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湖北竹山县银洞沟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详细信息   
摘要
银洞沟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矿体主要受东西向的银洞岩背斜控制,呈脉状产于武当山群变火山岩。热液成矿作用包含4个阶段:(Ⅰ)细粒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阶段;(Ⅱ)细粒石英‐银金矿化阶段;(Ⅲ)粗粒石英阶段,含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Ⅳ)块状铁白云石-石英阶段。银洞沟矿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3类:NaCl‐H2O型(W型)、CO2‐H2O‐NaCl型(C型)和CO2‐CH4型(PC型)。Ⅰ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以W和C型为主,含少量PC型,相比Ⅰ阶段,Ⅱ阶段的C型包裹体更多,而Ⅲ阶段仅发育W型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Ⅰ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8~436 ℃,盐度为5.1%~10.2% 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20~375 ℃,盐度为2.0%~10.7% 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22~272 ℃,盐度为0.4%~7.2% NaCleqv。根据C型包裹体估算前两个阶段压力分别为330~463 MPa和180~363 MPa,相应成矿深度分别为12.5~17.5 km和6.8~13.8 km。从Ⅰ到Ⅲ阶段,δ18OW、δD平均值分别由8.4‰和-72‰,变化至0.9‰和-67‰,指示初始成矿流体来自变质热液,晚阶段混入了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与氢氧同位素数据表明,银洞沟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富CO2的变质热液,属于造山型矿床,流体的混合可能是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