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左传》文学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左传》这部集经学、史学和文学于一身的重要典籍,深受后世学者推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魏晋时代人们已开始对《左传》的文学特点作出分析研究,直至现当代,相关研究论著数量甚多。近30年来,《左传》文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如叙事、人物、战争和外交辞令、外交赋诗等诸方面上研究较为深入。但是,从目前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大多数论著所关注的问题范围较为狭窄,真正深入把握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新问题的著作还为数不多,继续对《左传》文学作一些新的探究,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已经研究得较为充分的课题,如战争篇章、外交辞令等,笔者不拟再做过多分析,本文中主要选择一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研究尚不充分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对明清以来《左传》文学研究现状作简要的分析,指出以往研究的疏漏和不足,并对本文研究方向略作说明。
     第一章探讨《左传》与春秋时代贵族文化的关系。《左传》是春秋时代两百多年历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只有抓住了贵族政治与文化这一要点,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煌煌巨著。第一节分析春秋贵族阶层的特征,并对春秋时代贵族政治的变迁作简要的描述。第二节对春秋时代的贵族礼仪、贵族精神文化作一粗略评说。第三节则对《左传》文学特色与春秋贵族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略作分析,认为《左传》优雅从容的文风、它对贵族社会情态的细腻记叙,均与春秋贵族文化有关。
     第二章在冯李骅“《左传》文分四时说”的基础上,对《左传》全书风格差异这一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提出了“《左传》文分四时说”,他将《左传》全书文字切分隐、桓、庄、闵之文、僖、文、宣、成之文、襄、昭之文和定、哀之文四个部分,对不同部分文字的风格特点作了系统的探讨。笔者对冯李骅观点略作介绍、评说之后,重新以“《左传》文分四时”的观点,对《左传》全书风格的差异问题稍作分析。
     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的叙事艺术作一些新的探讨。笔者对《左传》的叙事篇章从主题、技法和风格三方面分析,认为《左传》叙事篇章的主题已经开始向复杂化、深入化发展,其典型叙事技法主要有对叙、类叙、琐叙和言事相兼等四种类型。《左传》叙事篇章的风格已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沉雄厚重、冷峻奇谲和诙诡闲适等三种风格较有代表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左传》中的家族叙事这一问题。《左传》中详细而生动地记录了春秋时代大批贵族世家崛起、变迁和衰亡的过程,它实质就是一种“家族叙事”,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左传》在记叙春秋世家大族的兴衰起伏时,往往是选择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两个人物,以这一二个中心人物的命运,表现家族在一定时期内的状况。当一代又一代的家族人物的事迹连贯在一起时,家族兴衰起伏的总体命运走向也就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左传》记叙贵族家族兴衰的篇章十分细腻委曲,处处显露着作者对人情世态的深刻体察,值得关注。另外,笔者还选取了鲁国的臧氏家族为对象,对春秋贵族世家的变迁进行个案分析。
     第五章分析了《左传》中的各种文体和“语”类。《左传》中收录当时所保存下来的大量春秋历史文献,其中有比较正式的文体,也有详尽记录贵族君臣交谈的各种“语”类。《左传》中正式的文体主要有诏令、书信、盟誓、祝祷和檄文等,“语”类则主要有问答和劝谏等类型,这些文体与“语”类各有各的特点,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尤其是“劝谏文”,在春秋时代的政治活动当中占据着突出位置,随着时代的推移,其文体特点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第六章主要讨论《左传》中的“志人小品”。《左传》中收录了大量的贵族人物的琐闻趣事,这些贵族轶事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以暂且称之为“志人小品”。本章中第一节先讨论了《左传》中“志人小品”与六朝“志人小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与六朝的志人小说有不少相似之处,是志人小说真正的源头。第二节中对《左传》中的“志人小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左传》中的这些“志人小品”内容涉及到春秋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不加修饰,自有一种天然朴拙之美,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第七章主要研究《左传》中的志怪篇章。《左传》中大量谈论鬼怪的文字,招来了后世儒家学者的一片非议之声。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文本就会发现,《左传》的写鬼志怪,并非是“惑于巫”或者“好奇”那么简单。《左传》志怪的目的,一言以蔽之,是“借神以说教”。《左传》的这种“借神以说教”的观念,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文化环境中,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不少误解。本章中探究了“借神以说教”观念的来源,并仔细分析了这一观念在《左传》志怪篇章中的具体运用。《左传》中的志怪篇章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主要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奇特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意境等三方面表现。
Zuo zhuan is very important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work, praised highly by later by future generations, also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ang and Song, people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Zuo zhuan, until the modern, many relevant research works are produced. Over the past30years, the study of Zuo zhuan literature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some hot issue, for example narrative, figures, war, and diplomatic parlance, research is more in-depth.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overall study situation, the issues discussed by most of the works are in narrow scope, the works that really grasp the text and find the new problems from the text are not too many, carries some of the new study on Zuo zhuan literature,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For some issues that have been fully studied, for example war and diplomatic parlance, I am not going to do too much analysis. This article mainly selects some problem that is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do some studies.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mainly analysis the study circumstances of Zuo zhuan literature from M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pointed out the omissions and deficiencies, at the same time show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Zuo zhuan and the Elite cultural of spring and autumn. Zuo zhuan is great work about the spring and autumn era two hundred years history and culture, only seizes the nobl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is point, we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is great work. The first sectio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nobility, and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lite political. The second section simplify comments noble spirit and culture of spring and autumn era. The third section analys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Zuo zhuan and the noble cultural, we think the graceful self-control style of Zuo zhuan, the narratives of aristocracy life, is concerned with the Elite cultural of spring and autumn.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Fenglihua's view"the whole book of Zuo Zhuan divide into four parts ", carries some study on the problem that the different text style of the whole book of Zuo Zhuan. Fenglihua Put forward this view in his work Zuoxiu, he divided the whole book of Zuo Zhuan into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parts, roundly discusse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xt style characteristic. We first comment Fenglihua's view, then on the basis of his view, inquire into the problem that the different text style of the whole book of Zuo Zhuan.
     The thir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our predecessor's research carries some new study about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Zuo zhuan. We analysis narrative article of Zuo zhuan from the topic, structure and style three aspects, consider the topic of Zuo Zhuan's narrative article has begun to develop into complexity and deep-seated, the structure mainly have symmetry, amalgamating, trifling, narrating and commenting combine four tybes. The style of Zuo Zhuan's narrative article has developed various types, mainly have decorous, frosty, leisurely three kind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roblem about Zuo Zhuan's the clan narrative. Zuo Zhuan vividly recorded the emergence, change and decay of many spring and autumn era noble clan, it in essence is a kind clan narrativ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book. When narrative the the spring and autumn noble clan's rise and fall, Zuo Zhuan often chooses one or two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of family, with the fate of this one or two characters, to re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in a certain period. When the story of a few generation characters is pieced together, the rise and fall fate of the family is clearly displayed in our eyes. The article narrative the story of noble clan in Zuo Zhuan is very fine and smooth; everywhere reveal the deeply inspected about the worldly wisdom. In addition, we also choose the Lu Guo's Zang clan as a example, to carry a case analysis on spring and autumn era noble clan.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kinds of style writing and recorded utterance. Zuo Zhuan includes a lot of spring and autumn era historical literature, some are formal style writing,some are recorded utterance that detailed records Noble Robinson's talking. The formal style writing in Zuo Zhuan mainly has assizes, letter, oath of alliance, an official call to arms, and so on, the recorded utterance has commentary, questions and answers and expostulation three types. These style writing and recorded utterance each have each characteristic;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prose far-reaching. Especially the expostulation, occupy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yle also are slowly changed.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 anecdotes" in Zuo Zhuan. Zuo Zhuan includes a lot of Noble character's anecdotes, the passages of these anecdotes generally are short, the texts are also concise, and have highly literature value.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 anecdotes" in Zuo Zhuan and the"Volunteer people novel"in the Six Dynasties, we think the "character anecdotes" is the headstream of "Volunteer people novel".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 about the "character anecdotes" in Zuo Zhuan, we think the content of "character anecdotes" in Zuo Zhuan related to every aspect of spring and autumn noble's life, these "character anecdotes" often intonate, has a kind of natural beauty, has an irreplaceable special value.
     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Ghost story in Zuo Zhuan. Zuo Zhuan includes many Ghost stories, this practice recruited many later generations of Confucian scholars'criticism. If we carefully analyzes the text will find, the Ghost story in Zuo Zhuan, is not mesmerized by the wizard or curious. The writer of the Zuo Zhuan recorded ghost story; the purpose was using the story to teach the people. This view that "using the ghost story to teach the people",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time cul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this view, and careful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 in Zuo Zhuan's Ghost story. The Ghost story in Zuo Zhuan also achieved high art level, mainly have three aspects expression:strong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 peculiar imagination and fantasy artistic conception.
引文
①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①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49页。
    ②梁启超:《梁启超国学讲录两种·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③张树国:《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②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编纂说明》,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3页。
    ③陈致宏:《语用学与<左传)外交赋诗·<左传)外交辞令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251页。
    ④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099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0页。本书所引《左传》原文均出自该书,除特殊情况外不再说明。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51—652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2页。
    ③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①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卿大夫世系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05页。
    ①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①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1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1页
    ③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0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8页。
    ②同上,第381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3页。
    ①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②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0页。
    ③同上,第21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页。
    ②同上,第849页。
    ③同上,第59页。
    ④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1页。
    ①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①刘生良:《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90页。
    ②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2页。
    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6页。
    ①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51页。“鸡人”见:《周礼·春官·鸡人》:②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叫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鸡窗“见《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②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9页。
    ③见[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①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39页。
    ②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60页。
    ①见洪顺隆:《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第754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9—510页。
    ①扬之水:《先秦诗文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页。
    ②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①林纾:《左传撷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9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39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27页。
    ②同上,第446页。
    ③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1页。
    ①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
    ②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05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77页。
    ②张谦宜:《絸斋论文》,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四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04页。
    ③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44页。
    ④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252页。
    ①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22页。
    ①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页。
    ②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55页。
    ③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3页。
    ④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2页。
    ①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68—669页。
    ②见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页。
    ②崔述撰、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95页。
    ③陈模:《怀古录》,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一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8页。
    ④王源:《左传评》卷八,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⑤方苞:《左传义法举要》,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第67页。
    ⑥何乐士:《(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第56页。
    ⑦钱基博:《古籍举要》,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68页。
    ①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例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②冯李骅:《左绣·读左卮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62—63页。
    ①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①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8页。
    ①黄鸣:《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②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25页。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70页。
    ①陈致宏:《语用学与(左传)外交赋诗·<左传>外交辞令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251—254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58页。
    ①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①王源:《左传评》卷五,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②冯李骅:《左绣·读左卮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6页。
    ①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683页。
    ①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①王源:《左传评》卷七,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2094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933页。
    ①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1982年,第451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49—50页。
    ③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页。
    ④李绂:《秋山论文》,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四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04页。
    ⑤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49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615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69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52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4页。
    ②同上,第96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12页。
    ②吕祖谦:《左氏传续说》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52册,第151页。
    ③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12页
    ①林纾:《左传撷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6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五,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③林纾:《左传撷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3页。
    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06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32页。
    ②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①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50页。
    ②方苞:《左传义法举要》,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第12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937页。
    ②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160页。
    ③同上,第642页。
    ①唐彪:《读书作文谱》, 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四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38页。
    ②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50页。
    ①方宗诚:《读文杂记》,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四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16页。
    ①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50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四,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王源:《左传评》卷四,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0页。
    ②刘知几、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③朱彬:《礼记训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7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第13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一,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③同上。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44页。
    ②林纾:《左传撷华》(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③韩愈:《答李翊书》,见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00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221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一,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②简宗梧:《镕裁文史的经典——<左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文化公二J,1999年,第29页。
    ①顾随:《顾随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6—297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07页。
    ②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③王源:《左传评》卷三,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213页。
    ②周上,第377页。
    ③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页。
    ①姚芋田选评:《史记菁华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②边让:《章华赋》,见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第2640页。
    ③见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90页。
    ①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84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647页。
    ①见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3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71页。
    ③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17页。
    ④曾国藩编:《古文四象》,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第2页。
    ⑤张高评:《左传文章义法掸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第223页。
    ①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第26册,第9206页。
    ②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296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4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230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131页。
    ②张高评:《左传文章义法掸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第225页。
    ③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见朱东润编校:《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45页。
    ①见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87页。
    ②同上,第687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959页。
    ②[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六,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六,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②[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①林纾:《左传撷华》(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6页。
    ②孙曜:《春秋时代之世族》,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1年,第1页。
    ③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
    ④白显鹏:《论(左传)家族层面叙事写人的艺术》,《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①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9页。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15页。
    ②同上,第286页。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61页。
    ①[日]高木智见:《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78页。
    ①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
    ②此处取杨伯峻解释。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47页。
    ①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869页。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九,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①别士:《小说原理》,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第23页。
    ①《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见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0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433页。
    ②同上,第1813页。
    ③取自杨伯峻解释。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60页。
    ④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212页。
    ①洪顺隆《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第70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年,第1491页。
    ②洪顺隆《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第708页。
    ①王源:《左传评》卷七,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二,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①王源:《左传评》卷一,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50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一,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③见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8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442页。
    ①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60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450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529页。
    ②吴曾祺:《左传菁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16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932页。
    ①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9页。
    ②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刘跃进:《<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11页。
    ④陈骏:《文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7-42页。
    ⑤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自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54页。
    ①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29页。
    ②同上,第369页。
    ③同上,第383页。
    ④同上,第470页。
    ⑤[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六,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十二,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②同上,卷十二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七,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②同上,卷七。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85页。
    ①陈骙:《文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9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455页。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九,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②吴楚材、吴调候编《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9页。
    ①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
    ③同上,第378页。
    ④同上,第378页。
    ①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页。
    ②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自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③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908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12页。
    ①张政烺:《<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
    ②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407-411页。
    ③同上,第411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46页。
    ②见洪顺隆:《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第604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10页。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三,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②同上,卷二十六。
    ③同上,卷二十三。
    ①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54页。
    ①[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六,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①陈彦晖:《春秋辞令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0-125页。
    ②见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68页。
    ③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695页。
    ①王源:《左传评》卷七,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②[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卷二十一,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78页
    ④王源:《左传评》卷七,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①熊宪光:《战国策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1页。
    ③扬之水:《先秦诗文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①吴闿生:《左传微·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2页。
    ②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95页。
    ③同上,第366页。
    ①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2页
    ②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52页。
    ③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42页。
    ④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40页。
    ⑤文廷式、余嘉锡等一些学者认为卞壶所赞誉之叔向非春秋时代之羊舌肸,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33页。但刘孝标注仍以叔向为羊舌胖,本文以为在证据不充分之时,仍当以刘孝标注为准。
    ①[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度社会研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8页。
    ②同上,251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①[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度社会研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
    ②《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见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1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46页。
    ②杨勇语。见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页。
    ①杨勇语。见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页。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2页。
    ②刘强辑校:《世说新语会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17页。
    ②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45页。
    ③扬之水:《先秦诗文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页。
    ①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82页。
    ②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5页。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01页。
    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85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①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676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676页。
    ③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86页。
    ④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51--652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12页。
    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01页。
    ①王源:《左传评》卷十,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②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9页。
    ①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64页。
    ②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页。
    ③柳宗元:《柳河东集·非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64页。
    ④见冯李骅:《左绣·序》,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页。
    ⑤汪中:《新编汪中集》,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84页。
    ①按:《周易·观》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一语,后世不少人以为是“利用鬼神祸福教育民众”之
    意。其实其结合《周易》本文来看,其原意应为“圣人效法天道的神妙规律设教于天下,天下万民都顺服”。
    这里为了与“以神道设教”相区别,笔者文中均使用“借神以说教”一语。
    ②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8页。
    ①汪中:《新编汪中集》,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85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92页。
    ④同上,第792页。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90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88页。
    ③同上,第330页。
    ④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332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0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70页。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52页。
    ①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5页。
    ①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67页。
    ①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88页。
    ②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50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99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77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9页。
    ①见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35页。
    ①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92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04页。
    ③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见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9页。
    ①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②冯李骅:《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553页。
    ①何家琪:《古文方三种》,见工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41页。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78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9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第258页。
    ③王源:《左传评》卷五,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8页。
    ②王源:《左传评》卷四,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09页。
    ①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1.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5. 吕祖谦:《东莱博议》,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6. 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马骕:《左传事纬》,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8.马骕:《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0.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1.魏禧:《左传经世钞》,《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王源:《左传评》,清康熙居业堂刻本。
    13.方苞:《左传义法举要》,台湾:广文书局,1977年。
    14.冯李骅、陆浩:《左绣》,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5.[日]贯名苞校订增加:《翻刻左绣》,嘉永甲寅须静堂课本。
    16.李文渊:《左传评》,贷园丛书初集本。
    17.韩菼:《春秋左传句解》,上海:上海鸿文书局,1941年。
    18.林纾:《左传撷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9.林纾:《左孟庄骚精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20.吴曾祺:《左传菁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21.吴闿生:《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22.何漱霜:《左传文法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23.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
    24.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5.王世舜:《尚书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周秉钧:《尚书易解》,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27.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9.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30.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3.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4.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35.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6.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7.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8.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9.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40.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41.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4.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5.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7.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8.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9.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0.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
    5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2.汪中:《新编汪中集》,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
    53.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4.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5.刘淇:《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6.袁仁林:《虚字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7.劳孝舆:《春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8.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9.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60.真德秀:《文章正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61.陈骙、李涂:《文则文章精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62.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3.金圣叹编:《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4.余诚编:《古文释义》,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65.曾国藩编:《古文四象》,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
    66.吴纳、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67.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8.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2.顾颉刚讲授、刘起舒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3.方朝辉:《春秋左传人物谱》,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4.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6.王贵民、杨志清:《春秋会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洪顺隆:《左传论评选析新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
    9.顾立三:《左传与国语之比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0.张高评:《左传导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1.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2.张高评:《左传文章义法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3.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4.张高评:《左传之文韬》,台北: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
    15.张高评:《左传之武略》,台北: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
    16.周次吉:《左传杂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17.简宗梧:《镕裁文史的经典——左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18.陈致宏:《语用学与<左传)外交赋诗》,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19.陈致宏:《语用学与<左传)外交辞令》,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20.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3.刘瑛:《(左传><国语>方术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24.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5.邵炳文、梅军:《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张以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7.王靖宇:《(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8.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9.黄鸣:《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朱维德:《春秋左传隐含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31.张树国:《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左传>为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2.潘万木:《(左传)叙述模式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4.陈彦辉:《春秋辞令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5.孙曜:《春秋时代之世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36.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7.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38.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39.杨向奎:《宗族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40.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44.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5.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6.程发轫:《春秋人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47.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48.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4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0.梁启超著、陈引驰编校:《梁启超国学讲录两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51.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54.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5.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56.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8.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59.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0.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1.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62.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4.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65.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66.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7.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68.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0.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71.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72.周振甫:《文章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73.褚斌杰:《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7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5.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76.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7.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78.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80.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82.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8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84.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85.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86.陈柱:《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7.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88.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9.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90.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1.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9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93.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94.过常宝:《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5.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96.[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7.[日]高木智见:《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8.[意大利]伊塔尔·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新千年文学备忘录》,2009年。
    99.[英]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李青苗:《(左传>辞令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李永祥:《(左传>文学论稿》,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朱宏达:《论<左传)的语言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2.易平:《(左传>叙事体例分析——“每事自为一章”》,《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3.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4.郑君华:《略论<左传)成书年代的有关问题》,《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
    5.何新文:《<左传>的写人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第6期。
    6.戴伟华:《(左传)“言语”对战国诸子散文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7.易平:《(左传)的两种特殊叙事体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
    8.刘生良:《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郭丹:《思涉鬼神工侔造化——<左传>梦境描写的艺术魅力》,《求索》,1992年第2期。
    10.李炳海:《体备文武的周代贵族士人与<诗经)<左传>的战争描写》,《中州学刊》,1996年第1期。
    11.白显鹏:《论(左传)作者写人叙事的家族意识》,《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
    12.白显鹏:《论<左传>家族层面叙事写人艺术》,《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13.贾红莲:《(左传)预言发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
    14.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4期。
    15.黄觉弘:《(左传>成书春秋说综考》,《重庆师j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