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立足于对“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与建构”的相关研究实则是基于将当代动物叙事作为一个叙事学意义上的类型整体为考查前提,重心是在对动物叙事这一特殊的叙事类型其具体的功能形态与历史根源的考查上。也就是从类型的本质属性与发生学(起源学)两个最为基础的向度衍生而出,包含了对当代动物叙事的概念诠释、伦理资源、叙事传承、类型衍生、功能形态、深层结构、主述模式以及神话根源等多个层面的详尽探讨与系统论述,这实则也兼顾了从审美形式、叙事形态、艺术样貌到文化传承、心理结构与伦理价值——这样经由形式到内容,兼顾历时与共时,横向与纵向(历史的维度)相结合的完备与科学化的研究范式。研究的终极指向是要在“人、动物与自然”这一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错综复杂地胶着在一起的三维情感逻辑关系当中,以“动物叙事”这样特殊的题材表达方式,所反衬与映射出的从古至今人类(个体到民族整体)潜隐的伦理意识与思维理念当中的某个侧面——对自身困惑、不安与危难的给予解答与拯救的尝试,望求达成的自我人格、品性的修复与完善以及被压抑、扭曲的心灵情感空间的释怀、放纵与常态恢复,乃至经由人类个体到民族主体性的双向伦理互动建构的努力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非自觉的却带有某种功利性色彩的情感价值诉求,才由此催生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充分彰显本土立场之弥足珍贵的当代动物叙事的生发与建构。依据上述的思路与想法,论文正文共划分为七个主述章节,加上导论与结语共计九个部分。具体而言,在《导论》部分,对目前学界有关动物叙事与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学术成果进行评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叙述框架及类型学相关研究方法的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方式,及其所具备的特殊价值指向性意义。当然,该部分还要对类型学研究所倚仗的核心材料——50篇当代动物叙事作品的选择及其相关依据进行详细而明确的阐释。
     论文的第一章《何谓“动物叙事”》中,立足于对“动物叙事”这一崭新的学术概念提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在叙事学范畴内特殊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讨。首先着眼于与动物童话、动物故事以及动物文学、动物小说两个维度的概念表述进行明确的区分,进而深入到对“动物叙事”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诠释与关照当中,特别是其所具备的叙事学层面的指向性意义,更是涵盖了由写作技巧到思想内容两个维度的叙事能指。在此基础之上,对“动物叙事”在表意层次上所呈现出的“寓言”(通过动物来转喻人类社会)与“写实”(动物自身的认知层次)两大“类”的概念特质与各自的叙事旨归分别进行详尽的论述,以求达成对“动物叙事”概念更为全面、精细与深入的认知与体悟。
     第二章《中国动物叙事的历史传承与类型衍生》则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的维度,依托具体的作家创作资源的角度入手,对动物叙事这一特殊的叙事类型其漫长的历史传承与自身类型繁衍、演进的不断完善进阶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脉络梳理与分期论证。具体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带有标志性的历史时段,分别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段,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动物叙事由最初的初创雏形期、到渐趋繁荣发展、趋于平缓稳定并最终向完备的叙事学意义上的现代小说样式有效过渡的发展历程。而包括《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诸多中国动物叙事历史上的代表性著作(与合集)皆纳入到本章节的系统论述之中,这也将有利于我们从历史与发展的维度对当代动物叙事的来龙去脉做出最为清晰而醒目的认证。
     第三章《当代动物叙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与第四章《当代动物叙事主述模式考察》则着眼于从类型学的层面展开的对当代动物叙事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贯穿形式与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理论考查。基于对作为材料的50部动物叙事文本的系统梳理、归类与深入论证,探讨的具体向度包括类型叙事当中的人物角色、功能形态乃至具体情节功能项的分布、排列与细化阐释等,这其中实则也兼顾了对动物叙事的母题、情节、叙事结构及类型变体等相关的研究,最后结论的得出在于指出并确证当代动物叙事的深层结构表达,及其相应的伦理指涉与价值规约。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着手对当代动物叙事四类主述模式——寻找类、挽歌类、报恩类与标尺类各自的叙事语法、情感范畴与表述逻辑等模式特质进行卓有成效的深入探究,进而得出适用于整个当代动物叙事创作的一般性结论与重要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为在固有类型基础上实现反类型意义并创造出崭新类型叙述模式的动物叙事创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理论保障,。
     第五章《当代动物叙事的神话历史根源》是在前两个章节对当代动物叙事具体的类型叙事形态的研究基础之上着手进行的,主要着眼于对动物叙事进行发生学与起源学意义上的历史根源的探究,其关键点就在于回答动物叙事是从何而来的疑问。几个重要的维度分别为原始神话象征母题叙事繁衍的探求,把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与作为自然象征所呈现出的当代动物叙事的两大核心母题表述的相关探讨;原始动物神话原型意象的现代转体的维度,拟真型、复合型与虚幻型现代动物意象的转承方式与有效诠释;动物叙事原型情感基质内在传承的维度,以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为核心情感基质的当代叙事表征及其生发与延伸的伦理指向空间,由动物的“人化”到“民族化”的叙事表征。对动物叙事神话历史根源的研究,实则也是让传统成为我们与现代进行对话的伙伴,而其终极指向却是在中国动物思想的生发与建构上。
     第六章《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生发、传承与当代叙事建构》则主要是从思想伦理的维度对中国动物叙事的内在伦理视域与有效叙事建构进行某种溯源与资源谱系梳理的工作。具体而言,本章节尝试从追本溯源与资源传承的维度出发,对中、西方传统宗教神学与哲学文化两个主体领域当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变迁与不同价值观念的走向、碰撞进行有针对性的比照论述。而伴随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动物解放运动与思潮的兴起对固有动物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某种革命性意义上颠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之下中国动物叙事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在对中、西方历史上宝贵思想资源的汲取与借鉴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当代动物叙事创作,实则也内蕴了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生发、传承与当代叙事建构的努力,特别是将动物的固有伦理视域由单纯的“物态”与“生态”的维度拓展、延伸至“人态”的视野框架之内,突显了当代动物叙事丰富的伦理视域与人文情怀。
     第七章《类型学视域下当代动物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性批判》则是针对整篇论文的偏于结论性的总结文字,每节论述中也内蕴着对本文整体研究过程的反顾与检视。首先,结合上一章节中有关西方与中国传统动物伦理思想的系统梳理,深入到对动物叙事深层结构“陷困+解救”的情感逻辑与叙事旨归的探求当中,从而也达成对中国动物思想的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层面的价值反思。在此基础之上指明中国当代动物叙事所特有的题材特质与自身叙事优势所在,以及在创作主体与艺术表现层面的双重规约与审视,而最终核心在于对当代动物叙事多重伦理指向与价值期许的判定,实则也暗含着对当代动物思想和未来趋向的整体判断和反思性批判。总体而言,该章节的相关论述既是一个之于本论文的总结性表述又是对中国未来动物叙事的指点江山,堪称为全篇论文的有效升华与合理拔高的点睛之笔。
This paper, based on a premise that deems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as a narrative typology, aims to explore the ger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nimal narr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functional forms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special narrative typology, the animal narration. It derives from two basic dimensions ---nature of typology and origin of science, and contains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ethics resources, narrative tradition, type of derivative, functional morphology, deep structure, the theme-pattern as well as the mythological causes etc. Meanwhile, it also discusses from the angles of the aesthetic form, the narrative morphology, the features of art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ethical value - this is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
     The ultimate target of the study is, through the animal narration, to find mankind (individual to the whole nation ) latent ethics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a of a side of their own thought from the origin---to give answers to one’s own confusion, anxiety, distress and attempt to rescue themselves, desire to repair and perfect their ego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release themselves, indulge, recover the suppressed and distorted mind emotion, and make effort to construct the two-way morality through the human individual to national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based on the non-consciousness but with some utilitarian color emotion value appeal, which gives birth to the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ger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Taking the aforementioned concerns into account, the body of the disseration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and the introductory and concluding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i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nimal narrations and existing studie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and the weaknesse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Based on this review, it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narrative framework and the ways of reasonably applying the pertinent research methods in typology,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going to yield. Of course, this part also talks about core material that typology research. This part also introduces the core texts that this typology research relies on -- 50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Works Selection and relevant standards based on detailed and clear explanation.
     Chapter one delimitates "the nature of animal narration", trying to propose and justify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narrative typology and the value of its application for research. It first focuses on clearly distinguishing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of two dimensions--the animal fairy tales, animal stories as well as the animal literature, animal fiction. It thus further interprets and consider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Animal Narration", especially the narrative significance of pointing. It covers narrative referent of two dimensions—writing skills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nimal Narration " in the expressive level showing a " fable" (by animals to metonymy human society) and "realism" (the animal's own cognitive level) ,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narrative purpose of this two "classes" respectivel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comprehensive, subtle and profound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nimal narrative".
     Chapter two entitled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typological derivative of Chinese Animal Narration" synthesizes and justifies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typological derivative of animal narrations from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ongitudinal dimension and discusses specific writers. The historical period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current study includ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Yuan to Qing Dynasti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which witnessed the Chinese Animal Narration developed from the initial start-up rudiment period to gradually prosperity, stability and eventually leveled off to the complete narrative significance the modern style of novel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ffective transition. The representative books of a lot of Chinese animal narrative history (and collection) , including"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tories of Immortals", "Extensive Records Compiled in the Taiping Years", "journey to the west",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etc. A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make the most clear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sequence of event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he third chapter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story morphological studies" and fourth chapter " the theme-rheme patterns exa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are the major parts of this dissertation focusing on examining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form and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from the typology perspective. Based on combing, classifying and arguing the 50 animals narrative texts as material systematically, exploring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including character,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the type narrative, and function distribution, arrangement and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unde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animal narrative theme, plot,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ype variation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o recognize and confirm the deep structur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 and the corresponding ethical referent and value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narrative grammar, emotion category and presentation logic pattern of four kinds theme-rheme Mode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looking for, elegy, gratitude and ruler class—are researched fruitfully. Then find the general conclusion and the important value assessment standard that can be applied to the entire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reach implementation of a certain anti-type significance based on inherent type, and provides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ffectively creating creation of animal narrative of a new narrative mode.
     Chapter five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historical root of myth", 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and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in terms of occurrence and origin of Animal Narration. The key point lies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where animal narration is from?”Several important dimensions such as the search of symbol of the original myth and parent narrative multiply; related study of the two core parent theme representations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presented by regarding animals as the nature symbol of human being and symbol of nature; vicarious way and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dimensions, reality and complexity of modern body of the original animal archetype image and illusory modern animal imagery. Emotion matrix intrinsic heritage dimensions of Animal Narration, contemporary narr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garding worshiping for animal as the emotional core of matrix,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from animal's "humanization" to“nationalization". On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animal narrative Myth, it also makes the tradition our partners who help us talks to now, its ultimate point is ger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hought about animal.
     The sixth chapter,"germination, inheritance of China animal ethics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construction" mainly traces and combs Chinese animal internal narrative ethics and narrative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s lineage work from the ethical dimension. Specifically, this chapter tries to compare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of religious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and cultures of two main fields of animal ethics thought from tracing to its source and resource heritage perspectives. The contrast includes its evolution, change and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collision. With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ise of modern western 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subverses natural animal ethics values revolutionarily. In this culture context, it involves special coping style of Chinese Animal Narrative. Especially, based on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of precious thinking resource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history,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creation pres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lso contain germinal,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animal ethics thought and the efforts of contemporary narrative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animal inherent ethics changed from pure the "material state " and " ecological state" dimension to extending to the" human st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visual field, which highlights rich ethics and humanities of the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ve.
     The last chapter, "overall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under typology perspective“, is the conclusive part of the whole thesis. Firstly, combined with combing of Wes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nimal ethics thought systematically in the last chapter, deepening into the emotional logic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animals narrative " trapped + save " and exploring narrative aim, it also reached the value reflection of Chinese thought about animal, such as politics, philosophy, ethics. On the basis, it indicates special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narra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as well as dual stipulation and examination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and the artistic level. Finally the core is multiple ethical direction and judgment of value expectation of Contemporary Animal Narration, which also implies the overall judgment on and reflective criticism about contemporary animal thought and future trend. Overall, related discussion in this chapter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the dissertation, but also an expectation about Chinese animal narration in the future.
引文
1丁帆、施龙:《人性与生态的悖论——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化伦理蜕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1详见方克强:《现代动物小说的神话原型》,《小说评论》1989年第4期。
    2黄伟:《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的伦理视野》,《求索》2008年第12期。
    1 [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马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1贾平凹:《莾岭一条沟》,为其《商州初录》散文系列之一篇,见《钟山》(南京)1983年第5期。
    2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转引自[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第137页。
    1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1朱新望:《为禽兽立言》,上海:《儿童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27至29页。
    1 [奥]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徐筱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2贺绍俊:《人道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第12页。
    1葛红兵、谢尚发:《形态学结构学类型学——小说类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01页。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0页。
    2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536页。
    1 [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4页。
    1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1年版,第264页。
    1白天光:《一头叫谷三钟的骡子》,《山东文学》2007年第9期,第8页。
    1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1李浩:《一只叫芭比的狗》,《花城》2006年第6期,第184页。
    2李浩:《一只叫芭比的狗》,《花城》2006年第6期,第184页。
    1邓一光:《狼行成双》,《钟山》1997年第5期。
    2张健:《母狼衔来的月光》,《绿叶》1994年第1期,第10页。
    1陈应松:《猎人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陈应松:《猎人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1荆歌:《鸟事》,《花城》2008年第1期,第71页。
    2漠月:《父亲与驼》,《朔方》2003年第8期,第4页。
    1冯骥才:《感谢生活》,《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第21页。
    1夏季风:《该死的鲸鱼》,《人民文学》2000年第7期,第56页。
    2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
    1满都麦:《四耳狼与猎人》,《民族文学》1997年第9期。
    1洪峰:《生命之流》,《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第52页。
    1冯骥才:《感谢生活》,《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第17页。
    1荆歌:《鸟事》,《花城》2008年第1期,第79页。
    1漠月:《父亲与驼》,《朔方》2003年第8期,第9页。
    2漠月:《父亲与驼》,《朔方》2003年第8期,第9页。
    1宗璞:《鲁鲁》,《十月》1980年第6期。
    2韩少功:《飞过蓝天》,《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
    1叶楠:《最后一名猎手与最后一头公熊》,《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第63页。
    1袁玮冰:《红毛》,《民族文学》2007年第4期,第37页。
    2陈应松:《豹子的最后舞蹈》,《钟山》2001年第3期。
    3方敏:《大绝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27页。
    1娟子:《与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2温亚军:《驮水的日子》,《天涯》2002年第3期,第96页。
    1笛安:《莉莉》,《钟山》2007年第1期。
    1冯骥才:《感谢生活》,《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第32页。
    1温亚军:《驼水的日子》,《天涯》2002年第3期,第98页。
    2杨志军:《藏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邓一光:《狼行成双》,《钟山》1997年第5期。
    2邓一光:《狼行成双》,《钟山》1997年第5期。
    1李传峰:《退役军犬》,《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第39页。
    1冯苓植:《驼峰上的爱》,《收获》1982年第2期。
    2郑义:《远村》,《当代》1983年第4期,第120页。
    1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人民文学》1998年第5期,第66页。
    2李浩:《一只叫芭比的狗》,《花城》2006年第6期,第185页。
    1荆歌:《鸟事》,《花城》2008年第1期,第79页。
    2阿来:《红狐》,《西藏文学》1994年第1期,第78页。
    1赵剑平:《獭祭》,《山花》1988年第6期,第58页。
    1白天光:《一头叫谷三钟的骡子》,《山东文学》2007年第9期,第8页。
    1叶楠:《最后一名猎手和最后一头公熊》,《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第65页。
    2郭雪波:《银狐》,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1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1谢锦、陈应松:《人兽博弈的思考——关于长篇小说<猎人峰>的访谈》,《小说界》2008年第1期。
    1周立武:《巨兽》,《上海文学》1982年第4期,第78页。
    1 [瑞士]卡尔·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刘国彬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36页。
    1详见刀承华:《傣族文化史》,昆明:云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258页。对傣族的原始神话《葫芦生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与相关论述。
    2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页。
    3转引自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1见新华社专稿《六年后青海湖成死湖》[J].成都:《成都商报》,2005年1月23日。
    2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的沉思》[M].侯文惠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1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1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
    1叶楠:《最后一名猎手与最后一头公熊》,《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第63页。
    2叶楠:《最后一名猎手和最后一头公熊》,《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第64页。
    1关仁山:《苦雪》,《人民文学》1991年第2期,第65页。
    1转引自[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贾平凹:《怀念狼》,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贾平凹:《怀念狼》,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3叶广岑:《老虎大福》,《人民文学》,2001年第9期,第16页。
    1雷鸣:《怯魅与返魅:新世纪生态小说的现代性反思》,《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03页。
    1阿来:《红狐》,《西藏文学》1994年第1期,第78页。
    2张炜:《鱼的故事》,转引自季红真主编《中国人的动物故事·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3毛峰:《神秘主义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
    1倍松:《图腾主义》,胡适之译,开明书店,1932年版,第75页。转引自金生翠:《图腾文化与文学中的动物叙事》,《社科纵横》2009年第3期。
    1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2京夫:《寂寞的老梅静静地开——<鹿鸣>答记者问》,《国学》2003年第3期。
    1季红真、王雅洁:《衰败文化中的家族、历史与自然——论叶广岑的小说创作》,《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叶广岑:《黑鱼千岁》,《十月》2002年第5期。
    3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观念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63页。
    2顾军:《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第44页。
    3详见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乌热尔图:《述说鄂温克》,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1 [德]瓦尔特·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3页,。
    2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前沿》2009
    1宝贵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郭淑云:《萨满教动植物崇拜与生物认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宗教》,张敦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92页。
    1 [澳]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2 [澳]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3 [澳]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4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5 [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名、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1张炜:《三想》,《远行之嘱》,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199页。
    1福克斯:《深层素食主义》,王瑞香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奥雷里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
    5.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
    6.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8.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1.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1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泓渺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陈永禹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
    22.胡经之、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4.释昭慧:《佛教伦理学》,法界出版社,1995年版。
    25.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顾建华:《寓言:哲理的诗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陈平原、严家炎、钱理群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源》(一到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陆海林、李心峰:《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1.巴赫金:《小说理论》,百春仁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4.李心峰等:《艺术类型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艾伯华·W:《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7.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38.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39.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徐筱春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0.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三联书店,2000年版。
    41.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猿渡静子:《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5.葛荣晋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7.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9.凯勒特:《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王华等译,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50.加科·布德:《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李扬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51.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2.吉·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皇甫积庆:《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5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59.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0.王晶:《西方通俗小说——类型与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6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6.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8.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69.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1.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格雷马斯:《论意义》(Ⅰ、Ⅱ),吴泓渺、冯学俊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4.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75.安德鲁·林基:《动物福音》,李镧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陈宏:《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0.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1.弗·雅·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82.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83.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4.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陈家宽等译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85.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本),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殷国明:《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岳麓书社,2006年版。
    90.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1.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2.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94.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5.董小英:《超越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96.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7.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8.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99.唐克龙:《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0.孙悦:《动物小说——人类的绿色凝思》,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1.Paul W. Taylor,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102.Done. Marietta,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 Holism and Humanism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JR Temyue University Press,1995.
    103.Gordon Dickinson and Kevin Murphy.ecosystems. First published by Routledge, USA and Canada, 1996.
    104.Murphy, Patrick D. 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 Charlottesville: UP of Virginia, 2000.
    105.Joseph O. Milner. Spiritu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Edwin Mellen Press, Lewiston, NewYork, 2001.
    106.Gurein, Wilfred 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107.Wallace Martin.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Peking University,2006.
    1.托多罗夫:《叙事结构分析》,《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4期。
    2.方克强:《现代动物小说的神话原型》,《小说评论》1989年第4期。
    3.殷国明:《西方“狼文学”及其神话渊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4.曹文轩:《动物小说:人间的延伸》,《儿童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沈石溪:《漫议动物小说》,《儿童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6.施荣华:《新时期动物小说的嬗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7.魏德东:《佛教生态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8.彭斯远:《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重庆师范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9.乐钢:《环境主义的盛世危言与末日诅咒》,《读书》,2000年第5期。
    10.何西来:《方敏“生命系列”小说的价值》,《文艺报》,2001年4月3日。
    11.施荣华:《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文化的美学追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2.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
    13.殷国明:《狼文学:从文学到传奇》,《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14.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15.何冬梅:《动物性与人性的剧烈撞击——评当代小说中的动物叙述视角》,《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6.高兆明:《技术祛魅与道德祛魅》,《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7.王宁、韦清琦:《全球化时代的“非典”及生态学反思》,《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18.朱宝荣:《20世纪欧美动物小说形象的新变》,《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9.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
    20.朱宝荣:《拟实型动物形象的主题取向——以欧美小说为例》,《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1.贺绍俊:《人道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22.沈石溪:《从动物角度审视人类》,《文艺报》,2004年11月13日。
    23.殷国明:《“狼性”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文学》(上),《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4.朱宝荣:《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1期。
    25.殷国明:《“狼性”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文学》(下),《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6.刘捷:《加拿大动物文学的流变》,《外国文学》,2005年第2期。
    27.王学谦:《〈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28.史佳林:《动物小说:一个值得关注的类型》,《文学报》,2005年6月16日。
    29.戴宇立:《民族文化家园的诗意守望——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动物小说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0.李德志,朱志玲,王绪平,盛丽娟,王长爱:《维系草原生态和谐的启迪与实证——评〈狼图腾〉中的生态学意蕴》,《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6期。
    31.赵准胜:《<狼图腾>:从沉默到宣泄以及“别一种另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2.罗利琼:《狼的赞歌和民族关怀——〈狼图腾〉的意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33.段守信:《人狗情未了——对当代小说中一种故事类型的考察》,《小说评论》,2006年第1期。
    34.唐克龙:《“高贵与尊严”:论叶广岑的动物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5.贺绍俊:《从狼到狗的文明履痕——评长篇小说〈藏獒〉》,《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36.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7.崔道怡:《〈银狐〉:人与自然的生死相依》,《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5日。
    38.何同彬:《文明与野性的畸态和解——关于<狼图腾>的文化症候》,《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39.李蓉梅:《中国当代动物小说动物形象塑造视角研究——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物小说为中心》,《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40.胡平:《人性与兽性》,《北方文学》,2006年第9期。
    41.吴道毅:《李传锋动物小说的文化内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2.刘晓飞:《论近期狼题材小说的几个视角》,《小说评论》,2007年第5期。
    43.王红:《复调与重弹:当代民族文学的动物叙事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4.李建军:《我们的文学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图腾》,《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45.潘凯雄:《关于〈中国虎〉》,《文汇报》,2007年4月7日。
    46.吴秀明、陈力君:《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7.雷鸣:《京夫<鹿鸣>的生态批评解读》,《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48.王光东:《“主题原型”与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9.汪树东:《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岑小说》,《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0.丁帆、施龙:《人性与生态的悖论——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化伦理蜕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51.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52.黄伟:《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的伦理视野》,《求索》,2008年第12期。
    53.王昌忠:《浅析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狗形象》,《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54.李小江:《论“狼图腾”的核心寓意——国民性、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4期。
    55.陈舒劼:《尴尬的诉求: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神秘叙事》,《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56.曾道荣:《新世纪动物叙事中的因果报应观念》,《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7.季红真、王雅洁:《衰败文化中的家族、历史与自然——论叶广岑的小说创作》,《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8.雷鸣:《祛魅与返魅:新世纪生态小说的现代性反思》,《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59.梁玉金:《中国古代灵异类报恩小说的文化学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0.侯颖:《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叙事策略》,《小说评论》,2011年第2期。
    61.陈建华:《“狼爱上羊”和全球化都市寓言》,《艺术评论》,2011年第2期。
    62.刘晓飞:《新时期以来中国动物生态小说的主题学及审美阐释》,《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4期。
    63. White,Jr.,Lynn."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 Science 155(1967),1203-7.
    64. Vayda, Andrew P.(1983)."Progressive Contextualization: Methods for Researchin Human Ecology." Human Ecology 3.11(1983):265-81.
    65. Biersack, Aletta. Introduction: From the "New Ecology" to the New Ecolog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1.1(1999):5-18.
    66. Phillips, Danna."Ecocriticism,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ruth of Ecology." New Literary History, 30:3(summer 1999),577-602.
    1.孙犁:《晚花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2.秦牧:《秦牧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巴金:《巴金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吉尔吉斯]艾特玛托夫:《断头台》,李桅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5.杨大群:《人·狗·狼》,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李传锋:《最后一只白虎》,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李松涛:《拒绝末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8.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马丽华:《走过西藏》,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
    10.方敏:《大拼搏》,新蕾出版社,1994年版。
    1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炜:《远行之嘱》,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3.李青松:《遥远的虎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版。
    14.刘纳编著:《吕碧城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15.刘醒龙:《黄昏放牛》,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6.牛汉:《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沈苇:《在瞬间逗留》,《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诗歌》,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18.周涛:《周涛散文>(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9.宗思等编:《与生灵共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0.于坚:《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邓一光:《邓一光文集·短篇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2.方敏:《大绝唱》,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23.[苏]特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与黑耳朵》,曹苏玲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5.胡发云:《老海失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6.苇岸:《上帝之子》,袁毅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7.[日]椋鸠十:《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野兽岛》,安伟邦等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
    28.李存葆:《大河遗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9.郭雪波:《郭雪波小说自选集·天出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0.迟子建:《雾月牛栏》(小说集),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31.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大自然与大生命——10年人与自然散文精品》,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2.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3.李传锋:《红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4.叶楠:《叶楠中短篇小说自选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5.张学东:《跪乳时期的羊》,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36.夏季风:《罪少年》(小说集),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37.[奥]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文集:第三册》,高年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8.叶广岑:《老虎大福》,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9.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0.陈应松:《豹子的最后舞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1.[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杰克·伦敦:《白牙》,胡春兰、赵苏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英]吉卜林:《丛林故事》,文美惠,任吉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雪漠:《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45.[英]安娜·休厄尔:《黑美人》,崔国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陈子善编:《猫啊,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47.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娟子:《与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傅惟慈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0.[加]玛格丽特·桑德斯:《美丽的乔》,胡剑虹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1..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3.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54.老马:《人狗情未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55.郭雪波:《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56.哲夫:《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7.于克家编:《狗啊,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58.[加]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动物记1:我眼中的野生动物》,段丽华,刘娟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9.[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王林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0.李克威:《中国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京夫:《鹿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季红真主编:《中国人的动物故事·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63.季红真主编:《中国人的动物故事·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64.方敏:《熊猫史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5.陈应松:《猎人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66.管卉:《非洲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版。
    67.郭雪波:《狼与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1.俞燕:《论动物小说的物性真实》(硕士论文),导师梅子涵教授,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勒新来:《“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博士论文),导师唐金海教授,复旦大学,2004年。
    3.廖哲平:《论21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硕士论文),导师朱水涌教授,厦门大学,2007年。
    4.高成效:《“神圣的叙述”——中西现代人化动物小说神话性与叙事性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导师邓阿宁教授,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5.肖青峰:《二十世纪小说类型理论研究》(硕士论文),导师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2007年。
    5.施战军:《中国小说的现代嬗变与类型生成》(博士论文),导师孔范今教授,山东大学,2007年。
    6.徐福伟:《另类世界的探寻》(硕士论文),导师房福贤教授,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袁飞:《生态视野中的动物叙事》(硕士论文),导师张福贵教授,吉林大学,2009年。
    8.张永禄:《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重建》(博士论文),导师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