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政转移支付属于再分配的范畴,是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外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各国对其研究也比较深入,并且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从世界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实践来看,财政转移支付通常是指政府之间的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既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资金下拨,也表现为下级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上缴,还可能表现为发达地方政府对贫困地方政府的兄弟般资金支援。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纵向协调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即资金由上级政府流向下级政府,只有德国成功地实行了纵横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此外,法国的贫富调节金也具有横向转移支付资金的性质。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的时间不长,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形式存在于财政管理体制中,分税制改革前包干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所包含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仍然不规范。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该体制的确立,为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建立提供了前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始终进展缓慢,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性较强,而专项转移支付随意性较大,税收返还及其它的转移支付形式,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存在或为了保持原财政管理体制的连续性而延续原做法,规范性和科学性无从谈起。
     针对此种情况,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就如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是从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入手,从法律着手讨论的又只限于建立一部《财政转移支付法》为主题,并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而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整体构建缺乏分析。本文认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广泛的工作,其技术性、专业性、政治性都很强,辩证地、历史地认识我国分税制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借鉴国外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对策,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1并进一步指出:“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十七大报告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行动指南。而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地区差距的缩小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克服。因此,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成功的、并适合我国国情及现实需要的经验,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这不但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并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重要举措。
     本文在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对中外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功能和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缺陷,考察了几个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基本内容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前三章属于基础理论篇,分析了国内外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基本功能,目的是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的源流、产生理论及功能的分析,理解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内涵、背景、意义等本体问题,后三章是制度部分,同时也有理论分析,主要是分析了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缺陷,并对几个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性质、形式及特征等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并作为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借鉴依据,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现实可行性、内外部条件的改革与完善,以其为建立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服务。其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是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流变进行梳理。本章分两节,即外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正像其他法律制度是在外国产生一样,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也是舶来品,是西方世界的产物。发端于澳大利亚,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规范的制度,后来为许多国家所借鉴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产生比较晚,严格意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体制改革后产生的,当然,建国后三十年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中包含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也为研究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和发展轨迹的追溯,可以帮助理解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来路及其内涵。
     第二章对分析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是高悬在真空中的怪物,而是有其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基础。公共物品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构成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的经济学基础,公共物品提供的缺失、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正负外部性等市场失灵,使得公共财政的提供成为必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制的一部分能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矫正收入分配不公、克服外部性;财政与国家象一对孪生子,是同时存在和发展的,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几个层级是为了方便管理等需要,而有政权就必须有财政作支撑,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则成为下级政府财政收入一部分,而转移支付又可以使接收方和被接受方相互制约,因此,层级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构成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产生的政治学基础;财政转移支付不但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公平的价值追求,社会福利的增长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产生的法学基础。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使得其有自己的根基和话语权。
     第三章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法的功能是法律制度内在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一经产生就具有某种功能,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本身。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其经济功能主要是其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关系等;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保障和实现基本人权,即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等的切实实现,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提供大体相同的均等化服务以维护维护社会稳定;其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民主法治的约束,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有序、科学,以及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运行进行有效约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第四章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特点与缺陷进行分析。如果把建国后财政管理体制中包含的财政转移支付算在内,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已经具有自己的特色,即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定的政府主导性,财政资金的流动具有双向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的独特性。同时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由于存在的时间不长,行政惯性影响存在,使得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但其制度存在内在缺陷,而且外部制度也不完善。内在缺陷中既包括立法设计不足,又包括具体制度的缺陷,如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规范,以及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失;外部制度不完善既包括财政职能的结构性缺陷,又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我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加以规范和完善。
     第五章国外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考察和启示。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力求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中突出自己国家的特点。所有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可概括为纵向协调性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及纵横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两种类型,前者的转移支付仅在上下级政府间进行,同级政府相互间不得进行转移支付,此种形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后者是转移支付不但涉及上下级政府间的资金转移,而且也涉及到同级政府间的资金转移,目前这种形式主要在德国成功推行,不过法国的财力调节金也具有横向转移支付的性质。这两种转移支付虽然有些差异,但都有一些公共的特点,如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均贯彻了民主和法治的基本精神,为了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各国都采取权力分离与制衡的方法来促进转移支付过程的良性运行,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我国在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借鉴和学习。
     第六章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本章是针对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缺陷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分为两部分,即内在制度完善和外在制度配套改革两方面。在内在制度完善方面,由于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制性较弱、透明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落后地区发展的需求,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显得迫切和必要,当然在立法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兼顾公平和效率、移植性和本土性相结合。同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协调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与主体功能区之建设;外在机制完善方面主要是科学划分政府职责权限,以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及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监督机制,通过立法明确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使立法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加强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及专门监督,通过不同层次的监督使财政转移支付的不法行为真正减少甚至匿迹,以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地发挥均等化的作用。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comes into the domain of redistribution, as the chief means of coordin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by central government. It exists since a long time ago. Other countries have probed deeply into this issue and accumulated a rich store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world, financial transfer is a transfer of capital between governments, an important part of pay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higher-level government,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fiscal revenue of local government. Its manifestation is usually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higher-level government allocate fund to its lower government, or lower government turns over to its higher rank, or developed government brotherly provides financial aid to the undeveloped. At present, most countries adopt the legal system of vertical-transfer, which the fund flows out of the higher-level government to the lower. Hoverer, Germany adopts the system of crisscross. And the fund of regul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France has some attributes of lateral transfer.
     Our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xists, but not long. For thirty years sinc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ur transfer payment was in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because of highly centralized system. Before the reform of system of tax distribution, the transfer payment was still irregular in the overall rationing system. The system of tax distribution established in reform in 1994 makes regular financial transfer possible. But as a result of many factors, the normalized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s under a slow process; the common transfer payment is more normalized, and the special payment is more arbitrary; tax rebates and other forms of transfer is far from normalization and scientificity because of old system or the method to keep the primary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continue.
     In these cases, lots of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als, many of which are wise ideas and thoughts. However, many of them begin study from economics, cameralistics and other subjects. From the degree of law, to establish The Law of Transfer Payment is the only theme. Related legal issues are discussed, but except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for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xtensive in influenc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has a strong nature of technique, specialty and politics. So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historically recognize the defect of our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n the process of tax distribution, draw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countermeasure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and provid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President Hu Jintao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at 17th Party Congress: to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provide guidance to essential productive factors in order to reasonably float cross border. He also pointed tha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we should increase capital transfer input for undeveloped regions. The report at 17th Party Congress gives us the guide to action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Now the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imperfect. Therefore, it is not good for macro control, narrowing the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and overcoming 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So it admits of no delay to establish normalized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on the base of our own national condition and lesson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broad. It not only promotes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and maintains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Well-off Society all-round realized, and as well as become important moves toward a more advanced stage.
     This paper on the base of study upon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with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combs the initiation and growth of this system, probes into its function and elementary theory, analyses our presence system’s feature and defect, investigates a few developed countries’experiences and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our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The basic content of this essay includes six aspect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re about basic theories, which analyses the initiation and growth of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ories of its initiation and its basic func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system’s connotation,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such kinds of principal problems.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are about the system ( also including analysis of theories), which main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and defects of our country’s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 compare this system’s characters, forms, and attributes betwee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ir commonness. Then we can perfect our own transfer system according to it. At last, the author bring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perfect our country’s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the reform of inside and outside conditions, so that it can offer some help for equal access to financial transfer. The concrete brief introduction is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combs the initiation and growth of the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is system’s initi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our own country. Just like other legal systems, the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 is imported from western country. It was born in Australia, but developed fully in America, Germany, France, and became a normalized system there. Then it was perfected and learned by many countries. Our country’s transfer system was born late. Actually, it was born after tax distribution in 1990s. Surely, in the reform process of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the transfer payment included for thirty years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From trace of its initiation and growth, we can know the system’s path and conno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initiation. The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 is not the smoke without the fire, but has its own basic theory of 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Public Goods Theory,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Externality Theory are the economic basis of financial transfer system’legal system. The lack of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such as market failure make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finances become necessary. However,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s part of the public financial system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s, provide public goods, correct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overcome the externalities. Finance and the State as a pair of twins, is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nage the country, the he Governmen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levels, while the regime must be supported by finance. Higher-level government’s transfer payment can become the lower government’revenue, while the transfer payment can make the receiver and recipient constrain each other. Therefore, hierarch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of power become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theory of transfer system.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issue, but also a legal issue. The value pursuit for fairness and the increasing of social welfare are the legal basis. This system has its own roots and right of voice.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system’s function. The law’function is inherent with its birth, never changed with man’s wil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 we can know more and understand easily the transfer payment legal system. The law of transfer payment has certain function of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Its economic function i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lever of macro control,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areas and to standardize the transfer payment, and so on. Its social function is mainly to protect and realize the human rights, the rights of freedom,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people can share more resul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an have more equal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 Its political function is to make transfer payment standardized, orderly and scientific through th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to effectively restraint the operation of the payment, for the right and benefit of peopl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 and defect of the system. Our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has several decades of history if it includes the pay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In the over half a century of formation, evoluti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ur legal system of transfer pay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of the government-led nature, of financial bi-direction nature, of the transfer payment uniqueness. Meanwhile, our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s not for a long time, and due to the inertia effect of administration, so, our system has inherent defects, and the extern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as well. The inherent flaws include both the design of the legislation and specific defects in th system, such as irrational structure, imperfect legal system below provincial inter- government, nonstandard horizontal transfer, and absence of the payme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external system is imperfect, including financial functions of both the structural defects, which also covers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for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deficiencies. These shortcomings seriously affected our nation’s financial transfer goals. Therefore, it must be standardized and improved.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insp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countries’legal system. Becaus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re different each other,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legal system in according to concrete condition amo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In all countries the transfer system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types: vertical coordination and financial combining payment. The former is only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government, and the same level shall not carry out. Such a form is adopted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latter is not only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government, but also among the same levels. At present, Germany successfully implemengte this form. Besides, the financial regulator has the horizontal transfer nature in France. Although these two kinds of transfer payments have some differences,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process. In order to prevent alienation of power and corruption, countries have adopted the method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to facilitate transfer payments to the sound operation.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re worth drawing and learning for us in the process of law enforcement.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transfer payment legal system of China. This chapter aimed at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financial transfer in response to defect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mely, improving the internal systems and reforming the external systems. In the aspect of internal system, the rule of law is devoid, not transparent enough, far from the needs of backward region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 to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transfer paymen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Of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it should us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guide, pay attention to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and integrate the factors of transplant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adjust the structure, improve financial transfers and payments below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horizontal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and coordinate the systems with the building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In the external system, the main aspec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division of the governmental obligation and power, in order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proper right among the various level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perfect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the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hrough the legislation clarify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o that the legislature's supervision of regular, institutionalized, strengthening the level of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specialized supervis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upervision on the wrongfulness till really reduced or even disappeared, so that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perform the role of equalization.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4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3翟继光:《财政法原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4冯卓然:“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www.humanrights.cn(中国人权网),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6月9日16:06。
    
    5李昌麒:“如何使经济法学的研究更务实、更深入”,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群众出版社,第9页。
    6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上册),平新乔胡汉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7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第6页。
    8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9杨萍等著:《财政法新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0李建昌、高培勇:《当代美国财税教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11齐守印、杨敏主编:《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12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13齐守印、杨敏主编:《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14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6页。
    15齐守印、杨敏主编:《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16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17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80页。
    
    18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19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20赵雪恒:《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432—433页。
    21徐孟洲:《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思考》,《法制日报》,2004年2月26日,第10版。
    22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23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24参见《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25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26赵雪恒:《财政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页。
    27参见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2002年12月26日财预[2002]616号)。
     28参见财政部关于印发《2008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2008]90号)。
    29张宏军:“西方外部性理论研究评述”,《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第16页。
    30刘海二:“论外部性及其解决途径”,《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第68页。
    31吴明华,刘嗣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一种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11卷第3期,第15页。
    32杨君昌:《微观宏观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76页。
    33张馨主编:《财政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4李玉涛、徐丽:“交通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编,2005年第12期,第5页。
    3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WWW.C HINANEWS.COMS(中新网),2002年11月17日21:54,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2月15日。
    36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第35页。
    37胡锦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809页。
    3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环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39杨宏山著:《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40杨宏山著:《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41王国清、沈葳:“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模式关系辨析”,《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56页。
    42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页。
    
    43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44魏昀:《中央与地方关系浅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宪法研究中心网络版,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6月16日。
    45寇铁军:“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11期,第32页。
    46赵雪恒:《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47寇铁军:“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11期,第33页。
    48“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新华网》,2007年3月16日,第2版。
    
    49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地方自治分权”,《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2辑,第80页。
    50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1董玉明:“中部崛起法律问题的思考”,《经济法学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52史方倩、李菊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及对策研究”,《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第22页。
    53史方倩、李菊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及对策研究”,《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第23页。
    54公丕祥:“论当代中国法制的价值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第6页。
    5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56 [美]彼德·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57徐孟洲:“论法的和谐价值与财税法核心理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01页。
    58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59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页。
    6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7页。
    61翟继光:《财税法原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62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63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第67页。
    64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第1期,第23页。
    65卓泽渊:《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66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峰、刘晓军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67于长革:“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要参》,2007年7月28日,第3版。
    68聂彬:“合理分配改革发展成果的若干思考”,《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9期,第220页。
    69于长革:“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要参》,2007年7月28日,第3版。
    7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7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72韩建民、张仁陟、马子量:“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第1期,第12页。
    73刘溶沧、夏杰长:“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财贸经济》,1998年第4期,第21页。
     74靳凤娣、党东升:“财政转移支付违法行为研究”,《新学术论文选》,2007年第1期,第26页。
    75参见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76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0页。
    77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1页。
    78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84—285页。
    79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1页。
    80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21—122页。
    81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82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83“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4年3月17日,第1版。
    8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5年在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5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86冯卓然:“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www.humanrights.cn,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6月9日。
    8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www.xinhuanet.com(新华网),2005年10月18日,18:09:33,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6日。
    88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1版。
    89李昌麒:“建立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法律保障机制”,www.lichangqi.net,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3月30日。
    90刘水林、雷兴虎:“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观念转换与制度创新”,《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第5页。
    91刘明慧:“公共服务型财政与社会性支出制度建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46页。
    92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27—228页。
    9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7页。
    94史际春:《探讨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95财会研究编辑部:“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让更多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会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页。
    96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97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98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99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6页。
    100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01魏昀:《中央与地方关系浅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宪法研究中心,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12月30日。
    102寇铁军:“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卷,第11期,第32页。
    103寇铁军:“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卷,第11期,第32页。
    104财政部“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新华网》,2007年3月16日,第2版。
    10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106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107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08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109《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卷,第138页。
     110戴毅:“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第6页。
    111参见《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
    112宋槿篱、谭金可:《外国经验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借鉴与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第21页。
    
    115吴睿鸫:“中央转移支付需要法律的约束”,《经济参考报》,2007年2月26日,第2版。
    116吴睿鸫:“中央转移支付需要法律的约束”,《经济参考报》,2007年2月26日,第2版。
    
    117李齐云:“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财贸经济》,2001年第3期,第44页。
    118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19刘明中:“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www.cfen.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07年10月20日。
    120孙开:“中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与改革”,《公共经济评论》,2006年第9期,第4页。
    
    121孙开、彭建著:《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85页。
    122李齐云:“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财贸经济》,2001年第3期,第43页。
    123方强:“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会研究》,2006年第9期,第10页。
    124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中国财政》,2007年第1期,第53页。
    125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中国财政》,2007年第1期,第54页。
    126廖红丰、马玲:“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合作博弈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1页。
    127参见丛树海:《财政支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383页。.
    128刘玉:“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效应与实施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第16页。
    129“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ww.people.com.cn(人民网),2006年3月16日21:22,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1月2日。
    130迟福林:《起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31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第3页。
    13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www.news.cn(新华网),2006年10月18日12:57:15,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2月10日。
    133丛中笑:“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经济法思考”,《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55页。
    134王双正、要雯:“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8期,第17页。
    135孙开、彭建著:《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85页。
    
    136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37丛中笑:“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经济法思考”,《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59页。
    138丛中笑:“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经济法思考”,《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59页。
    139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140张贤基:“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考”,《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5页。
    141梁红梅、吕翠苹:“完善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法律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11月,总第89期,第119页。
    142见民政部的《二OO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143潘文轩:“城市公共品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城市问题》,2006年第12期,第76页。
    144胡静林:“打开国家的账簿”,《中国财经报》,2008年3月15日,第1页。
    
    145阿智卿:“浅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目标”,《财税》,2008年第11期,第12页。
    14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147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页。
    
    148刘政:“从历史进程看人代会会期制度的完善”,www.people.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07年02月27日。
    149何科君:“人大财政监督之问题与对策”,《人大研究》, 2008年第8期,第20页。
    15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9条。
    15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8条。
    154《地方组织法》第51条。
    155刘凤良:“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www.donghaisecurities.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07年11月28日。
    156参见《转型中国》,财经杂志社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57见《审计法》第40条、第43条、第44条、第45条。
    158“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www.xinhuanet.com,2005年1月16日19:06:06,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30日。
    159王学龙:“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03年09期,第10页。
    161李建昌、高培勇:《当代美国财税教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6页。
    16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99页。
    163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7页。
    164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8页。
    
    165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0页。
    166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1页。
    167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5页。
    168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3页。
    169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69页。
    170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96页。
    171付伯颖:《外国财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172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99页。
    173付伯颖:《外国财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174付伯颖:《外国财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175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02页。
    176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177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178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80页。
    179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78页。
    180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87页。
    181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90页。
    182齐守印、杨敏:《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183齐守印、杨敏:《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184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93页。
    185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86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187杨芳:“中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第37页。
    188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89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90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91页。
    191孙开、彭建著:《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02页。
    192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193沙安文、沈春丽:《财政联邦制与财政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194王泽彩:“我国财政分税制的缺陷日益显现”,《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第7页。
    195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卷,第165页。
    196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2004年版,第241页。
    197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一次思想航行》,李国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98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200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201政府的利益大致包括三种:一是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福利待遇等;二是地方与部门等小集团利益,如部门内部的待遇等;三是政府机构的整体利益,如政府机构规模的扩张、经费的支出等。参见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脚注。
    202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03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204哈耶克:《法律、立法、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205马跃进、李彦芳:“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经济法的理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页。
    206金人庆:“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求实》,2004年第12期,第2页。
    207金人庆:“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求实》,2004年第12期,第3页。
    208刘洁:“谈谈公共财政的法制基础”,《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第6期,第50页。
    209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210高奎明、逄艳红:“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与设计”,《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第66页。
    211赵秋雁:“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本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30页。
    212潘志金、王代玉、黄力明、谭华昌:“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转移支付”,《财政研究》,2000年第5期,第12页。
    213潘志金、王代玉、黄力明、谭华昌:“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转移支付”,《财政研究》,2000年第5期,第12页。
    214周旺生:《立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页。
    21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16肖光辉、剧宇宏:“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兼论我国法的本土化问题”,《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5页。
    217徐孟洲、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理念与制度设计”,《经济法学家》,吴志攀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18张守凯:“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比较及选择”,《财贸经济》,1999年第1期,第58页。
    219徐孟洲、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理念与制度设计”,《经济法学家》,吴志攀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221周俊鹏:“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思考”,《商业时代》,2007年第1期,第65页。
    222参见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经济法学家》,吴志攀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223方栓喜、匡贤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的建议”,www.gmw.cn,2006年11月28日15:44:57,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224参见杜放著:《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8页。
    225方栓喜、匡贤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的建议”,www.gmw.cn,2006年11月28日15:44:57,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226倪红日:“关于中国政府间财政管理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62页。
    227方栓喜、匡贤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的建议”,www.gmw.cn,2006年11月28日15:44:07,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228孙强、杨丽萍:“缩小地区差距的财税政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6期,第75页。
    229迟福林:《起点:中国改革步入30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30胡锦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08—809页。
    231肖明朗:“浅论如何完善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第125页。
    232王焕清:“农村税费改革中的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第77页。
    233文小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4页。
    234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6页。
    235孙强、杨丽萍:“缩小地区差距的财税政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6期,第73页。
    236方强:“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会研究》,2006年第9期,第13页。
    237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238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239方强:“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会研究》,2006年第9期,第13页。
    
    240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页。
    241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中国财政》,2007年第1期,第54页。
    
    242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243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2页。
    24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2004年版,第106页。
    245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2页。
    
    24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4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248刘溶沧、夏杰长:“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财贸经济》,1998年第4期,第21页。
    249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250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1页。
    251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1页。
    252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253“上海对口云南帮扶协作工作综述”,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www.sh.eastday.com,2005年10月31日,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6日。
    254“上海对口云南帮扶协作工作综述”,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www.sh.eastday.com,2005年10月31日,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6日。
    255参见陈志贵著:《唐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皇帝丛书.唐帝列传)。
    256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25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258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第62—63页。
    259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章。
    260孙开、彭健:《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263吴志攀:“我国政府的经济法责任考察”,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264盛洪:“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须清晰”,《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特刊,第89页。
    265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峰、刘晓军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66郑秉文:“强大的国家和发达的市场”,《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68周国良:“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天津商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第29页。
    269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9页。
    
    270张新光:“论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新架构”,《当代财经》,2006年第3期,第27页。
    271见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72鲍颖、胡红伟:“财政部2012年将实行财政‘省管县’”,www.bjnews.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20日。
    273任广浩、解建立:“论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配置——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2期,第57页。
    274朱丘祥:“我国税权纵向配置的规范分析”,载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
    275李炜光:“分税制的完善在于财权与事权的统一”,《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第14页。
    276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27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13条。
    280孙开、彭建著:《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02页。
    281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单飞跃、卢代富等:《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9]汪洪涛:《制度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吴志攀:《经济法学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刘溶仓等:《中国财政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赵雪恒:《财政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5]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刘隆亨主编:《中国区域开发的法制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9]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章谦凡:《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严存生:《法律的价值》,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李国健:《财政改革与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3]杨君昌:《微观宏观经济学》,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34]孙开、彭建:《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黄佩华、迪帕克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7]丛树海:《财政支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财经杂志社编:《转型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9]李建昌、高培勇:《当代美国财税教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0]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41]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2]付伯颖:《外国财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齐守印、杨敏:《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4]徐孟洲、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理念与制度设计”,《经济法学家》,吴志攀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经济法学家》,吴志攀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8]迟福林:《起点:中国改革步入30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9]杜放著:《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陈志贵:《唐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1]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2]田成有:《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3]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德国财政制度》、《法国财政制度》、《美国财政制度》、《日本财政制度》、《英国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版。
    [54]顾培东:《从经济改革到司法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6]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分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7]徐孟洲:“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耦合”,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8]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史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60]史际春:《探讨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1]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2]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3]项怀诚、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改革五年(1998-200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4]张怡主编:《税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黄茂钦:《经济法现代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6]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7]吕忠梅:《经济法的法学和法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68]刘大洪:《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69]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我知道什么——经济法》,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2]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73] [英]洛克:《政府论》,瞿菊龙、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4]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75]张守文:《财税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6]张永桃:《行政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77] [日]金泽良雄著:《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78]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79] [美]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0] [英]韦德:《行政法》,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版.。
    [8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3] [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杨百揆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4] [德]N·霍恩:《法律科学与法律哲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5]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7]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8] [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0] [英]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1] [美]彼德·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2]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93] [美]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2005年版。
    [94]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95]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7]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上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8]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修订第3版。
    [99]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00]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 [美]斯蒂格列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02] [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峰、刘骁军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4]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年版。
    [106]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苑、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77年版。
    [107]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8]翟继光:《财税法原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109]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10]钟晓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111]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1卷),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112]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6卷),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113]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4]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赵小剑:“用发达地区税收支援中西部--所得税改革玄机”,《财经》,2003第1期。
    [2]张弘力、林桂凤、夏先德:“论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财政研究》,2000年第5期。
    [3]宋槿篱、谭金可:“外国经验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借鉴与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
    [4]廖红丰、马玲:“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合作博弈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财政科研所研究报告:《加拿大联邦政府对省的转移支付制度》,2005年第15期。
    [6]潘志金等:《财政研究》,2000年第3期。
    [7]肖光辉、剧宇宏:“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兼论我国法的本土化问题”,《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8]潘文轩:“城市公共品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城市问题》,2006年第12期。
    [9]魏星河、刘堂山:“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2期。
    [10]方强:“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会研究》,2006年第9期。
    [11]王恩奉:“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改革》,2003年第2期。
    [12]高国力:《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13]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
    [14]陈雷:《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人民网:最后访问2007-07-24 11:29。
    [15]刘剑文:“关于我国税收立宪的建议”,《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16]贾康:《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中国改革论坛,2005年9月14日。
    [17]刘隆亨:“论制定税收基本法的若干重大问题”,《法学家》,2004年第5期。
    [18]苏明:“中国地方税权划分的理论分析和改革方向”,《财政经济评论》,2004年卷下(总第4辑)。
    [19]高亚军:“中国地方税收入规模探析”,《财政经济评论》,2004年卷下(总第4辑)。
    [20]张新光:“论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新架构”,《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21]刘扬、董兆平:“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效应分析和改进构想”,《财政研究》,2005年第8期。
    [22]赵英兰、纪鹤:“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外解决地区差距通行做法”,《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2001年第4期。
    [23]梁金兰、李冬梅:“澳大利亚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经验”,《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4]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财贸经济》,2004年第8期。
    [25]财政部预算编制课题组:“关于预算编制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27期。
    [26]张宏军:“西方外部性理论研究评述”,《经济问题》,2007年02期。
    [27]吴明华、刘嗣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一种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11卷,第03期。
    [28]刘水林、雷兴虎:“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观念转换与制度创新”,《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29]财会研究编辑部:“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让更多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会研究》,2007年第11期。
    [30]孙开:“中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与改革”,《公共经济评论》,2006年第9期。
    [31]李齐云:“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财贸经济》,2001年第3期。
    [32]戴毅:“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
    [33]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中国财政》,2007年第1期。
    [34]王学龙:“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03年09期。
    [35]丛中笑:“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经济法思考”,《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
    [36]王双正、要雯:“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8期。
    [37]杨芳:“中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
    [38]王泽彩:“我国财政分税制的缺陷日益显现”,《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
    [39]金人庆:“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求实》,2004年第12期,第3页。
    [40]刘洁:“谈谈公共财政的法制基础”,《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第6期。
    [41]高奎明、逄艳红:“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与设计”,《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42]赵秋雁:“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本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3]潘志金、王代玉、黄力明、谭华昌:“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转移支付”,《财政研究》,2000年第5期。
    [44]肖光辉、剧宇宏:“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兼论我国法的本土化问题”,《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45]张守凯:“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比较及选择”,《财贸经济》,1999年第1期。
    [46]孙强、杨丽萍:“缩小地区差距的财税政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6期。
    [47]肖明朗:“浅论如何完善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48]王焕清:“农村税费改革中的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49]文小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50]刘溶沧、夏杰长:“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财贸经济》,1998年第4期。
    [51]盛洪:“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须清晰”,《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特刊。
    [52]周国良:“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天津商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张新光:“论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新架构”,《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53]张新光:“论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新架构”,《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54]任广浩、解建立:“论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配置——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2期。
    [55]李炜光:“分税制的完善在于财权与事权的统一”,《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
    [56]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57]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地方自治分权”,《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2辑。
    [58]徐孟洲:“论法的和谐价值与财税法核心理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9]公丕祥:“论当代中国法制的价值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60]何科君:“人大财政监督之问题与对策”,《人大研究》, 2008年第8期。
    [61]阿智卿:“浅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目标”,《财税》,2008年第11期。
    [62]梁红梅、吕翠苹:“完善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法律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11月,总第89期。
    [63]张贤基:“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考”,《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4]刘海二:“论外部性及其解决途径”,《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65]韩建民、张仁陟、马子量:“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第1期。
    [66]靳凤娣、党东升:“财政转移支付违法行为研究”,《新学术论文选》,2007年第1期。
    [67]王国清、沈葳:“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模式关系辨析”,《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68]马跃进、李彦芳:“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经济法的理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9]刘玉:“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效应与实施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70]刘明慧:“公共服务型财政与社会性支出制度建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RI), 1993.1995.1998. Education at a Glance - OECD Indicators。Paris Fiscal Transfer System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2] Neil Bruce, Public Finance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inc,1998.
    [3] Roson.Boothe.Smith,Public Finance in Canda,McGraw-hill Ryerson Limited,1999.
    [4] Cedric Sandford,Why Tax Systems Differ,2000,Fiscal Publications.
    [5] John Mikesell,Fiscal Administration,5th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9.
    [6] David Hyman,Public Finance,6th edition,Harcourt,Inc.1999.
    [7] Harvey Rosen,Public Finance,4th edition,Illinois,Richard Irwin,Inc.1995.
    [8] Hugh.J,Comparative Income Taxation:Astructural Analysis,Kluwer Law Intertional,DenHaag,The Ntherlands,1997.
    [9] V.Brown and P.M.Jackson,Public Sector Economics,Basil Blackwell Press,1990.
    [10] T.H..Hammond and J.H.Knott,A Zero Based Look at Zero Based Budgeting Transaction Books,London,1980.
    [11] Paul Bernd Spahn,The Community Budget for 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Hampshire. Macmillan.
    [12] Randall B.Ripley,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Chicago,Nelson-Hall Pub,1995.
    [13] David.N.Hyman,Public Finance,The Dryden Press,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