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律解释权”行使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Exercising Interpretation Power
  • 作者:陈金钊
  • 英文作者:Chen Jinzhao;
  • 关键词:尊重人权 ; 保障人权 ; 法律解释权 ; 法治话语 ; 法治思维
  • 英文关键词:Respecting Human Rights;;Protecting Human Rights;;Legal Interpretation Power;;Law-based Discourse;;Law-based Thinking
  • 中文刊名:ZHEN
  • 英文刊名: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政治与法律
  • 年:2019
  • 期:No.28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系解释的原理、方法及运用”(项目编号:17BFX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HEN201901007
  • 页数:13
  • CN:01
  • ISSN:31-1106/D
  • 分类号:69-81
摘要
由于执法、司法活动等都离不开对法律的理解与解释,因而"法律解释权"的存在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没有法律解释法,这就难以把实际存在的解释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法律解释权"进行规制、矫正的宪法原则。在我国的法律解释法没有出台以前,需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融入法律思维或者法律方法之中,以防止"解释权"的误用、滥用。法律思维不仅包括根据法律的思考,还包括对人权价值、制度的尊重以及对法律思维规则的遵守。这是在不改变现有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The existence of interpretation power is an undisputable fact since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activities cannot be carried out without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law. However, there is no a law on legal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so it is difficult to limit the factually existing interpretation power into the cage of the system. It is a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that "the state shall respect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for regulating and correcting the interpretation power. Before the law on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enacted, it is necessary to incorporate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to legal thinking or legal methods in order to prevent misuse and abu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power. Legal thinking includes not only think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but also respecting the value and system of human rights, and adherence to the rules of legal thinking.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on premise of not changing current mechanisms and systems.
引文
(1)笔者对“解释权”和法律解释的理解主要是从法律方法论或者法律适用的角度出发的。我国目前的法律解释体制将解释权定性为国家机关对法律条文进行抽象性解释的权力,至于具体纠纷中的法律解释则以法律适用的名义展开,“解释权”成了“法律适用权”的组成部分,但恰恰是这种具体纠纷中法律适用者(执法者、司法者)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权”才是法律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权”。为了避免歧义,笔者于本文中以加引号而表示特定含义的“解释权”与我国目前的法律解释体制中的解释权相区分。
    (2)所谓法律解释的规范机能指的是,“理解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决定判决的基准或社会生活中一般行动的准则”。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页。
    (3)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10)苏行再提字第003号行政判决书、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宁行终字第155号行政判决书和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2005)白行初字第71号行政判决书。
    (4)参见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宁行终字第121号行政判决书。
    (5)参见《男子出售20支仿真枪坐牢四年,申请67万元国家赔偿》,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6-04/21/c_128915911.htm,2018年7月30日访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粤高法刑一复字第54号刑事判决书。
    (6)其实,相关立法把机动车撞伤作为工伤标准,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只有被机动车撞伤才是工伤,减少了上下班途中职工获得救济的机会,实际上是对权利的“克减”。体现人权保障的规定应该是“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意外伤害,达到严重的程度可认定为工伤”。
    (7)李桂林:《实质法治——法治的必然选择》,《法学》2018年第7期。
    (8)转引自[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页。
    (9)[法]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10)陈金钊:《对形式法治的辩解与坚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1)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
    (1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13)参见陈金钊、吴冬兴:《正视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方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4)吴传毅:《由人权保障原则看人本政府的构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5)William N. Eskridge,Jr.,The New Textualism and Normative Canons,Colum. L. Rev. 531,552(2013).
    (16)See Gluck,Abbe R.,The Federal Common Law of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Erie for the Age of Statutes,William&Mary Law Rev,753(2013). See William Baude&Stephen E. Sachs,the Law of Interpretation,130 Harvard Law Rev,1136(2017).
    (17)Richard Stith,Securing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Interpretive Pluralism:An Argument From Comparative Law,35 Hastings Constitutional Law Quarterly,401(2008).
    (18)龚向和:《社会权的概念》,《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19)林来梵、季彦敏:《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20)罗豪才:《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人权》2009年第6期。
    (21)魏胜强:《行政机关的法律解释权评析》,《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2期。
    (22)金善明:《论反垄断法解释权的规制》,《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23)同前注(19),林来梵、季彦敏文。
    (24)参见前注(14),吴传毅文。
    (25)同前注(19),林来梵、季彦敏文。
    (26)韩大元:《国家人权保护义务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功能》,《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
    (27)同上注,韩大元文。
    (28)参见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9)参见张豪:《民事裁判中人权保障》,《北方法学》2007年第2期。
    (30)祝敏青:《多维空间的话语权》,《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2期。
    (31)张一兵:《〈回到福柯〉:穿越断裂的思想丛林》,《中华读书报》2016年7月31日。
    (32)同前注(22),金善明文。
    (33)参见熊万鹏:《论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人权》2012年第6期。
    (34)王一鸣:《科学发现的解释权及其寻租问题》,《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35)王夏昊:《论法律解释方法的规范性质及功能》,《现代法学》2017年第6期。
    (36)同上注,王夏昊文。
    (37)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