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贫困地区政府主导的农贷资源注入能够有效减贫吗?——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an Government-dominated Input of Rural Credit Resources Effectively Reduce Poverty in Impoverished Areas?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s in Contiguous Impoverished Areas
  • 作者:王汉杰 ; 温涛 ; 韩佳丽
  • 英文作者:Wang Hanjie;Wen Tao;Han Jiali;
  • 关键词:贫困地区 ; 政府主导 ; 农贷资源 ; 减贫
  • 中文刊名:JJKX
  • 英文刊名:Economic Science
  • 机构: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经济科学
  • 年:2019
  • 期:No.229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3099);;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D034、16ASH008)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JJKX201901011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564/F
  • 分类号:110-121
摘要
世界各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均表明,金融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性条件。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地,是新阶段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连片特困地区农村金融扶贫功能的发挥,并注入了大量的农贷资源,然而,其对农户减贫的实际效应尚未得到真实反映。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连片特困地区政府主导的农村正规信贷资源注入及其所带动的农村非正规信贷,不仅无法有效减缓贫困,而且扩大了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而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则具有积极的减贫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政策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文
1.韩佳丽、王志章、王汉杰:《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J],《经济科学》2017年第6期。
    2.韩佳丽、王志章、王汉杰:《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连片特困地区的经验分析》[J],《人口学刊》2018年第5期。
    3.胡联、汪三贵:《我国建档立卡面临精英俘获的挑战吗?》[J],《管理世界》2017年第1期。
    4.刘西川:《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目标瞄准、还款机制及供给成本--以四川省小金县四个样本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8期。
    5.马勇、陈雨露:《农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论诠释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4期。
    6.潘功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好新时期金融精准扶贫工作》[N],《金融时报》2017年第8期。
    7.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8.王定祥、田庆刚、李伶俐等:《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9.王汉杰、温涛、韩佳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减贫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J],《财经科学》2018年第10期。
    10.王小华、王定祥、温涛:《中国农贷的减贫增收效应: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a。
    11.王小华、温涛、王定祥:《县域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内部不平等》[J],《经济科学》2014年第2期b。
    12.王瑜、汪三贵:《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与收入增长》[J],《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3.温涛、王汉杰、王小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扶贫:模式比较、经验共享与中国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5期。
    14.温涛、王汉杰、王小华:《发达国家农民增收经济政策的经验比较及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15.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16.温涛、朱炯、王小华:《中国农贷的“精英俘获”机制: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17.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
    18.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9.张莎:《贫困地区实现金融扶贫有效治理的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6年第2期。
    20.张晓山、何安耐:《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21.Haber,S.,2005,“Mexico’s Experiments with Bank Priv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1991-2003”[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Vol.29,No.8:2325-2353.
    22.Koester,U.,2001,“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1990s and Challenges Ahead”[J],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Vol.40,No.4:301-324.
    23.Greenwood,J.,Jovanovic,B.,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1076-1107.
    24.Nurkse,R.,1953,“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Vol.6,No.3:413-420.
    25.Odedokun,M.O.,1992,“Supply-leading and Demand-foll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Bank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ternational Evidence”[J],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Vol.37:46-58.
    26.Parente,S.L.,1995,“A Model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Growth”[J],Economic Theory,Vol.6,No.3:405-420.
    27.Sehrawat,M.,Giri,A.K.,2016,“Financial Development,Poverty and Rural-Urban Income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South Asian Countries”[J],Quality and Quantity,Vol.50,No.2:577-590.
    28.Townsend,R.M.,Yaron,J.,2001,“The Credit Risk-Contingency System of an Asian Development Bank”[J],Economic Perspectiv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Vol.25,No.3:31-48.
    29.Vogel,H.L.,2009,Financial Market Bubbles and Crash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1)由于目前我国约达81.49%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因此,在本文论述中,贫困地区与连片特困地区的指代对象是一致的。
    (1)在微观农户层面,本文将政府主导的农贷资源注入界定为农户正规借贷的主要原因如下:尽管贫困地区农户获取的扶贫小额信贷具有更加明显的政府主导性,但对于其余农村正规借贷而言,贫困地区农户要获取有效的农村正规借贷资源,亦离不开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事实上,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农户在获取农村正规信贷资源过程中面临的“金融排斥”、“目标偏移”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共识。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贫困地区的农村正规信贷资源供给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本文将农户获取的农村正规借贷作为政府主导的农贷资源注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