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诸部的衰败及其历史原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基于民国时期青海蒙藏诸部衰败不堪的现实,对其走向衰败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进行一个力所能及的探讨,从而回答为何自然条件并不差的青海蒙藏地区却要比其他蒙区和藏区还要落后的原因。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中论述青海蒙藏诸部在历史上的兴盛之况及其原因,其中简略地提到青海的先民及其开拓者——羌族人所创作的先进的古代文明,以及吐谷浑、吐蕃时期青海社会发展的情况,重点论及北宋青唐政权时期,青海藏族社会发展到最为兴盛时的情形。本章中还论及元王朝以来蒙古人涉足青海,以及明朝中叶以来,蒙古人称霸青海并在明末清初,一统整个青藏高原的历史。紧接着就在第二章中论述民国时期青海蒙藏诸部在政治上完全失势,经济上穷困潦倒,以及两者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人口锐减等问题,这些民国时期青海蒙藏社会的凄惨景象与历史上的繁荣兴盛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反差,从而引证出研究民国时期蒙藏社会的衰败问题,就必须讨论青海的蒙藏社会走向衰败之历史原因的重要性。
     本文在第三章中将会着重探讨青海的蒙藏民族走向衰弱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青海民族成分复杂,地理位置又特殊,是历代中央王朝用兵之重地,因而青海各民族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王朝对该地实行的民族政策,因此,本文将会简略地论述宋、元、明、清等中央王朝对青海的经营及施政,从中找出导致蒙藏民族从兴盛走向衰弱,从衰弱走向衰败的原因。此外,鉴于一个族群或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兴衰,最终的起源在于其古代文明的兴衰,因而,本章中还谈及羌人在青海建立的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总的来说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寻在历史上导致蒙藏诸部走向衰弱的原因。
     提出青海蒙藏诸部走向衰弱的历史原因后,本文的第四章就开始回答自清末以来的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全国各地均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为何唯独青海蒙藏诸部的现状变得如此滞后的原因。这一章节中主要谈及自民国成立,直到青海解放的几十年间,始终统治青海的马氏家族贪得无厌的剥削和掠夺,以及野蛮残酷的军事镇压对青海的蒙藏诸部带来的灾难性迫害。在揭露马氏三代对青海蒙藏诸部所犯的累累罪行的同时,指出在多民族地区,在各民族、各种信仰团体间完全失去平等时,其后果的严重性。
     第五章和结束语当中主要对青海蒙藏社会走向衰败的原因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试着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希望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一个和平、繁荣、安定、和谐的民族地区有一点借鉴意义。
引文
[1]是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在甘青地区,以青唐城(现在的西宁)为中心建立的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地方政权,藏文史书称之为“宗喀王朝”,存在于北宋时期。
    [2][清]秦缃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280页.
    [3]汤开建.宋代藏族人口的发展及其原因[M].中国西藏.1996年.第4期.第97页.
    [1]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转引自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本文在以下《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中的引用皆出自此书。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4]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第194页.
    [5]李安宅、于式玉著.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410页.
    [6]李安宅著.论西北藏民区运用创化教育[M].见: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C].兰州:甘肃图书馆出版社,1984年版.第558页.
    [1]石硕.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68页.
    [1]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昌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0页.
    [2]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77页.
    [3]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77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21页.
    [5]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6]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78页.
    [7]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8页.
    [1]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7页.
    [2]后汉书·段熲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7页.
    [3]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1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M].卷114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114.htm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M].卷114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i/content/zztj_114.htm
    [6]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5页.
    [7]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6页.
    [8]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J].转引自周围洲.吐谷浑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3页.
    [9]旧唐书(第1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300页.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103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i/content/zztj_103.htm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4页.
    [2]新唐书(第19页)·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6071页.
    [3]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0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2页.
    [5]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77页.
    [6]旧唐书(第16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219页.
    [7]聂鸿音.汉文史籍中的西羌语和党项语[J].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第121页.
    [1]赵萍、续文辉编著.简明西域地方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6页.
    [2]旧唐书(第1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243页.
    [3]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72页.
    [4]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6页.
    [5]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21页.
    [6][唐]杜佑撰.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4版.第5173页.
    [7]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23页.
    [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第148页.
    [2]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第172页.
    [3]旧唐书(第16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219页.
    [4]萨加·索南坚赞.吐蕃王统世系明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2月.第158页.
    [5]巴沃祖拉臣瓦.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第32页.
    [6][唐]杜佑撰.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4版.第5171页.
    [1]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6页.
    [2]旧唐书(第16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219页.
    [3]旧唐书(第16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219页.
    [4]新唐书(第19页)·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6071页.
    [5][宋]王溥.唐会要·马[M].卷72.http://www.xiangyata.net.2003年12月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02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202.htm
    [7]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08页.
    [8]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269页.
    [1][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2]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3]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4]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5]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6]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7][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26.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401/03hstj/028.htm
    [1]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9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51.咸平5年三月,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053.htm
    [3][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50.咸平4年11月.htto://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052.htm
    [4][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75页.
    [5][宋]李远.青唐录[M].陈新海.唃厮啰首府青唐城试探[J].中国西藏.2000年第3期.第53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47册)[M].食货.转引自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第328页.
    [7]宋史(第40册).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151页.
    [8][宋]李远.青唐录[M].陈新海.唃厮啰首府青唐城试探[J].中国西藏.2000年第3期.第53页.
    [9][清、民]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转引自连菊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J].西北史地.1998年4期.第57页.
    [1]宋史(第14册).兵志.马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935页.
    [2]宋史(第14册).食货志.商税[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547页.
    [3][宋]张舜民.画墁录·青唐宝货[M].转引自刘建丽.宋代吐蕃的商业贸易[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6卷.第2期.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514.哲宗元符2年8月.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516.htm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514.哲宗元符2年8月.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ljzztjcp/516.htm
    [6][宋]李远.青唐录[M].陈新海.唃厮啰首府青唐城试探[J].中国西藏.2000年第3期.第52页.
    [7]宋名臣奏议·王襄·上钦宗论慧星[M].刘建丽.宋代吐蕃的商业贸易[J].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2月.卷36.第2期.第24页.
    [8][清]秦缃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280页.
    [9][明]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507.转引自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第176页.
    [1]金史(第7册)·完颜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平装本.第2175页.
    [2]汤开建.宋代藏族人口的发展及其原因[J].中国西藏.1996年,第四期.第97页.
    [3][宋]梦溪笔谈(自然科学部分)·器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4][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32).田况.上仁兵策十四事.转引自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17页.
    [1]元史(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4页.
    [2]元史(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34页.
    [3]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纪(藏文)[M].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第90页.
    [4]大司徒·绛曲坚赞.郎氏家族史(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10页.
    [5]元史(一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520页.
    [6]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纪(藏文)[M].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第90页.
    [7]其内容详见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88页.
    [8]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91页.
    [9]王尧.藏学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0页.
    [1]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第270页.
    [2]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第270页.
    [3]元史(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517页.
    [4]元史(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520页.
    [5]元史(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520页.
    [6]元史(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1563页.
    [7]明史称为阿中尔秃厮,是东蒙古鄂尔多斯部一领主,亦不刺乃永邵部一领主
    [8]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9]明实录藏族史料(第2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002页.
    [10]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平装版.第8539页.
    11明实录藏族史料(第2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002页.
    [1]有些书籍中称为阿勒坦汗,是吉囊之弟,吉囊死后,成为整个东蒙古部之首领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79页.
    [4]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5]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1]明史(第28册)·外国八·鞑靼、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477-8539页.
    [2]明史(第19册)·郑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5851页.
    [3]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平装版.第28册.第8539页.
    [4][清]粱份.西陲今略.卷一.西宁卫[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51页.
    [5]松巴堪钦·益西班觉.青海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9页.
    [6]松巴堪钦·益西班觉.青海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3页.
    [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6页.
    [2]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6页
    [3]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年.第194页.
    [4]清史稿卷522,列传30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8月.第14452页.
    [5]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85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第1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52页.
    [1][清]年羹尧.年羹尧奏折专辑(上)[M]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1970年.3.转引自藏族简史编写组编写.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84页.
    [2][清]智贡巴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3]清实录藏族史料(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161页.
    [4][清]毛岳生编.皇朝藩部要略.[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9月.第569页.
    [1]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62页
    [4]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499页.
    [1]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2]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5]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5]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1页.
    [6]民国二十二年省党务特派处.青海农村的土地、人口及应纳粮税额[z].转引自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0页.
    [7]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0页.
    [8]大公报[N].1927年,5月31日.转引自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3页.
    [9]大公报1927年,5月31日.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3页.
    [10]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2页
    11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8页.
    [1]大公报[N].1927年,5月31日 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3页.
    [2]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8页.
    [3]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6页.
    [4]这些数据在本文第五章就有清楚的来源。
    [5]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6]黄举安.进步中的果洛[J].中国边疆.1943年2卷10.11合刊。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下)[C].兰州:甘肃图书馆,1986年9月.第468页.
    [7]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8]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1]社会部兰州社会服务处编.西北向导[M].重庆:上海书店,1944年版。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第68页.
    [2]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0页.
    [3]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3页.
    [4]黄奋生.蒙藏新志(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民国27年版,第669页.转引自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第51页.
    [5]方协邦.解放前青海中等学校体育活动概况[A].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C].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第53页.
    [6]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8页.
    [1]裵其钧、李玉林.青海人文地理志·民族[A].资源委员会季刊[C].第2卷1期.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748页.
    [2]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八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9页.
    [4]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62页.
    [5]裵其钧、李玉林:青海人文地理志·民族[J].资源委员会季刊.第2卷1期.转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748页.
    [1]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0页.
    [2]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0页.
    [3]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8页.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59页.
    [2]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2页.
    [3]后汉书·张奂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1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1页.
    [5]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3.页
    [6]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4页.
    [7]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7页.
    [8]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9页.
    [9]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1]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2]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3]后汉书·西羌传[M].两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1页.
    [5]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2页.
    [6]后汉书·段熲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8页.
    [7]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8]吐谷浑最初来青海的户数有不同的说法,此处引自北史(第十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3179.北史·吐谷浑传中记载到:“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魔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
    [9]西晋永嘉乃公元307年至313年
    [10]旧唐书(第16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300页.
    11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1页.
    [1]旧唐书(第16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5300页.
    [2]新唐书(第19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6091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9[M].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249.htm
    [4]新唐书(第19册)·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第6091页.
    [5][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卷125马政·上徽宗论西番市马.转引自连鞠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J].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第57页.
    [6][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7]宋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平装本.第284页.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9.[M].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241.htm
    [9]宋史(第14册).兵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平装本.第4716页.
    [1][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2页
    [2]宋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353页.
    [3]宋史(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2162页.
    [4][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5]宋史·兵志四(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16页。
    [6][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1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1月.第1019页.
    [7]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57页.
    [8][宋]李焘.续资质通鉴长编.卷247[M].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249.htm
    [9]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16页.
    [1][清]秦缃桨、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281页.
    [2]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21页.
    [3][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4]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57页.
    [5]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23页.
    [6]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4页.
    [7]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34页.
    [8][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1月.第318页.
    [9][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1月.第969页.
    [10]元史(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3259页.
    [1]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藏)[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第274页.
    [2]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13页.
    [3]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42页.
    [4]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12页.
    [5]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564页.
    [6]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19页.
    [7]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552页.
    [8]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752页.
    [9]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752页.
    [10]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840页.
    11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04页.
    12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629页.
    13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631页.
    14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645页.
    [1]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655页.
    [2]元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788页.
    [3][清]秦缃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280
    [4]元史.卷93.食货一,转引自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54页.
    [5]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54页
    [6]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61页.
    [7]明史(第12册)·邓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 第3750页.
    [8]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9]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10]明史称为阿中尔秃厮,是东蒙古鄂尔多斯部一领主,亦不刺乃永邵部一领主
    11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12明实录藏族史料(第2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002页.
    [1]明史卷327-330,外国八·鞑靼、西域二·西番诸卫[A].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294页-第315页.
    [2]明史卷327-330,外国八·鞑靼、西域二·西番诸卫[A].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296页-第299页.
    [3]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54页.
    [1]明史卷327-330,外国八·鞑靼、西域二·西番诸卫[A].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291页-第315页.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4]明史(第19册)·郑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5851页.
    [5]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6][清]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39页.
    [7]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6页.
    [8][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39页.
    [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10]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1][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39页.
    [2]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88页.
    [3]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89页.
    [4]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3页.
    [5]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1页.
    [6][清]年羹尧著、季永梅等翻译.年羹尧满汉奏折编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转引自周喜峰.雍正初年的罗卜藏丹津叛乱[J].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第89页.
    [7]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8]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青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7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8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5]清实录藏族史料(第8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6][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7][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32页.
    [8][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25页.
    [1]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编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2]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74页.
    [3]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75页.
    [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6页.
    [2]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6页.
    [3][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39页.
    [4][清]年羹尧.年羹尧奏折专辑(上)[M]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1970年.3.转引自藏族简史编写组编写.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84页.
    [5][清]智贡巴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161页.
    [1][清]毛岳生编.皇朝藩部要略[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9月.第569页.
    [2][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2页.
    [3]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84页.
    [4][清]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3页.
    [5]汪玉明译.年羹尧满文奏折摘译[A].藏文史料译文集[C].拉萨: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1985年7月.第229页.
    [6]季永海等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M].第283页.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3页.
    [7]中国人口·青海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年.6月.第52页.
    [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2]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3]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4]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5]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7页.
    [7]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6页.
    [1][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41页.
    [2]西宁府新志[M].卷20.武备·青海.转引自杜常顺.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与蒙古社会的衰败[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54页.
    [5]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2页.
    [4][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6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24页.
    [6][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33页.
    [7]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5页.
    [2]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青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7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8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第8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7][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8][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1]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465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67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7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6][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59页.
    [7]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平装本.14467.在那彦成的《平番奏议》中也有此句。
    [8]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编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9][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2页.
    [10]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平装本.第14465页.
    [1]杜常顺.清代青海的蒙旗制度与蒙古族社会的衰败[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74页.
    [3]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75页.
    [4]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八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3页.
    [6][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37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3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3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25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5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2页.
    [6]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编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7][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2页.
    [8]清史稿(第14册)·兵八·边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068页.
    [1]徐晓光、王平洲、陈光国.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59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15[M].转引自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262页.
    [3][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34·艺文志 条议附[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45页.
    [4]清实录藏族史料辑(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6页.
    [1][清]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0页.
    [2][清]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0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4页.
    [4]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5][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41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7]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8]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299页.
    [9][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0页.
    [10][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0页.
    [1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4页.
    [1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地160页.
    [1]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平装本.第14465页.
    [2]青海蒙古藩子各事宜旧例八条[M].转引自徐晓光、王平洲、陈光国.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56页.
    [3]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18第5页.
    [4]番律[M].转引自徐晓光、王平洲、陈光国.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56页.
    [5]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465页.
    [6]清实录藏族史料辑(第1册)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77年平装本.第299页.
    [7]清史稿(第14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065页.
    [8]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2页.
    [1]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3页.
    [2]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6页.
    [3]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82页.
    [4]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131页.
    [5]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151页.
    [6]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154页.
    [7]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14470页.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451页.
    [1]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8页.
    [1]河南蒙旗的亲王氏家与马氏家族一直关系很好,因此河南蒙旗不但没有遭到马家军的征剿,反而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因而在民国时期河南蒙旗的人口经济均有所发展。
    [2]清史稿(第14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平装本.第4066页.
    [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88年1月.第9页.
    [4]马家政权经过三代人之手,即马麒、马麟、马步芳。
    [5]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
    [6]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88年1月9宁海军乃马家军最初的家业.第176页.
    [7]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539页.
    [8]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7页.
    [1]杨效平 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7页.
    [2]杨效平 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8页.
    [3]杨效平 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94页.
    [4]杨效平 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8页.
    [5]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
    [6]新青海[M].第三卷.第九期,1935年9月,转引自青海通史.第555页.
    [7]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8]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9]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6页.
    [11]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6页.
    [11]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1]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5页.
    [2]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94页.
    [3]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1页.
    [4]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3页.
    [5]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1]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3页.
    [1]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3页.
    [2]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1]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562页.
    [2]文斐编.我所知道的马步芳家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0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5]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86页.
    [6]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7]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月.第205页
    [8]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4页.
    [9]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4页.
    [1]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3页.
    [2]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9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
    [5]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
    [6]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0页.
    [1]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4页.
    [2]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1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1页.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5]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6]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7]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8]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9]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月.第222页.
    [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月.第222页.
    [3]③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
    [4]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月.第222页.
    [5]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
    [6]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7]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8页.
    [8]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1]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4页.
    [2]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4页.
    [3]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3页.
    [1]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97页.
    [2]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3]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0页.
    [4]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553页.
    [5]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5页.
    [6]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76页.
    [1]汤开建.宋代藏族人口的发展及其原因[J].中国西藏.1996年.第4期.第97页.
    [2]裴其钧、李玉林:青海人文地理志·民族[J].资源委员会季刊.第2卷1期.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748页.
    [3]清实录藏族史料(第8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4]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9页.
    [5]裵其钧、李玉林:青海人文地理志·民族[J].资源委员会季刊.第2卷1期.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74页.
    [1]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0页.
    [2]后汉书·张奂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1页.
    [3]后汉书·马防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409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8页.
    [5]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4页
    [6]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88页.
    [7]后汉书·段熲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7页.
    [1]后汉书·段熲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68页.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0页.
    [4]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492页
    [5]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70页.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56·汉纲48·灵帝建宁二年,转引自汪波.《后汉书》与羌族史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96页.
    [7]汪波.《后汉书》与羌族史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93页.
    [8]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57页.
    [1]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2]吐谷浑最初来青海的户数有不同的说法,此处引自北史(第十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3179.北史·吐谷浑传中记载到:“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魔。涉归死,若洛魔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M].卷114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i/content/zzti 114.htm
    [4]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5页.
    [5]北史(第10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3187页.
    [6][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卷125马政·上徽宗论西番市马.转引自连鞠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J].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第57页.
    [1]宋史(第14册).兵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平装本.第4716页.
    [2][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29页.
    [3][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4]宋史·兵志四(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16页.
    [5]柏杨.中国人史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10月第5版.第151页.
    [6]宋史(第14册)兵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第4716页.
    [7]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13页.
    [8]元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242页.
    [9]元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第412页.
    [1]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3]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4]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5]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6]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62页.
    [7][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6页.
    [1]清实录藏族史料(八)[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3708页.
    [1][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500页.
    [2]明史(第28册)·西域二·西番诸卫[M].1974年平装本.第8539页.
    [1][清]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60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34·艺文志·条议附[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45页.
    1、[清]秦缃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2、汤开建.宋代藏族人口的发展及其原因[M].中国西藏.1996年.第4期.
    3、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平装本.8539.转引自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本文在以下《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中的引用皆出自此书。
    4、五世达赖喇嘛著.西藏王臣记(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
    5、李安宅、于式玉著.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安宅著.论西北藏民区运用创化教育[M].见: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C].兰州:甘肃图书馆出版社,1984年版.
    7、石硕.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8、崔永红、张得祖、杜昌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9、后汉书·西羌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10、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11、北史·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M].卷 114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114,htm
    13、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J].转引自周围洲.吐谷浑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
    1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
    16、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版.
    17、聂鸿音.汉文史籍中的西羌语和党项语[J].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18、赵萍、续文辉编著.简明西域地方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3000年10月.
    19、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20、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21、[唐]杜佑撰.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4版.
    22、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
    23、萨加·索南坚赞.吐蕃王统世系明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2月.
    24、巴沃祖拉臣瓦.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
    25、[宋]王溥.唐会要·马[M].卷72.http://www.xiangyata.net.2003年12月
    26、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27、[宋]王韶.平戎策[M].见于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附录.
    28、宋史·外国八·吐蕃·唃厮啰[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
    29、[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26.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401/03hstj/028.htm
    30、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9页.
    3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51.咸平5年三月,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053,htm
    3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33、[宋]李远.青唐录[M].陈新海.唃厮啰首府青唐城试探[J].中国西藏.2000年第3期.
    34、宋会要辑稿(第147册)[M].食货.转引自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
    35、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J].西北史地.1998年4期.
    36、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
    37、[宋]张舜民.画墁录·青唐宝货[M].转引自刘建丽.宋代吐蕃的商业贸易[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6卷.
    38、宋名臣奏议·王襄·上钦宗论慧星[M].刘建丽.宋代吐蕃的商业贸易[J].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2月.卷36.第2期.
    39、[明]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507.转引自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
    40、金史·完颜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平装本.
    41、梦溪笔谈(自然科学部分)·器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42、诸臣奏议·田况.上仁兵策十四事.转引自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3、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平装本.
    44、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纪(藏文)[M].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
    45、大司徒·绛曲坚赞.郎氏家族史(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46、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47、王尧.藏学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48、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
    49、明实录藏族史料(第2册)[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50、[清]粱份.西陲今略.卷一.西宁卫[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51、松巴堪钦·益西班觉.青海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52、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53、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8月.
    54、[清]年羹尧.年羹尧奏折专辑(上)[M]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1970年.
    55、[清]智贡巴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
    56、[清]毛岳生编.皇朝藩部要略.[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9月.
    57、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58、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9、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60、民国二十二年省党务特派处.青海农村的土地、人口及应纳粮税额[z].转引自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61、大公报[N].1927年,5月31日.转引自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62、黄举安.进步中的果洛[J].中国边疆.1943年2卷10.11合刊。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下)[C].兰州:甘肃图书馆,1986年9月.
    63、社会部兰州社会服务处编.西北向导[M].重庆:上海书店,1944年版。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
    64、黄奋生.蒙藏新志(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民国27年版,第669页.转引自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
    65、方协邦.解放前青海中等学校体育活动概况[A].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C].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转引自欧声明.评马氏政权统治青海藏族部落三十五年[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86级(硕士毕业论文.
    66、襄其钧、李玉林.青海人文地理志·民族[A].资源委员会季刊[C].第2卷1期.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67、吐谷浑最初来青海的户数有不同的说法,此处引自北史(第十册)·吐谷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3179.北史·吐谷浑传中记载到:“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 少曰若洛魔。涉归死,若洛魔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
    68、宋名臣奏议[M].卷125马政·上徽宗论西番市马.转引自连鞠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J].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
    69、[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70、[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1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1月.
    71、元史.卷93.食货一,转引自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72、明史卷327-330,外国八·鞑靼、西域二·西番诸卫[A].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73、[清]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
    74、[清]年羹尧著、季永梅等翻译.年羹尧满汉奏折编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转引自周喜峰.雍正初年的罗卜藏丹津叛乱[J].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7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76、[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77、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编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8、[清]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M].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79、汪玉明译.年羹尧满文奏折摘译[A].藏文史料译文集[C].拉萨: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1985年7月.
    80、季永海等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M].第283页.转引自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81、中国人口·青海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年.6月.
    82、西宁府新志[M].卷20.武备·青海.转引自杜常顺.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与 蒙古社会的衰败[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
    83、清史稿(第47册)·藩部五·青海厄鲁特[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平装本.
    84、杜常顺.清代青海的蒙旗制度与蒙古族社会的衰败[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5、[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34·艺文志条议附[M].转引白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86、青海蒙古藩子各事宜旧例八条[M].转引自徐晓光、王平洲、陈光国.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87、番律[M].转引自徐晓光、王平洲、陈光国.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88、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
    8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三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88年1月.
    90、新青海[M].第三卷.第九期,1935年9月,转引自青海通史.
    91、青海文史资料选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92、文斐编.我所知道的马步芳家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1月.
    93、汪波.《后汉书》与羌族史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94、柏杨.中国人史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10月第5版.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法]古伯察著、耿晟译.《鞑靼西藏旅行记》[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2月.
    2、[英]黎吉生H·E·Richardson.《西藏简史》[M].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
    3、[意]L 伯戴克,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4、[瑞士]米歇尔·泰勒,耿异译.《发现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1月.
    5、[意]杜齐著,李有义等译.《西藏中世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
    6、[美]默利尔·亨斯博格《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东噶·洛桑赤列编.《东噶藏学大辞典》[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丹珠昂奔等编.《藏族大辞典》[M].甘肃出版社,2003年2月.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4、《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藏人文化网:http://www.tibetcul.com
    2、中国藏学网:http://www.tibetology.ac.cn
    3、西藏文化网:http://www.tibetculture.net
    4、中国西藏信息中心:http://www.tibet.cn
    5、国学网:http://www.guoxue123.com
    6、象牙塔:http://www.xiangyata.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