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娘家的礼物——关中地区追节习俗中的姻亲关系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郑文
  • 关键词:馈赠 ; 娘家 ; 姻亲 ; 生育
  • 中文刊名:HNS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2-10-25
  • 出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2
  • 期:No.199
  • 语种:中文;
  • 页:HNSB201205034
  • 页数:4
  • CN:05
  • ISSN:44-1139/C
  • 分类号:157-160
摘要
追节是关中地区流传已久、至今还在进行的一种民俗现象,且在当地素有"不追节,人烟缺"的民谚。在文化层面上,追节习俗深受儒家生育观念的影响。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因为姻亲的良好运作是建立在嫁出女性潜在生育能力上,所以嫁女之家和该女性担负了更多生育压力。为此,在该女子生育之前,娘家父母会在节令时向新婚夫妇馈赠富含生殖隐喻的礼物,以促其生育。在该女性生育之后,追节的馈赠者和受礼者转换为甥舅,礼物中充满保育意象。等到孩子成年后,舅舅会得到外甥延迟性的礼物回报和在仪式上的尊贵地位。同时,追节的过程也是嫁女家族积极、主动地经营姻亲关系的过程。
        
引文
[1]Levi-Strauss.The Elementary Structure of Kinship.Beacon Press,1969:27.
    [2][美]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第38页,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E mily M.Ahern.Affines and the Rituals of Kinship.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279-307.
    [4]刁统菊:《姻亲关系的秩序与意义——以山东枣庄红山峪村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5]王开庆、王毅杰:《大礼帐——姻亲的交往图景——以陈村为个案》,载《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6]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见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朱爱岚:《娘家:中国妇女和她们的生育家族》,载《民俗研究》1993年第4期。
    [8]M argery Wolf.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37-62.
    [1]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第226-23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第5页,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88、13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3][英]C.A.格雷戈里:《礼物与商品》,第16-18、50页,姚继德、杜杉杉、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Margery Wolf.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37-62.
    [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第31页,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第166-170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