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维摩诘经变是中国独有的佛教艺术,是研究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重要资料,然而文献记载的维摩诘经变多已佚失,现有遗存主要集中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不仅保存了极大数目的维摩诘经变,并且经变内容品类齐全,是全面研究维摩诘经变的最为珍贵的资料。
     对于此课题,国内外虽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图象内容的考释和对经变风格流变的描述上,对经变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化选择、时代审美心理等方面仍缺少较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开拓研究的视角,从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译本的选择、对《维摩诘经》内容的选择以及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不同时代解读和误读等方面,用量化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现存莫高窟维摩诘经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总的来说,本论文在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点新的研究尝试。
     一、对莫高窟现存维摩变在年代、位置、内容等方面的统计进行了修订。本论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介绍了目前学界对莫高窟现存维摩变在断代、数量统计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及存在的分歧,针对其中最大的分歧——隋代以前是否存在维摩变的问题,本论文从敦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了莫高窟隋代以前存在维摩变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过去的统计表进行了修订。
     二、第一次探讨了英高窟维摩变对译本的选择问题。本文对《维摩诘经》的几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文化选择的角度探讨了莫高窟维摩变选择鸠摩罗什译本的内在原因。
     三、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莫高窟维摩变对《维摩诘经》内容的选择问题。《维摩诘经》共有十四品内容,但各品内容在经变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各品内容在不同时代的数量分布进行列表比较,论述了莫高窟维摩变对《维摩诘经》各品内容的选择以及在选择中透露出来的某种文化心理。
     四、探讨了莫高窟维摩变对《维摩诘经》的解读和误读问题。本文从经变对佛经题材的选择、经变的位置经营、经变的细节处理和经变审美趣味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时代莫高窟维摩变对《维摩诘经》各品内容的解读。此外,本文还从经变对维摩诘形象的设计、对维摩诘之“疾”的表现和对经变场景的布局等方面,探讨了莫高窟维摩变在解读《维摩诘经》时出现的误读现象。
     五、考证了“莫高窟维摩变是否有《嘱累品》”这一问题。本文对目前学界公认的“莫高窟维摩变没有《嘱累品》”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并用动态研究的方法,将出现了弥勒上生经变的维摩变放回整个石窟环境和它原来的历史背景中去进行考察,提出“莫高窟维摩变出现了《嘱累品》”这一新的观点。
引文
(一) 论文
    [1]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号第2期第62页—87页。
    [2] 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年第2期第3—9页。
    [3] 金维诺:《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文物》1959年第4期第54—60页。
    [4] 陈清香:《敦煌壁画中的维摩经变》,《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73—389页,汉学研究中心编印.中华民国八十年六月版。
    [5] 陈清香:《维摩诘经变相》,《佛教与东方艺术》第434—448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 巫鸿:《什么是变相——兼谈敦煌叙事画与敦煌叙事文学之关系》,《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第138—143页,敦煌研究院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
    [7] 宁强:《上士登仙图与维摩诘经变——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再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第30—37页。
    [8] 饶宗颐:《写经别录》,《敦煌吐鲁番文物》第11—76页,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上海博物馆1987年版。
    [9] 黄文昆:《关于十六国时代的敦煌石窟艺术》,《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第20—27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0] 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九州学刊》1992年4月4卷4期第5—17页。
    [11] 李崇峰:《有关莫高窟北周洞窟研究的两个问题》,《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第76—88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2] (日)小山满:《敦煌隋代石窟的特征》,《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第105—120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3] 马化龙:《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与长安画风初探》,《敦煌吐鲁番学研讨论集》第509—516页,北京图书馆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台北《南海》杂志社合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4] 段文杰:《形象的历史——谈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第108—115页,敦煌研究院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 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第196—223页,敦煌研究院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 段文杰:《晚期的莫高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第224—249页,敦煌研究院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80—1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8] 孙修身:《维摩方丈故事缘起》,《王玄策事迹钩沉》第80—8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 段文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第275—293页,敦煌研究院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 常任侠:《佛教与中国绘画》,《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第150—15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1] 段文杰:《早期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第173—184页,敦煌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2] 关友惠:《敦煌北朝石窟中的南朝艺术之风(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67—68页。
    [23] 李其琼:《再谈莫高窟隋代艺术(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69页。
    [24] 李文生:《中原风格及其西传(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65—66页。
    [25]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第76—90页。
    [26] 杜斗城:《前凉张天赐时期的佛教》,《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第79—84页。
    [27] 金维诺:《敦煌艺术在美术史研究上的地位》,《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第186——194页,敦煌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8]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第176—197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9] 苏莹辉:《略论莫高窟各期壁画的技法与风格》,《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95—304页,汉学研究中心编印,中华民国八十年六月版。
    [30] 王万青:《炳灵寺石窟西秦和北魏造像》,《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第105—109页。
    [31] 贺世哲:《再谈曹元深功德窟》,《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33—36页。
    [32] 梅林:《律寺制度视野:9至10世纪莫高窟石窟寺经变画布局初探》,《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第111—127页。
    [33] 罗华庆:《9至11世纪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动》,《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98—103页。
    [34] (美)白菁:《六世纪晚期敦煌壁画之绘画构图与佛经文本的联系》,《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37—45页。
    [35] 郑雨:《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九州学刊》1992年4月4卷4期第35—43页。
    [36] 金维诺:《炳灵寺与佛教艺术交流》,《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第193—202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7] 李聚宝:《敦煌文化在五凉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莫高窟艺术的关系》,《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164—170页。
    [38] 杨雄:《<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第79—89页。
    [39] (日)藤枝晃:《敦煌写本概述》,《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96—119页。
    [40] 项一峰:《鸠摩罗什与秦陇石窟艺术》,《丝绸之路》1996年第2期第47—48页。
    [41] 宁强:《<历代名画记>与敦煌早期壁画——兼论南朝绘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关系》,《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51—64页。
    [42] 洪惠镇:《病态美的典型‘秀骨清像’》,《新美术》1986年第2期第49—53页。
    [43] 史苇湘:《敦煌佛教艺术产生的历史依据》,《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第129—151页。
    [44] (英)劳伦斯·秉雍:《论敦煌绘画艺术》,《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第196—199页。
    [45] 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94—236页,敦煌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46] 宁强:《论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结构》,《新美术》1986年第2期第54—56页。
    [47] 刘元春:《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第86—91页。
    [48] 宋肃瀛:《魏晋时期西域高僧对汉译佛典的贡献》,《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第75—85页。
    [49] 王平文、徐善珠:《谈士执鏖尾是“礼”说质疑——兼谈清谈的成因与追求》,《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1期第47—50页。
    [50] 庄伯和:《鏖尾谈》,《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一卷第五期第77—81页。
    [51] 蔡玫芬:《年年如意》,《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一卷第一期第83—86页。
    [52] 白化文:《试释如意》,《中国文化》1996年第13期第85—93页。
    [53] 孙机:《羽扇纶巾》,《文物》1980年第3期第83—86页。
    [54] 傅江:《从容出入 望若神仙——试论六朝士族的服饰文化》,《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第121—125页。
    [55] (日)石松日奈子《维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第9—22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二) 书籍
    [1]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古藉出版社,1996年版。
    [2]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3]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4] 姜亮夫:《敦煌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 姜亮夫:《敦煌学概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
    [6] 石璋如:《莫高窟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田野工作报告),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四月版。
    [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8]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9] (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0] 《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 《乾隆大藏经》,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
    [13] 《大正新修大藏经》,可查索http.//ccbs/ntu/edu/tw
    [14]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 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 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19]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1] 宁稼雨:《魏晋风度》,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22] 徐建融:《佛教与民族绘画精神》,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版。
    [23] 褚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1年版。
    [24] 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25]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26]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7] 王重民、周一良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 《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29] 《晋书》,中华书局,1993年版。
    [30]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5年版。
    [31] 《洛阳伽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33]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三) 画册
    [1]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4]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5]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6] 《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卷》(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8]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9]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0]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