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替及其当代走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亮
  • 关键词:“马克思学” ; “格义” ;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 “解释学转向”
  • 中文刊名:SDSK
  •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1-05
  • 出版单位:山东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26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学’形成和发展、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当代走向研究”(项目编号:13&ZD07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2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K201801005
  • 页数:8
  • CN:01
  • ISSN:37-1053/C
  • 分类号:27-34
摘要
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格义"、规范化和"解释学转向"三个阶段的方法。19世纪末,马克思以一个在"西方"的"非西方"思想家形象重新回到西方学院的视野,以至于研究者们不得不像对待"非西方"思想那样去理解、"格义"他的著作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学院逐渐超越"格义",掌握理解、阐释马克思的规范方法,推动"马克思学"走向成熟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学"逐渐进入后成熟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身学术主体性或个性的建构,"马克思学"的"解释学转向"就此初露端倪,并在苏东剧变后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特征。
        
引文
(1)汤用彤:《论“格义”》,载《汤用彤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242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3)伯恩斯坦:《社会主义中的现实因素和空论因素(1898)》,载殷叙彝编《伯恩斯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96页。
    (4)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5)Emil Hammacher,Das philosophisch-okonomische System des Marxismus,Leipzig:Duncker&Humblot,1909,s.391.
    (6)参见张亮:《早期西方“马克思学”视域中的〈资本论〉:批判的再评价》,《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9页。
    (2)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4页。
    (3)H.W.B.Joseph,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in Karl Marx,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3,p.170.
    (4)J.W.Scott,Karl Marx on Value,London:A&C Black,1920,p.15.
    (5)G.V.Portus,Marx and Modern Thought,Sydney:Worker’s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N.S.W.,1921,p.11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2页。
    (8)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28页。
    (9)Anton Pannekoek,Marxism and Darwinism,Chicago:Charles H.Kerr&Company,1912.
    (10)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65页。
    (1)M.M.Bober,Karl Marx’s Interpret of History,2nd,Cambridge:Harverd University Press,1950,p.3.
    (2)张效敏:《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田毅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页。
    (1)Leopold Schwarzschild,The Red Prussian:The Life and Legend of Karl Marx,London:Hamish Hamilton,1948,p.8.
    (2)《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1页。
    (3)Maximilien Rube,l“Preface to the English Edition”,in Maximilien Rubel,Marx,Life and Works,trans.by Mary Bottomore,New York:Facts On File,Inc.,1979.
    (4)Maximilien Rubel,Rubel on Karl Marx:Five Essays,ed.by Joseph O’Malley and Keith Algozi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
    (1)卡弗:《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张秀琴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2)Terrell Carver and Daniel Blank,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Editions of Marx and Engels’s“German ideology Manuscript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4;Terrell Carver and Daniel Blank,Marx and Engels’s“German ideology”Manuscripts: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Feuerbach chapt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4.
    (3)Gareth Stedman Jones,Karl Marx:Greatness and Illusion,Milton Keynes:Allen Lane,2016.
    (4)参见孔智键:《价值形式批判、否定性革命主体与后共产主义研究---“开放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当代发展》,《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李乾坤:《“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纲领的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