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部农村初中职业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初探——以富顺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西部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城乡比较为参照,在20世纪中外农村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富顺为个案,以观察、访谈为主要方法,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阐述了西部农村初中职业教育及其课程设计的实验方案。
     当前,富顺农村初中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和当地发展的需要,没有适应学生和当地教育发展的基础,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富顺农村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当地解决失业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职业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能等决定了富顺农村应该开展职业教育。
     富顺农村正处于向工业化转变,步入现代化过程中。初中学生具体的就业需要、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富顺农村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制约是富顺农村初中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在依据。
     多数学生不能接受初中后教育决定了富顺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初中开展。富顺平等职业专向教育步入困境,富顺农村现代化特定的指标和动刀以及初中教育特殊的地位和任务规定了富顺农村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应该超越以技术操作性培训为目标的职业专向教育,开展以职业认知、理想、价值观、人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定向的普通教育。这可以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印证。
     最后,对富顺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首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职业认知、理想、价值观、人格和能力加以了分解,其次,在课程组织上,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过程分解的基础上,从三级课程、渗透课程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等方面对课程实施加以了具体的设计。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first dwells on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in the rural area of western China. On the bas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of the rural education in.20th century, by comparison between city and rural, taking Fushun as a case, with the main method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dopting the theories of pedagogy,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culturalology, he puts up with an experimental plan of ocational education & curriculum design in the rural junior school of western China.
    At the present, the rural education in fushun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 local development and adapt to the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and local development, which results in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blems. The students' survival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tackling of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exclusive social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and the offer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rural students. Now Fushun is in the process of 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wards modernization. In such a situ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Fushun rural must b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e need of students employing job,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Fushun, and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such as social idea,value-oriented, and thinking wa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offered to all the juniors because most of them can' t receive the post-junior school ecucsti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oriented ducation in Fushun has being stepped into dilemma. The specified objectives and motive force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Fushun rural area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position of the junior education and task require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shun rural
    area should be the one beyond the technological training. It is the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orients students towards the vocational cognition, ideal,value,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and so on. And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foreign theory and practice.
    Finall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with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junior school in Fushun rural area: Firstly, to decompose the objectives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gnition, ideal, value,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secondly, on carrying out the curriculum, after decomposing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course, the article concretely design the course from the three-level curriculum, permeated curriculum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practice urriculum.
引文
一、专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
    6、瑟尔瓦尔著,金碚、李扬译:《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周纪纶主编:《城乡生态经济系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8、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9、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0、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年。
    11、梅萨罗唯克、佩斯特尔著,梅艳译:《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
    12、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
    13、国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贾德裕等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韩明谟等:《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16、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
    17、S·加塔克、K·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7年。
    18、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19、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方向新:《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21、中共四川省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四川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22、崔新桓主编,赖齐、赵西副主编:《2001年四川经济展望》,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崔新桓主编,赖齐、赵西副主编:《2002年四川经济展望》,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5、布莱克编,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26、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
    27、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2、《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3、《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编,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译:《基础教育促进扶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翻译与出版1999年。
    36、菲力浦·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37、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38、拉贾·罗伊·辛格:《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教育—回顾与展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39、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编,《世界中等教育与改革的趋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40、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4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44、马早明:《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施良方主编:《中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46、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47、吴德刚主编,《西部教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48、杜育红:《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研究》,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
    49、纪芝信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50、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年。
    51、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4、单丁:《课程理论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邓泽民编著:《CBE理论与中国职中的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年。
    56、黄克孝,严学怡主编:《职教课程改革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
    57、陈扬光:《课程论与课程编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58、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59、余永德:《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60、赵家骥、杨东:《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61、李守福:《农村职业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
    62、徐辉、黄学博等:《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
    63、张传燧:《中国农村教育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64、南京师大教科所和教育系,《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65、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6、四川师范大学、什仿县教育局编,王均能、韦茂荣主编,《走向未来的农村中学教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67、蒋作斌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8、薄伟康:《农民就业模式转换与农村教育发展》,载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第十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69、荫山庄司,邵道生译:《现代青年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年。
    70、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71、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
    72、马斯洛等著,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
    73、黄希庭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74、程贵铭主编:《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5、《晏阳初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76、《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
    77、《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78、《梁溯溟教育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79、《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80、陈兆庆:《中国农村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
    81、沈之菲:《生涯设计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8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8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84、宫地诚哉、仓内史郎编,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职业教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85、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86、苏国炎主编:《中学职业指导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87、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年。
    88、国际劳工局·日内瓦,《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89、《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主编,1984年。
    90、乔治娜·怀德、肯·戴维斯:《中国趋势报告》,新华出版社2000年。
    91、E.L.TOLBERT, 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80 .
    92、T.F. Powers(1977)(ED): Educating for Careers: Policy Issues in a Time of Change .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93、 S.L.Wolfbein(1967).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Full Employment.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4、E.L.Tolbert (1980). Counseling for Careers Develop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95、G. D. Squires(1979). Education and Jobs: The Imbalancing of the social Machinery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二、期刊
    1、《教育展望》
    弗朗索瓦斯· 巴塔廖拉:《社会对学历不足青年的排斥现象》47期
    苏颂兴:《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当代青年职业意识的分化与综合》47期
    马马拉·恩多耶:《非洲的全球化、内生发展与教育》53期
    布赖恩·V·希尔:《价值观教育:澳大利亚的经验》58期
    科林·N·鲍尔:《21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61期
    戴维·阿乔阿雷纳和弗朗索瓦斯·卡约:《技术教育:是条死胡同,还是适应变革?》,61期
    埃米莉·汉纳姆:《中国的贫困与基础教育:90年代的平等问题》64期
    曼努埃尔·若阿金·德·阿泽维多:《西欧中等教育的发展与断层》69期
    2、《教育研究》
    
    
    张景仪:《农村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亟待提高》,1986(10)
    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1997(12)
    唐德海、常小勇:《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2001(2)
    谭移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01(2)
    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2001(2)
    3、《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资料》
    马庆华:《瑞士职业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1)
    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2001(1)
    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策略的抉择》,2001(6)
    4、《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动态》)
    田杰:《浅谈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1991(3)
    顾明远:《教育与农村现代化》,1995年专刊
    曾晓东:《东盟国家加强教育与农村发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995年专刊;
    5、《教育与职业》
     戴荣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2000(9)(10)
    6、《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马晓红 李瑛:《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001(1)
    7、《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1998(4)
    8、《社会学研究》
    段庆林:《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社会特征及其反贫困的对策》,1997(1)
    佟新:《职业生涯研究》,2001(1)
    陈庆德:《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人类学分析》,2001(1)
    9、《教育研究信息》:
    《论贫困地区教育优质发展》,1995(8)
    10、《外国教育研究》
    李少元:《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经验》,1997(6)
    邓宏宝:《国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经验》,1999(1)
    黄日强、周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1999(2)
    苗慧兰:《发达国家普教职业指导的共同特点》,1994(4)
    王雁琳:《英国教育与新职业主义》,2000(2)
    11、《现代教育研究》
    张传燧:《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验探索》,2000(1)
    卢双盈:《’99全国职业指导研讨会暨中国职教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1999(2)
    12、《中国青年研究》
    赵军:《关于我国目前娼妓问题的调查报告》,2001(1)
    13、《民族研究》
    张继焦:《外出打工者对其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以贵州为例》,2000(6)
    14、《理论导刊》(西安)
    李培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特殊性》,2001(1)
    15、《教育理论与实践》
    
    
    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何在》(上下),2001(4)(5)
    16、《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2001(4)
    17、《心理学探新》
    陈沛霖:《心理学中的需要问题探讨》,1984(2)
    黄乃松:《“需要结构”与“个性模式雏形”》,1987(1)
    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2001(1)
    18、《齐齐哈尔师范学报》
    苗慧兰:《青少年需要是值得重视的课题》,1982(2)
    19、《心理学动态》
    凌文辁等:《职业承诺的理论与测量》,2000(4)
    20、《教学与研究》
    李卓鹏:《当代中国的农民分化》,1999(10)
    21、《心理学报》
    周冠生:《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1995(3)
    22、《软科学研究》
    王大高:《改革中的农民心理及其导向》,1991(2)
    
    三、文件
    1、《世界人权宣言》
    2、《儿童权利宣言》
    3、《儿童权利公约》
    4、《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
    5、《德里宣言》
    6、《发展和改进中等教育》
    7、《职业教育:展望21世纪的建议》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① (英)乔治娜·怀德、肯·戴维斯:《中国趋势报告》,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69页。
    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1)。
    ③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页。
    ④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0页。
    ⑤先后发表《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做斗争》。
    ⑥ 《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载《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①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37页。
    ② 《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晏阳初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前言第2-6页。
    ③ 《梁溯溟教育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④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03页。
    ⑤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3、56页
    ⑥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9页。
    ⑦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3页。
    ⑧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21页。
    ⑨ 《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30、331页
    ⑩ ?教育活动本属于社会活动,为了遵从一种习惯,也为了分析方便,这里将教育从社会中进行了一种理想的剥离,本研究中的社会特指除去教育的那部分社会集合。
    
    
    ① 这一时期,出版了“农村教育改革研究从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赵家骥、杨东:四川教育出版社年1994年。
    ② 2000年在8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青壮年的非文盲率达到95%。
    ③ 七年间解决农村八千万人的贫困。
    ④ 这一时期,出版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社会全面进步课题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⑤《农村教育学》,南京师大教科所和教育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⑥《农村教育学》,南京师大教科所和教育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⑦四川师范大学、什仿县教育局编,王均能、韦茂荣主编:《走向未来的农村中学教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⑧蒋作斌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⑨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⑩详见:《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赵中建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8号(1936)、第30号(1950)、47号(1958)、50号(1960年)、56号(1963年)、68号(1973年)73号(1981年)75号(1986年)建议。
    ① 菲力浦·库姆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③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满足基本学习的行动纲领》,见《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④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⑤ 《基础教育促进扶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编,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翻译与出版1999年。
    《职业教育:21世纪的建议》(汉城,1999),载《教育与职业》2000(9)(10)。
    ⑥问题主要是指客体的当前状态与我们价值取向之间的偏差。
    ① 参见《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四川卷),中共四川省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有关“富顺”一部分。
    ① 这是对1931年中国农村的描述,见:R·H·脱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波士顿,1966),第77页。贫困有时是个相对概念,现在,富顺农村比70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危机往往来源于农民对城乡差距形成的贫困的认知与体验。
    ① 尽管国家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但由于富顺农村的发展现状的制约,中等教育并没有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当地的教育体制还没有从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② 《世界人权宣言》(1948)
    ③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能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1990)。
    ④ M.A.西纳索:《发展--走向何方?》,见弗朗索瓦·佩鲁著,张宁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⑤ 《德里宣言》,载《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①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
    ③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三、四、七、十一章。
     马斯洛等著,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30-208页。
    ④ 《青少年需要是值得重视的课题》,载《齐齐哈尔师范学报》1982(2)。
    ⑤ 《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主编,1984年。
    ⑥ 《心理学中的需要问题探讨》,载《心理学探新》1984(2)。
    ⑦ 《“需要结构”与“个性模式雏形”》,载《心理学探新》1987(1)。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②《基础教育促进扶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编,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翻译与出版1999年。
    ③(日)宫地诚哉、仓内史郎编,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教研室译:《职业教育》天津教育出版1981年,《新的职业教育观》一章。
    ④苏颂兴:《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当代工作青年职业意识的分化与综合》,载《教育展望》1996(3)。
    ①参见:《生涯设计辅导》,沈之菲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当然从严格词义的角度有别,这里所指称的只是社会研究领域的一种现象。
    ①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8(4)。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9页。
    ③新增长理论是近十多年形成和发展的一门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科,其主流思路是肯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并对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主要是经济当事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天下掉下的馅饼”。这一理论作为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教育经济研究的理论根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研究在热衷于讨论“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的时候,仿佛对这一前提关注不够。
    ①实际上,富顺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的内在规定还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规律,特别是个体职业发展规律。如:个体职业发展的过程、个体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因素等。由于本研究的侧重点是增强职业教育的地方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为了分析的深入,将这种相对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放在第五章“课程目标”一部分以前提的形式加以应用。
    ②参见:G. D. Squires(1979). Education and Jobs: The Imbalancing of the social Machinery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③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1990),载《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16页。
    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①观念原因是主导,如:续香火;维持儿女平衡,不能容忍只有一个女儿,但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也觉得有所欠缺;少量的是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有的似乎没有特定的原因,别人都生两胎,自己也理所当然应该生两胎。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主管计划生育的乡镇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也出现了一种偏差--以罚款、创收为目的,而不是以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的。
    ②这只是强调富顺教育的地方适应性,为富顺本地服务,不能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否定富顺教育对其它区域发展的服务。
    ①参见:《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四川卷),中共四川省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有关“富顺”一部分。
    ①考虑到富顺农村文化主要存在于富顺农民身上,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较为直接,这里主要以学生家长为对象,访谈主题见附录一。
    ①农民的封闭主要体现在群体之间,由于缺乏自主性,农民在特定群体内的交往是频繁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开放的。
    ②一般而言,文化存在可以分为物的存在、制度的存在和心理的存在,就笔者目力所及,在教育研究内部,似乎对文化的这三种存在形式没有加以统一的努力相对较少,为了研究的需要,借鉴文化学里的涵化、濡化理论,发生认识论的同化、顺应、建构理论,在这里提出个体文化概念,目的在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强调物文化、制度文化向心理文化的转化。
    ③尽管富顺农村初中教师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一般农民有重大的不同,但他们多出身农村,还没有实现文化的自觉,要从根本上超越传统农业文化的制约还很难。
    ④主要以学生为访谈对象,访谈主题见附录二。
    ⑤大多父母将自己的理想灌注于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前途看成是自己的事业。
    ① G·普萨卡罗普洛斯:《教育投资的回报:全球最新数字》,《世界发展》上(牛津)1994(9),22卷,载《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国际劳工局·日内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②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③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④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51页。
    ⑤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52页。
    ①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44-445页。
    ②马克思·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
    ③杨豫:《比较现代化》之译者前言,布莱克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④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⑤ 《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4页。
    ②崔新桓主编,赖齐、赵西副主编,《2001年四川经济展望》(2000)《2002年四川经济展望》(2001),四川人民出版社。有关“自贡市经济预测分析”一部分。
    ③刘德恩等著:《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228页。
    ①(日)宫地诚哉、仓内史郎编:《职业教育》,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26页;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54-455页。
    ②《发展和改进中等教育》(巴黎、1986),载《世界中等教育与改革的趋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③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策略的抉择》载《全球教育展望》2001(6)
    ④曼努埃尔·若阿金·德·阿泽维多:《西欧中等教育的发展与断层》载《教育展望》(中文)2002年1期。
    ⑤《职业教育:展望21世纪的建议》(1999,汉城),见《教育与职业》2000(9)(10)。
    ①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载《教育研究》1997(12)。
    ①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基本确定了课程研究的这一框架。
    ②主要出于如下考虑:第一,本研究作为发展性研究,立足于问题解决,不追求基础理论研究的完备性;第二,课程地方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方法的确认上,课程评价更多地探讨的一些共同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结合具体的课程设计从特定的文化系统中选择文化要素,需要非常具体的对象;第三,作为个体研究,本研究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只能提供一种课程设计的方案,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设计。
    ③本部分参阅了:
    《职业教育:展望21世纪的建议》(1999年,汉城),见《教育与职业》2000(9)(10);
    E.L.Tolbert (1980). Counseling for Careers Develop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刘德恩等著:《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六章“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指导”;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美国生计教育”一章。
    
    ①由于复杂的原因,我国求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际关系网。
    ②霍兰(1973,1979)将职业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与人格一一对应。参见: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年,第56-57页。
    
    ①到了共产主义,“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②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职业规划、决策和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职业认知为基础,这可以通过教学来促进,在职业能力发展中,实践是关键,这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加以培养。
    ①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职业介绍暂行规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劳动者养老保险》《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等。
    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① 王成绪主编:《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10、11页。
    ②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17、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