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滁州中生代火山岩LA-ICP 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学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谢成龙;朱光;牛漫兰;王勇生
  •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78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滁州;中生代火山岩;LA-ICP MS;锆石年代学;郯庐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岩石圈减薄
  • 起始页:642
  • 总页数:14
  • 经费资助: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672131,40603010)的成果。
  • 刊名:地质论评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3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任纪舜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georeview@cags.net.cn
  • 卷:53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06.8 208
摘要
详细的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位于郯庐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上张八岭隆起东侧边界上的滁州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具体年龄为132~116 Ma,岩浆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该岩浆活动中132Ma的喷发年龄是郯庐断裂带上同期钙碱性岩浆最早出现的时间,代表了该断裂带上岩石圈伸展运动的开始时间。尽管滁州火山岩在构造位置上属于扬子克拉通,但岩浆岩中的古老锆石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这-现象可以用大陆碰撞后楔入模型来解释。该火山岩形成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之下,为岩石圈减薄及壳幔相互作用造成的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同期产物。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同期火山岩年代学资料相比,断裂带上火山活动具有相对较早的开始时间和较长的演化历史,表明断裂带内岩石圈具有较克拉通内部强烈的减薄程度和长期的减薄历史,这一特点可能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初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有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