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扶新隆起扶余油层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陶士振;邹才能;袁选俊
  • 单位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学历:博士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成藏机理;油气勘探;扶新隆起
  • 起始页:46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理论与勘探实践”(040501-09)。
  • 刊名:中国石油勘探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2004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主编:周家尧
  • 电子信箱:cpe@263.net
  • 网址:http://www.petropub.com.cn
  • 卷:11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50.6582P
  • 数据库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TCED)收录;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石油文摘收录;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收录
  • 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摘要
在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与烃类流体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和荧光特征,结合古地温梯度和沉积埋藏史确定了油气充注的深度和对应的地质时代。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吉林油田扶新隆起和长岭凹陷是在青一段生烃高峰后和扶余油层主成藏期后才发生明显的“隆一凹”分异,即油气充注和成藏发生于扶新隆起大规模隆升之前。扶新隆起扶余油层存在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嫩江期末(成熟阶段早期充注的石油)和明水期末(成油高峰期充注的石油)。包裹体分析结果揭示了油藏具有上生下储、本地供源、垂向运移的特征,澄清了以往油源主要由长岭凹陷侧向运移而来的地质认识。进一步指出,围绕泉四段一青一段油源断裂发育区,“烃源岩/超压+断层+砂体”控制的“甜点”带是今后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地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