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问题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的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单元,即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进行探索和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教学基层组织被确立为教研室。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就开始意识到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着弊端,开始不断探索、改革。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教研室这种单一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不适合于我国目前类型层次多样的高校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具有高校自身发展特色,适应高教新形势发展需要,具有自我调适功能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基层组织势在必行。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课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教学基层组织的沿革及目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参考国外教学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考虑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对合理构建符合社会及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基层组织及其管理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本文注重如下方法:(1)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2)力图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思考问题。(3)为弄清教学基层组织在不同类型高校中设置的差异及特色,研究中还注意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调查研究方法的紧密结合。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从建国后到现在我国教学基层组织的发展及变革过程。根据其由前苏联引入到在我国确立,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等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分阶段对其在高教发展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及重要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分析。从科学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等方面,对目前我国教学基层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作了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是实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探索能够满足本校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合理的教学基层组织提供了示范。在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我国部分已建
    
    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问题探析
    京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一些研究型大学为例,其次以宁波大学、北京理
    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例,第三以教学主导
    型大学为例,介绍了各大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形
    式。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发生、发展及改革历程。以德、
    美、日、俄四国为例,阐述各国为满足时代变迁及高教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合
    理设置教学基层组织的实践过程,并着重以美国为比较对象,试图找出我国与其
    在教学基层组织设置及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为我国教学基层组织的科学设置及
    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在对以上各部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
    发,提出合理设置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原则,并分层次、分类型构建了合理
    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管理模式。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Accordingly,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take a great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unit of university---th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n China, th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t was established at the moment of 1949 whe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But at the end of the fiftieth, researchers began to study and reform constantly at once they realized there wer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mperfection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eople realized again tha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 of variety advanced university. Under this environment, it is urgent for us to form a energet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can adopt to the develo
    pment demand in the new situation. On the basic of these,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reform and try to establish some kind of reasonabl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s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investigation.
    The major cont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since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The second part analyzed the property and limitation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The third part described some universities of China having been studied on th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since 1985 which have established some kinds of new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The forth part analysis on the history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teaching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fifth part is conclus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 the reform and try to establish some kind of reasonabl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引文
[1] 余立主编.大学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 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润等主编.高等学校管理的改革及科学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4] 母国光、翁史烈主编.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
    [6]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主编.高等学校管理[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 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黄宇智主编.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
    [9] 胡建华,周川,陈列,龚放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 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 周志刚.教育管理学[M].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编印,1999,1.
    [12]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13] 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教育文献选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
    [14]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旱克.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
    [15]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16]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18] [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19] 张建,徐文龙等著.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20] 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6.
    [21]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势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化工大学课题组编印,2002,12
    
    
    [22] 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河南省教育出版社,1991,8.
    [23]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1999,7.
    [24] 吴畏等.中国教育管理精览(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卷)[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
    [25] 李全生.浅谈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J].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论文,2002.
    [26] 卢铁城.关于大学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与调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7] 于倩.教改中的教学基层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
    [28] 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2.
    [29] 陈兴贵.知识经济与高校体制改革[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11.
    [30] 汪劲松,彭方雁,汪蕙,袁德宁.实施研究型教学 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31] 吴咏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2] 刘旭.我国大学课程的知识化倾向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3] 刘少雪,洪作奎.综合课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4] 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5] 曹屯裕,贾让成,林麒.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36] 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
    [37] 雷朝滋.确立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38] 杨继昌,王贵成.开展“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39] 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40] 南京大学.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1] 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42] 宋永刚.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43]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4] 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45] 丁学良.什么是一流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2,4.
    [46] 曾冬梅.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3,7.
    [47] 刘楚佳.高校跨学科专业发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48] 李春生.俄罗斯高等教育状况的统计资料[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4.
    [49] 尹鸿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与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战略[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11.
    [50] 许建领.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综合化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8.
    [51] 余凯等.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8.
    [52] 杨雅文、刘振天.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8.
    [53]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中的适应性通才教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1994,2.
    [54] 胡启迪.深化上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十点意见[J].高教信息与探索,1995,9.
    [55] 孙运.坚持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观点——学习《决议》的一点初步认识[J].教育研究,1981,7-9.
    [56]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57] 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7.
    [58] 霍雅玲,吉多智,冯厚植.高等工科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高教研究,1992,2.
    [59] 白同朔.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教育管理研究,1994,3.
    [60] 周远清,袁德宁.改革 建设 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1992,4.
    
    
    [61] 张楚廷.文理渗透与教学改革[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11.
    [62] 周远清,宋烈侠,袁德宁,陈智.锲而不舍,讲求实效,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
    [63] 霍雅玲.论教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1995,7.8.
    [64] 王桂林,贾国锋.深化教育改革,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4,1.
    [65] 林正范,吴跃文.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含义、依据与范畴[J].上海高教研究,1994,2.
    [66] 邵国荣、何才保.扩大院系管理权限是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J].教育管理论坛,1994.
    [67] 姚启和.对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1993,1.
    [68] 郭长禄.转换运行机制增强高校活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2.
    [69] 尚志.论高等教育计划管理[J].江苏高教,1987,1.2.
    [70] 郑秀英、费红艳、郭广生.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3,4.
    [71] 杨德广.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5,2.
    [72] 闵维方,丁小浩,郭苏热.高等院校系和专业的规模效益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