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空间相关性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16 个气象台站自1965 以来的气象数据,求算多年≥10 ℃积温及多年平均降雨量,进而按前苏联谢良尼诺夫的经验公式计算干燥度,结合历时三年的地面考察与实地测定,对浑善达克沙地的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干旱指标沿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步递减,但是主体部分的气候带的宽窄并不相同,即干旱化的趋势并不是均匀变化的。气候分区-2 中出现了东部的重度受损区域主要是由于这一区域的降水量与草甸草原区的降水持平,但热量条件更为优越,适合农垦,所以成为农牧交错带。但沙地基质的流动性决定了在这一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大面积沙地被开垦为农田后又被弃耕,出现大面积的次生裸沙地。气候分区-4 中出现了浑善达克沙地中面积最大的重度受损区,这一区域气候特点属于典型草原到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沙地的原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和旱生灌木为主。由于强度放牧以及相对匮乏的降雨造就了本区内的大面积沙化。在浑善达克沙地东西两段的重度受损区域都处于地势低平的"准平原"上,地势起伏较大的巨大沙垄上的植被退化反而较轻。这两个区域当为目前"生态建设"重点治理地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