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周爱国;马瑞;张晨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66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水分垂直循环;地下水系统;生态效应;SPAC系统;GSPAC系统;内陆盆地;西北地区
  • 起始页:127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112);国土资源部2000年科技专项计划(200010302)
  • 刊名:水科学进展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0
  • 主办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
  • 主编:胡四一
  •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
  • 邮编:210024
  • 电子信箱:skxj@chinajournal.net.cn
  • 卷:16
  • 期:01
  • 期刊索取号:P490.6144-29
  • 数据库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一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早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