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难救助中特别补偿制度之评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做了较为全面的评析,着重对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对特别补偿制度产生的背景进行阐述,并与先于其产生的“安全网条款”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特别补偿制度的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如何实现特别补偿进行论述。其次,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在分析海难救助的经济特点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特别补偿制度的价值进行剖析,包括运用法律经济分析中四大重要概念和核心定理——科斯定理,并且着重从利益均衡角度对特别补偿制度应如何构架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对于特别补偿的新发展,着重从“Nagasaki Spirit”轮案的评析和SCOPIC的分析入手,分析从特别补偿制度发展至今,实践中是如何对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最后,在分析了我国《海商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对现行《海商法》进行修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overal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compensation system in the law of salvage at sea by studying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existing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s the author's own opinion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emergence of special compens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fety Net clause" and a comparatively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system, 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how the special compensation is attained.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of the system by the way of economic analysis after explanation the characters of salvage at sea, in whi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on how to use the four major important concepts and key theorems in legal economic analysis to build up a working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balanced interests. Third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system, focusing on and starting with the "Nagasaki Spirit" case and the SCOPIC Clause. Finally, after expounding the trend of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Maritime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1 司玉琢主编;《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2 1956年,因为苏伊士运河关闭,中东的石油不能经运河运往欧洲。各大石油公司均绕道好望角把石油运往欧洲,考虑到规模经济效益和成本问题,各大石油公司及油轮船东纷纷建造VLCC及ULCC,这就为今后几十年的震惊世界的油污事故埋下了隐患。
    3 救助人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有几位救助人员死于救助作业。
    5 吴焕宁;《海商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6 “安全网条款”中使用的是salvage services,即救助服务,且在LOF 80中并没有对这一名词下定义。《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使用的术语是salvage operations,即救助作业,且在公约第1条即对此作了定义。
    7 公约第1条第(b)款规定;“船舶,系指任何船只、艇筏或任何能够航行的构造物。”我国《海商法》第172条第一款的定义与此不同,即;“船舶”,是指本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和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8 赵劲松;“论海难救助法中的特别补偿”,载于《海商法研究》,1999年第1辑,第149页
    11 曲涛;“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载于《世界海运》1999年第4期,第4页
    12 司玉琢、胡正良、傅廷忠等编著;《新编海商法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15 why和what两个问题在前面已有详述,在此略过不谈
    16 赵劲松;“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载于《海商法研究》总第一辑,第156页
    17 蒋兆康;《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文版译者序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8[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2年第4期,第26页
    19 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20 秦仁旺,杨玉豪;“法律规避的经济分析”,载于《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30页
    21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05页
    22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23 在本文范围内,财富增加更多是指减少损失而间接增加的财富
    24 李秀群;“司法中的利益衡量-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73页
    26 前文中关于援用条款对此有叙述
    27 姜涛;“试论利益平衡原则在我国环境民事责任制度中的构建”,载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总第23期,第57页
    28 司玉琢主编;《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29 张继青;“无因管理制度中两种利益均衡的立法设计”,载于《学习论坛》2005年第12期,第78页
    30 张继青;“无因管理制度中两种利益均衡的立法设计”,载于《学习论坛》2005年第12期,第80页
    31 钱弘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第26页
    32 钱弘道;“在法学和经济学之间”,载于《文汇报》2005年7月28日
    36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第245页
    37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94页
    38 加藤一郎;《民法的论理与利益衡量》,有斐阁昭和49年版,第36页
    39 王泽鉴;《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1981年版,第142页
    40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第154页
    41 杨良宜;《海事法》,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42 李民,傅蓉;“SCOPIc--特别补偿发展的新阶段”,载于《海商法研究》总第6辑,第95页
    43 林大鹏;“幕后力量--船东保赔协会与海难救助制度的发展”,载于《世界海运》2001年8月,第30页
    46 《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1]司玉琢主编;《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司玉琢、胡正良、傅廷中主编;《新编海商法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吴焕宁;《海商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4]杨良宜;《海事法》,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6]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7]朱清;《海商法知识必读》,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8][日]加藤一郎;《民法的论理与利益衡量》,有斐阁昭和49年版
    [9]王泽鉴;《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1981年版
    [10]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三民书局1987年版
    [11]司玉琢主编;《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12]章博;“试论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新发展”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4年
    [13]李民,傅蓉;“SCOPIC--特别补偿发展的新阶段”,载于《海商法研究》总第6辑
    [14][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2年第4期
    [15][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6]姜涛;“试论利益平衡原则在我国环境民事责任制度中的构建”,载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总第23期
    [17]张继青;“无因管理制度中两种利益均衡的立法设计”,载于《学习论坛》2005年第12期
    [18]钱弘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9]钱弘道;“在法学和经济学之间”,载于《文汇报》2005年7月28日
    [20]《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张君长;《劳氏标准救助合同与〈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的相互影响》,2003年研究生论文,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网站
    [22]韩冰;《海商法若干问题的经济分析》,2004年研究生论文,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网站
    [23]李秀群;“司法中的利益衡量_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4]秦仁旺,杨玉豪;“法律规避的经济分析”,载于《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5]曲涛;“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载于《世界海运》1999年第4期
    [26]刘正江;“海难救助的法律缺陷”,载于《中国律师》2000年第10期
    [27]沈木珠;“海难救助公约的重大发展及其影响”,载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28]林大鹏;“幕后力量--船东保赔协会与海难救助制度的发展”,载于《世界海运》2001年8月号
    [29]SCOPIC 2005
    [30]英国劳合社案例,网址;http;//www.lloydslawreports.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