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流动人口视角下的“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大家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毒瘤"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转变,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城中村"由于其特殊形成过程,具有典型的城市非正规性。这种非正规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中村"自下而上去满足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并使"城中村"适宜流动人口居住。本文希望通过对"城中村"在区位分布、空间形态、居民构成、公服经济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的非正规性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流动人口视角进行分析,归纳出"城中村"在居住方面适宜流动人口的空间、社会和经济等层次上的经验,并将其总结成为"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希望能够为将来我国正规性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在流动人口居住模式上提供借鉴。
引文
[1]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07):9-13.
    [2]姚龙,刘玉亭.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南方建筑,2014(02):44-50.
    [3]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168-179
    [4]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27(7):40-45
    [5]赵衡宇,过伟敏.移民聚居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价值--以杭州市城西城中村为例[J].城市问题,2011(07):69-73
    [6]陈燕萍,张艳,金鑫,胡乃彦.低生活成本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置实证分析与探讨--基于对深圳市上下沙村的调研[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66-72
    [7]Alfredo Brillembourg,Kristin Feireiss,Hubert Klumpner.Informal City[M].London:Prestel Publishing,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