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培训中成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注教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培训的理念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但与目前丰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相比,关于教师培训活动的实践研究显得较少,对教师培训中教与学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尤其薄弱。
     为此,本研究以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脱产培训项目中的中学语文组的四位学员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使用质的研究范式,将四位学员教师在培训中的专业发展过程如实呈现,并从学员自身变化的角度反观培训项目: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较清楚地看到培训项目中所施予的多种因素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其它一些专业之外的复杂因素又是如何阻碍或者是加速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的。另一方面,也便于对卢湾区的这个较为成熟且已融入诸多先进培训理念的教师培训项目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
     本研究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卢湾区教师脱产培训项目的基本背景情况。
     第二部分描述了区教育学院、学校、教师三方对培训项目所持立场的不同而引发的各种冲突对学员在培训中的学习态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学员面对这些冲突是如何不断调整和转换自己对培训项目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和认识的。
     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以围绕判例进行的小组审议活动为观察视角,如实展现了中学语文组中的四位学员教师将培训项目中所提倡的生成理念逐渐转化为自身课堂实践行为的发展过程。
     第四部分是在前述几部分的基础上,从学员自身变化的角度反观培训项目,对在培训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项目本身值得借鉴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 and researching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e idea us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lea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wealth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research of teachers' training activities in practice is not en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particularly weak in teachers' training.
     To attain the end above, the author took four student teachers as analyzing object of the study in the full-time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 at Luwan District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enomenon, this paper used the paradigm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paper accurately presented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our trainees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analyzed the training program from the chang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There are tow meaningful points.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could help us see how the factors given by us interacted in the actual process of the the training project to enhance their development more clearly. The original knowledg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the complex factors of their outside their professional area experience was how to impede or accelerate the effect of these impa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also could facilitate further study and 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s' training project which has become more mature and has melted many advanced training ideas in Luwan District in Shanghai.
     The study included four part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full-time training program in Luwan District to train teacher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d the different views of the Distric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hools and teachers. Because of their views respectively, various conflicts arose and influenced the attitudes of the student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project. Besides, facing these conflicts, this part described how the student teachers adjusted and converses their own attitudes and understandings to their own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third part was the key point of the study. This part encircl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discussion of group as the case truly demonstrated how four student teachers of Chines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put the ideas of product in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ir own classroom practice in the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 gradually.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ree parts above, the fourth part analyzed the various complicated factors which effect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change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ces which we could learn and we should reflect.
引文
[1]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290页。
    [2]张琳:《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罗莎.玛丽亚.托马斯:《没有师范教育的改革,就没有教育改革》,《教育展望》(中文版)1997年第3期(英文版,1996年第3期),第14页。
    [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30页。
    [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2]培训项目要求每位学员教师每周完成1篇课例,隔周完成1篇案例。在培训活动结束时,中学语文组的每
    [1]Sharon Feiman-Nemser:From Prepartion to Practice:Designing a Continuum to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each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0.
    [2]如:休伯曼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费斯勒教授(R.Fessler)和圣露易斯大学克里斯坦森教授(J.Christensen)提出的“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理论;专家-新手型教师理论等。
    [3]NCES:Teacher Quality:A Report on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1999.http//nces.ed.gov
    [4]参见 Andrew C.Porter,Michael S.Garet,Laura Desimone,Kwang Suk Yoon,Beatrice F.Birman:Do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nge Teaching Practice? Results from a Three-Year Study.
    [5]参见www.eurydice.org
    [1]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朱一庆:《现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4期。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朱益明:《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对策》,《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10期。
    [5]申继亮、费广洪、高潇潇:《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三期。
    [6]卞金祥、毕诗文:《影响新课程师资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5期。
    [1]朱益明、田宏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当前进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3期。
    [2]张琳:《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参见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com/subject/diqujy/html/220202/2006_08/20060807_343.html
    [2]参见《上海市卢湾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讨论稿)》,取自:http://www.xinhui.lwedu.sh.ca/ajgz2.asp
    [3]参见《上海卢湾区构建精品教育特色巡礼》,取自:http://blog.cersp.com/39136/217806.aspx
    [1]转引自徐碧美著,陈静等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2]材料来源:引自赵蓓在研修结束时所撰写的研修总结。
    [1][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资料来源:李伟胜老师在上理论课时所使用的ppt课件中的内容
    [2]考虑到中学语文组内有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教师的特点,所以,第二周的小组实践活动所选取的学校是区内的一所市重点高中;第三周则是一所区重点初中。
    [3]王荣生在对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鉴别出了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其中,“定篇”是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定篇”属于语文课程内容,透彻地领会规定的经典名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目标。“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样本”也是为学习语文知识服务的,但其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来源跟“例文”不同。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样本”生产着不同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不同学情的学生,必定要求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参见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46、47页;王荣生著:《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七章。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73页。
    [1]参见:厉佳旭:《对非预设性语文教学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2]参见: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资料来源:与研修项目负责人郑院长的访谈实录
    [2]第一次实践课发生在培训项目开始后的第四周和第五周。
    [3]参见: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81页。
    [1]资料来源:与培训项目负责人郑院长的访谈实录
    [2]参见《生命的舞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7页。
    [1]参见: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84页。
    [1]资料来源:宋刚案例《课堂应该是……》,取自卢湾区教育学院内部资料《成长集》,第151页。
    [1]资料来源:赵蓓的课例《生命的舞蹈》,取自卢湾区教育学院内部资料《成长集》,第35页。
    [2]资料来源:汪小明的课例《生命的舞蹈》,取自卢湾区教育学院内部资料《成长集》,第89页。
    [1]资料来源:汪小明的课例《生命的舞蹈》,取自卢湾区教育学院内部资料《成长集》,第89页。
    [1]资料来源:宋刚的案例《衣带渐宽终不悔》,取自卢湾区教育学院内部资料《成长集》,第147页。
    [1]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1][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第306页。
    [1]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黄忠敬等著:《移植与重建--中国中小学教学的话语转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1][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师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
    2.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教育新概念一教师教育力量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3.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徐碧美著,陈静、李忠如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6.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David Meier(大卫·梅尔)著,刘安田、张峰译:《培训学习手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
    8.Gary Kroehnert著,曹淮扬译:《培训探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9.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John McIntyre,Mary John O'Hair著,丁怡、马玲译:《教师角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2年。
    11.瞿葆奎主编,李涵生、马立平选编:《教育学文集》第12卷(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玉秋:《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R.Fessler,J.Christensen著,董丽敏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6.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黄忠敬等著:《移植与重建--中国中小学教学的话语转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王荣生著:《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张一兵著:《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1.李镇西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23.朱宁波:《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24.蒋媛媛:《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25.张琳:《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26.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2004年4月。
    2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宋萑:《学校升旗仪式的人种志研究--对一所中学的田野调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0.赵静:《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个游离的灵魂--来自厌学学生埃文的个案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31.卞金祥、毕诗文:《影响新课程师资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5期。
    32.朱益明:《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对策》,《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10期。
    33.申继亮、费广洪、高潇潇:《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三期。
    34.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3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36.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7.朱一庆:《现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4期。
    38.董奇:《关注教师发展,改进教师培训》,《光明日报》2000年9月20日第B2版。
    39.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一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期。
    40.毛亚庆、鲜静林:《当前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41.朱益明、田宏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当前进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3期。
    42.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43.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5期。
    44.吴永军:《我国大陆地区教师专业化过程研究述评》,2004年第4期。
    45.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6.郑金洲等:《世纪之初中国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向》,《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47.罗莎·玛丽亚·托马斯(Rosa Maria Tomes):《没有师范教育的改革,就没有教育改革》,《教育展望》(中文版)1997年第3期(英文版,1996年第3期)。
    48.连榕,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福建省社主义学院学报》,2001(4):66-68.
    49.袁克定,张溉.老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0,23(4):488-490
    50.孟迎芳:《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Fred A.J.Korthagen(2001).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2.NCES(1999):Teacher Quality:A Report on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
    3.Pure Huddleston,Lorna Unwin(1997).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Further Education,2nd edition,RoutledgeFalmer.
    4.Robert Rueda(1998).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http://www.crede.ucsc.edu/
    5.Sharon Feiman-Nemser(2000):From Prepartion to Practice:Designing a Continuum to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each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