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新生代两类超钾质岩石的成因——实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迟效国;刘建峰;赵芝;董春艳;黎广荣;赵院东;赵秀羽
  • 单位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56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源区性质;岩浆起源;青藏高原
  • 起始页:88
  • 总页数:11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034)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 主编:霍裕生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http://www.cugb.edu.cn
  • 卷:16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06.6 208-8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青藏高原分布有羌塘—囊谦—滇西和冈底斯两条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羌塘—囊谦—滇西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峰值时间为40~30Ma,主体岩石具有工型超钾质岩的高Mg0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30~24Ma期间羌塘中、西部出现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主体岩石以贫SiO2、高CaO、Al2O3和低MgO/CaO为特征。冈底斯新生代超钾质火山岩也显示Ⅰ型超钾质岩的高MgO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其形成时间为25~12Ma。综合超钾质岩石的实验资料,可知区内I型超钾质岩的源区以富硅、富钾流(熔)体交代形成的金云母方辉橄榄岩为主;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源区则以斜辉橄榄岩地幔为主。囊谦-滇西Ⅰ型超钾质岩带空间上严格受红河走滑构造带所控制,40~28Ma出现I型超钾质岩浆活动,16 Ma转变为OIB型钾质火山岩。岩浆源区从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演变,暗示大型走滑断裂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减薄和软流圈上涌是导致交代岩石圈地幔金云母分解熔融产生区内I型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羌塘中部35~34Ma有软流圈来源为主的钠质碱性玄武岩岩浆的喷发,30~24Ma转变为以岩石圈地幔为主要来源的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岩浆源区从软流圈向岩石圈迁移,指示软流圈上涌伴随的富CO2流(熔)体活动是导致古交代岩石圈地幔升温熔融产生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软流圈上涌可能是俯冲板片断离或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