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
详细信息   
摘要
该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228 Ma)、早—中侏罗世(173~190 Ma)、中—晚侏罗世(158~166 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 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 Ma)和晚白垩世(88~97 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判定:(1)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对东亚大陆下的俯冲始于早侏罗世,中生代期间存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三次俯冲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地区,陆缘和古俯冲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场所,而陆内的伸展区域主要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经历了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和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早期两次陆内推覆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和华北地块北缘,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主要与活动陆缘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关系密切,而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次与加厚陆壳拆沉有关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