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香港海陆过渡带晚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的地震学证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利用2004年在香港及其邻近海域获得的海陆地震联测数据,对该地区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成像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所识别出的晚中生代火山喷口位置,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晚中生代火山喷口之间的内在关系。其结果显示香港地区火山喷口和担杆岛底下均发育有贯穿整个地壳的高速异常带,且这些高速异常带最终汇聚于下地壳底部的高速异常体处(速度大于7.0 km/s)。华南沿海晚中生代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揭示了该地区晚中生代强烈岩浆作用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根据这一区域构造特征并结合现代俯冲带和活火山岩浆通道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晚中生代时期当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脱水造成上地慢部分熔融时,熔融体上升到达壳慢区并底侵作用聚集于香港海陆过渡区的下地壳底部,本研究中成像所获得的下地壳高速异常体正是底侵岩浆经冷凝固结后的产物;且在晚中生代时期,当这些俯冲所引发的部分熔融体底侵于下地壳后,其散发的热量导致壳内发生部分熔融,这一过程一方面导致壳内火山岩浆通道内轻物质的熔融喷发,另一方面导致地慢熔融物质在岩浆通道的滞留和混合。获得的火山喷口和担杆岛底下的高速异常带很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时期的岩浆通道经后期冷凝后的产物。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