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针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遗存所做的研究与探讨,笔者文中分别对这些处于不同时期的各个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概况、动物饲养情况、动物遗存所反映的先民行为及生产生活、环境和针对特殊动物的有意识埋藏等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对于动物遗存的利用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范围、时空框架等加以界定;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动物遗存的遗址材料进行了全面收集,针对其动物种属的出现频率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新石器时代延续几千年的时间内,海岱地区主要动物群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同地区之间动物群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还是与各地区间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各地区内部遗址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则可能与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关。
     第三章,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各种家养动物(猪、狗、牛、羊、马和鸡等)的出现与饲养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家猪在本地区最先出现于后李文化时期,可能是本地驯化的;狗最早也是出现在后李文化时期,出现之时便已处于驯化较为成熟的阶段;黄牛最早可能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鲁中南苏北和鲁豫皖地区,龙山文化时期鲁北地区也已经存在黄牛的饲养了;水牛、山羊、绵羊、马和鸡等,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都还未出现家养的迹象。先民饲养家畜的目的,除了狗可能为狩猎伙伴外,猪和黄牛都是作为肉食资源存在的。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群所反映的先民行为及经济生活等进行了汇总、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各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表面痕迹及制品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并对其在新石器时代几千年间的演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动物遗存的表面痕迹多为狩猎宰杀动物及剥皮剔肉的过程中留下的,与先民取食肉类的活动有关;也有部分痕迹是在取料制作各种制品的过程中留下的,与先民对动物遗存的再利用有关。动物遗存制品,从后李文化时期到北辛文化时期再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制作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到大汶口文化时期达到了高峰,此类制品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也多种多样,制作也都比较精细,还出现了一些制作精美具有特殊用途的专门制品;龙山文化时期,与前相比,此类制品不仅数量上少了,而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也有所降低,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先民的需求有关。
     第二节,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动物构成情况及其反映的先民对肉食资源的获取进行了汇总与分析。后李文化时期,先民主要依靠狩猎野生的鹿类动物来获取肉食。北辛文化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地区差异,鲁中南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而且饲养开始成为其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活动;鲁北和胶东半袋地区的先民们也开始饲养家猪,但狩猎和捕捞活动仍然是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活动。大汶口文化时期,家猪饲养已经成为各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渔猎采集活动仍然比较重要,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虽然家猪在哺乳动物构成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但其总的动物构成却显示出海生贝类遗存的优势地位不可动摇;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的主要肉食资源还是来自于饲养的家畜(包括家猪和牛,其中家猪所占的比例比大汶口文化时期似乎有所下降),渔猎等活动作为获取肉食资源的补充仍然存在,且在部分地区与大汶口时代相比要更为重要一些。第五章,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野生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从后李文化到龙山文化几千年的时间内,本地区并未发生大的环境变化,野生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与全新世整个大的环境是一致的,均要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各个时期大量水生动物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本地区分布有更多的河湖地貌。当然,因为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多为先民狩猎获得的,从一开始可能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并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自然环境。
     第六章,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各遗址中出现的针对特殊动物种属及部位的埋藏现象进行了汇总与分析,根据其埋藏区域的不同,分为墓葬与墓葬外遗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各墓地中出土有动物遗存及制品的墓葬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从北辛文化时期开始,一直到大汶口文化阶段,都是以汶泗流域的鲁中南苏北地区发现此类墓葬的数量最多,且随葬动物种属都较为丰富,随葬的动物遗存制品数量也比较多,还有部分本地特有的器物存在;鲁北地区则是从大汶口文化阶段到龙山文化阶段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已经成为发现此类墓葬数量最多随葬种属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它地区材料都比较少。从随葬动物遗存制品情况来看,墓主以男性为主,随葬品包含了生产生活类的工具用品,日常装饰品与其它用品等,大多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物;从时代上来看,这类制品在大汶口时期墓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数量也最多,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此类制品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且数量上也都比较少。从随葬的动物种属来看,猪类遗存(猪牙除外)出土频率较高,主要是作为肉食或肉食的象征随葬的,到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了以猪下颌骨这一特定部位作为肉食象征的随葬习俗;长大的蚌壳、獐牙、猪的犬齿和门齿等则是与“辟邪”等象征意义有关的;狗应该是以一种与先民较为亲近的伙伴关系随葬到墓中的,可能是墓主生前的狩猎伙伴或宠物之类的;其它种属的埋藏可能还是与肉食有关;特殊地区墓葬中的软体动物埋藏(三里河墓葬的疣荔枝螺和北阡墓葬的牡蛎等)除了与本地区的环境相关外,还可能是先民某种特殊意识形态的反映。
     第二节着重讨论了海岱地区不同文化时期墓葬外遗迹中发现的动物种属及部位的特殊埋藏现象。此类特殊埋藏,主要表现在动物遗存的整体埋藏和集中埋藏方面,涉及的动物种属有狗、猪、鹿、牛、龟、鳄鱼、鸟等,以猪和狗出现的频率最高。发现的猪和狗,一般都是以完整骨架的方式埋藏的。这类埋藏,种属上以猪为主,早的阶段以埋藏身体的一部分为主,到了较晚的阶段演变为以埋藏整副骨架为主,主要是为祭祀活动的需要;狗的埋藏从一开始就是以完整骨架的形式出现的,中间一段时间发现较少,到较晚阶段发现数量大增,应该也是以祭祀活动为主的,可能还掺杂了部分“动物崇拜”的因素在里面;其它动物出现频率较低,可能多也是与祭祀活动有关。
     第七章,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对于动物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先民们对动物遗存利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获取肉食资源,不管是从周围自然环境中渔猎动物捕捞贝类,还是驯化并饲养家猪和牛等,都是为了满足广大先民的肉食需要。除此之外,先民还会利用食剩的动物遗存的坚硬部分制作各种人工制品,包括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装饰品及特殊用途的制品等,先民对动物遗存的这一利用方式从后李文化到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经历了开始—发展—高峰—下滑的过程。从北辛文化时期开始,先民有意识的选取一些特殊的动物或骨骼部位,在不同的地方(灰坑、灰沟或房址)中埋藏,以此来开展各种祭祀神灵或祖先的各种仪式活动;也会在墓葬中随葬特定的动物种属或部位,作为“辟邪”或肉食的象征,这一利用方式存在于北辛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各个阶段,到龙山文化阶段,似乎达到了高峰,尤其是随葬的动物种属和部位的相对固定化和卜骨的出现,充分显示出先民在精神信仰方面的极大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先民对动物遗存利用方式的差异,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可能还是与遗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更大一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环境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环境的影响因素普遍降低,更大的因素在于先民的经济活动,在于先民对周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
This paper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aunal remains from Haidai reg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We summarize the animal distributions and human raised animal distribu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mains unearthed in various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 and analyze the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of our ancients. We also summarize the patterns of the animal remains used by the Neolithic ancients in Haidai reg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we have done.
     In Chapter One,we give the scope of our research and time range of our study.We introduc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data and method, and describ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In Chapter Two, we collect all the information of faunal remains. We study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 faunal remains unearthed from Haidai reg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Haidai's fauna rarely changed in the Neolithic 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auna from different regions have some differences becaus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tes of one region and it may b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xtend of the explos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the ancients.
     In Chapter Three, we discuss the emergence and feedings of domestic animals (pigs, dogs, cattle, sheep, horses and chickens, etc.) in Haidai reg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Domestic pigs firstly appeared in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and they may be locally domesticated. Domestic dogs firstly appeared in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too,and they were in the domesticate maturation period when appearing. Cattle appeared in the middle-southern Shandong、northern Jiangsu、eastern Henan、 northern Anhui region during the lat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in northern Shandong cattle were fed already; While domestic buffalos、 goats、sheep、horses and chickens have not been found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yet.The purposes of feeding livestocks were mainly to get meat, while dogs were treated as hunting partners.
     In Chapter Four, we discuss economic lives in Haidai reflected by faunal Remains in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first section, we study the mar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faunal remains unearthed in Haidai region of the Neolithic ag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i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arks on the surface of faunal remains mainly were caused by killing and skinning and some marks were caused by making artifacts related to the reuse of the faunal remains by our ancients. The level of making animal remains products rised all the time from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to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lat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The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 is large and the shapes varies greatly and have fine workmanship. We also find some fine and special artifacts. While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 decreased and manufacture craft also went down. And we believe tha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needs of the ancients.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discuss the composition of animals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Haidai region and analyze the the meat gains of our ancients. The ancients in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got their meat mainly by hunting cervidae animals. In the Beixin culture period regional difference began to show up. People in north and middle of Shandong area began to raise pigs and the meat resource mainly relied on domestic animals. People in other area began to raise pigs too, but their meat resource mainly come from hunting and fishing. In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raising pigs became the main way for all the regions to get meat, but hunting and fishing are also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shellfish remains were the dominant compositions of animal remains though pigs were the largest part of mammals.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 main meat resource were livestocks (including pigs and catt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pigs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Hunting and fishing remains were as a complement to get meat resources, and in some area they became more important compared to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In Chapter Five, the climate reflected by the Haidai Neolithic wild fauna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to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 environment did not change muc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Holocene climate which was more humid and warmmer than mordern ages. The discovery of large quantities of aquatic animals from different period shows that there were more lakes and rivers in the Neolithic age in this region. Most of the animals in the remains were preys of the ancients. So it probably does not represent the real natur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In Chapter Six, we discuss the special animal species appeared in Haidai region and the burial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was buried outside or inside tomb.
     In the first section, we list systematically information of the tombs in which faunal remains and artifacts were found in Haidai region. Most of these tombs were found in middle-southern Shandong and north Jiangsu which we call it Wensi valley from the Beixin cuture period to the Dawenkou cuture period. Rich and varied faunal remains and artifacts made of animal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tombs. And some artifacts were typical in this area.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Shandong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to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Most of the tombs abundant of funeral objects were found in northern Shandong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Most of the tomb owners were male according to funeral animal remains. Some funeral objects were daily life tools and ornaments and other products. Most of them were used during the owner's life. The amount of these burial artifacts were largest in the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And the amount decreased sharply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Pigs remains (except the teeth) hav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being discovered, and they were buried as meat or the symbol of meat.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buried with pig's jaws as the symbol as meat became a tradition. Large clam shells、deer teeth、pig's canines and incisors were the symbol of exorcising evils. Dogs were buried as intimate partners in the tombs. It might be the owner's pet or hunting partner. Other species from the tombs were buried as meat. Mollusks remains in the special burial (rock whelk in the Sanlihe tomb and oysters in the Beiqian tomb etc.) were related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also reflected the special ideology of the ancients.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focused on the patterns of the animal were buried outside tomb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Haidai region. This kind of special burial involved dogs、pigs、deers、cows、turtles、crocodiles、birds. Pigs and dogs appeared most frequency. And usually the complete skeletons of dogs and pigs were Found in burials. Most of them were skeletons of pigs.In the early age part of the pigs were buried and in the late age complete skeletons were buried which we presume they were for sacrifice. Dogs were buried as a whole from beginning. In the middle period the dog remains were rarely found.But later a large number of the dog remains were found. They were buried as sacrific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related to animal worship, while other animal remains were seldom discovered.
     In Chapter Seven,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factors of the manners of the exploitation on animal resource. In the whole Neolithic age animal remains were the resource of meat for the ancients in Haidai region.Hunting and fishing from the nature and raising livestocks were to get meats. And some hard animal remains were used to make all kinds of artifacts including tools、decorations and some were for special use. The usage on animal remains has undergone the start-development-peak-the decline process from the Houli culture period to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From the Beixin culture period, the ancients selected special animals or particular part of animals to bury in different places (ash pits, trenches or housing sites) as sacrifice to spirits or their ancestors in ritualistic activities. As a symbol of meat or exorcising evils, special animals and particular part of animals were found in tombs from the Beixin culture period to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is phenomenon reached its peak. The class of animals and the part of animals which were buried in the tombs were fixed.And oracle bones were found..This showed the ancients had great development in spiritual beliefs. The difference of the usage on animal remain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came from the diverseness of the envirom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Neolithic age. Communications and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area occurr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At the end of Neolithic age, the influence of enviroment decreased widely.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extend of the Exploitation on the enviromen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引文
1周本雄:《考古动物学》,《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25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Elizabeth
    J. Reitz and Elizabeth S. Wing, Zoo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
    2祁国琴:《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3期,第78-84页;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第59-68页。3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35-40页。
    1袁靖、秦小丽译:《动物考古学研究的进展—以西欧、北美为中心》,《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第92-112页:祁国琴、袁靖:《欧美动物考古学简史》,《华夏考古》1997年第3期,第91-99页。
    2李有恒、许春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猪骨的鉴定》,《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第104-105页。
    3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兽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叶祥奎:《我国首次发现的地平龟甲壳》。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156-163页,科学出版社,1976年。
    1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2成庆泰:《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鱼骨、鱼鳞鉴定报告》;齐钟彦:《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贝壳等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3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鉴定》。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4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6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
    7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8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07年第二版。
    1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宋艳波等:《桓台唐山、前埠出土的动物遗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第315-345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宋艳波等:《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动物骨骼鉴定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224-226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2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3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等:《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5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少数报告的分期和断代在原报告的基础上,根据栾丰实教授《海岱地区考古研究》中论述的分期方案进行了校正。
    1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编写组》: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增订版)》,科学出版社,1979年。
    2伊丽莎白.施密德著,李天元译:《动物骨骼图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刘月英等编著:《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79年。
    4张素萍:《中国海洋贝类图鉴》,海洋出版社,2008年。
    5安格拉·冯登德里施(Angela Von den Driesh)著,马萧林、侯彦峰译《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科学出版社,2007年。
    1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1-2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考古发现和研究》第44-84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第150-1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近年发掘资料全部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2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3动物遗存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3又名机场油库遗址,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所获,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4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第989-996页;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2期,第97-112页。
    5魏成敏:《淄博市彭家后李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第180-181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27-5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考古发现和研究》第84-126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第269-2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近年发掘资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2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27-5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第63-6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2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68-69页,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4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5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第111-116页。
    6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新海连市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勘察记》,《考古》1961年第6期,第321-323页。
    7王奇志:《连云港市朝阳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第13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1材料来自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燕生东、曹大志、蓝秋霞:《长清张官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青年考古学家》第十二期第27-29页,1999年。
    3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高明奎等:《临淄区董褚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及东周宋金元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第220-221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5李玉亭:《章丘县王官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1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6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士动物鉴定》。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7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根据试掘报告,此处列出的动物群属于邱家庄一期文化时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82-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根据试掘报告,此处列出的动物群属于邱家庄一期文化时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50-1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根据试掘报告,此处列出的动物群属于邱家庄一期文化时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200-2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根据试掘报告,此处列出的动物群属于邱家庄一期文化时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9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4《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33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骨角器种类较多,说明有鹿类动物存在,从角器的图片观察应为梅花鹿的角。
    5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济宁市张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4期,第4页,发现角器5件,证明有鹿角存在,间接说明有鹿类动物存在。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7胡秉华:《兖州县西桑园北辛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69-17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文中仅提及有骨器、角器,说明有鹿类动物存在。另外东贾柏报告第487页提及西桑园遗址有鳄鱼存在。
    8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9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37-45页;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灌云县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第7期,第10-27页。
    1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6期,第489-496页。
    11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第989-996页: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2期,第97-112页。
    1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69-11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考古发现和研究》第126-208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第278-3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近年发掘资料全部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2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第69-113页,《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国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145,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孔昭宸等:《建新遗址生物遗存鉴定和孢粉分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231-23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宋艳波、何德亮:《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动物骨骼鉴定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山(第三辑)》第224-226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2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范雪春:《六里井动物遗骸鉴定》,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65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4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1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兽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叶祥奎:《我国首次发现的地平龟甲壳》。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156-163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L]续集——大汉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材料来自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4苑胜龙、程兆奎、徐基:《山东肥城市北坦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考古》2006年第4期,第3-11页。
    5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泅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12期,第32页。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董大城遗址的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338-352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7党浩:《曲阜市坡里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第182-18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8吴文祺:《微山县尹洼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第155-156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冢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2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5王思礼:《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第17-29页。
    6燕生东等:《胶州市赵家庄大汶口文化至东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1-242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7兰玉富等:《胶南市河头新石器时代至宋元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8严文明:《章丘县乐盘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6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9严文明:《章丘县刑亭山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5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0严文明:《昌乐县邹家庄大汶口文化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137页,文物山版社,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昌乐县图书馆:《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95-402页。
    11刘凤君等:《邹平县厂宫村大汶口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7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2曹元启:《章丘县董东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刘延常:《五莲县丹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第154-155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刘延常等:《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和东周时期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第
    182-184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2李玉亭:《费县翟家村新石器时代及汉唐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7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3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县文化馆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第378-382页。
    4冯沂、杨殿旭:《山东临沂王家三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8年第8期,第682-687页。
    5材料来自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50-1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82-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2009、2011年度发掘资料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2烟台市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龙口市东羔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2-243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3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2期,第62-73页。
    1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3张敬国:《濉溪县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61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认为时代相当于大汉口文化早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3年第3期,第193-203页,绝对年代早到6900年前,可能相当于北辛文化时期。笔者综合发表信息,将该遗址时代归入大汶口文化早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062-1075页。
    5吴加安等:《宿县幺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1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6张敬国:《宿县芦城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188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7杨立新:《安徽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66-174页,齐鲁书社,1993年。
    8曹桂岑、马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第21-36页。
    9以上五处遗址全部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11期,第961-980页。
    10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周口市大汶口文化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第1-3页。
    11商水县文化馆:《河南商水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考古》1981年第1期,第87、88页。
    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藤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1-361页。353页随葬品登记表,有的墓葬随葬兽牙,具体种属不明,可能为猪。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7页。
    4李有恒、许春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猪骨的鉴定》,《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04-105页;《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第307-333页。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曲阜南兴埠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57-1068页。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14-161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7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13-1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8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1-98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9-47页。
    9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10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37-45页;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灌云县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第7期,第10-27页。
    11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12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67-206页;苏兆庆、常兴照、张安礼:《山东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地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9年,第94-113页。
    13山东省考古所、山东省博物馆、莒县文管所:《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第62-82页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88年第12期,第1057-1071页。
    15张子晓等:《费县城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第230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费县文物管理所:《费县左家王庄遗址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89-33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299页图一一,H45内埋藏完整动物骨架,可能为猪。
    17燕生东:《五莲县董家营新石器时代和战国、西汉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第230-231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18苍山县图书馆文物组:《山东苍山县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第12-14页。
    1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329-385页。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博物馆:《山东广饶县傅家遗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9期,第36-44页。
    3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1辑)》第29-60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李学训:《章丘县焦家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2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荏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465-505页。
    6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第151-206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1期,第11-15页。
    8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4页。
    9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2期,第7-22页。
    10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207-219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山小管村的发掘》,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220-243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2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鉴定》。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3安徽省博物馆:《安徽萧县花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第2期,第55-61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062-1075页。
    15贾叶等:《固镇县苇塘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第152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16贾庆元等:《固镇县垓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26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县垓下遗址2007-2008年度发掘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16辑,第150-155页: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垓下遗址发掘的新进展》,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7集)》第412-423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17曹桂岑:《郸城段寨遗址试掘》,《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第4-8页。
    1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第1-14页。
    1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213-228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考古发现和研究》第208-279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第589-6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近年发掘资料全部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的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1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229-28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料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梁思永:《墓葬与人类,兽类,鸟类之遗骨及介壳之遗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90-91页,中国科学公司,1934年。
    2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荏平县尚庄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第35-45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荏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500页。
    3宋艳波、燕生东、佟佩华、魏成敏:《桓台唐山、前埠出土的动物遗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第315-345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4成庆泰:《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鱼骨、鱼鳞鉴定报告》;齐钟彦:《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贝壳等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6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任日新:《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2魏成敏:《昌乐县袁家龙山文化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89-190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3何德亮:《高密市乔家屯龙山文化、战国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第228-22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4兰玉富等:《胶南市河头新石器时代至宋元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5兰玉富:《诸城市薛家庄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第233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6吴玉喜:《益都县郝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第11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7张学海:《益都县杨家营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第15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8任相宏:《沂源姑子坪龙山文化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4-205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9李学训:《昌乐县后于刘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7-208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潍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昌乐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昌乐县谢家埠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5期,第3-17页。
    11李振光等:《平阴县张沟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遗址和周代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5-246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曹元启:《章丘县董东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宁家埠分队:《章丘宁家埠遗址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第1-114页,齐鲁书社,1993年。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西河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
    15李学训:《章丘县焦家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2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6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大康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第23-26页。
    17严文明:《章丘县乐盘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6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8严文明:《章丘县刑亭山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5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9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燕生东等:《胶州市赵家庄大汶口文化至东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1-242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1严文明:《昌乐县邹家庄大汶口文化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6-137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昌乐县图书馆:《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95-402页。
    22刘凤君等:《邹平县厂宫村大汶口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7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23高明奎等:《青岛市南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4-24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4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2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3材料来自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4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第202-20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6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程子崖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7期,第28-47页。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董大城遗址的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338-352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8党浩:《曲阜市坡里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第182-18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9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第12期,第34-41页。
    10崔圣宽:《薛故城》,《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13-214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材料来自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材料来自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材料来自于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3李曰训:《苍山县大兴屯龙山文化及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90-191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4李曰训:《苍山县西道庄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91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5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第378-382页。
    6孙波等:《临沂化沂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40-141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7王奇志:《连云港市朝阳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第13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8刘延常:《五莲县丹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第154-155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刘延常等:《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和东周时期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第182-184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9党浩:《莒县大略疃龙山文化及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第18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0燕生东:《五莲县董家营新石器时代和战国、西汉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第230-231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11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第36-38页;周润垦:《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5年第3期,第15-19页。
    1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6期,第560-562页。
    13沂水县博物馆:《山东沂水县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3年第11期,第1041-1045页。
    14防城考古工作队:《山东费县防故城遗址的试掘》,《考古》2005年第10期,第25-36页。
    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第207-219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山小管村的发掘》,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第220-243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3高明奎等:《平度市逢家庄龙山文化与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3-204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4王富强:《龙口楼子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4-20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5韩榕:《栖霞北城子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7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6魏成敏等:《招远市老店龙山文化和商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5-246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7林光旭等:《莱州市路宿龙山文化至东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7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8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签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062-1075页。
    2吴加安等:《宿县幺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1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3张敬国:《宿县芦城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188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4杨立新:《安徽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66-174页,齐鲁书社,1993年。
    5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东省菏泽地区文展馆、山东省菏泽市文化馆:《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第38-42页。
    6以上遗址均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11期,第961-980页。
    7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329-385页。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第1-8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219-224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杜在忠:《边线王龙山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15日。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41-18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83-20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房家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四辑)》第30-65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山大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5期,第391-398页:山大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第496-504页:山大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第295-299页。
    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马安遗址的发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第372-464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德州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禹城县邢寨汪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年第11期,第966-972页。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第11-24页。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曲阜南兴埠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57-1068页。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14-161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第13-19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二疏城遗址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四辑)》第1-29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8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建新》报告附录中并未将动物遗存进行分期整理,可能鉴定报告中列出的猪、斑鹿、兔子、鲤鱼、三角帆蚌和丽蚌等也存在于本遗址龙山文化阶段。
    9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梁山青堌堆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期,第28-30页。
    10济宁市博物馆《山东兖州市龙湾店遗址的试掘》,《考古》2005年第8期,第91-95页。
    11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邹县南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2期,第61-68页。
    12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第13-22页;冯沂:《山东临沂市大范庄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第3-15页、36页。
    13山大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等:《山东莒南化家村遗址试掘》,《考古》1989年第5期,第407-413页。
    14临沂地区文管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51-64页。
    15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第111-116页。
    16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第151-206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1期,第11-15页。
    1烟台市文管会等《山东海阳司马台遗址清理简报》,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250-25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71页。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第509-518页。
    4王富强:《烟台市庙后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第267-268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5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辛冢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5期,第385-390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062-1075页。
    7贾叶等:固镇县苇塘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第152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8贾庆元等:《固镇县垓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26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县垓下遗址2007-2008年度发掘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16辑,第150-155页: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垓下遗址发掘的新进展》,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第412-423页,科学出版社。
    9李景聃:《豫东商邱永成调查及造律台黑堌堆曹桥三处小发掘》,《中国考古学报》第2册,1947年版,第88-120页。据文中图片辨认其中一鹿角为麋鹿角。
    10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第35-4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第79-119页。
    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第1-14页。
    12部分鉴定报告中认为牛和羊属于家畜,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详见下一章有关家养动物的讨论与分析。
    1承蒙王青教授告知,在威海地区渔民认为海产贝壳有着特殊的魔力,内陆遗址中此类贝壳的发现也可能与这种特殊的信仰有关。
    1《新华字典》第25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98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
    3埃里奇.伊萨克,《驯化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第1-22页。
    1埃里奇.伊萨克在他的《驯化地理学》中探讨了动植物为什么会被驯化的问题。他认为有些动物的驯化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是说有些动物可能本身比较倾向于被驯养),有的可能是跟人类的心理活动有关(人类的一种疼爱自己幼儿的本能被诱发)。还有一种可能是跟人类的宗教观念有关(在驯化之初是为了用作牺牲的)。
    2祁国琴《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3期,第78-84页。
    3 Simon J. M. Davis,1987. The Archaeology of Animal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P133-154.
    4 Colin Renfrew and Paul Bahn,1996, Archaeology: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P276-279.
    3袁靖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01年第5期,第53-60页。
    1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01年第5期,第53-60页:袁靖:《考古遗址出土家猪的判断标准》,《中国文物报》2003年8月1日第7版:胡耀武、王昌燧:《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2日第7版;袁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进展》,《考古》2004年第7期,第56-61页;凯斯·道伯涅,袁靖等:《家猪起源研究的新视角》,《考古》2006年第11期,第74-80页。
    2罗运兵:《中国古代家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2期,第1-23页;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
    2祁国琴:《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分析》,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504—5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3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39—347页。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22页。
    5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2003年发掘报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第365-456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39—347页。
    2胡耀武,栾丰实,王守功,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初步尝试》,《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第6期,第693-700页。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第520-544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考古》2008年第11期,第90-96页。
    4袁靖:《中国古代的家猪起源》,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第一辑)》第43-49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第63-6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2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4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5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2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山东王因》附录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宋艳波、何德亮:《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动物骨骼鉴定报告》,《海岱考古(第三辑)》第224-226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2祁国琴:《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分析》,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504—5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3材料来自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4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内部资料,目前尚未发表。
    5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71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宋艳波、田明利:《江苏宜兴西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遗存分析》,《四川文物》,待刊。
    1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材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泅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4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
    中心编《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5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山版社,2007年。
    1付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0-86页。
    2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3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2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1-98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9-47页
    4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5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6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材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付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2页。
    2材料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周本雄:《山东充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68-69、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4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5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6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发掘报告》第109-138、222-230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8-33、134,、136-155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
    3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4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5材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吕鹏:《试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第1辑)》第152-167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3付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2页。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2刘莉、杨东亚、陈星灿:《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第141-178页。
    3付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2页。
    1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周本雄先生关于磁山遗址家鸡的讨论。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39-347页。
    2袁靖、安家瑗《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9-256页。
    3磁山遗址的鸡被鉴定为家鸡,这一观点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被大家广泛引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近年的研究结果,最早的明确的家鸡可能出自周代。
    4付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3页。
    1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2梁思永:《墓葬与人类,兽类,鸟类之遗骨及介壳之遗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90-91页,中国科学公司,1934年。
    1材料来自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关于本文中各种哺乳动物肉量的计算参照Elizabeth J. Reitz and Elizabeth S. Wing:Zoo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223. White,T.E.的计算方法。体重数据参考以下文献:寿振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科学出版社,1962年:《中国猪种》编写组:《中国猪种(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高耀亭等:《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1987年;夏武平等编著:《中国动物图谱(兽类)》,科学出版社,1988年;盛和林:《中国鹿类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邱怀:《中国黄牛》,农业出版社,1992年;刘明玉,解玉浩,季达明:《中国脊椎动物大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幼年个体按照成年个体一半的标准进行统计。
    2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4又名机场油库遗址,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50-1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82-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200-2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发掘报告》第63-6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1周本雄:《山东充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2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范雪春:《六里井动物遗骸鉴定》,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65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原文并未给出具体的数据,此处数据来自于笔者根据原文给出的文字描述做出的推断,可能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出入。
    3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2009、2011年度发掘资料,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
    2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50-1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82-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4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1-98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9-47页
    1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笔者将两次发表的动物遗存报告按照文中给出的种属与数据相加得出了下文分析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另外,笔者对该遗址的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进行了简单的区分,将文中的牛、水牛、黄牛、圣水牛等均归为家养动物。
    1本时期,部分遗址(如尉迟寺遗址)牛鉴定为家养动物,部分遗址(如北阡遗址)鉴定为野生动物,因此在表中单列牛这一行,以表现其特殊性。
    1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22002年发掘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由于发现的狗的材料,均未见任何人工痕迹,笔者倾向于认为该遗址的狗并非是作为肉食存在的,因此在下文的肉食量统计中并未包含在内。
    4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5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4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从目前的发现来看,笔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家养的黄牛,因此在此处分析中,牛是作为家养动物进行统计的。
    1各种动物所代表的生态环境主要参考以下文献: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王恩义编著,马书明绘图:《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科学出版1979年;高耀亭等:《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1987年;李明德:《鱼类学(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1卷—总论 龟鳖目 鳄形目》,科学出版社,1998年;徐凤山、张素萍编著,王少青摄影:《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3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该遗址的材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5又名机场油库遗址,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所获,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7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该遗址的材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3又名机场油库遗址,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所获,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4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5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该遗址的材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7又名机场油库遗址,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所获,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8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9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10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该遗址的材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又名机场油库遗址,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所获,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1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5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6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2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28-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4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5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3-94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7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8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3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4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5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3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6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第63-6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8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9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0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11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12东贾柏报告487页提及西桑园遗址有鳄鱼存在。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1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7-427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2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第63-64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5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圭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6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7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8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9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齐钟秀:《烟台自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鉴定》。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0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邱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11-1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28-45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3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6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7范雪春:《六里井动物遗骸鉴定》,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65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8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
    9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3齐钟彦:《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贝壳等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90-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6成庆泰:《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鱼骨、鱼鳞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8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7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
    3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上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4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5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7-427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6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兽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叶祥奎:《我国首次发现的地平龟甲壳》。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156-163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
    7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8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9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十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1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髂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兽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156-158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
    3宋艳波:《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5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6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176-17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7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1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2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范雪春:《六里井动物遗骸鉴定》,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65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5材料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宋艳波、何德亮:《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动物骨骼鉴定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224-226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7袁靖、陈亮:《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8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1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孔昭宸等:《山东兖州王因遗址77T4016探方孢粉分析报告》,《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52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孔昭宸等:《建新遗址生物遗存鉴定和孢粉分析》,《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31-234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孔昭宸等《六里井遗址生物遗存鉴定和孢粉分析》,国家文物局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217-220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齐乌云:《从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孢粉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85-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工作队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1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泅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2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等:《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5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工作队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成庆泰:《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鱼骨、鱼鳞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8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7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8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9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1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工作队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2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泅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3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等:《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5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6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7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8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9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测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9集)》,待刊。
    1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2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4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44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罗运兵等:《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5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9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6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1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7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泅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泅水尹家城》第350-35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周昆叔等:《西吴寺遗址孢粉分析报告》,国家文物局领队培训班《充州西吴寺》第250-251页,科学出版社,1990年: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省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9年第7期,第59-62页;齐乌云:《从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孢粉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85-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2王青:《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探讨》,《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第235-240页:徐其忠:《从古文化遗址分布看距今七千年—三千年间鲁北地区地理地形的变迁》,《考古》1992年第11期,第1023-1032页:胡秉华:《山东史前文化遗迹与海岸、湖泊变迁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第35-49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王青、李慧竹《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第67-78页;王青:《大汶口文化环境考古初论》,《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2期,第65-74页;何德亮:《山东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考古学观察》,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第95-10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高广仁、胡秉华:《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第4-12页: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第1-10页;王守功、李芳:《后李文化时期环境与社会生活初探》,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36-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袁靖等:《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人地关系研究》,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46-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何德亮:《山东新打器时代的自然环境》,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53-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青:《鲁北地区的先秦遗址分布与中全新世海岸变迁》,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64-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燕生东:《全新世大暖期华北平原环境、文化与海岱文化区》,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73-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齐乌云:《从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孢粉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85-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高华中:《山东沂沐河流域新石器遗址的空间分布》,莫多闻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四辑)》第92-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靳桂云:《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业与环境关系研究》,莫多闻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四辑)》第117-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这里应该为3座,但是因为东贾柏遗址中M18的信息在发掘简报中并未提及,墓主性别年龄均未知,所以此处及下文的统计中并未包含在内。
    2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内部资料,入骨鉴定工作尚未完成,故在此并未涉及墓主性别和年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152-209,337-387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6-87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15-19页及文后附表。
    3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20-25、51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第33-36、50-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第10-26、47-103、202-210、213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发掘报告》第109-138,222-230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8-33、134、136-155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
    6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第98-111,167-179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汉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发掘报告》第109-138、222-230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8-33、134、136-155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
    2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第10-26、47-103、202-210、213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3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20-25、51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第33-36、50-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第98-111、167-179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墓主性别及墓葬资料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内部资料,如有出入以出版报告为准。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43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63、68-69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60-65、102-10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第315-317、332、336-337页。
    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3页。
    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1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7杨子范:《山东宁阳县堡头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10期,第61-63页。
    1山东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广饶县博物馆:《广饶县五村遗址发掘报告》,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8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第3期,第335-342、382页。
    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胶县三里河》第33-37页、119-132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52-58、98-99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470-472、503-504页。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莒县博物馆:《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69-177、203-205页;苏兆庆、常兴照、张安礼:《山东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地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9年辑刊,第95页。
    2苍山县图书馆文物组:《山东苍山县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第12页。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88年第12期,第1059-1060页。
    4山东省考古所、山东省博物馆、莒县文管所:《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第64-77页。
    5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90页。
    6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2期,第10-12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科学出版社,2007年。
    8报告总结中提及这样的墓葬有3座,可能墓葬登记表中的部分兽骨属于猪骨,但并未标明,笔者的统计以墓葬登记表为准。
    1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2003年发掘报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第365-45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2材料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52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52页“后李遗址H2048开口于9层下,椭圆形直壁平底坑,长径1.6、短径0.85米,深0.8米。填土为黄褐色土夹灰土粒。坑内埋有3件陶釜及2个石块,在H2048:1釜内有少量木炭、烧骨及骨器,H2048:5釜内有少量骨块。”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62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2-483、486-487页。
    1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2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第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第182-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73、7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11-12页。
    5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文物》1981年第2期,第79-85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第42-43、108、111-112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99-10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38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0-21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曲阜南兴埠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57-1068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第308-309页。报告正文308页描述H14有完整的猪骨架,后文(309)页描述则为H15,且所附插图也为H15,故本文引用时以H15为准。
    3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第17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1。
    4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第10-26、47-103、202-210、213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1-1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区文化局文物研究室:《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第17页。
    3山东省博物馆、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文化馆:《山东茌平县尚庄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第36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478、480页。
    4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第3期,第348页。
    1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8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材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由笔者鉴定分析,目前尚未发表。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第36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2-3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5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0-2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6周润垦:《2003-2004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5年第3期,17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第12期,1071页。
    1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第291-30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第22-29页: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龟甲器和獐牙勾形器》,《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181-200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文物》1981年第2期,第79-85页;靳桂云:《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第50-61页;王吉怀:《试析史前遗存中的家畜埋葬》,《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第24-31页;户晓辉:《猪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第13-17页:冈村秀典:《中国古代王权と祭祀》,学生社(株式会社),2005年:罗运兵:《汉水中游地区史前猪骨随葬现象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第67-75页。
    1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202页:中国古远的时代,牺牲以动物为主,而且是活体或血腥胴体……《礼记.郊特牲》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就是说,祭祀时用血腥的胴体,是为了表示隆重。
    2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文物》1981年第2期,第83页:海南的黎族,在人死了以后,亲人便要带上猪、羊和酒前往吊祭,丧家当日即杀牲送鬼。入殓后,把已宰杀的猪、牛下颌骨连同其它随葬品放在木棺上,或用木棒把下颌骨挑立在坟冢上;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202页:中国古远的时代,牺牲以动物为主,而且是活体或血腥胴体,像《仪礼.特牲.馈食礼》郑注:祭礼自熟始曰馈食,馈食者食道也。这就是说,在祭祀时把牺牲煮熟了,才开始叫做馈食,是供大家食用的。
    3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第291-30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王吉怀:《试析史前遗存中的家畜埋葬》,《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第28页:我国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种敬狗的习俗……狗死了之后,还要进行慎重的埋葬。
    2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第22-29页;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龟甲器和獐牙勾形器》,《海岱地区考古研究》第181-200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梁思永:《墓葬与人类,兽类,鸟类之遗骨及介壳之遗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七章,第90-91页,中国科学公司,1934年。
    2、李有恒、许春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猪骨的鉴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附录,《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04-105页。
    3、李有恒:《大汶口墓群的兽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附录一;叶祥奎:《我国首次发现的地平龟甲壳》,《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附录二。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第156-16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4、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附录,《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5、成庆泰:《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鱼骨、鱼鳞鉴定报告》,《胶县三里河》附录二;齐钟彦:《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贝壳等鉴定报告》,《胶县三里河》附录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86-19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6、孔庆生《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饶五村遗址发掘报告》附录,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2-123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卢浩泉、周才武:《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鉴定报告》,《泗水尹家城》附录一。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第350-35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350-352页。
    8、卢浩泉:《西吴寺遗址兽骨鉴定报告》,《兖州西吴寺》附录二。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第248-24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李民昌:《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Z1期,第183-189页。
    1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子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第253-262页。
    11、石荣琳:《建新遗址的动物遗骸》,《枣庄建新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编《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2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孔庆生:《小荆山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附录,《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第23-24页。
    13、范雪春:《六里井动物遗骸鉴定》,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第6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65页。
    14、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一;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软体动物的鉴定》,《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二;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鉴定》,《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三。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第91-9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5、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03-10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王因报告》附录二;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遗骸》,《王因报告》附录三;叶祥奎:《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中的龟类甲壳分析报告》,《王因报告》附录四;郭书元、李云通、邵望平:《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软体动物群》,《王因报告》附录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14-45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袁靖等:《尉迟寺遗址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附录二,第424-44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张颖:《山东桐林遗址动物骨骼分析》,北京大学学士论文,2006年。
    19、钟蓓:《滕州西公桥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滕州西公桥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附录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38-240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0、罗运兵、吕鹏、杨梦菲、袁靖:《动物骨骼鉴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06-3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2、宋艳波:《济南长清月庄2003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19-53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3、宋艳波、燕生东、佟佩华、魏成敏:《桓台唐山、前埠出土的动物遗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315-34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4、钟蓓:《济宁玉皇顶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山东济宁玉皇顶遗址发掘报告》附录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98-9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5、宋艳波、何德亮:《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动物骨骼鉴定报告》,《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附录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224-22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宋艳波:《山东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研究》,《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4-18页。
    1、李景聃:《豫东商邱永成调查及造律台黑堌堆曹桥三处小发掘》,《中国考古学报》第2册,1947年版,第88-120页。
    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日照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第20-41页。
    3、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4、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第7-18页。
    5、王思礼:《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第17-29页。
    6、杨子范:《山东宁阳县堡头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10期,第61-63页。
    7、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勘察纪要》,《考古》,1960年第9期,第10-14页。
    8、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新海连市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勘察记》,《考古》1961年第6期,第321-323页。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梁山青堌堆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期,第28-30页。
    10、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1-98页。
    11、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第111-116页。
    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第509-518页。
    13、南京博物院:《江苏邳海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4年第1期,第19-25页。
    14、南京博物院:《江苏射阳湖周围考古调查》,《考古》,1964年第1期,第26-29页。
    15、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56页。
    16、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第9-47页。
    1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7期,第347-350页。
    18、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藤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7期,第351-361页。
    1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57-106页。
    2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萧县花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第2期,第55-61页。
    2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2期,第25-30页。
    2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1期,第11-15页。
    23、山东省文化馆任日新:《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24、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25、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第13-22页。
    26、东海峪发掘小组:《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第378-382页。
    27、昌潍地区艺术馆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4期,第262-267页。
    28、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第35-40页。
    29、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茌平县尚庄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第35-45页。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1978年第5期,第385-396页。
    31、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329-385页。
    3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1980年第1期,第11-17页。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32-43页。
    34、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辛冢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5期,第385-390页。
    35、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白石村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1年第2期,第185-186页。
    3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83页。
    37、商水县文化馆:《河南商水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考古》,1981年第1 期,第87、88页。
    38、蒋宝庚:《济南西郊发现古文化遗址》,《考古》,1981年第1期,第89页。
    39、郸城县文化馆:《河南郸城段寨出土大汶口文化遗物》,《考古》,1981年第2期,第187-188页。
    40、曹桂岑:《郸城段寨遗址试掘》,《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第4-8页。
    4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第114-130页。
    42、曹桂岑、马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第21-36页。
    43、德州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禹城县邢寨汪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年第11期,第966-972页。
    4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第91-99页。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59-192页。
    4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曲阜南兴埠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57-1068页。
    47、吴玉喜:《益都县郝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第11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潍坊地区艺术馆:《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13-351页。
    4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465-505页。
    50、临沂地区文管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51-64页。
    5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饶县博物馆:《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9期,第769-781页。
    52、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57-1067页。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68-1083页。
    54、张学海:《益都县杨家营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第15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55、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56、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周口市大汶口文化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第1-3页。
    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第307-333页。
    58、文化部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第45-55页。
    59、日照市图书馆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第8期,第680-702页。
    60、吴文祺:《微山县尹洼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第155-15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邱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79-121页。
    62、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湖台遗址及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6-21页。
    63、严文明:《章丘县刑亭山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年》第13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4、严文明:《章丘县乐盘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年》第13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5、严文明:《昌乐县邹家庄大汶口文化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6-13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6、刘凤君等:《邹平县厂宫村大汶口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3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7、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2期,第62-73页。
    68、山东省考古所、山东省博物馆、莒县文管所:《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第62-82页。
    69、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昌乐县图书馆:《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95-402页。
    70、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4页。
    71、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第38-42页。
    72、苍山县图书馆文物组:《山东苍山县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第12-14页。
    73、谷建祥、尹增淮:《江苏沭阳万北遗址试掘的初步收获》,《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49-50页。
    74、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37-45页。
    75、冯沂、杨殿旭:《山东临沂王家三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8年第8期,第682-687页。
    7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88年第12期,第1057-1071页。
    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胶县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7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第1-14页。
    7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5期,第391-398页。
    8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莒县化家村遗址试掘》,《考古》,1989年第5期,第407-413页。
    81、任相宏:《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6期,第560-562页。
    82、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地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9年辑刊,第94-113页。
    8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6期,第489-496页。
    8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邹平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6期,第505-523页。
    85、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29-60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41-182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219-224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8、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83-201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9、烟台市文管会:《山东海阳司马台遗址清理简报》,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250-253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0、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124-140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饶县五村遗址发掘报告》,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第61-123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2、胡秉华:《兖州县西桑园北辛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69-17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第587-594页。
    9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5、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6、张敬国:《濉溪县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6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7、韩榕:《栖霞北城子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7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67-206页。
    99、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程子崖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7期,第28-47页。
    100、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灌云县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第7期,第10-27页。
    101、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遗存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124-133页。
    10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邹平苑城西南庄遗址勘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第1-12页。
    10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第496-504页。
    104、李玉亭:《章丘县王官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5、李学训:《章丘县焦家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0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6、曹元启:《章丘县董东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0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7、任相宏:《沂源姑子坪龙山文化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4-20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8、李学训:《昌乐县后于刘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7-20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9、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第875-893页。
    110、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第989-996页。
    111、张敬国:《宿县芦城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18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1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龙山三村窑厂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第1-10页。
    11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3年第3期,第193-203页。
    11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第295-299页。
    1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116、杨立新:《安徽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66-17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11期,第961-980页。
    118、沂水县博物馆:《山东沂水县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3年第11期,第1041-1045页。
    119、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宁家埠分队:《章丘宁家埠遗址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11月第1版,1-114页。
    12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建新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期,第13-22页。
    121、济青公路文物工作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2期,第97-112页。
    122、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县小荆山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6期,第490-494页。
    123、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第12期,第34-41页。
    124、吴加安等:《宿县幺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25、李玉亭:《费县翟家村新石器时代及汉唐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2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考古队、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第193-208页。
    127、贾叶等:《固镇县苇塘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第15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12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2期,第1-23页。
    129、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济宁市张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4期,第1-28页。
    13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枣庄建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1、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第1-15页。
    13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区文化局文物研究室:《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第11-24页。
    13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4、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焦家遗址调查》,《考古》1998年第6期,第20-38页。
    135、王奇志:《连云港市朝阳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第13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36、燕生东、曹大志、蓝秋霞:《长清张官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青年考古学家》第十二期,1999年印刷,第27-29页。
    137、刘延常:《五莲县丹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第154-15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138、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滕州市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0期,第29-45页。
    14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西河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0期,第15-28页。
    14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第151-20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42、北大考古实习队等《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第207-21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14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寒亭区文管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第1-10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4、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第28-9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6、孙波等:《临沂化沂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40-14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8、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会、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第36-38页。
    149、魏成敏:《昌乐县袁家龙山文化墓地》,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89-19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0、李曰训:《苍山县大兴屯龙山文化及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90-19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1、李曰训:《苍山县西道庄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第19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博物馆:《山东广饶县傅家遗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9期,第36-44页。
    153、党浩:《曲阜市坡里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年》第182-18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4、党浩:《莒县大略疃龙山文化及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第18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5、魏成敏:《淄博市彭家后李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第180-18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6、刘延常等:《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和东周时期墓葬》,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第182-18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1页。
    158、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59、张子晓等:《费县城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年》第23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0、燕生东:《五莲县董家营新石器时代和战国、西汉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年》第230-23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1、兰玉富:《诸城市薛家庄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第23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7-18页。
    163、兰玉富等:《胶南市河头新石器时代至宋元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4、高明奎等:《平度市逢家庄龙山文化与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3-20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5、王富强:《龙口楼子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04-20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6、崔圣宽:《薛故城》,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13-21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7、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大康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第23-26页。
    168、潍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昌乐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昌乐县谢家埠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5期,第3-17页。
    169、济宁市博物馆《山东兖州市龙湾店遗址的试掘》,《考古》2005年第8期,第91-95页。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蒙城县文化局:《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10期,第3-24页。
    171、防城考古工作队:《山东费县防故城遗址的试掘》,《考古》,2005年第10期,第25-36页。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第13-1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173、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2003年发掘报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第365-45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4、苑胜龙、程兆奎、徐基:《山东肥城市北坦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考古》2006年第4期,第3-11页。
    175、周润垦、李洪波、张浩林、高海燕:《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6年第3期,第15-19页。
    176、何德亮:《高密市乔家屯龙山文化、战国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第228-22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7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滕州西公桥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1-288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78、燕生东等:《胶州市赵家庄大汶口文化至东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1-24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79、高明奎等:《青岛市南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4-24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80、李振光等:《平阴县张沟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遗址和周代墓地》,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第245-24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182、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2期,第7-22页。
    183、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邳州梁王城遗址2006-2007年考古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8年第2期,第24-28页。
    184、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马安遗址的发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第372-46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5、贾庆元等:《固镇县垓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2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86、烟台市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龙口市东羔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2-24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42-243页。
    187、魏成敏等:《招远市老店龙山文化和商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5-24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88、林光旭等:《莱州市路宿龙山文化至东周时期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4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8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县垓下遗址2007-2008年度发掘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16辑,第150-155页。
    19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固镇垓下遗址发掘的新进展》,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第412-42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19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宁市文物局文研室任城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济宁玉皇顶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11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19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建新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162-22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19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房家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第30-6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二疏城遗址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四辑)》第1-2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安家瑗等:《动物考古学在美国》,《文物天地》,1993年第3期,第44-45页。
    2、安格拉·冯登德里施(Angela Von den Driesh)著,马萧林、侯彦峰译《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3、Akira Matsui, 《Fundamentals of Zooarchaeology in Japan and East Asia》,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
    4、陈淳编:《考古学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陈文华:《农业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6、陈星灿:《史前人饲养猪的方式》,《中国文物报》2000年4月26日第7版。
    7、陈星灿:《考古随笔》,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9、Colin Renfrew and Paul Bahn,1996, Archaeology: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276-279.
    10、伊丽莎白.施密德著,李天元译:《动物骨骼图谱》,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埃里奇.伊萨克,《驯化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
    12, Elizabeth J. Reitz and Elizabeth S. Wing, Zooarchaeology,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3、方辉:《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付罗文等:《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动物遗存的研究》,《考古》2006年第1期,第79-88页。
    15、付罗文等:《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第80-86页。
    16、高华中:《山东沂沭河流域新石器遗址的空间分布》,莫多闻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四辑)》第92-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第291-30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高广仁、胡秉华:《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第4-12页。
    19、高耀亭等:《中国动物志·兽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
    20、冈村秀典:《中国古代王权と祭祀》,学生社(株式会社),2005年。
    2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
    22、何德亮:《山东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考古学观察》,周昆书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第95-10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23、何德亮:《山东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周昆书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53-6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9-140页。
    25、黄蕴平:《动物骨骼概述》,《敖汉赵宝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6、黄蕴平:《天马-曲村遗址兽骨的鉴定和研究》,《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27、黄蕴平:《动物骨骼数量分析和家畜驯化发展初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动物考古(第一辑)》第1-3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28、胡秉华:《山东史前文化遗迹与海岸、湖泊变迁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第35-4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29、户晓辉:《猪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第13-17页。
    30、胡耀武、王昌燧:《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2日第7版。
    31、胡耀武,栾丰实,王守功,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初步尝试》,《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第6期,第693-700页。
    32、霍东峰:《史前猪的圈养方式刍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3辑)》第351-35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靳桂云:《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50-61页。
    34、靳桂云、王春燕:《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5-61页。
    35、靳桂云:《山东地区先秦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及相关问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3集)》2第59-28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6、靳桂云:《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业与环境关系研究》,莫多闻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四辑》第117-12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靳桂云、何德亮、高明奎、兰玉富:《滕州西公桥遗址植硅体研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第241-24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38、靳桂云:《山东先秦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与研究(1997~2003)》,栾丰实等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第20-4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39、靳桂云、王传明、赵敏、方辉:《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种属研究》,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第289-30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0、靳桂云、赵敏、孙淮生、孙建波:《山东茌平龙山文化遗址之物考古调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第317-3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1、靳桂云、王传明、赵敏、王富强、赵娟:《山东烟台庙后遗址植物考古研究》,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第321-33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2、靳桂云、赵敏、王传明、党浩:《山东济宁玉皇顶遗址植硅体分析及仰韶时代早期粟作农业研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00-113页,2010年。
    43、靳桂云、王传明:《海岱地区3000BC~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来自考古遗址的植硅体证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第322-33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44、靳桂云、王传明、张克思、王泽冰:《淄博市房家龙山文化遗址植物考古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四辑)》第66-7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45、靳桂云、王育茜:《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碳化植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第19-23页。
    46、凯斯.道格涅等:《家猪起源研究的新视角》,《考古》,2006年第11期,第74-80页。
    47、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8、孔昭宸等:《建新遗址生物遗存鉴定和孢粉分析》,《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31-23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49、孔昭宸等《六里井遗址生物遗存鉴定和孢粉分析》,《兖州六里井》第217-2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50、孔昭宸等:《滕州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第59-62页。
    51、孔昭宸等:《山东兖州王因遗址77T4016探方孢粉分析报告》,《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45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52、李明德:《鱼类学(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53、李有恒等:《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古脊椎动物学报》1959年第4期,第173-185页。
    54、李有恒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78年第4期,第244-254页。
    55、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56、刘明玉,解玉浩,季达明:《中国脊椎动物大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57、刘莉等:《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第3-40页。
    刘莉著,陈星灿、乔玉、马萧林、李新伟、谢礼晔、郑红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58、刘月英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59、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60、栾丰实:《东夷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62、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63、罗运兵:《中国古代家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4、罗运兵:《汉水中游地区史前猪骨随葬现象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第67-75页。
    65、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考古》,2008年第11期,第90-96页。
    66、罗运兵:《关中地区史前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第91-96页。
    67、吕鹏:《试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动物考古(第一辑)》第152-16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68、马萧林:《灵宝西坡遗址家猪的年龄结构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第55-74页。
    69、马萧林:《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动物群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7年第4期,第50-63页。
    70、马萧林:《灵宝西坡遗址的肉食消费模式》,《华夏考古》2008年第4期,第75-89、108页。
    71、马萧林:《关于中国骨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第140-144页。
    72、祁国琴:《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3期,第78-84页。
    73、祁国琴:《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分析》,《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04-538页。
    74、祁国琴、袁靖:《欧美动物考古学简史》,《华夏考古》1997年第3期,第91-99页。
    75、齐乌云:《从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孢粉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周昆叔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85-9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6、邱怀:《中国黄牛》,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77、任式楠、吴耀利主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79、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80、(美)沙雷尔(Sharer, R.J.)著,(美)阿什莫尔(Ashmore, W.)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1、盛和林等:《中国鹿类动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2、寿振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83、Simon J. M. Davis, The Archaeology of Animal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1987.
    84、汤卓炜:《环境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85、汤卓炜等;《中外动物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动物考古(第1辑)》第57-6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86、Terry O'Connor, The archaeology of animal bones, 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2000.
    87、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第1-10页。
    88、王吉怀:《试析史前遗存中的家畜埋葬》,《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第24-31页。
    89、王青:《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探讨》,《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第235-240页。
    90、王青、李慧竹《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第67-78页。
    91、王青:《大汶口文化环境考古初论》,《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2期,第65-74页。
    92、王青:《鲁北地区的先秦遗址分布与中全新世海岸变迁》,《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72页。(寿光北部沿海遗址环境考古调查报告好像也有贝壳统计)
    93、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文物》1981年第2期,第79-85页。
    94、王守功、李芳:《后李文化时期环境与社会生活初探》,《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45页。
    95、王炜林:《猫、鼠与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泉户村遗址出土的猫骨谈起》,《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第22-25页。
    96、王永波:《獐牙器——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第22-29页。
    97、魏丰等:《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
    98、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9、夏武平等编著:《中国动物图谱(兽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0、徐凤山等:《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1、徐其忠:《从古文化遗址分布看距今七千年—三千年间鲁北地区地理地形的变迁》,《考古》,1992年第11期,第1023-1032页。
    10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104、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5、严文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6、燕生东:《全新世大暖期华北平原环境、文化与海岱文化区》,周昆叔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73-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7、袁靖:《关于确定遗址中出土的日本野猪年龄的探讨》,《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98-202页。
    108、袁靖:《根据动物牙齿状况判断哺乳动物的年龄结构》,《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第104-106页。
    109、袁靖等、焦南峰译:《日本动物考古学的现状与课题》,《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第104-110页。
    110、袁靖:《论弥生时代的家猪》,《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第282-289页。
    111、袁靖、秦小丽译:《动物考古学研究的进展一以西欧、北美为中心》,《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第92-112页。
    112、袁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1994年第10期,第57-66页。
    113、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第59-68页。
    114、袁靖:《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第84-88页。
    115、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第1999年第1期,1-22页。
    116、袁靖:《考古遗址出土家猪的判断标准》,《中国文物报》2003年8月1日第7版。
    117、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01年第5期,第53-60页。
    118、袁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进展》,《考古》2004年第7期,第56-61页。
    119、袁靖:《中国古代的家猪起源》,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第一辑)》第43-49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20、袁靖等:《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人地关系研究》,周昆叔等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第46-5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1、袁靖:《新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8-174页。
    12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123、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24、张光直著,曹兵武译,陈星灿校:《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126、张素萍:《中国海洋贝类图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
    127、张颖:《中国动物考古学发展简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第550-55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8、赵丛苍主编:《科技考古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30、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编写组:《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增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13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132、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1卷—总论龟鳖目鳄形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9-256页。
    134、《中国猪种》编写组:《中国猪种(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135、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骼》,《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39—347页。
    136、周本雄:《考古动物学》,《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252页,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37、周昆叔等《西吴寺遗址孢粉分析报告》,《兖州西吴寺》第250-25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