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学科协同机制下地下空间规划的创新与探索——以武汉光谷中心城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在国内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地下空间的建设符合集约节约的低碳城市要求,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改善城市环境。国内城市在大力推动地下空间建设的同时,也表现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及业态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相符、地下空间规划与地面功能适配性不强、地下空间环境封闭影响人的观感体验、地下空间产权界定模糊影响开发积极性等问题。笔者以武汉光谷中心城为例,以多学科协同机制为手段,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景观师、策划师、开发商和立法者等多主体合作,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和实践,以期望对国内其他城市类似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引文
[1]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徐辰.地下空间开发制度,由“建设”到“开发”[J].城市规划,2014,01:79-84.
    [3]叶伟华,黄汝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体系探索与创新[J].规划师,,2014,05:72-77.
    [4]王磊,由宗兴,张晓科,顾琼.沈阳市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探讨[J].规划师,2014,S1:52-56.
    [5]潘峰,舒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系统整合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7):11-13.
    [6]王曦,刘松玉,章定文.基于功能耦合理论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14,03:231-239.
    [7]姚文琪.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S1:36-43.
    [8]李奕成,兰思仁.多学科视角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01:94-98.
    (1)[美]吉迪恩.S.格拉尼,[日]尾岛俊雄著,许方,于海漪译.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中关村后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用地面积51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光电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
    (3)光谷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SOM建筑设计事务所、CRIC联合编制完成,该规划获得住建部2013年度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