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的演化以及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估算
详细信息   
摘要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初级生产力是升高还是降低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华南两个深水剖面(峡口和新民剖面)的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是逐步降低的,而且从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到Hindeodus parvusIsarcicella isarcica带经历了升高—降低—恢复—衰退—萧条5个演化阶段。从C.meishanensis带底部开始,初级生产力开始大幅度衰退,但由于环境的恶化,海洋表层生物群发生了转变,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疑源类和蓝细菌(灾难种)反而繁盛。而后初级生产者在H.parvusI.isarcica带出现大的萧条。通过对华南2个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计算发现,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现代海洋上升流区域生产力的平均值,这套地层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出现这种高生产力的现象可能与当时华南板块处于赤道上升流附近有关,但不同剖面因受氧化还原和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