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厦门大学馆藏台湾地区文物及其研究价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ultural Relics from Taiwan Collected by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 at Xiamen University and Their Research Value
  • 作者:董建辉 ; 黄铭松
  • 英文作者:DONG Jianhui;HUANG Minsong;
  • 关键词:厦门大学 ; 台湾地区文物 ; 研究价值
  • 英文关键词:Xiamen University;;cultural relics from Taiwan;;research value
  • 中文刊名:HBZ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民族学院;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学科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14ZDB113)
  • 语种:中文;
  • 页:HBZA201903011
  • 页数:9
  • CN:03
  • ISSN:42-1328/C
  • 分类号:94-101+175
摘要
作为大陆高校一所专业性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类史前遗物、历史文物及民族学标本等。其中,种类丰富的台湾地区文物是其馆藏的一大特色。这些文物标本大都由人类博物馆创始人林惠祥先生搜集采买于台湾史前遗址及各个原住民族,其携带的丰富文化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台湾的史前文化及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样貌,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价值。
        Being a professional museum in a university in the mainland,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 at Xiamen University contains all kinds of collections including prehistorical remains, historical artifacts and ethnological specimen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different regions,with various collections of cultural relics from Taiwan as its feature. The collections of specimens and artifacts from Taiwan were collected and purchased by the museum's founder Lin Huixiang from the prehistorical sit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the collections truthfully reflect both the prehistorical cultures and the production,life and social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which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the field of archaeology,history,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引文
(1)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页。
    (2)杜辉:《何处寻衣:书写泰雅贝珠衣的传记》,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第25、30-31页。
    (3)张光直:《本系所藏台湾泰雅族贝珠标本》,《考古人类学刊》1953年第2期。
    (4)另有珠裙12件、腕饰14件、腿饰1件、腰饰1件、颈饰及头饰9件、饰带1条、菌形贝耳饰5个、梯形贝耳坠6对、珠串10余件等,共计仅百件。参见陈叔倬:《大陆复旦大学所藏台湾原住民文物现况调查》,《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馆讯》第309期。
    (5)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2年,第74页。
    (6)陈奇禄:《台湾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2年,第143页。
    (7)迟翔:《台湾木雕造型艺术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馆藏作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5页。
    (8)“出草”也即猎首,参见董建辉、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1)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43页。
    (2)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42-43页。
    (3)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47页。
    (4)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林惠祥同志对人类学、考古学的贡献》,《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5)蒋炳钊:《林惠祥年谱》,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27页。
    (6)董建辉、黄铭松:《厦门大学的台湾原住民族研究传统与未来展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7)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前言》,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页。
    (8)1929年9月初,林惠祥先生访问该校,“蒙该校送石器六件及陶器二件”。参见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下篇《游踪纪要》,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第105页。
    (1)林惠祥:《自传》,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6页。
    (2)依今日之认定,卑南、知本等社为卑南族,日月潭水社为邵族。
    (3)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4)据统计,总数有274件,其中原住民民族学标本150件,台北圆山遗址石器文物124件。
    (5)林惠祥:《自传》,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6页。
    (6)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7)兰文里:《药草、烟斗与台湾原住民》,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资源网,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77483&queryType=qs&queryS tring=%E5%8E%9F%E4%BD%8F%E6%B0%91%E5%82%B3%E8%AA%AA.2019-03-15。
    (8)兰文里:《药草、烟斗与台湾原住民》,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资源网,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77491&queryString=%E5%AE%9C%E8%98%AD%E7%B8%A3%E5%A4%A7%E5%90%8C%E9%84%89%20%E6%B3%B0%E9%9B%85,2019-02-18。
    (9)林惠祥:《自传》,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8页。
    (10)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11)林惠祥:《林惠祥捐献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古物标本细目、图书细目》,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第646-647页。
    (12)乌来是林惠祥先生1929年调查台湾原住民族的第一站。1915年,日本殖民者为了在泰雅族中引入现代货币的观念,在乌来设立固定的交易所,要求所有交易的物品均以现金买卖。参见张宜珍:《日治时期乌来地区经济社会的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
    (13)陈叔倬:《大陆复旦大学所藏台湾原住民文物现况调查》,《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馆讯》第309期。
    (1)井上清助(1867-1922)是日本福冈“博多人形”风俗人偶著名艺师,1910-1913年间在森丑之助、坪井正五郎等人类学者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了“世界人类风俗人形”的土偶创作,其中就包括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人偶。
    (2)蒋炳钊、吴春明:《林惠祥文集》(下),第628-684页。
    (3)林惠祥:《捐赠古物标本及图书提议设立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呈函》,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第630页。
    (4)林惠祥:《林惠祥捐献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古物标本细目、图书细目》,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下),第638-649页。表中并特别注明“以上台湾新石器共56件”,但实际每项相加则是58件,应为林惠祥先生当时统计之误。
    (5)林惠祥:《自传》,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6页。
    (6)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下篇《游踪纪要》,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110页。
    (7)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中篇《标本图说》,蒋炳钊、吴春明主编:《林惠祥文集》(上),第87页。
    (1)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2)韩起:《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考古》1979年第3期。
    (3)陈国强、叶文程、吴绵吉主编:《闽台考古》,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4页。
    (4)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5)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第6页。
    (6)陈奇禄:《台湾土著文化研究》,第6页。
    (7)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第10页。
    (8)廖杨:《台湾早期移住民的史前文化论述》,《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9)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77页。
    (10)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25页。
    (1)因为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在过去,排湾、鲁凯和卑南均被纳入排湾系统,统称“泛排湾族”。
    (2)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第18-19页。
    (3)迟翔:《台湾木雕造型艺术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馆藏作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3页。
    (4)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影印本),第27页。
    (5)刘军:《高山族排湾人的蛇图腾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第74-77页。
    (7)彭维斌:《从外来物到原生物——台湾原住民烟草文化的人类学考察》,《古今农业》2014年第2期。
    (8)兰文里:《药草、烟斗与台湾原住民》,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资源网,2018年8月20日,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77483&queryType=qs&queryS tring=%E5%8E%9F%E4%BD%8F%E6%B0%91%E5%82%B3%E8%AA%AA,2018-08-20,2019年4月29日。
    (1)詹黎明:《从台湾排湾族双连杯和古楚国双连杯看中原古俗对台湾原住民造物文化的影响》,《美与时代(上)》2015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