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钾质火山岩的成因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8
  • 作者:李天福;马鸿文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62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超钾质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液相线实验;近固相线组合;地幔交代作用
  • 起始页:133
  • 总页数:12
  • 经费资助:本研究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资助。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编:王鸿祯
  • 电子信箱:Baily@ sky.cugb.edu. en
  • 卷:5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6208-8
摘要
主要概括了三类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指明在不同地点和同一地点的超钾质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成分差异。这些岩石各自对应着不同的源区条件和成分。根据实验结果,概括了超钾质岩源区的矿物组成和形成条件:钾镁煌斑岩类形成于先期亏损而又被再次强烈交代而富集的金云母方辉橄榄岩源区,具有富水的挥发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强还原的,同类岩浆硅含量的不同可能是在不同的深度上部分熔融造成的,含金刚石的橄榄钾镁煌斑岩的起源深度最大;钾霞橄黄长岩形成于富单斜辉石和金云母的源区,具有富CO2的挥发份和较氧化条件;第三类超钾质岩形成于相对富集的尖晶石橄榄岩源区,也含有丰富的单斜辉石和金云母。超钾质岩液相线矿物组合与含金云母二辉橄榄岩组合不相吻合,结合辉石岩的熔融实验,表明含金云母方辉橄榄岩组合和富金云母、辉石的源区组合可能在超钾质岩的成因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近固相线的矿物组合更能代表源区的组合。大部分超钾质岩形成于深度大于100 km 的上地幔内。与之有关的地幔交代作用的氧逸度与FMQ缓冲剂相当,交代介质为低密度的流体和熔体。因压力和挥发份组成的不同而造成源区不同矿物稳定性的差异,从而最终影响了所形成的熔体成分。最后对我国五大连池地区的钾质岩的成因进行了介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