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下白垩统露头区裂缝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潘欣;周立发;刘彬辉;贺晓;刘伟刚
  • 单位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出生年:1985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下白垩统;裂缝特征;共轭剪切裂缝;构造应力场;鄂尔多斯盆地
  • 起始页:430
  • 总页数:4
  • 刊名:断块油气田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
  • 主编:孔凡群
  •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路157号
  • 邮编:457001
  • 电子信箱:dkyqt@vip.163.com
  • 网址:http://www.dkyqt.com
  • 卷:17
  • 期:4
  • 期刊索取号:P623.206 959
  • 数据库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石油文摘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
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宏观裂缝的详细观测与统计,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下白垩统裂缝系统的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同时依据构造解析(Tectonic Analysis)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裂缝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了4组高角度或近直立裂缝,其走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及北西向;裂缝的横向延伸长度比纵向切深大得多,两者的主体布范围(或峰值)分别介于为3~20m与0.1~0.6m;裂缝间距总体呈对数正态分布,大小主要集中在0~0.8m,约占85%;从裂缝地质成因来看,上述4组裂缝均为直接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区域构造裂缝,而从裂缝力学性质角度看,则又普遍表现出剪切裂缝的典型特征,都归属于剪裂缝范畴,并且在区域上构成早晚两期平面X型共轭剪切裂缝体系,其中北东东—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主要形成于盆地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北北西—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则主要在盆地喜山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形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