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的中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俄罗斯作家尤·波里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及中国作家张贤亮《绿化树》为主要文本,比较中俄两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发生转型的变革时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姿态。中俄两国有过类似的社会发展历史,但由于作家本身的生命体验、知识分子传统以及文学传统等等方面的差异,尤·波里亚科夫和张贤亮眼中的历史呈现出差异颇多的面貌,两者基于此而寻找到的救赎之路也有了不同的风景。
The memory of history and the posture of foreseeing future w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Russian intellectuals hold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are discussed by comparing Greening Tree written by Chinese author Xianliang Zhang with Hopeless Escape written by Russian author Y. Poliakov. China and Russia shared similar history in soci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were distinct traditions of intellectuals in two countries. Because of that, adding the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 Xianliang Zhang and Y. Poliakov represent distinct way of recalling history, based on which they find different solution of redemption.
引文
1 牛洪山 《从(绿化树)看张贤亮创作的一次转变》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6月
    1 张捷《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1期
    1 尤·波里亚科夫著张建华译:《译者前言》,《无望的逃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 《绿化树》第7章
    2 《小说修辞学》168
    1 里门·凯南《叙事性的虚构作品:当代诗学》,伦敦,麦修恩出版社,1983年,第73,83,84页 转引自申丹《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 《外国文学评论》 1996年第2期
    2 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张捷外因文学动态 2003年第一期
    1 无望的逃离 致中国读者
    2 绿化树
    1 《无望的逃离》译者序中称尤·波里亚科夫是当代为社会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最为畅销的严肃作家之一。张贤亮的曾在博客上写道:“我的书就是农作物当中的一种,叫韭菜。”他解释说,因为他把版权放得很开,所以很多出版社都用不同的版本出版过他的小说及散文,还有和其他作家的合集,比如×××精粹,×××50强等等,版本繁多,就如同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令人惊叹的是,由我精心耕种的这些“中国特色”的“韭菜”,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不少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还在不断地出版发行我的作品”
    2 《无望的逃离》159
    3 Louis A.Montros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in H.Aram Veeser,ed.,The New Historicism,Routledge,1989,p.15;.16-17,pp.19-20.
    1 P600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P217《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张建华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2 391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编 李京洲等译《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 312-322《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
    1 张捷 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外图文学动态 2003年第一期
    1 张贤亮.从库图佐夫的独眼和纳尔逊的断臂说起
    2 127《公主》戴·赫·劳伦斯 王汉梁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年
    1 《无望的逃离》 77
    1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 莫斯科,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第312页
    2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 莫斯科,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第332页
    3 71-81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 79-80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 《无望的逃离》191
    1 王晓明.流与漩涡——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心理障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 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 房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9卷(总84期)
    1 “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 张玮著 东方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P3
    2 “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 张玮著 东方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3 P8“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 张玮著 东方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4 《无望的逃离》601
    5 《无望的逃离》291
    1 《无望的逃离》620
    1 《绿化树》
    2 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论文明》[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P21
    1 房伟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 房伟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第8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 《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602页TC.格奥尔吉耶娃 著 焦东建 董茉莉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11月版
    2 该调查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综合研究所在2005年1-2月进行。采用的是有代表性抽样调查方法,受访者共1750人,分别居住在俄罗斯各个行政经济区(按照统计学上的区域划分)。对主要人口和社会职业群体的代表进行了定额抽样调查。所有调查数据转引自《奔向自由》358-359页
    3 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前言《边缘小品》西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 张贤亮《边缘小品》[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74-129
    1 张建华《恋女与情郎的永恒对话:俄罗斯知识分子之谜》《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 P137-148
    1 关于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张建华教授的总结非常全面,笔者水平有限,自问无法进行更好的论述,故以上关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论述基本采用张建华教授的观点,并加入一些个人的总结。
    2 张建华《恋女与情郎的永恒对话:俄罗斯知识分子之谜》《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丛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P137-148
    3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论述引自陈晓明《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武汉金专学报1998年第1期
    4 黎会凯:《动荡中的历史选择——近代知识分了的追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P2
    5 李东源:《论考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48页
    1 吴廷嘉《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21页
    2 陈晓明《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武汉金专学报1998年第1期
    3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9-130页
    1 钱理群.新小说的诞生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2 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52,773。
    3 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 房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9卷
    1 铁凝 大浴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169页
    2 黄子平.我读“绿化树”.文艺报,1984—11—01
    牛洪山 《从(绿化树)看张贤亮创作的一次转变》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6月
    张捷《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1期
    尤·波里亚科夫著张建华译:《译者前言》,《无望的逃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里门·凯南《叙事性的虚构作品:当代诗学》,伦敦,麦修恩出版社,1983年,
    转引自申丹《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 《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张捷《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外国文学动态》 2003年第一期
    Louis A.Montros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in H.Aram Veeser,ed.,The New Historicism,Routledge,1989,p.15:.16-17,pp.19-20.
    张建华《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编 李京洲等译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张捷最年轻的经典作家-波里亚科夫 外国文学动态 2003年第一期
    戴·赫·劳伦斯《公主》王汉梁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年
    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王晓明《流与漩涡——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心理障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房伟 《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9卷(总84期)
    张玮《“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 东方出版社 1998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