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刘超;王国灿;王岸;王鹏;任春玲
  • 单位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3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裂变径迹;喜马拉雅山;剥露;新生代
  • 起始页:273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演变综合研究”(1212010610103)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地学(北京);北京大学
  • 主编:翟裕生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14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06.6208-8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裂变径迹年龄资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冷却年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南北方向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主要在8 Ma以前,局部为5.0~2.6 Ma,而高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集中在5 Ma以后,大多数在3 Ma以来;在东西方向上体现在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之间的高喜马拉雅带上,东喜马拉雅的不丹东部区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揭示了8.0~3.0 Ma的冷却剥露的历史;东喜马拉雅的不丹西部区域为7.0--1.4 Ma;中喜马拉雅的尼泊尔地区为5.0-0.2 Ma;西喜马拉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为3.0~1.0 Ma。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由中间向两侧增大,反映了地质晚近时期东西构造结间的高喜马拉雅山脉的剥露幅度由中间向两边减弱的趋势,揭示了以中喜马拉雅为隆升中心向两边拓展的趋势。综合有关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其表现为18~11 Ma、9 Ma以来的两个快速隆升期。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动力体制可能由早期的挤压隆升—中新世的伸展隆升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为主,局部气候作用和构造作用耦合的山脉隆升机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