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课程评估就是进行课程价值判断的过程和活动。本文从价值哲学角度分析认为,课程的价值主体是社会和学生,即课程具有双重价值主体。课程评估就是对课程进行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判断,因此,其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包括社会和学生的双重价值需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现代科学主义范式下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在批判科学主义范式的基础上,借鉴后现代主义范式提倡一种动态发展的、主体多元的评估观,形成了在高校课程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的课程评估观。
     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成为高校课程问题的核心。本论文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价值哲学为基础,从课程的文化属性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考虑到高校课程评估过程中的文理差异以及受研究时间所限,仅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群为例,研究和构建了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在构建后现代范式下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在对高校学生和专家教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然后运用优序图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因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The essence of assessment is one kind of value judgment.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studies the process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curriculum value judgment. This article thought the value main body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the society and the student dual value main body under the value philosophy theory.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the value judgment on whether the curriculum can satisfy the need of main body. Therefore,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contain social and student's dual value need. On investig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under the modern scientific paradigm has many shortcomings. Based on criticizing scientific paradigm, borrowing ideas from view of assessment which is one kind of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multivariate main body under the postmodern paradigm, the view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ha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formed .
     The building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for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sessment establishe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So it become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This paper, taking the postmodern theory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 philosophy based on values, using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study, builds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sessment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not only the society but also the students from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curriculum. The author only takes the human literary & social science curriculum group as the example to study and build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ience and ar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sessment as well as the limited time.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dex system for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sessment under postmodern paradigm,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pecialistic teachers, us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to get the first and two-level index, and then use Precedece Chart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index, therefore, it has high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引文
1 蓝江桥等,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3,02
    2 范文曜、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
    3 范文曜、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 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 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6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4,08
    
    7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
    8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
     10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教育主体现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4
    
    11冯建军 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36页
    12冯建军 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252页
     13 让-弗·利奥塔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 年
    
    14 (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201 页
    15 多尔著,王红宇译,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上),外国教育资料,1996,06,27 页
     1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第 135 页
    17李新实,人生哲理,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30 页
    18李连科,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中国社会科学,1985,第三期
    19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 页
    
    20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57 页
    2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
    2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第 255 页
    23 母小勇,孙存昌,论高校课程的自组织作用机理,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
     24 母小勇,论课程的文化逻辑,教育研究,2005,11
     25 转引自钟启泉、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 月
    
    26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 2 月
    27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63_66 页
    28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 9 月
    29 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 年
    30 马俊峰,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31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130 页
    32 陈新汉,社会评价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年 5 月版
    33 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高校教育管理,2007,02
    
    34(英)泰勒,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 页
    35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年 1 月
    36(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14 页
    37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 月
    38 孙喜亭,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研究,1994,03
    
    39 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40 彭洪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 版,第 56 页
    42桂翔,文化交往与文化观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43转引自彭树智,文化学和文化交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44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45 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6史学正,黄学溥,论课程的文化性格,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47 罗福午,王心丰,美国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简介,北京市高教局等合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年
     48 吴明隆,SPSS 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36
    
    49 胡中锋等,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课程.教材.教法
    50 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江苏高教,2005 年第 2 期
    1 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 李连科著,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
    3 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5 刘进田著,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
    6 王玉樑著,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7 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8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0 (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2 季诚钧著,大学课程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1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5 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6 田维义等著,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与评估标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17 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
    20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1 让-弗·利奥塔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 年
    22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1 胡中锋等,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2 薛源,课程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5,01
    3 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江苏高教,2005,02
    4 彭洪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5 王伟廉,高校课程与文化关系初探,江苏高教,1996,01
    6 母小勇,论课程的文化逻辑,教育研究,2005,11
    7 金志远,课程文化:实质、属性与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
    8 史学正,黄学溥,论课程的文化性格,江苏高教,2005,04
    9 刘灿,刍议课程文化,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3
    10 刘伟,张慧萍,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与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1 李印生,黄应堂等,课程建设与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构建,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
    12 郭睿,高校课程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南方冷金学院学报,2002,11
    13 王伟廉,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若干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4,02
    14 刘军山,孟万金,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的探讨,江苏高教,1999,06
    15 刘万海,论课程评价范式发展的趋向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2,01
    16 黄维成,优序图法在评比中的应用,技术经济,1997,03
    17 厉岩,陆定中等,优序图法在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05
    18 湛启标,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1,02
    19 李桂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06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 2002年,博士论文
    2 谢义忠,领导行为的复杂性、角色结构及其有效性研究, 2007年5月,博士学位论文
    3 罗洪程,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估方法研究,2004 年 5月,硕士学位论文
    4 石军,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5 艾辉,关于构建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4 年 5 月,硕士学位论文
    1 Ralph, G Lewis, Douglas, H Smith. Total.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Florida. St Lucie Press.1994
    2 Hostmark Tarrou , Anne Lise,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Sep99,Vol.34 Issue3,p2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