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郭飞飞;康建云;孙建峰;陆俊泽;王修平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海相地层;构造演化;油气成藏模式;江汉盆地
  • 起始页:23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TPR-2009-21);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上扬子区域盖层形成演化与有效性评价”(编号:40739904)。
  • 刊名:岩性油气藏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9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甘肃省石油学会
  • 主编:刘全新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535号
  • 邮编:730020
  • 电子信箱:yxyqc@petrochina.com.cn
  • 卷:22
  • 期:1
  • 期刊索取号:P450.6 211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摘要
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以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和晚燕山—喜马拉雅4期构造旋回,形成前印支期地台型广海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和晚燕山期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通过分析4次构造旋回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与破坏作用,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期间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将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有利勘探区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