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商事活动日趋深入,在此过程中,国际商事纠纷大量涌现,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重要的争议解决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际商事仲裁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近二、三十年,法学理论得以不断更新和改良,各国立法和实践逐渐对商事仲裁采取自由、宽松的态度,产生了鼓励与支持仲裁发展的趋势。这种宽松化的趋势体现为提交仲裁事项范围的不断扩大、仲裁程序更为有效与灵活、网上仲裁的出现和发展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仲裁协议的效力向非签字的第三方延伸。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仲裁程序的发起还是仲裁裁决的执行,均以仲裁协议为前提条件,因此仲裁协议被称为仲裁的基石和灵魂。有效的仲裁协议不仅对仲裁协议的签字方有约束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或应该使仲裁协议对非签字的第三方产生效力。为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仲裁中的某些理论和制度,为了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赋予其新的概念和内涵。
     本文将尝试通过介绍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实践,引出实践中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及解决途径,分析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理论依据,探讨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实际结果,最终归纳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介绍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本质。从分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概念、内容、法律特征及性质出发,探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着重分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来源和表现,力求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为合理解释仲裁协议的效力演变作深层次的铺垫。
     第二章,介绍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情形和体现,采用分类分析最后归纳综述的研究方法,分析以下六类问题:一是合同转让情形下仲裁协议的约束力;二是代位求偿情形下仲裁协议的约束力;三是代理、委托关系当中的实质本人、代理或委托问题,探讨此时代理人和受托人所作仲裁表示对实质本人的约束,尤其是隐名代理问题;四是仲裁当事人被合并、分立情况下仲裁协议的约束力;五是子公司(分支机构)签订的仲裁条款对母公司的约束力;六是提单仲裁条款在提单转让情形下对第三方的约束力。主要解决问题是某些非签字方在什么条件下受仲裁协议约束。
     第三章,分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理论障碍,在此基础上寻找问题争议的焦点。本部分内容涉及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问题,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原则,以及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理解与应用。
     第四章,深入探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理论基础,从理论深层寻找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原因,该部分是对第二章所提问题的呼应与解决,主要内容涉及“公平合理的期待”原则、“禁止反言”原则以及“法人人格否定”原则。
引文
1 唐蕴锋:《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载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77页。
    2 刘亚玲:《新合同法代理制度对我国仲裁的影响——兼论仲裁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2页。
    3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2页。
    4 王金兰:《关于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研究》,载于《经济论坛》2004年第10期,第111页。
    5 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386-387页。
    6 江伟,李洁:《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载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4页。
    7 刘亚玲:《新合同法代理制度对我国仲裁的影响——兼论仲裁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1页。
    8 乔欣:《仲裁权研究——仲裁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5页。
    9 Michael P. Reynolds, Arbitration(1993), p3.
    10 Mark Huleatt-james & Micholas Goul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Handbook (1996), p.3.
    11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2页。
    12 庞小菊:《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载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4页。
    13 赵相林,杜新丽主编:《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65页。
    14 该规则由伦敦国际仲裁院(The London Cour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英文简称为:LCIA)通过,1985年1月1日起生效。
    15 该公约于1987年4月22日对我国生效。
    16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2页。
    17 该公约1975年1月30日签定于巴拿马,1976年6月16日生效。
    19 M.J.Mustill and S.C.Boyd,The law and practice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England, Butterworths, London, 2nd, 1989, pp.42-43.
    19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25页。
    20 [美]A.L柯宾著,王卫国等译:《柯宾论合同》(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21 Technetronics Inc.v.Leybold-Geaeus GmbH, No.93-1254(E.D.Pa.June 10,1993). Arbitration & the Law—AAA General Counsel's Annual Report (1993-1994),P21.
    22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4页。
    23 王晋:《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3页。
    24 该司法解释己于2006年9月8日起施行。
    25 韩长印:《英国商事代理制度述略》,载于《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2期。
    26 侯登华:《合同权利转让仲裁协议效力的再认识》,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4期,第83页。
    27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28 Daniel Grisb and Christian Hausmaninger, Assignment of Rights and Agreement to Arbitrate Intematianal, Vol.8, 1992, No.2, 第124-131页.
    29 Daniel Grisb and Christian Hausmaninger, Assignment of Rights and Agreement to Arbitrate Internatianal, Vol.8,1992, No.2, 第126页
    30 "EMJA" Back Schiffahrts KG v. Warlsila diesel Aktiebolag, 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Vol.ⅩⅩN-1999,第316-320页.
    31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6页。
    32 杨建红:《仲裁条款能否自动转移》,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33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1期。
    34 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35 侯登华:《合同权利转让仲裁协议效力的再认识》,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4期,第84页。
    36 乔欣:《仲裁权研究——仲裁之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37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8页。
    38 李真:《论涉外民商事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载于《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第95页。
    39 唐蕴锋:《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载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60页。
    40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30页。
    41 Domke o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artin Domke, Revised Edition, by Gabriel M.Wilner, West Group, 1999,at124.
    42 李真:《论涉外民商事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载于《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第95—97页。
    43 曹建明,陈治东编:《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44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27页。
    45 林嘉主编:《外国民商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19页。
    46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27页。
    47 该司法意见2001年1月3日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自2001年2月1日起执行。
    48 P. Meinhardt, Company Law in Europe, Gower (1981 ).
    49 郭玉军,向在胜:《美国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以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为中心》,载于《法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第91页。
    50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4期,第24页。
    52 王艳华,韩立新:《提单仲裁条款法律效力问题研究》,载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3期,第36页。
    53 [英]博迪(Body,S.C.),[英]伯罗斯(Burrows,A.S.)[英]福克斯通(Foxton,D.)著,郭国汀译:《SCRUTTON租船合同与提单》(第20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15页。
    54 该公约由联合国于1978年3月在汉堡会议上通过,自1992年11月1日起生效。
    55 阎铁毅:《海运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58期),第54页。
    56 赵红:《从一起管辖权异议案谈提单仲裁条款的效力》,载于《人民司法》2005年2月,第99页。
    57 陈瑱:《航次租船合同仲裁条款并入提单引发的若干问题探讨》,载于《中国航海》2003年第4期,第13页。
    58 金小菲,万炬:《租约仲裁条款是否能够有效并入提单问题探析》,载于《河北法学》2002年11月,第184页。
    59 刘晓红:《论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3期,第59页。
    60 郁志轰:《美国对提单外国仲裁条款的立法趋势》,载于《中国海商法协会通讯》1999年第5期。
    61 刘书剑:《北京海事仲裁最新裁决案例》,载于《中国涉外仲裁年刊》(1992),第30页。
    62 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63 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64 李永军:《合同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65 李永军:《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66 [美]A.L.柯宾著,王卫国译:《柯宾论合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67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32页。
    68 李红伟:《论合同效力的扩张》,载于《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9月。
    69 赵威:《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70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仲裁和调解工作组第四十五届会议工作报告(2006年9月11日至15日,维也纳)。
    71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2—23页。
    72 杨良宜:《国际商事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8页。
    73 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4页。
    74 黄进,何其生,萧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下),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208页。
    75 张生旋,陶波:《析仲裁协议独立性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载于《河北法学》2004年第5期。
    76 参见德国1998年《民事诉讼法》第1040条(1)款和英国《1996年仲裁法》第7条。
    77 张艾清:《国际商事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研究》,《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8 蒋敬业:《论债权转让中仲裁协议的效力》,载于《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10期。
    79 高富平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80 尹田:《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冲突与平衡》,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81 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82 刘凯湘:《论民法的性质与理念》,载于《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83 [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选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1页。
    84 彭云业,沈国琴:《论仲裁制度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扩与限》,载于《法学评论》,2001年,第58—61页。
    85 庞小菊:《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载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5页。
    86 石育斌:《国际商事仲裁研究(总论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87 陈洁:《美国违约救济中的期待利益保护及其限制》,载于《国家检察院学报》2004年第6期。
    88 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第55页。
    89 [英]M·A·克拉克著,何美欢等译:《保险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90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页。
    91 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第55页。
    92 张文彬:《论普通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载于《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第48页。
    93 Sam Reisfud & Son Import Co.V.S.a Etcco,530,F 2d,679(5th Cir 1976).
    94 徐磊:《禁止反言原则在美国仲裁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当代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国际私法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95 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第54页。
    96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97 余劲松:《论跨国公司贵任的法律依据》,载于《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第60页。
    98 金剑锋:《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第120页。
    99 Fisser v. International Bank, 282 F.2d 231, 234 (2d Cir.1960) .
    100 郭玉军,向在胜:《美国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以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为中心》,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第92页。
    101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第31-32页。
    1.黄进,何其生,萧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下),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英]博迪(Body,S.C.),[英]伯罗斯(Burrows,A.S.)[英]福克斯通(Foxton,D.)著,郭国汀译:((SCRUTTON租船合同与提单》(第20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黄进等编:《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金彭年:《国际经济法争端导读》(国际经济法导读丛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屈广清主编:《国际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
    6.[加]泰特雷著;刘兴莉译,黄进校:《国际冲突法:普通法、大陆法及海事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赵相林,杜新丽主编:《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中国国际私法协会,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3年(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9.邓杰:《伦敦海事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0.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2.黄进,宋连斌,徐前权:《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13.石育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建华著:《仲裁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6.宋朝武著:《中国仲裁制度—问题和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A.L柯宾著,王卫国等译:《柯宾论合同》(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永军:《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1.余子新,甘玲,耿雅清:《第三人分类研究》,载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程琳:《构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载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王金兰:《关于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研究》,载于《经济论坛》2004年第10期。
    4.余子新,甘玲:《合同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载于《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5.王晋:《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宋连斌,杨玲:《论仲裁第三人》,载于《仲裁研究》2005年第3期。
    7.余子新:《论仲裁协议约束第三人的条件》,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
    8.林一飞:《论仲裁与第三人》,载于《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9.屈广清,周清华,吴莉婧:《论仲裁制度中的第三人》,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年第11卷。
    10.胡瑾:《我国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载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刘亚玲:《新合同法代理制度对我国仲裁的影响——兼论仲裁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夏蔚:《仲裁第三人研究》,载于《当代法学》2000年第5期。
    13.余子新:《仲裁第三人主体研究》,载于《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唐蕴锋:《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载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15.杨建红:《仲裁条款能否自动转移》,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16.娄丙录,罗永辉:《仲裁协议变更与转让效力的法理分析》,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7.余子新,王红艳:《仲裁协议第三人刍议》,载于《河北法学》2004年第10期。
    18.庞小菊:《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载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陈治东:《<合同法>第四○二条对我国涉外商事仲裁制度的挑战》,载于《法学》2005年第4期。
    20.翟娟,周伟:《提单仲裁条款效力之比较分析》,载于《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4年第5期。
    21.李殿文:《谈新合同法对仲裁的影响》,载于《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年第6期。
    22.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2002年第4期。
    23.苏浩:《小议外贸代理中仲裁条款落空风险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3年第6期。
    24.泽仕,王扬:《浅议表见代理预防企业风险》,载于《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6期。
    25.刘晓红:《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理论,还是实践》,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
    26.李真:《论涉外民商事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载于《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
    27.侯登华:《合同权利转让仲裁协议效力的再认识》,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4期。
    28.李晓玲:《多方当事人仲裁程序问题探讨》,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9.黄旭东,庞飞:《论我国代理制度之变更及其对仲裁条款效力的影响》,载于《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
    30.郭玉军,向在胜:《美国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以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为中心》,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31.肖鹏,刘惠荣,张雷:《论第三人与仲裁》,载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2.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载于《北京仲裁》2005年第4期。
    33.黄伟青:《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若干法律问题探讨》,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年第11卷。
    34.宋金凤:《并入提单的租约仲裁条款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载于《珠江水运》2005年第4期。
    35.李海:《关于提单仲裁条款效力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5年1月第15卷。
    36.石小娟:《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对并入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的司法审查》,载于《天津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7.李冬青:《提单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研究》,载于《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
    38.邓杰:《英国关于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立法发展及其对海事仲裁的影响》,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
    39.曲天明,兰庆洲:《租约仲裁条款并入提单的若干问题》,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3期
    1. Joachim G. Frick, Arbitration and Complex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2. P. Hamilton, 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mational, 1999.
    3. Collection of ICC Arbitral Awards (1991-1995), Sigvard Jarvin, Yves Derain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4. Yearbook Commercial Arbitration (1986,Vo1,Ⅺ), General editor, Albert Jan, Van Den Berg,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1986.
    5. H. Smit, V. Pechota, Intem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Courts, Juris Publication, 2000
    6. Gary B. Bor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7. Mauro Rubino-Sammartan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8. Petrochilos Georgios, Procedural Law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Albert Jan Van den Berg,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