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既是满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实现的理论升华,又是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需要而进行的理论拓展,更是应对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与竞争型政党关系挑战的迫切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当然,研究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可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民主监督作用,进而避免共产党因为权力缺乏监督而导致的腐败行为;二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可以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示范与引领作用,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进而带动民主党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三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可以有效拓展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进而化解因为利益表达不畅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
     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首先界定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所经历的发展进程。紧接着,进一步研究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机制。随后,从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各种类型政党关系,彰显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比较优势,同时,客观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增进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加强政党建设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通过协商民主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回应。
     论文从五个章节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详细言之:
     第一章为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内涵。论文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内涵。这一部分内容,首先交代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前提条件。之后,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概念的界定。最后,把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一体多元的结构设计、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非对称性的地位作用与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第二章为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历程。唯有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充分地勾勒出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初步确立、重新定位、不断巩固和逐步完善四个阶段,才能认识到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做出的选择。因此,把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历史进程交代清楚后,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历史地位和实际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章为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机制。这一部分剖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机制。首先从构成主体、构成基础、构成内容和权力构成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构成机制。随后,进一步研究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运行机制。此外,从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能够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而实现科学发展、扩展有效政治参与渠道从而维护政治稳定、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冲突从而达到社会整合、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从而遏制腐败现象四个方面解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功能机制。最后,从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司法机关三个方面探析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为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现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各种类型政党关系,彰显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客观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仍然面对着各种挑战,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存在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各自内部和谐问题有待提升、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同共产党建设还存在着差距、当代中国政党关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还需加强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将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第五章为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发展。这一部分针对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推动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发展进行探析。首先,正是有了共产党内部和谐,以及由此引领的民主党派内部的和谐,才能有效地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其次,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是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中,不断推动和谐政党关系发展;再次,协商民主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够有效避免政党间矛盾与冲突,同时有效地整合不同政党间比较优势,进而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
     本论文在论题选定、学术观点和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论题选定的创新。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是一个在党的文献中有所涉及并且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却没有引起理论界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选题。所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本身就是选题的创新;二是学术观点的创新。例如,提出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具有既保证了团结与合作又保持了监督与制约、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效率与集中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的比较优势;又如,提出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是在通过信息沟通实现多种利益协调、通过政治协商实现科学民主决策、通过监督制约实现权力合理运行的过程中实现的;再如,提出了增进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共产党内部和谐对民主党派的示范引领、通过协商民主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发展;三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坚持整体性视角,对共产党内部和谐、民主党派内部和谐以及政党关系和谐进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关注或偏重于共产党一边;另一方面坚持国际性视角,把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与当今世界其他类型政党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theoretical sublimation to meet 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arty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Communist Party, the theoretical expanding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construction, and 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westernmulti-party system and competitive political parties relation. The studies o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ve both itstheoretical meanings and application value. The value of the studies lies on the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ofthe democratic parties towar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n avoid corruption as aresult of lack of supervision. Secondly, make full use of the role of demonstration andlea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real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participating party's mutual promotion, and then drive democratic parties to strengthenself building. Finally, the studies o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contemporary China can effectively wid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 of differentsocial groups, and dissolve social instability because of expressions of interest due.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firstly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On this base, the thesis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Furthe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 parties relations of contemporaryChina will be followed, the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ill be shown up in the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objective problems i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in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se problems will also be cover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my paper will theoretically response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harmony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paper will devise into five chapters to study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Chapter one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rt firstly shows out the premises of the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n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on thisbas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contemporary China is demarcated. Finally,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harmonious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e summarized to be thestructural of design integral whole and pluralism, operation methods of deliberativedemocracy, asymmetric status and the value concept of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progres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parties. Only experiencing the four stages, which are initial establishment, reposition,continuous consolidation and progressive elabora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among political parties from the longitudinal angel of history, can we realize that theChin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is the choice of history, of thepeople an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Therefore,after introducing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parti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w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role andactual value of the Chin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Chapter three concerns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r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mechanismof the Chines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First, this thesis will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mainsubject, the constitutional basis, the constitutional content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power. Then, my thesis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In addition, I will analyze functionalmechanism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in four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the big gap of the rich andthe poo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second one is to expandthe effective chann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The third one is to reconcile social interest conflic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ocialintegration. The forth one is to exert the role of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emocratic parties in order to restrain the phenomenon of corruption. Finally, I will analyze thesecurity mechanism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Consultative Conferenc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administrative andjudicial organs.
     Chapter fou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rt mainly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current condition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China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are facing in a global view. Through the lateralcorrel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all kinds of parties in the world,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of Chinese parties’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ll be revealed. At the sametime, it is realized that the present Chinese parties’harmonious relationship still facesevery kind of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n the next chapter, I will provide the solutionstoward the problems about the inner harmon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democratic parties such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democratic parties in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 of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ese parties’relationship.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rt mainly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current problem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China, the paper tries to figure out how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parties is promo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 The first one is based on theinner-party harmony. Inner-party harmony is the basis of the democratic parties’internal harmony, on this poi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arty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Communist Party and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finally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dimension focuses on the mutualpromo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participating parties. Last but not lea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s built a platform for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on which,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among political parties can be effectively avoided and thus the reasonable integrationof different political advantages can be made in order to promote harmonious partyrelationship.
     This paper has its creativeness in three perspectives. The first perspective is thecreativeness of topic selection. The topic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document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document of ChinaCommunist Party, and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however,it could not cause much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y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a full and deep way is a creativepoint of topic selection. The second perspective is the creativeness of academic view.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aguarante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and a guarantee of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and it ensures stability and order as well diversity and vitality and ensures efficiencyand concentration of power as well the negoti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is acreative academic view that is not focused more ever before. What is more, the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realized inthe process of interest coordination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course of democratic decision made by political consultation and in the procedure ofreasonable operation of power achieved by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Finally,intra-party harmony should be promoted so tha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political parties can be strengthen, which is the guide of the democratic parties and the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can be improved bydemocratic consultations. All these are the examples of creative academic views in thepaper. The third perspective is the creativeness of studying view. On one hand, the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which involves both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and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On the other hand, it holds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views in which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among China andother countries are studied.
引文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页。
    ③胡锦涛:《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第1版。
    ①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与当代要求》,《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第114页。
    ②刘远翔、韩竞:《浅谈和谐政党关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6页。
    ③胡帆、陈宇宙:《政党和谐及其构建》,《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第62页。
    ④郭晶亮:《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0页。
    ①周淑真:《怎样看待政党关系和谐》,《团结报》2007年9月24日,第8版。
    ②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与当代要求》,《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第114页。
    ①潘慧春:《试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大意义》,《湖南社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4-36页。
    ②彭丽花:《对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若干思考》,《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62-63页。
    ③胡洪彬:《政党关系和谐与党的执政能办建设》,《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2-13页。
    ①蒋正华:《努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团结报》2007年10月13日,第8版。
    ②周淑真:《怎样看待政党关系和谐》,《团结报》2007年9月24日,第8版。
    ①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第130-131页。
    ②余丽君:《关于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09年第7期,第50页。
    ③王树臣:《我国多党合作制内部的政党和谐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81-82页。
    ④丁威:《关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思考》,《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97页。
    ①崔利宏、李文杰:《促进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若干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8-29页。
    ②刘洁、郝淑媛:《论当代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基本路径》,《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第77-78页。
    ③丁俊萍、程铁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视野中的党际和谐》,《党的文献》2007年第4页,第38-39页。
    ④王树臣:《我国多党合作制内部的政党和谐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82-83页。
    ①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0页。
    ②马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党际和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73-74页。
    ③张献生:《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16页。
    ①刘保明:《试论和谐政党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报》2007年8月18日,第8版。
    ②孙信:《多党合作制度与政党关系和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22-23页。
    ③崔利宏、秦瑞芳:《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党关系研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第67-68页。
    ①王彩玲:《论政党和谐及其实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76页。
    ②闫俊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路径选择》,《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23-25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①《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0-761页。
    ②宋连胜:《民主党派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标志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52-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11页。
    ①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③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①列宁:《你会听到愚蠢人的判断……》,《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
    ②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列宁:《我们的任务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④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①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②列宁:《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③列宁:《第四届杜马选举运动和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④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155页。
    ⑤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246、251-252页。
    ①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②列宁:《俄共(布)纲领草案》,《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③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297页。
    ①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②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③列宁:《关于清党》,《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2页。
    ①周恩来:《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2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①周恩来:《处理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四个关系》,《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5页。
    ④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351页。
    ③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④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①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②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注释9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2页。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537页。
    ②王佐书:《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74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文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0页。
    ③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②王韶兴:《政党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③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文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页。
    ①本书编委会:《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②刘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③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①贾庆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日,第2版。
    ①《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1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③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与当代要求》,《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第114页。
    ④刘远翔、韩竞:《浅谈和谐政党关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6页。
    ⑤胡帆、陈宇宙:《政党和谐及其构建》,《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第62页。
    ⑥郭晶亮:《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0页。
    ①廖继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①虞崇胜:《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第18页。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343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①毛泽东:《给李济深、沈钧儒的信》,《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417-418页。
    ③毛泽东:《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电》,《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④《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②毛泽东:《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条件均已成熟》,《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毛泽东:《同缅甸总理吴努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②周恩来:《处理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四个关系》,《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①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茶话会上的讲话》,《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②李先念:《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③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④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①《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104页。
    ②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茶话会上的讲话》,《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③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9页。
    ④周恩来:《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①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①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②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③《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帮助民主党派工作的意见》,《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③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273页。
    ①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几个问题》,《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82页。
    ②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348页。
    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④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5页。
    ①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③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1页。
    ①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351页。
    ②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247页。
    ③李维汉:《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页。
    ④周恩来:《各民主党派在宪法范围内有政治自由和组织独立性》,《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①李维汉:《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31页。
    ①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②《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52页。
    ③邓小平:《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④乌兰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8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②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①李先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主席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7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1页。
    ①邓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②乌兰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180页。
    ③李先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主席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77页。
    ①《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②邓永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③李先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词》,《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457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823页。
    ②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阎明复:《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奋斗》,《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466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1页。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③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③《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1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1页。
    ①《中国共产党党章》,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35页。
    ②廖继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①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②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③宋连胜:《中国民主革命与中国民主党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
    ①毛泽东:《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电》,《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魏晓文:《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0页。
    ①贾小明:《怎样认识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4-25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3页。
    ①黄明哲:《党内和谐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③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①胡锦涛:《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1版。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年月13日,第1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9-77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②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刘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页。
    ②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19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6页。
    ②李维汉:《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31页。
    ①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②刘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1版。
    ①贾庆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日,第2版。
    ②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4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79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4页。
    ①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764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②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4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343页。
    ①王彩玲:《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9页。
    ①贾庆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日,第2版。
    ①胡锦涛:《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1版。
    ②本书编委会:《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①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1页。
    ①毛泽东:《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1版。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第1版。
    ②黄明哲:《党内和谐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②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①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236页。
    ②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江泽民:《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页。
    ①王佐书:《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①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①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③邓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②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学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①严隽琪:《借鉴执政党建设经验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人民论坛》2010年3月下期,第54页。
    ①齐卫平:《制度界面的协商民主形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页。
    ②董树彬、石秀杰:《论和谐政党关系的独特价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7页。
    ①齐卫平:《协商民主与政党和谐》,《联合时报》2006年1月17日,第7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①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5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763页。
    ①李贺林、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①郭玉生、王琪萍:《协商民主视角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团结报》2008年3月15日,第8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页。
    ③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3-794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9月21日,第
    2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2]周恩来论统一战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邓小平年谱:上-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8]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19]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20]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1).
    [2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9-20(2).
    [29]贾庆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N].人民日报.2009-11-1(2).
    [3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2007-11-16(15).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延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89.
    [14][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7.
    [18][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9][美]迈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0][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英]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2][美]戈德斯通.政党与政党制度[M].章延杰,译.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3][美]李帕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M].谢岳,译.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美]弗兰泽奇.技术年代的政党[M].李秀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5][法]布隆代尔,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M].史志钦,高静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Peter Mair.Party system Change:Approaches and Interpre-tations.Oxford: Clarendon.1997.
    [27]Rose,Richard.The Problem of Party Government.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74.
    [28]Sartori,Giovann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ECPRPress.2005.
    [29]Schattschneider,Elmer Eric.Party Government.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4.
    [30]Beck,PaulAllen.Party Politics inAmerica.Longman.1997.
    [1]宋连胜.中国民主革命与中国民主党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廖继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金勇兴.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11]黄明哲.党内和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研究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5]孙堂厚.当代中国政党与政治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6]施雪华.政党政治[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
    [17]林尚立.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9]王佐书.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1]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M].长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2]张卫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4]邓正来.中国法学到何处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6]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9]张继良,李海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0]张继良,王宝治,楮江丽.公民权利与宪政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34]魏泽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5]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6]周淑真.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7]梁琴.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1]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冯秋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M].上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3]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上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44]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5]詹福满.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6]张恒山等.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7]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8]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9]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的传承与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50]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1]喻中.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2]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3]郑宪.中国参政党建设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4]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5]房宁.民主政治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6]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7]杜青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58]姜兴和.中国多党合作历史的八个里程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9]王小鸿.多党合作思想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0]魏晓文.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1]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2]游洛屏.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63]王义保.新中国政党关系发展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64]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66]赵宬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7]何勤华.现代西方的政党、民主与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8]刘红凛.协同与共赢:论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与执政能力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69]刘红凛.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0]罗豪才.论参政党建设[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71]林建华,张广鑫.现代中国党派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2]游洛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73]李金河.当代世界政党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4]曾庆亮.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75]梁素贞.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6]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77]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8]何力平.政党法律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9]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0]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81]洪向华.政党权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82]荣敬本.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3]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4]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5]齐彪.当代世界政党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版社,2001.
    [86]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87]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88]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9]叶海波.政党立宪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90]刘开售.现代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91]刘淑春.当代俄罗斯政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部科研处.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若干问题研究(2009-2010) [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93]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4]邢贲思.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9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政党制度年鉴(2009)[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6]陈金英.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7]陈建中.论政党的使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98]范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9]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0]敖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1]宋连胜.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2]宋连胜.再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3]宋连胜.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宋连胜.民主党派历史性转变原因探析[J].长白学刊,2002(3).
    [5]宋连胜.民主党派民主观的发展演变[J].长白学刊,2004(6).
    [6]刘延东.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巨大优越性——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求是,2006(13).
    [7]甄小英.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实现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8]张献生.试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8(4).
    [9]张献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世界政党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类型[J].政治学研究,2007(2).
    [10]孙津.多党合作的和谐社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11]虞崇胜.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分析[J].理论探讨,2009(6).
    [12]罗豪才.努力在多党合作总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J].中国统一战线,2001(3).
    [13]吴美华.新时期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8).
    [14]王小鸿.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15]杨爱珍.多党合作制度中的程序化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16]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J].政治学研究,2000(4).
    [17]周淑真.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党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18]高放.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J].浙江社会科学,2000(1).
    [19]李景治.世界政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20]李金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功能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21]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状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
    [22]余丽君.关于推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9(7).
    [23]刘俊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中州学刊,2012(1).
    [24]袁廷华.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双重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25]杨爱珍.试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路径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26]刘洁.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J].长白学刊,2007(2).
    [27]张献生.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28]王彩玲.论政党和谐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29]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30]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与当代要求[J].理论探讨,2007(4).
    [31]刘红凛.政党关系和谐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32]王树臣.我国多党合作制内部的政党和谐关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4).
    [33]刘洁,郝淑媛.论当代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基本路径[J].理论学刊,2009(4).
    [34]丁俊萍,程铁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视野中的党际和谐[J].党的文献,2007(4).
    [35]马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党际和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36]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要素、特性及功能[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7]李燕奇.和谐的政党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7(1).
    [38]甄小英.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实现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39]游洛屏.和谐参政是新阶段参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40]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中的政党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