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延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余逸凡;戴胜群;尹太举;毛平;董林
  • 单位1: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 出生年:1982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席状砂;沉积模式;下寺湾油区;鄂尔多斯盆地
  • 起始页:28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中原油田公司创新项目“下寺湾油田合作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沉积微相研究”(ZY-04-005)
  • 刊名:特种油气藏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 主编:张方礼
  • 电子信箱:tsyqc@vip.163.com tsyqc@petrochina.com.cn
  • 网址:http://www.sogr.com.cn
  • 卷:16
  • 期:5
  • 期刊索取号:P450.6518
  • 数据库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 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稳定,湖盆沉降速度缓慢,古地形平坦,气候干旱,湖泊面积相对较小,物源供给充足,在下寺湾油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在骨架砂体类型、规模、形态等多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较大差别:平原相河道通过充填和频繁分叉汇合,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前缘广泛发育河道砂体,砂体呈带状分布,多个砂体垂向相互叠置,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受可容纳空间限制和河道冲蚀作用,河口坝不发育;砂岩储层受河流控制作用明显,分叉与汇合现象普遍,砂体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砂体等厚图上呈朵状分布,砂体连通性较正常三角洲好。综合地形、气候、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了下寺湾油区各类砂体的成因及特征,并总结了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