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4
  • 作者:李德文;崔之久
  • 单位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岩溶夷平面;青藏高原隆升;覆盖型岩溶;红色风化壳;刻蚀平原
  • 起始页:58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01004和40241011)资助
  • 刊名:第四纪研究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8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 主编:刘东生
  • 地址:北京9825信箱
  • 邮编:100029
  • 电子信箱:dsjb009@sohu.com;dsjs@mail.igcas.ac.cn
  • 卷:24
  • 期:01
  • 期刊索取号:P515.206633-4
摘要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属覆盖型岩溶,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石灰土)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相对常态夷平),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0.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