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产物,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继承与发展的体系。各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的精粹凝炼抽象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这种基本原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根本区别。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各时代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却又不是整齐划一地、机械地统一,而是在思想的侧重点、表述的层次、与实践的应对关系等方面各不相同,但这种不同恰恰形成了它们相互之间互补、互应和耦合的关系,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组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有机统一。
     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比较与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将上述各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具体论述归纳为民主思想提出的宏观背景、民主的价值取向、制度(政治)建设与民主、党的组织建设与民主等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通过对不同时期经典作家民主思想内在逻辑和具体内容的梳理,本文认为,经典作家在论述以上四个方面时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关注于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和对人的自由解放的追求;列宁主要关注于建立革命先锋队带动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毛泽东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通过给予广大民众广泛的权利,激发他们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的巩固;邓小平则强调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民主是重新焕发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应有之义,必须将民主制度化与法制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聚焦呈现出“人-政党-政权-社会”这一内在演变逻辑。相应地,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呈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民主的价值性一一列宁、毛泽东从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出发,强调民主的功能性作用一一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初步实现了民主价值性和功能性的相互统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丰满着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它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有机统一体。通过厘清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史方位,并为其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资源。
The democracy iss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rxist theory.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 and Engels, Leni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are the products of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 they form an open, success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 The pithy democracy thoughts of the classical writers can be abstract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is keystones shows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rxism democracy thoughts and the non-Marxism democracy thoughts.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the classical writers are not the mechanical unification, but exist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cus of the thoughts, the arrangement of stat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ractice. These differences precisely form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ecame a value portfolio of "Harmonization and Difference", and forme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method,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them. It could be inducted into four aspects:the macro context of democracy, the values of democracy, th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of democracy. By carding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idiographic content of democracy thoughts of the classical writers, this paper found the focuses of the four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that the classical writers discussed are not the same. Marx and Engels regarded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t democracy and t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Lenin focused on building a revolutionary vanguard, which could drive multitude to launch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establish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d make the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into reality; Mao Zedong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ltitude route, through giving the extensive rights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nspir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ocialist democratic regime stability; Deng Xiaoping emphasized that the democracy is the proper meaning that could renew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socialism in the peaceful and developmental era and democracy must be institutionalized and legalized.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ism presented the internal logic of "human beings -party -regime-society". Accordingl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democracy could be inducted that Marx and Engels stressed the value of democracy; Lenin and Mao Zedong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democracy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Deng- Xiaoping preliminarily achieved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 and the function of democracy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lassical writers of Marxism enriched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ism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degrees. It reflected that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ism are ceaselessly developed and complemented, it's an organic unity. By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al thread of the democracy thoughts of Marxism, we woul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it.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书评》(1850年3-4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4页。
    2 Norberto. Bobbio, liberalism and Democracy, polity press 1987, Oxford British, p.1
    3顾肃:《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2-18页。
    4房宁:《民主的普适性与特殊性问题》,《理论前沿》,2007年第13期,第16-17页。
    5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96页。
    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274页。
    7张旺卞凤玲:《论民主的政治文化涵义》,《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第116-118页。
    8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理论参考》,2007年第9期。
    9[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12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民主观上的变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道路等重大问题。该文献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3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8期,第1-10页。杨光斌:《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评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4-18页。
    14张式谷、张凤羽:《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5周抗:《社会主义民主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此类文献还包括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书中以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经验为经纬,以社会主义民主的学术探讨为线索,以资本主义民主 的历史演进为参考,运用系统、历史、比较、模拟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思考。
    16谭德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第29-32页。他在此文中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发展民主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民主本质观、民主价值观、民主历史观。该文献提供了一种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新视角。
    17如徐鸿武:《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还有文章重点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不同,指出由于毛泽东和邓小平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目标不同,他们对民主的内涵、民主的目的以及实现途径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二者不同的民主观。并从民主的地位、形式和实践保证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民主截然不同的认识与实践,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源于二者不同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特征,而邓小平具有经验主义特色。参见徐进功:《民主观的两种理论模式——毛泽东、邓小平民主观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178-180页;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5-20页。
    18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又如郁建兴指出马克思提出的是超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的新民主概念,即无产阶级民主概念,厘清了马克思的民主概念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关系。欧阳康、陈仕平梳理了对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争议内容,具体包括关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历史传承问题,关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现实功用问题,关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未来价值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该文献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争议内容并理解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有一定的价值。参见郁建兴:《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民主》,《哲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3-11页;欧阳康、陈仕平:《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对当前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第28-32页。
    19对列宁个人民主思想的研究:高放指出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并论述了列宁对于政权民主建设和党组织民主建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徐亦让指出列宁的无产阶级民主并不是只停留在文字上的民主,分清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界限等问题。顾玉兰从辩证法的视角看待列宁的民主问题,具体包括认为民主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民主与集中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参见高放:《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24-31页;徐亦让:《列宁“无产阶级民主”思想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第60-64页;顾玉兰:《列宁关于民主问题的辩证法》,《学术论坛》,2007年第11期,第48-51页。
    20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研究:梁柱在较全面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广泛探讨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特点,既充分肯定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实事求是指出他在这方面的失误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该文献对于把握毛泽东民主思想有一定意义。李建华、程龙详细探讨了“群众政治”在毛泽东民主思想中的核心作用。该文献对于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民主思想有重要作用。房宁认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反修防修是“大民主”的目的,轻视法制和忽视党的领导的倾向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缺陷。这篇文献对于把握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聂月岩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党内民主已经成为国家民主的关键,健全民主程序,加强对党和国家权力的监督。该文献归纳和总结了建国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沙健孙对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具体包括:加强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实现的重要任务,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权利是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防止官僚 主义,加强人民监督是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叶志华认为人民民主的实质、实现形式、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等内容构成毛泽东的民主观。毛泽东民主观的创造性表现在拓展了人民民主的内涵与外延。其认识论的根源在于认识对象、主体和社会氛围的特殊性。该文献有助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性。张君良总结了毛泽东民主思想和民主实践的历史功绩,对毛泽东民主观的局限及其后果进行了归纳,有助我们全面了解毛泽东民主思想。参见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建华、程龙:《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房宁:《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第5-10页;聂月岩:《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第40-47页;沙健孙:《毛泽东对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战略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第12-19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第50-58页;叶志华:《试论毛泽东的民主观》,《现代哲学》,1993年第4期,第31-36页;张君良:《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现实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第196-198页。关于邓小平的民主思想:王惠岩详细地总结和论述了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书中将邓小平民主思想总结为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将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等几方面。该文献对于全面了解邓小平民主思想有重要借鉴作用。韩冬雪、齐宝江将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归纳为以下几项原则: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二、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原则;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形式;五、政治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前提。作者还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民主思想作了学理探索: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权利与义务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基础——人民利益本位原则与公共权威的合理性;人的不完善性与民主决策的监督的必然性。陈立媛博士从发展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法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四方面总结了邓小平民主思想。崔佩亭则侧重从政治民主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邓的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参见王惠岩:《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韩冬雪、齐宝江:《论邓小平的民主理论》,《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第25-28页;陈立媛:《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若干思想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崔佩亭、孙代尧:《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1如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分析及当代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第31-33页。
    22如蔡亚志:《从列宁对“一般民主”的批判看“普世价值”:》,《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14-24页;徐亦让:《列宁“无产阶级民主”思想辨析》,《科学社会主义》,第60-64页。利华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价值思想的发展》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价值思想存在着四个统一,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普遍的思想价值与民族思想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该文献对于研究毛泽东民主价值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价值思想的发展》,《高校理论参考》,1995年第7期,第7-15页。另外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双重意义。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二者都是紧紧围绕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展开的。建国以后,尤其是1956年前后,目的论的消减,以及对手段论的过分倚重,导致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停滞与倒退。该文献对于从目的论和手段论视角理解毛泽东民主思想有帮助作用。参见王侃:《毛泽东民主观中的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历史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2期,第69-75页。对于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大多数研究认为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重新审视民主建设的重要性,赋予民主建设新的内涵,明确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认为邓小平将民主视为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改革开放的内驱力,民主制度化、法律 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参见张代春:《邓小平民主建设理论及其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第54-56页。
    23如陈仕伟:《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民主思想初探——从国体和政体的视角》,《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11月,第23-25页。
    24如陈世润刘虹:《外力、内生与延续: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生成源探》,《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第89-91页。黄亮宜:《邓小平考察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的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第60-69页。
    25如刘世军:《民主效率稳定——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逻辑基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第49-53页。
    26如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黄楠森主编:《哲学概念辨析辞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4-95页。
    1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1843年10月23日-11月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6页。
    2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方面来反对他的整个体系,或反对别人所抓的那些方面。”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1-72页。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1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1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1871年4月中——5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4辛庚:《论列宁对杜会主义民主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哲学版)》,1990年第3期,第12页。
    1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6月),《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6页。
    16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17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年1-2月),《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
    18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 (1917年1-2月), 《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19列宁:《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1900年11月), 《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6页。
    20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21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秋-1902年2月),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22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秋-1902年2月),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8页。
    23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 《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24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月),《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5页。
    25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26列宁:《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1920年9月24日),《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27列宁:《同立宪民主党化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斗争和党的纪律》(1906年11月23日),《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122页。
    28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月),《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4页。
    29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1921年3月13或14日),《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30列宁:《论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1922年3月6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3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32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3李建华、程龙:《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3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3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结论)》(1955年3月31日),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页。
    36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
    3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38《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第1-5版
    39[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40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5页
    41《访问吴旭君谈话记录》(2002年1月18日),转引自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42房宁:《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第7页。
    4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4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通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3页。
    45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46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47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4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49徐善广、居继清:《列宁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之比析》,《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第18页。
    50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51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5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5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5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5页。
    55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2页。
    5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147页。
    57《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1页。
    5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47页。
    59邓小平:《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3月8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60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61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6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通过),《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2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0-45页。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1858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4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88年1月30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5页。
    7林世昌:《马克思的时代观:研究时代发展变革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兼论时代构成基础、时代中心问题、时代发展道路》,《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8林世昌:《马克思的时代观:研究时代发展变革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兼论时代构成基础、时代中心问题、时代发展道路》,《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3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5月底-1878年7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14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5月底-1878年7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356页。
    1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3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7页。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1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20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3页。
    2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2页。
    24马克思:《1848年11月4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851年6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9页。
    25马克思:《帕麦斯顿勋爵》(1853年10月-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6页。
    2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2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8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页。
    2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页。
    30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页。
    3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3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3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37中国人民大学:《马恩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0页。
    3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4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87页。
    41马克思:《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4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春夏之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3页。
    43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4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后), 《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45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后), 《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46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后),《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47[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51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年11-12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09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5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夏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5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9页。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月-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0页。
    57俞可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58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844年1月初-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第663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60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39页。
    6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14页。
    6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1月至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65页。
    63张涛:《马克思的民主观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6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6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春夏之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60页。
    6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6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6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5页。
    69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7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7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72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98页。
    7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13页.
    7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7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7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4页。
    7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7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79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8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81参见詹姆斯·博曼和威廉·雷吉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总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82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日—2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4页。
    8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84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85马克思:《资本论》(1857年1月-185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页。
    8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8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下半月-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
    88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00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90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页。
    9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手稿片段》(1845年11月和1846年初之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9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10月-1858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93俞可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第12页。
    9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春夏之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95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64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96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1873年6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97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1882年11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01页。
    9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99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年10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100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64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2页。
    101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92年9月2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102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103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891年4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197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2-73页。
    104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92年11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105恩格斯:《桑维耳耶代表大会和国际》(1872年1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19页。
    106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5月底-1878年7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1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1915年1月),《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2列宁:《致格·叶·季诺维耶夫》(1916年8月),《列宁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3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1915年1月),《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月-6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月-6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月-6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7列宁:《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1916年8月-9月)《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8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年6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9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年6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10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1919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9页。
    11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10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12列宁:《论“双重”领导和法制》(1922年5月20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196页。
    13列宁:《怎样增加俄国人均消费量》(1913年8月3日),《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9页。
    14列宁:《论饥荒》(1918年5月22日),《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6页。
    15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6页。
    16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98页。
    17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04页。
    18列宁:《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20年7月-8月),《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19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20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21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22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23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355页。
    24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6页。
    25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355页。
    26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27列宁:《怎么办?》(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365页。
    28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草案》(1920年9月24日),《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288页。
    29列宁:《补充说明再论解放派,再论新火星派》(1905年7月),《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30列宁:《社会民主党和杜马选举》(1907年1月13-14日),《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
    31列宁:《前“布尔什维克”派出席统一代表大会的代表告全党书》(1906年4月25-26日),《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362页。
    32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草案》(1920年9月24日),《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288页。
    33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文献》(1902年1月-3月),《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34列宁:《<工人论党内分裂>一书译言》(1905年7月),《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155页。
    35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草案》(1920年9月24日),《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288页。
    36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年3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783页。
    37列宁:《致“社会主义宣传同盟”书记》(1915年10月31日和11月9日)《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38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文件》(1920年6月-7月),《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39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月),《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40刘志明:《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第53页。
    41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1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3页。
    42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年10月30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43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1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609页。
    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1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45列宁:《向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共产党人致敬》(1919年10月10日),《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208页。
    16列宁:《答美国记者问》(1919年7月20日),《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47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90页。
    48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49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1905年7月-10月),《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50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1916年4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562页。
    51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1月16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52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1月16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53列宁:《论合作社》(1923年1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54列宁:《俄共(布)纲领草案》(1919年2月-3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55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年12月23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4页。
    56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01页。
    57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58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192页。
    59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的提纲》(1919年9-10月),《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3页。
    60列宁:《对彼·基辅斯基(尤·皮达可夫)的回答》(1916年),《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1页。
    61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5月6日-19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4页。
    62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10月1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
    63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1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4页。
    64列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1919年5月27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5页。
    65列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1919年5月27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5页。
    66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67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68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20年11月21日),《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页。
    69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10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70列宁:《向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共产党人致敬》(1919年10月10日),《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208页。
    71列宁:《就佩尔舍对关于党纲的决议的修正所作的发言》(1918年3月8日),《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9页。
    72列宁:《论国家》(1929年1月18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73列宁:《在全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20年3月15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74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75列宁:《俄共(布)纲领草案》(1919年2月-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3页。
    76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年4月4日-5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5页。
    77列宁:《罢免权法令草案》(1917年12月),《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3页。
    78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罢免权的报告》(1917年11月21日),《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7页。
    79列宁:《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1917年10月1日),《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96页。
    80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18页。
    81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1月16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82列宁:《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22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83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年3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1页。
    84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年12月26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页。
    85列宁:《在第九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常会上的讲话》(1922年11月1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6列宁:《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1917年10月1日),《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页。
    87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年12月23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页。
    88列宁:《在第九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常会上的讲话》(1922年11月1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89列宁:《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1923年1月25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9页。
    90列宁:《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22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91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20年11月21日),《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92列宁:《致格·雅·索柯里尼柯夫》(1922年2月22日),《列宁全集》第5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93列宁:《<论粮食税>的几个提纲》(1921年3月-4月),《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
    94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3月23日-28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页。
    95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3月23日-28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96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年3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4页。
    97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年3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页。
    98列宁:《罢免权法令草案》(1917年12月),《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1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9页。
    7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8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9《毛泽东1937年同海伦·斯诺的谈话》,《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231页。
    10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
    1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1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631页。
    1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665页。
    14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16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5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1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18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19毛泽东:《同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1938年7月2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31页。
    20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21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页。
    22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3页。
    2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24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7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25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26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27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393页。
    28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29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30 Benjamin Schwartz,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76.转引自萧延中:“‘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华慈论卢梭、孟子与毛泽东”,《思想》,2007年第5期。
    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4页。
    32毛泽东:《为丹东市五一八拖拉机配件厂试制成功第一台拖拉机所写的批语》,1958年5月18日。
    33李建华、程龙.:《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34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
    35民粹主义(Populism)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他们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变革,并把他们当作唯一的决定性力量。关于民粹主义的详情参见:[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夏银平:《俄国民粹主义再认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37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1页。
    38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39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4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4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529页。
    4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4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第54页。
    45毛泽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141页。
    46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页。
    4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48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49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
    50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1957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51毛泽东:《一九四五年的任务》(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243页。
    5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5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54毛泽东:《一九四五年的任务》(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文集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5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83页。
    56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的结论提纲》(1958年1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57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1952年2月7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58《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59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60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526页。
    6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6页。
    63《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8页。
    64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65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66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67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68毛泽东:《红色中华》(1934年1月26日),《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第3期。
    69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70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1毛泽东:《转发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关于处理群众来信的报告的批语》(1951年5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72郭根山、岳长利:《论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权利思想》,《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24页。
    73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0页。
    74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7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7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1062页。
    77毛泽东:《中宣部关于重印<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1948年6月1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7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7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8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8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8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83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8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2页。
    8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8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87费孝通:《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的发展》,《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8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5年5月底-6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3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5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6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8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9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2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1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14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15邓小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年5月、6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24页。
    16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
    17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18邓小平:《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19邓小平:《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20邓小平:《排除干扰,继续前进》(1987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2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2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23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24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25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26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具体日程》(1979年1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2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28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29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174页。
    30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6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31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32邓小平:《解放四项,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33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1990年3月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34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35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36邓小平:《目前的形势与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37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3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47页。
    4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41参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42邓小平:《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1979年6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4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44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45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1987年7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2-1163页。
    47邓小平:《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3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48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49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5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5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52邓小平:《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讲话》(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53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986年9月-11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177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55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56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5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28页。
    5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28页。
    59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6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6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62封大中:《试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6页。
    63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64邓小平:《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65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1页。
    66邓小平:《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1989年10月3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6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6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33页。
    69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7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71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7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74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986年9月-11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75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76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373页。
    7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331页。
    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7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41页。
    80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2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307页。
    8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82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具体日程》(1979年1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8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8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33页。
    85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86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277页。
    87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373页。
    88邓小平:《十三大的两个特点》(1987年1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89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9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91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92邓小平:《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1965年6月、12月),《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93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94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95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6页。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1页。
    3[美]塞缪尔·亨延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页。
    4[法]居伊·埃尔梅:《民主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关于多元式民主可参见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美]威廉·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黄育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关于参与式民主可参见[英]迈克尔·莱斯托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许国贤:《马克弗森——民主的政治哲学》,台北:东大,1993年版。
    6[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7[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导言。
    8[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9[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5页。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11关于现代性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可以参见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尼采及存在主义哲学的相关论述等等。
    12[德]马科斯·韦伯:《经济通史》,姚曾魔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1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70—394页。
    1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15关于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论述,可详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一版。
    1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一版。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20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2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22薄熙来:《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就仅能体现“一个代表”》,《重庆日报》,2011年7月17日,第一版。
    2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一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C].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二版)[C].北京: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文集(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5]毛泽东选集(第二版)[C].北京:人民出版社.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7]毛泽东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邓小平文选(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5]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刘军宁.民主二十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7]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8.
    [18]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9]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1]房宁.民主政治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周抗.社会主义民主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4]荣剑,杨逢春.民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5]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6]姜汉斌.民主——理论与现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7]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8]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9]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1]李延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世界——科学共产主义原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2]洪韵珊.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3]张一兵,周嘉听.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4]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35]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6]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7]俞良早.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8]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9]徐鸿武.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40]王修智,岳增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1]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2]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3]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4]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5]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6]李建华,程龙.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7]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8]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9]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50]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51]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2]王惠岩.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3]侯少文.邓小平的政治观[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54]崔佩亭,孙代尧.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5]唐亮.渐进·民主——变革中的中国政治[M].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4.
    [56]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7]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
    [5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9]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0]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1]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2]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3]郑惠主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4]虞崇圣.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5]程竹汝等.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6]段志超,邱小玲.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7]杨海蛟.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8]韩冬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诸范畴初探[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69]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0]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1]张茗.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011.
    [73]俞可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74]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5(17):3.
    [75]牟宗艳.“政治终结”进程中的民主——马克思的理想民主模式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76]郁建兴.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学说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1.
    [77]郁建兴.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民主[J].哲学研究,2002,3.
    [78]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79]张世鹏.论恩格斯晚年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2010,3.
    [80]金雁,秦晖.“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专制”——1848—1923年间国际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演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3.
    [81]蒲国良.俄国革命中列宁对苏维埃的发现与理论论证[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82]赵宏.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最初构想及其在实践中的演变[J].科学社会主义,2007,4.
    [83]俞良早.评“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政党学说的观点[J].理论学刊,2004,2.
    [84]陈锡喜.列宁晚年的党建思想对强化党的执政意识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85]王金林.列宁的政治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22):6.
    [86]吴建华,许祥云.列宁先锋队理论和前苏联官僚政治的渊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87]房宁.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88]郭根山,岳长利.论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权利思想[J].政治学研究,2007,3.
    [89]王侃.毛泽东民主观中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历史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2.
    [90]沙建孙.毛泽东对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战略性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5、6.
    [91]刘志扬.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历史起点[J].理论学刊,2000,5.
    [92]王玉祥.论建国以后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J].党的文献,1998,3.
    [93]赵东斌.毛泽东民主观中的一些误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2.
    [94]赵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纪念<新民主主义论>发表70周年[J].科学社会主义,2010,4.
    [95]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变化[J].中共党史研究,2001,3.
    [96]周宏.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粹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
    [97]沙健孙.邓小平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
    [98]周全华.毛泽东的民主观与革命群众运动[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99]檀雪菲.试论邓小平中国化的民主思想[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7.
    [100]黄亮宜.邓小平考察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的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2.
    [101]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102]刘世军.民主效率稳定——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逻辑基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2.
    [103]周直.邓小平理论的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J].南京社会科学,2004,6.
    [104]石振保.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105]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06]龚云虹,柯昌平,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之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5,2.
    [107]徐进功.民主观的两种理论模式——毛泽东、邓小平民主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108]张光明.略论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差别[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2.
    [109]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民主理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110]林怀艺.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建设的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111]纪克勤,王文慧.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历史维度与当代视野[J].社会科学辑刊,2005,5.
    [112]史艺军.嬗变中建构——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历程论析[J].理论学刊,2009,4.
    [113]刘彦虎.从阶级专政到民主成长:中国政治发展六十年的基本逻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7.
    [114][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15][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7][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8][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9][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20][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1][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M].何瑞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978.1981.1994.
    [122][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3][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124][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5][德]门德.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发展[M].成没译,上海:三联书店,1957.
    [12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7][英]迈克尔·莱斯托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8][美]查尔斯·艾略特.列宁、罗莎卢森堡与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J].张永红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29][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0][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1]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132][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33][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4][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35][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6][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8][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9][德]马科斯·韦伯.经济通史[M].姚曾廣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14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2]M.Cohen, T.Nagel and T. Scanlon (eds.).Marx, Justice and History[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143]Robert C.Tucker.The Marx and Revolutionary Idea[M].New York:The Norton Library,1969.
    [144]JohnH.kautsky.MarxinsmandLeninism,notMarxism-Leninism[M].GreenwoodPress,1994.
    [145]Wolfe,Bertram David.Lenin and The Twentienth Century[M].HooverInstitution Pr..Stanford University,California,1984.
    [146]YuriBuranov,Lenin's will:falsified and forbidden[M]. Amherst,N.Y.:Prometheus Books, 1994.
    [147]A.JamesGregor,Marxism,China&Development[M].NewBrunswick,U.S.A.and ondon,1995.
    [148]Stuart R.Schram,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49]MerleGoldman,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Xiaoping Era[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