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凹陷新生代热演化-构造成因关系模型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宗星高俊刘成林马寅生
  • 会议时间:2014-11-13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 地球化学 ; 构造-热演化史 ; 新生
  • 作者单位:李宗星,刘成林,马寅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高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 母体文献:第四届全国矿田构造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四届全国矿田构造研讨会
  • 会议地点:昆明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31;R51
摘要
中国西部是不同板块或块体的拼合体,发育其上的不同盆地叠置在不同构造单元之上,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及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区域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可为陆内或板内大陆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区域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直接为生产服务.柴达木新生代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查清盆地的构造成因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对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上的钻井进行了稳态测温工作,得到了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研究了盆地不同深度的温度场分布特点,分析了盆地深部的温度特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为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典型钻孔和露头的样品的进行岩石热物性测试,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岩石热导率剖面,得到了柴达木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表明柴达木盆地整体属于“温盆”而非“冷盆”。 以现今地温场特征为基础,结合盆地钻井数据、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等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埋藏史、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在侏罗纪时期地温梯度为3.1 °C/100m,白垩纪末期地温梯度降为2.49°C/100m,此后地温梯度逐渐减小。在热演化史恢复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成因进行初步研究,推测柴达木盆地自渐新世以来为内凹陷盆地,盆地逐渐冷却,经历了初始构造沉降和短暂的热沉降过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