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的局面。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国家在建设国际化制造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等各方面,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熟练职业能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学领域,而教学领域的关键在于课程。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实现。但当今在高职教育在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完成了数量的扩张后,其在课程领域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已经使高职教育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本论文从考察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入手,提出了高职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思想认识上分析了导致高职课程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当前世界高职课程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指出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且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及企业的需求,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遵循全面育人、尊重主体、职业适应及综合配套原则,最后针对当前高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新课程思想,优化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及改革课程内容的具体思路,以期该研究能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并得到不断完善。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economy faces with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at an ever increasing pa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form, we are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base, impell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dynamically developing service industry, so we're in urgent need of high-quality, huge-quantity talented persons with technical skills, knowledgeable and compounded skills.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s with high competency quality, proficient occupational capability and strong adaptation ability to society. Teaching area is the key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teaching area. Curriculum is the bridge between macro-educational theory and micro-educational practice. Whatever kinds of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thoughts, educational notions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hould be realized via curriculum. But after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which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pressing.
     Starting with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sis lists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cognitive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trends of nowadays'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aim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to develop the vo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ees, an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s employment;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like comprehensive educating, subject respecting, professional adapting and synthesized assorting. Finall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recommendations of updating curriculum notions, optimiz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adjusting curriculum structures and reforming curriculum contents, so as to play a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引文
[1]二○○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07年06月07日公布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3.P204
    [1]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职教论坛,2004,(06),9-12
    [2]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10-12
    [3]郭思乐,现代学术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教探索,1998,(04),21-25
    [4]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职教论坛,2006.6(下)
    [5]黄克孝,《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P42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第72—73页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改革与建设:2003-2004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吴必尊,几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广州教学研究,2006,第383期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41-142页
    [1]吴必尊,几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广州教学研究,2006,第383期
    [2]张丽英,“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浅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3]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1999
    [1]吴必尊,几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广州教学研究,2006,第383期
    [1]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9
    [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张念宏,1991,92
    [3]《教育大辞典》(第3卷),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
    [4]《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6
    [1]《朱子全书·学六》,朱熹[宋]
    [2]《教育大辞典》(第1卷).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5
    [1]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480页
    [3]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1]《信息化·终身教育·能力本位——国际专家谈世界高职发展趋势与潮流》,青岛日报.2007.8..6.第7版
    [2]杨金土,孟广平.对高等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若干理论认识.职教论坛,.2002,(19):23-26
    [1]匡瑛.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及发展趋势.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5,(5):59—6
    [1]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职业与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3期
    [1]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2
    [3]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1]教育大辞典(增编合订本)电子版.1997年版.P2132
    [1]教育大辞典(增编合订本)电子版.1997年版.P2128
    [1]孟广平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职业技术教育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振助著.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郭为藩著.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孙绵涛等.教育政策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人杰主编.2004教育中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房剑森著.高等教育发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袁振国等著.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作者:戴士弘,毕蓉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金童,唐德海,何茂勋主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陈昌贵,余群英著.走进大从化[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1]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赵应典等著.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陈学飞,秦惠民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4]王丽敏,唐衍硕.澳大利亚TAFE教育政策环境给我们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
    [15]刘当远.美国社区学院办学职能的发展及理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报,2006,6
    [16]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7]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8]21世纪高职通用教材编委会主编.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9]葛道凯主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年版。
    [2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3]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英)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 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顾明远、梁忠义主编,职业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3.
    [2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56
    [29]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0]赵东升.多元智力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7,12
    [31]梁卿.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32]高利容,王叙红,苏开荣.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成人教育,2007,11
    [33]张宝军,方建邦.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34]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5]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6]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37]王立秋,胡永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取向[力.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38]刘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9]缪宁陵,建军.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年5月5日
    [40]盛新,陈沛帅.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6,24
    [41]王一定,黄日强.问题与出路: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视角[J].成人教育·2007,9
    [42]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01):10-12
    [43]匡瑛.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05):59-62
    [44]何金伟.高职课程职业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6,(05):12-14
    [45]肖化移.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2)
    [46]张晋.基于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初探[J].职教论坛,2006,(18
    [47]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8).
    [48]姚少怀、梁瑞升论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49]欧阳河.高教育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21).
    [50]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51]曾令琴、葛玉萍.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启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2]刘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3]胡颖森、柯黎.试论终身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9)
    [54]殷英.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5]戴四新.高职高专专业与课程标准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56]陈蕾.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57]刘薇.高等职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7,(84)
    [58]龚国平.论高职教育的定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59]曾岗.把握行业特征发展文科高职教育[J].职业时空,2007,(24)
    [60]江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7)
    [61]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职业与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3期
    [62]杨理连.高职办学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63]孙惠敏.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成体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64]梁卿.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65]杨泉良.高职院校课程与专业设置研究[J].成人教育,2007,(11)
    [66]廖昌萌.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职教育内容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
    [67]陈家颐.深化课程改革,推进高职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68]袁三梅.高职教育应面向市场办学[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69]唐淑华.论高职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70]宗晓慧.浅谈高职院校的“订单教育”[J].职业时空,2007,(1)
    [71]刘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72]胡野.学科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73]范文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5)
    [74]裘文意.多元智能:高职素质课程多维开发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7,(1)
    [75]刘晓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7,(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