
    左思民(2000),《汉语语用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2、有关论文
    (美)J. D.麦考莱著,(王维贤等译)(1991),《语言逻辑分析》,杭州大学出版社
    (日)Susumu Kuno(1986),〈功能句法学(下)〉,《国外语言学》(1)
    (英)S.C.Levinson、沈家煊译(1986),<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国外语言学》(2)
    (英)S.C.Levinson、沈家煊译(1986),<语用学论题之三:言语行为>,《国外语言学》(4)
    BC(1950),<我对于否定辞“不”的看法>,《新文学周刊》(36期)
    Langacker, R. W. 沈家煊译,<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国外语言学》(4)
    W.L(1960),<语文问题解答辩-是不是肯定句>,《语文知识》(3)
    奥其汀(Austin.1995),<论言有所为>,中译,载《语言学译丛》(一),中国社会科学(1979)
    白 荃(2000),<“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3)
    白 文(1958),<“没有,没,不,无,否”的区别>,《语文知识》(4)
    贝新祯(1993),<一种否定方式的语用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
    曹徵明(1992),<肯定式“好不”产生的时代 >侦疑,《中国语文》(1)
    常义谦(1999),<带有否定词的句子都是否定句吗?>,《语文知识》(11)
    常玉钟(1992),<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汉语学习》(5)
    陈 平(1991),<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现代语言学研究》,重庆出版社
    陈昌文、李仁(1998),《肯定否定深理解》,《语文知识》(5)
    陈世伊(1993),<汉英否定句的比较>,《汉语对比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贤纯(1991),<也谈“差(一)点儿”>,《世界汉语教学》(3)
    陈重民(1988),<说“不”和“没有”及其相关的句式>,《语言文字学》(4)
    春 范(1980),<谈动词前面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 >,《汉语学》习(1)
    崔 健(1982),<不再 ,再不 ,再也不 >,《汉语学习》(2)
    崔希亮(1995),<关于把字句的若干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3)
    戴浩一,黄河译(1988),《时间随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
    戴浩一,廖秋忠译(1990),《功能学说与中文文法》导言,国外语言学(3)
    
    
    戴浩一,叶蜚声译(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国外语言学》(4)
    戴耀晶(2000),<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3)
    戴耀晶(2000),<现代汉语否定标记“没”的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
    戴耀晶(2001),<汉语的否定的语义分析>,《语文论丛》(7)
    邓守信(1973),JCL:1.1:14-34
    邓守信(美)(1974),《论汉语否定结构》,《中国语言学报》(5)
    董为光(2001),〈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叮”结构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3)
    范天泰(1993),<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3)
    范 晓(1991),<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范 晓(1995),<动核结构和汉语的句模>,《汉语拼音小报》(610号、611号)(11月)
    范 晓(1996),<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汉语学习》(1)
    范 晓(2001),<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中国语文》(4)
    方 球(1993),<第19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国外语言学》(1)
    方 球(1996),<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近况>,《国外语言学》(4)
    符达维(1986),<对双重否定的几点探讨>,《福建论坛》(6)
    符达维(1986),<关于否定和量指的冲突>,《语文月刊》(6)
    复 生(1954),<“不”字研究>,《语文知识》(2)
    傅雨贤(1981),<把字句子“主谓宾”的转换及其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2)
    甘于思(1985),<试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暨南学报》(3)
    甘于思(1989),<再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否定式及有关问题>,《暨南学报》
    高名凯(1957),<语法范畴>,《语法论集》(第二集)(中华书局)
    高增良(1977),<谈“不”>,《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二集)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2)
    郭 锐(1993),<汉语动词过程结构>,《中国语文》(6)
    郭 锐(1997),〈过程非过程〉,《中国语文》(3)
    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1)
    郭继懋(1987),<谈表提醒的“不是”>,《中国语文》(2)
    郭继懋(1997),<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2)
    郭昭穆、江坤玉(1985),<常见的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和运用>,《语言文字学》(4)
    何金松(1990),<肯定式“好不”产生的时代>,《中国语文》(5)
    
    
    何自然(1995),,《外语教学与研究》(4)
    贺明元(1980),<(不)试论“是”和“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词典研究丛刊》(1)
    洪波、吴键(1997),<非自主动词与否定副词的搭配律>,《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
    胡裕树、范晓主编(1996),<“把”字句研究综述>,《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胡壮麟(1991),〈功能主义纵横谈〉,《外国语》(3)
    黄 河(1988),<“不”“没”在“跟”字句中的位置>,《语文天地》(3)
    黄 华(1981),<能单用“不”否定的一种名词性谓语句 >,《中国语文通讯》(3)
    黄 任(1986),<否定词的位置与否定范围>,外国语(4)
    黄 奕(1985),〈认知过程的语言〉,《国外语言学》(3)
    黄国文(1995),<功能主义者的大集会>,《国外语言学》
    黄景欣(1958年),<秦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3)
    黄佩文(1987),<“不”的非否定用例>,《中国语文天地》
    黄盛璋(1954),<否定与逻辑-否定词的习惯用法>,《语文学习》(1)
    黄盛璋,<语法杂记:(1)“有”和“存在”;(2)“无”和“没有”>
    黄致伟(1986),<与否定辖域有关的语义结构的若干问题>,《逻辑与语言论集》(语文出版社)
    季 方(1985),<“X不X”和“X没X”>,《语文学习》(11)
    贾甫田(1986),<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的否定与语义上的否定不一致的几种情况>,《汉语研究》,(1)(南开大学出版社)
    江蓝生(1991),<禁止词“别”考源>,《语文研究》(1)
    蒋严,潘海华(1998),《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金易生(1984),<“甭”代表几个语素>,《语文学习》(9)
    金元鑫(1997),<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中国语义》(6)
    金允纥(1996),<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金允廷(韩)(2000),<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语文研究》(3)
    近 仁(1951),<(没有)谈“有”和“没有”>,《新文字周刊》(26)
    靳 容(1986),<语气助词“了”和否定“没”“不”的搭配>,《逻辑与语言学习》(1)
    
    
    孔令达(1996),《“好容易”的功能和意义》,《中国语文》(3)
    孔庆成(1995),<元语否定的类型>,《外国语》(4)
    郎桂青(1989),<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条件>,《语文研究》(1)
    李 敏(1998),<形容词与否定副词“不”组合的语义,句法,语用制约>,《第6次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8)
    李 英(1992),<“不”的否定意义 >,《语言教学与研究》(2)
    李 珠(1996),<谈“还没/不...(呢)”的多义性>,《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
    李临定(1985),<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1)
    李庆东(1995),《双重否定句都有是语气更强语意更重吗》,《修辞学习》(4)
    李人鉴(1979),<关于“没有”>,《杨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
    李荣嵩(1986),<中缀试探>,《天津师大学报》(2)
    李铁根(2003),<“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汉语学习》(2)
    李晓琪(1981),<“不”和“没”>,《汉语学习》(4)
    李宇明(1998),<程度与否定>,《世界汉语教学》(1)
    李宇明(1998),<形容词否定的不平行性>,《汉语学习(3)》
    李宗江(1994),<“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中国语文》(5)
    廖秋忠(1991),<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国外语言学》(2)
    廖秋忠(1991),<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典型>评价,《国外语言学》(4)
    林海权(1983),<否定词“莫”字的词性研究>,《福建师大学报》(1)
    林袷文(1956),<“不”的用法>,《语文知识》(9)
    林文金(1984),<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3)
    林星煌(1999),<也谈“没有”的词性>,《语文知识》(9)
    刘宁生(1985),<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 >,《汉语学习》(1)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2)
    刘世儒(1959),<“不”字用法汇释>,《语文教学》(6)
    刘世儒(1960),<现代汉语否定式判断句的起源>,《中国语文》(10号)
    刘树林、刘树森(<“没有”是副词吗?>,《内蒙古教育》(10)
    刘松江(1993),<反问句的交际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
    刘一元(2001),<“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
    刘元满(1999),<“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1)
    
    
    卢 钦(1981),<好不……>,《中国语文》(2)
    陆丙甫(1989),〈从“核心”问题一暼-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语文出版社),《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
    陆俭明(1983),<副词独用考察>,《语言研究》(2)
    陆俭明(1990),<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语文研究》(4)
    陆俭明、郭锐(1998),<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第6次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
    陆俭明主编(2000),《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85),<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4)
    吕叔湘(1990),<“很不……” >,《中国语文》(3)
    吕叔湘(1995),<“把”字用法的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吕文华(1994),<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
    马清华(1986),<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中国语文》(6)
    马庆柱(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孟建安(1996),<谈双重否定句式>,《修辞学习》(2)
    孟庆章(1996),<“好不”肯定式出现时间新证 >,《中国语文》(2)
    聂仁发(2001),<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1)
    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9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潘慕婕(2001),<“不再”和“再不”>,《汉语学习》(2)
    彭保良(1998),<论否定转移结构的语用意义>,《语言学论集》(第五集)
    彭楚南(1957),<语法范畴(上)-语言学讲话之三>,《中国语文》(5)
    彭楚南(1957),<语法范畴(下)-语言学讲话之四>,《中国语文》(7)
    彭大望(1986)<谈谈直言判断中“不”的位置与其所否定的对象>,《逻辑与语言学习》(5)
    彭可君(1990),<副词“别”在祈使句里的用法>,《汉语学习》(2)
    彭庆达(1960.8.9),<谈双重否定>,《语文》(8、9期合刊)
    齐先海(1994),<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意义,《逻辑与语言学习》(1)
    钱敏汝(1990),<否定载体“不”的语法-语义探索>,《中国语文》(1)
    强永华(1993),<“不要太潇洒”小议>,《修辞学习》(1)
    乔 刚(1997),<委婉辞的表达形式>,《修辞学习》(2)
    裘荣棠(1980),<难免要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语文学习》(4)
    
    
    屈承熹(1998),<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世界汉语教学》(4)
    饶长溶(1984),<“把”字句否定式>,《语法研究和探索》(2)
    饶长溶(1990),<把字句、被字句>,《教学语法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雪梅(1991),<说“不一会儿”>,《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邵敬敏(1985),<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邵敬敏(1992),<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南京师学报》(4)
    邵敬敏(1996),<反问句的类型与语用意义分析>,《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1998),<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4)
    沈家煊(1989),<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否定)>,中国语文(1)
    沈家煊(1993),<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5)
    沈家煊(1994a),<“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4)
    沈家煊(1994b),,《国外语言学》(1)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5)
    沈家煊(1996),<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
    沈家煊(1998),<语法中的“标记”“颠倒”现象>,《第6次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
    沈家煊(1999a),<“差不多”和“差点儿”>,《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b),<反义词的标志模式>,《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c),<极性词的肯定和否定>,《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d),<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e),<肯定与否定对立的消失>,《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f),<无标记否定和有标记否定>,《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g),<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2000a),<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0b),<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
    沈家煊(2000c),<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4)
    沈开木(1984),<“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6)
    
    
    沈开木(1985),<反问语气怎样起作用>,《中国语文通讯》(6)
    沈阳(1997),<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中国语文》(6)
    施关淦(1991),<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6)
    十 禾(1993)<恐怕还得复杂一些-谈“不要太...”句型的语用方式>,《修辞学习》(2)
    石毓智(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十)
    石毓智(1989),<现代汉语的否定性成分>,《语言研究》(2)
    石毓智(1990),<“V得C”和“V不C”使用频率差别的解释>,《语言研究》(2)
    石毓智(1994),<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1)
    石毓智,李纳(2000),<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式——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境及其语法化过程>,《语言研究》(2)
    史锡尧(1995),<“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汉语学习》(1)
    史有为(1991),<“吵什么吵?>,《汉语学习》(4)
    水 行(1987),<“一会儿”和“不一会儿”的同值域>,《世界汉语教》学(2)
    斯 和(1979),<肯定与否定>,解放军通讯(大公报)(9月26日)
    绥 宁(1959),<用“不”,还是用“没有(没)”>,《语文教学》(9)
    孙 煜(1995),《浅谈汉语的逻辑否定》,《汉语学习》
    孙汉军(1991),<否定的形式,肯定的意义>,《外语研究》(1)
    孙汉军(1991),<肯定形式与否定意义>,《外语研究》(4)
    孙世平(1978),<现代汉语否定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2)
    汤苏民(1979),<否定词“不”和否定句式>,《语文教学》(江西师院)(4)
    唐 磊(1991),〈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对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外国语》(3)
    陶红印(1994),<言谈分析,功能主义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语文出版社
    田作申(1987),<试论‘不’的语法功能>,《湖北大学学报》(3)
    万 一(1986),<“不是...而是...”新探>,《汉语学习》(6)
    汪有序(美)(1987),<怎么教“不,没,了,过,着”>,《世界汉语教学》(2)
    王 还(1988),<关于怎么教“不、没、了、过”>,《世界汉语教学》(4)
    王 还(1990),<“差(一)点儿”和“差不多”>,《语言教学与研究》(1)
    王 敏(2000),<“不要太A”句式表达感叹的修辞基础探略>,《修辞学习》(2)
    王 志(1988),<谈话助词“不”用法初探>,《语言研究》(2)
    
    
    王保泰(1983),<关于“不是...而是...的句式>,《语文知识丛刊》(5)
    王兵旭(1986),<“不”字的语助词义项不应丢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王红旗(1996),<“别V了”的意义是什么——兼论句字格式意义的概括>,《汉语学习》(4)
    王还(1985),<把字句中“把”的实语>,《中国语文》(1)
    王维贤、李光焜、陈宗明著(1989),《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银萍(1992),,《外语研究》(1)
    为东、万有(1990),<试谈否定判断句中“非”字的词性>,《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
    文 炼(1990)<语言单位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
    文 炼(1991),<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中国语文》(2)
    文 炼(1996),〈谈谈汉语语法结构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6)
    吴 坚(1990),<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质概念的论域>,《逻辑与语言学习》(4)
    吴 鲁(1954),<“不”能和名词联合吗?>,《中国语文》(11月号)
    吴 羽(1987),<关于否定的否定>,《语文近著》
    吴洁敏(1982),<否定副词“不”和“没有”试析>,《杭州大学学报》
    吴礼权(1998),<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修辞学习》(2)
    吴士艮,<单用“不”构成的一种辞格几句式>,《语文研究》(总14)
    肖辉嵩(1984),<否定词“没有”的语义及其指向>,《汉语学习》(6)
    肖辉嵩(1984),<副词“没有”的语义分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4)
    谢信一,叶蜚声译(1992),〈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中、下)〉,《国外语言学》(3)
    邢福义(1962),<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语义》(5)
    邢福义(1982),<论“不”字独说>,《华中师范学报》(3)
    熊文华,<汉语和英语的否定句>,《语言文化教育研究集刊》(第一辑)
    徐成盛(1983),<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国语》(1)
    徐成盛(1989),<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再探索>,《外国语》(3)
    徐复岭(1981),<谈“非……不可”>,《汉语学习》(5)
    徐复岭(1996),<“X什么X”句式溯源补说>,《汉语学习》(5)
    徐杰、李英哲(1993),<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2)
    徐烈炯、邵敬敏(1998),<否定表达方式研究>,《上海方言语法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
    徐盛恒(1987),<论语句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2)
    
    
    徐仲华(1959),<肯定、否定和反诘>,《语文知识》(2)
    许利英(1986),<试论现代汉语否定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3)
    许维翰(1981),《谈“非...不...》《语言教学与研究》(4)
    许维翰(1981),<谈“非……不……”>,《语言教学与研究》(4)
    薛凤生(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
    薛凤生(1994),<把字句与被字句的结构意义>,《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薛儒章(1987),<“莫”的用法辨析>,《天津师大学报》(4)
    杨玉玲(2002),<“非X不可”句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语用教学>,《汉语学习》(1)
    杨之舟(1981),<否定词的反义词>,《中国语文》(2)
    叶长荫(1977),<谈“双重否定”>,《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4)
    叶建军(1998),<双重否定句的语意都更重吗?>,《语文知识》(1)
    尹润芗(1987),<汉语中一些表程度的方式>,《世界汉语教学》(创刊号)
    于根元(1984),<反问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6)
    俞光中(1998),<说“不,无,没”>,《对外汉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 宾(1984),<近代汉语“好不”考>,《中国语文》(3)
    袁 宾(1987),<“好不”续考 >,《中国语文》(2)
    袁 圣(1951.10.24),<谈双重否定>,《大公报》
    袁毓林(1994),<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
    袁毓林(1996),<认识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2)
    袁毓林(1998),<话语中否定辖域及其警示标志>,《第6次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
    袁毓林(1999),<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语言文字应用》(3)
    袁毓林(2000a),<否定式偏正结构的跨维度考察>,《语法研究和探索》(1)
    袁毓林(2000b),<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主编)
    袁毓林(2000c),<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世界汉语教学》(3)
    曾炳衡(1964),<英语中的“否定”>,《外语学与研究》(1)
    詹斯·奥尔伍德等著(王维贤、李光焜、蔡希杰译)(1993),《语言中的逻辑》,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 敏(1999),<汉语认知语法面面观>,《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 韧(1997),<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认知方向:交际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与发展>,《国外语言学》(1)
    
    
    张 园(1988),<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范围及语用考察>,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张伯江(1985),<“别X”和“别不X”>,《中国语文通讯》(3)
    张伯江(1996),<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1)
    张伯江(1997),<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2)
    张发明(1984),<“一会儿”和“不一会儿”>,《汉语学习》(6)
    张国宪(1995),<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3)
    张洪明(1983),<“不”为语助辨>,《辞书研究》(2)
    张继平(1989a),<否定概念的外延不确定吗?>,《逻辑与语言学习》(6)
    张继平(1989b),<论汉语中的否定概念>,《逻辑与语言学习》(1)
    张家太(1982),<谈否定独词句>,《语文知识丛刊》(4)
    张嘉宾(1983),<动补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否定形式>,《语文知识丛刊》(6)
    张晚奕(1983),<谈否定句>,《安徽师大学报》(1)
    张旺熹(1991),<“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3)
    张亚茹(1999),<谈否定词“莫”及其演化>,《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三辑)
    张一莉(1991),<含“没有”语词的判断形式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
    张谊生(1996),<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
    张永来、袁建国(1978),<也谈“非......不可”>,《天津教育》(4)
    张玉庭(1988),<也谈“吃不了”>,《逻辑与语言学习》(3)
    张云秋(2002),<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汉语学习》(2)
    张正荣(1952),<否定副词的用法>,《大公报》(2.6)
    张宗正(1985),<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和二重否定句>,《语文导报》(9)
    兆 彬(1978),<谈谈“非......不......”式的用法>,《语文学习丛刊》(3)
    赵淑华,<关于否定句的两个问题 >,《第二届科学报告会论文选》
    之 佩(1957),<“不”和“没有”>,《语文知识》(2)
    周家庭(1981),<“差一点儿……”和“差一点没……”>,《汉语学习》(3)
    周明强(1998),<论“好不AP”,好AP“中的AP>,《汉语学习》(1)
    周培兴(1979),<“不”和“没”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语文教学》(锦州师院)(6)
    周生亚(1964),《“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4)
    周时挺(1988),<也说“很不一”>,《语言教学与研究》(4)
    周小宾(1996),<“不太A析>,《世界汉语教学》(3)
    周晓康(1994),<系统功能语法和汉语研究>,《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语文出
    
    版社
    朱德熙(1959),<说“差一点”>,《中国语文》(9号)
    朱德熙(1980),<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中国语文》(2)
    朱晓亚(1992),<否定句研究概观>,《汉语学习》(5)
    朱兆明(1980),<“没有......之前”小议>
    祝鸿熹(1960),<否定词的误用>,《语文知识》(3)
    邹国统(1958),<谈谈“非......不......”>,《语文知识》(4)
    
    Lyons, J.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Lyons, J. (1982) Deixies and Subjectivity: Loquor, ergo sum? In: R. J. Jarvella and W. Klein(eds.) Sp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rdies in Deixies and Related top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