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
     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
     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
     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
     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
     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
     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
     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
     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
     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
     本文的创新点在: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
     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
     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Zibo, an ancient and magical city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ocesn, had nurtured brilliant Qi culture. Qi culture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excellent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and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pragmatic, open, changing, pluralistic have broken out the vitality and radiation force. Well the unique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with complex category, and exquisite crafts was one kind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Qi.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al policy of "Equal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still has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attern of21st century.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has been continued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new context. Basic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way to get the industrial advantages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Zibo,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odern cities, and to enhance the second-(or three)-line city's "soft power".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of topics, research and writing papers is content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cluding:field survey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folk artists or craftspeople and records), inquiry through letters (issue advisory letter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or civil society associations), search method (library, folk arts and crafts museum, museums, archives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so on. In addition, pace-time integration method in historical studies also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folk art and cultural in Zibo in time and space context, to set out the facts, reveal meaning, explain why and forecasting tre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inition of law, citing law, comparative law and analogy were used to give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ccurate argument.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various elements:the issu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ies in Zibo was put forward in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were defined, and the study status quo of the academic were briefly overviewed.
     Chapter one:the study of catego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In the turn of the importance of decreasing, the catego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objectively historical analysed. The clearance of the time, pla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al events of the origin, peak, decline and disappear in every catego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could prove that Zibo was really a area with developed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in history. The categories specifically include:ceramic and silk(which were Chinese most typically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rafts) and glass, carved porcelain, inner paintings, Zichuan inkstone, brass instruments and Cuju making, etc.
     Chapter tow:the analysis of reasons of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in Zibo. The reasons of the origin, peak, decline and disappear in every catego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including naturally geographical and socially historal factors,such as:geographical location, geological landforms, weather and natural resources,espacially coal, iron, copper mine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ike silkworm, which wer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geographic decisive. However, the socially historal factors were even more profound,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ckluding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national system, class relations. Meanwell, such social environment as popular fashion, customs and habits, people's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value would play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Chaper three:the analisi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Firstly, the spiritual kernel, namely Idea of creation was researched, which Contains local people's wisdom and ideal, for example, Practical appeal to "Preparation by using",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ornamental and the combined plain properties", the skills of "Holt-Oram legend". Folk artists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and spirit pursuit using such material, formula, color,line and form as folk arts and crafts language. Second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could putline Zibo's typical character, depict Zibo folk artists'production and living social condition, care Zibo craftsmen's work hard and perseveringly spirit and belief. Thirdly, induction of "Life-cycle theory"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in Zibo, including:Slow accumulation period—Rational choice of maturity—Helpless dormant recession—Magnificent renaissance—Infinite regeneration", industralizaton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 Zibo has been prepared based which in mind.
     Chapter four:the contemporary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 Zibo. Firstly, all kind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mintioned above were classfied again, and to make clear the target of every kind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e resources; then,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lective Concep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was selecteed. According to the sel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market object were classified:Cultures Specimens, Cultural Products, Cultural Good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industry planning macroscopical thought the rol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market were oriented:government, investors, laborer and consum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deas for market development, such as tourism,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art industry, network market, wholesale market, international trade.
     Conclusion part:the summary of full content and further thoughts on the topic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 The cultur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has long histor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function, whose development motivations were confirmed;
     b) The cultur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Zibo has profound and unique connotation;
     c)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develop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Zibo.
     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Zibo should take the selective strategyand depend on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light manufacturing, tourism and commercial circulation, etc. and support and collaboration from other industries or sectors.
     The innovation points:
     1.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ulture,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 little tradition" or "mass culture" but didin't shy away from the "big tradition" or "elite culture". That is to say, the essential reason behind the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phenomenons should be found in the The orthodox history research.
     2. Innovation of the city image evaluation in Zibo. Historically Zibo was located on the ancient "Qi","The first of the five overlords", one of the "seven heros of the Warring States", which was the symbolic image when heyday. The "Qi" has becone into a modern inland city with gradual reduce of its dependency, which had been a great impressive country with fishing and salt industry advantage. At present, Zibo has set up the "industrial city image" depending on ceramic industry, silk industry, coal industry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owever, in addition to industrial image, Zibo also is a city with the image of "both economy and culture".
     3. Strategic inno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alization. New categorise have been inven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ty outside ceramic and silk arts and crafts. Authough machine production mode has successed in ceramic and silk industry, other kind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would not be successful. Therefore,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Selective strategy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alization in Zibo". In short, it is necessary based on "Selective strategy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alization" to develop and use the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resources. Only in this way. all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resources could 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and close the gaps and play their proper roles.
     4. Innovation of the market road choic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industralization in Zibo. Confirmed the advantages of ceramics and silk industry, stressed the craft market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ollaboration features,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supporting roles of perimeter industries. In particular, the hierarch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folk arts and craft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art market, tourism market, professional wholesale market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gether with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education and law should be cared. New mode, new thinking, new strategy and method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urgent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引文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三章,参见荣挺进主编《梁启超讲历史》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4页。
    ①(西汉)戴圣编:《礼记》之《大学第四十二》,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2009年3月版,第848页。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至于《礼记》四十九篇的编者,曾经作注的郑玄认为是西汉的经学家戴圣。他在《六艺论》中说道:“戴德传《礼》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笔者姑且认为此说乃至今较为权威且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所以将《礼记》编者亦认为戴圣。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1480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1480页。
    ④(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十五卷卷《正世第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本卷第十四页。
    ⑤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页。
    ①(战国)孔丘,臧知非译注:《论语》之《魏灵公第十五》,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22页。
    ②《周礼》冬官之《考工记》总叙,转引自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页。
    ①《周礼》冬官之《考工记》总叙,转引自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页。
    ②(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0页上。
    ③(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五之《图画》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3月版,第43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列传二十五《阎立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941页。
    ⑤《诗经·大雅·生民》,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70页。
    ⑥《诗经·唐风·鸨羽》,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23页。
    ⑦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周礼》卷三《地官司徒第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99页。
    ⑧原文为:“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参见(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伏湛传》,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4月《中国古典名著文库》版,第388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33页。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574页。
    ③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页。
    ④[日]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2页。
    ①章太炎撰,刘凌,孔繁荣编校:《章太炎学术论著》卷三《订孔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70页。
    ②(战国)管仲撰,(唐)房玄龄,(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一卷《牧民》之右四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0页。
    ③(清)孙星衍辑,黄以周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之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32页。
    ④(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郦食其传》,郑州:中1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933页,本书第351页。
    ⑤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0页。
    ⑥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中华手工》,2006年5期,第19页。
    ⑦朱正昌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工艺》,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第3页。
    ①《周易》《上经》之《贲挂》,参见褚世昌著《周易解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9页。
    ②(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卷十五《指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版,第517页。
    ③(晋)束哲《补亡诗》之《由仪》,参见柴华主编《古诗源》卷七《晋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41页。
    ④(南齐)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之《七百种骈体文钞》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第59页。
    ⑤张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三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页。
    ②梁启超:《什么是文化》,参见梁启超:《梁启超讲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33-135页。
    ③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凡一种文明的在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具体见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参见《胡适文存》第三集卷一,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4页。
    ④陈安仁:《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版,序言,第1页。
    ⑤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30页。
    ⑥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页。
    ⑦丁守和,蒋大椿:《试论文化是研究的对象和途径》,参见《中国文化研究辑刊》(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74-75页。具体说来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曾意欲设置朝代篇、种族篇、政治篇、法律篇、军政篇以及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通商、货币、农事、学术思想等共二十八篇。此书虽未写成,但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通史。可见他所谓的文化,就包括了他心目中人类历史的一切内容。
    ①钱穆:《人生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2-133页
    ③张岱年:《文化体用简析——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2页。
    ④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页。
    ⑤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0页。陈炎原文讲到“……尽管可以从仰韶彩陶和殷商的餐餮中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化’,但是我们所指的并非这些彩陶和饕餮本身而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集团气质……对于主观的社会意识来讲,文化似乎又属于社会存在方面的东西。因为它既不是偶然的思想观点,也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相反,它是决定具体观点、影响个人意志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存在。尽管这种存在并不是以物质的形态摆在人们面前的,但却又是每一个社会的人所无法摆脱、难以超越的。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中,而且还会渗透到人民内在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中,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成为所谓‘文化一心理结构’,所谓‘集体无意识’……因此如果用一种哲学的语言来概括,‘文化’是指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
    ⑥《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1页。文化定义为:“的定义: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⑦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科学的奠基人。1871年他发表了代表着他事业顶峰的著作《原始文化》。同年,泰勒当选皇家学会会员(FRS),1875年获牛津大学民法学荣誉博士学位(Doctor of Civil Laws, DCL,荣誉学位)。1883年,委任为牛津大学博物馆管理员(Keeper),并于1884年至1895年间成为首任人类学副教授(Reader in Anthropology),1896年升牛津首任人类学教授(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1912年封爵。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⑧他们指出:“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当中。”克拉克洪的定义:“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具体参见克莱德·克拉克洪:《文化的研究》,转引自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4页。
    ①有的人将《科学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论》(What is Culture,1936)认为是一本书,这是不正确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或者提升。
    ②[英]B.马林诺斯基(B. Malinowski.):《科学的文化理论》(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1944年),黄建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6页。马氏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特性,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文化显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
    ③[英]B马林诺斯基(B. Malinowski.):《文化论》(What is Culture),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版。马氏在文中提出:文化基本上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因素、语言和社会组织。
    ④(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8页下。
    ⑤《尔雅》卷中《释器第六》,参见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66页。
    ⑥(唐)韩愈撰,阎琦注:《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一《师说》,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64页。
    ⑦(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参见杨箫主编:《古文观止通鉴》卷六《汉文》,2010年3月版,第268页。
    ⑧(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参见杨箫主编:《古文观止通鉴》卷七《唐文》,2010年3月版,第282页。
    ①(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参见王文濡选编:《续古文观止评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04页。
    ②杨公仆等编:《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7页。
    ③《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0页。
    ④邹广文,许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1页。
    ①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年2月8日-1900年1月20口)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的写作和哲学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有深远的影响。约翰·拉斯金指出,艺术是由“大艺术”(绘画,雕塑)和“小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共同组成的,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师都曾从事建筑装饰和首饰工艺的设计和制作。他批评当时的艺术家孤芳自赏,脱离大众的做法,号召艺术家也应该关心“小艺术”。
    ②针对装饰艺术、家其、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意在抵抗当时方兴未艾的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①[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月,封底。
    ②[日l柳宗悦:《工艺之道》,1927年4月开始在《大调和》杂志上连载,1928年12月出版。
    ③[日]柳宗悦:《何谓民艺》,日本昭和书房,1941年6月。
    ④[日]柳宗悦:《工艺》,1941年8月出版发行。
    ⑤[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⑥赵金阳:《“企业+农户”模式在民间工艺产业化中的应用研究——以绥化草编专业村为例》,《中国农学通讯》,2011年27期,第127-134页。
    ⑦。杨帆:《以山东菏泽面塑工艺为例》,《民俗研究》,2010年03期,第200页-218页。
    ⑧王平:《现代化视野中民间工艺美术之复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之《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6期,第75-77页。
    ①李艳:《客家民间工艺品的没落与救赎》,《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08期,第125-127页。
    ②穆慧玲:《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开发》,《国际纺织导报》,2009年02期,第37-39页。
    ③潘鲁生:《手艺农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④王秀影:《武强年画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第23页-25页。
    ⑤冉红方:《土家织锦走文化产业化的因素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100页-103页。
    ⑥林培德:《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经验与教训》,《美与时代》,2005年2期(下),第47-48页。
    ⑦刘爱美:《依托传统底蕴,发展民艺产业——关于加强秦淮民间工艺产业化的思考》,《论坛》,2003年,第46-47页。
    ⑧陆吉星:《民族地区民进工艺品产业化运作的新思考——以广西若干个案为例.》,《世纪桥》,2008年07期,第69-70页。
    ⑨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150页-156页。
    ①宋立华:《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②秦晓鹰:《历史拥抱今天——齐文化与现代化》,《管子学刊》,1993年4期,第33页。
    ③陈润民,杨静荣:《谈茶叶末釉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1期。
    ④张守智:《中国现代陶瓷概述》,《装饰》,2000年3月,第45页。
    ⑤卞文超:《传统手工艺亟待变财富》,《大众口报》,2009年9月10日。
    ⑥王琦:《淄博陶瓷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34期,第23页。
    ⑦赵成姝,韩雨南,董普:《山东博山陶琉经营战略探讨》,《资源与产业》,2009年3期,第36页。
    ⑧樊震坤,石汝军,任允鹏,邵书青:《淄博陶瓷行业竞争力分析》,《山东陶瓷》,2005年6期,第54页。
    ⑨李松林:《淄博陶瓷出口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北方经济》,2007年22期,第41页。
    ⑩曹希绅,杜赟,钱峥,卿智渊:《博山陶琉振兴的十大战略》,《资源与产业》,2004年01期,第25页。
    11杨金宝:《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淄博陶瓷工业发展》,《山东陶瓷》,2001年01期,第19页。
    12候贺良:《淄博陶瓷步入品牌时代》,《走向世界》,2005年11月,第21页。
    13郑鹏,孟丽:《内画鼻烟壶的历史与收藏价值》,《科技信息》,2007年23期,第46页。
    14宋暖:《鲁派内画鼻烟壶及其产业化发展初探》,《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2月。
    ①张越,张要登:《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齐鲁学刊》,2009年02期,第24页。
    ②吴沁,杨运义:《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淄博丝绸》,《丝绸》,1998年12月,第38页。
    ③杨运义,李成杰,刘华,曹永志:《应对WTO加快山东丝绸行业发展》,《丝绸》,2003年08期,第26页。
    ④杨运义:《山东丝绸行业的十个关系问题》,《丝绸》,1996年09期,第41页。
    ⑤程永爱,时东宝:《大力开发新品种,重塑丝绸形象》,《丝绸》,2001年07期,24页。
    ⑥王赛时:《有关齐国故都临淄为足球发源地的历史论证》,《管子学刊》,2004年03期,第32页。
    ⑦岳长志:《圣球之缘——淄博临淄被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两周年巡礼》,《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9期,第8页。他说道:“经过考古界、史学界、体育界专家的深入研究,认为世界足球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蹴鞠,中国淄博临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这是一个美好的、科学的、权威的论证,相信国际足联会支持和认可这一论证”。
    ⑧刘瑛,张永军:《蹴鞠价值略论》,《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1期,第56页。
    ⑨张永军,张树军,王京龙:《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04期,第42页。
    ⑩李丰祥,颜斌:《论休闲生活与中国古代临淄蹴鞠》, 《体育学:刊》,2005年02期,第51页。
    ①李平,邵珊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发地旅游开发探讨——以临淄蹴鞠开发为例》,《改革与战略》,2008年S2期,第67页。
    ②张希禹,张鲁府:《谈鲁砚及其开发现状》,《矿产综合利用》,1994年0l期,第28页。
    ③李传章,王聿发:《关于聊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东岳论丛》,2007年04期,第57页。
    ①《周礼》卷三《地官司徒第二》之原文“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郑玄对“俗”的解释。参见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101页。
    ②(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65页下。
    ③(西汉)戴圣:《礼记》之《坊记》第三十,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718-719页。
    ④(西汉)戴圣:《礼记》之《礼器》第十,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352页。
    ⑤(战国)左丘明:《左传》之《襄公二十九年》,参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162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第43页。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页。
    ①《万年扁扁洞,住过老祖先》,《鲁中晨报》,2006年12月26日A6版。
    ②任相宏:《黄河下游新发现的后李文化》,《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6日。原文:“1990年,在临淄齐陵镇后李村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该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器类单一、形体高大、造型厚拙古朴,陶质粗糙、陶色斑驳,圆底器多见,器类主要有深腹罐形釜、盆形釜、盆、钵、罐、碗、盂、器盖、支脚等。“
    ③(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卷二十《反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版,第702页。
    ①张光明:《浮山驿遗址简介》,《管子学刊》,1988年3期,第96页。
    ②李障天,谭舜立:《历代淄博陶瓷发展述略》,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4页。
    ③魏成敏:《.桐林田旺遗址简介》,《管子学刊》,1987年1期,第82页。
    ④笔者按:图片由笔者拍摄自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
    ②王会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发现一座战国墓葬》.《考古》.2008年11期.第95-96页。
    ③张海龙;《临淄齐瓦当的新发现》,《文物》.1992年7期,第10页。
    ①袁励杰修,张儒玉,王案廷纂:《重修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28辑卷三《方舆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14页。
    ③谢治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④李障天,谭舜立:《历代淄博陶瓷发展述略》,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5页。
    ①李科友,彭适凡:《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1957年7月。转引自《中国陶瓷史》。
    ②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0年2期。转引自《中国陶瓷史》。
    ③《寨里发现古窑址》,《文物》,1981年4期,第45页。
    ④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359页。
    ⑤同上。
    ⑥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63页。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92页。
    ②孙祚民:《山东通史》(上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③李障天,谭舜立:《历代淄博陶瓷发展述略》,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5页。
    ④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229页.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四十六册,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九,《食货》五二之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717页。
    ②(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纂:《光绪益都县图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33辑.卷十一《风土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青州府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32辑,卷三十二《风土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③侯仁之:《淄博市主要成真的起源和发展》,淄博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印,1982年,第25页。候先生所述淄川建制亦可参见脱脱:《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6月版,第2107页。注:宋代在近山东共设置四府、十四州、一军、一监、八八县.其中青州治所益都领包括临淄在内的六个县。
    ①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6期,第48页。
    ②李障天,谭舜立:《历代淄博陶瓷发展述略》,摘自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7页。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327页。
    ②王长永:《山东博山陶瓷厂志》(1950年-1983年),第5页。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卷之第七卷《陶埏》,曹晓鸥注释,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285-286页。
    ④(清)叶先登修,冯文显纂:《颜神镇志》康熙九年(1670年),卷三。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13页。
    ⑤(清)冯琦:《修魏公祠记》,参见(清)王荫桂修,(清)田士麟,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卷十三,《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本卷第48页
    ⑥(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86页。
    ①《山东枣庄古窑址调查》,原载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384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八十二志五十八《食货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第1998页。
    ③(清)蓝浦,郑廷桂撰,连冕编注:《景德镇陶录图说》(卷五),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38页。
    ④吴健雍:《康乾盛世时期的中西贸易》,参见郭成康编:《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72页。
    ⑤参见郭成康编:《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72页。
    ①参见郭成康编:《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76页。
    ②(清)刘子芬:《竹园陶说》之六《广窑》,参见黄宾虹编:《美术丛书》第四集第十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③(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42页上。
    ④实业部山东省国际贸易局主编:《中国实业志》之《山东志》.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34年12月版,第165页(丁)。
    ⑤实业部山东省国际贸易局主编:《中国实业志》之《山东志》,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34年12月版,第166页(丁)。
    ⑥侯仁之:《淄博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淄博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印.1982年4月,第32-33页。
    ①(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影印本)卷四上《物产》,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270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224页。
    ③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博山区志》(1840年-1985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166页。
    ④淄博地方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1988),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⑤淄博地方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2010),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39页。
    ①(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78页。
    ②(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271页。
    ③(清)马骕:《绎史》,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第34页。此文是《绎史》转引《黄帝内传》语,关于蚕神的传说出自于《搜神记》卷十四:“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惟有一女,牡马一匹,女思念其父,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悲鸣不已,父亟乘以归。为畜牲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父怪问女,女具以告,父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页。
    ⑤(宋)刘恕:《通鉴外纪》卷一上《黄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第8页。
    ⑥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4-5页。
    ⑦柴华主编:《尚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79-80页。《尚书》之《夏书》之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①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第83-85页。
    ②《诗经》之《隰桑》,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48页。
    ③《诗经》之《七月》,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56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2页。
    ②(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二十三卷《轻重甲第八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宋哲元影明万历间凌汝亨刻本)本卷第二十三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二十三卷《揆度第七十八》。本卷第13页。
    ④(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五卷《重令第十五》,本卷第13页。
    ⑤(汉)刘向编撰:《战国策》卷十一《齐策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第421页。
    ⑥《考工记》卷上第十二,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72页。
    ⑦(汉)卫宏撰,(清)孙星衍校:《汉旧仪》二卷下,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铅印本,第678页。
    ⑧(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083页。
    ①参见陈直:《西汉经济史料论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73页。
    ②(梁)沈约:《宋书》卷六五列传二十五《申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第1724页。
    ③(唐)房玄龄撰:《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刘毅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744页。
    ④原载《晋令》卷三《户调令第九》,参见(民国)张鹏一:《晋令辑存》,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137页。
    ⑤朱新予:《中国丝绸史》之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106页。
    ⑥萧枫编:《唐诗宋词元曲》之《唐诗》(卷四)(唐)岑参之《送颜平原》,北京:线状书局,2005年2月版,第950页。
    ⑦萧枫编:《唐诗宋词元曲》之《唐诗》(卷四)(唐)杜甫之《忆昔二首》,北京:线状书局,2005年2月版,第1113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八),列传五十三《尹思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459页。
    ②董诰编:《全唐文》(卷三九零)之《独孤及(七)》之《唐故雎阳太守赠秘书监李公神道碑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3657页。
    ③(唐)谷神子:《集异记》之《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22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一七五之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4233页。
    ⑤(宋)秦观:《蚕书 蚕经 广蚕桑说辑补及其他二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版,第1页。
    ①(宋)徐兢撰,朴庆辉校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卷19,第40页。
    ②(明)宋濂:《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2354页
    ③(明)宋濂:《元史》,卷九五《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2412-2444页。
    ④(清)蒲松龄:《蒲松龄集》卷三《养蚕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76-477页。
    ①吴健雍:《康乾盛世时期的中西贸易》,参见郭成康编:《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65页。
    ②(清)孙廷铨:《南征纪略》之《山蚕说》.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36页。
    ③(清)张鸣铎修;(清)张廷案等纂:《淄川县志》(乾隆)卷一《舆地志》之《物产》,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④孙祚民:《山东通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36页。
    ⑤(清)王赠芳,王镇修;(清)成瓘,冷炬等纂修:《济南府志》(道光)卷一三《风俗物志》,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①赵占元:《周村丝麻织业调查》,《工商半月刊》第六卷第九号,1934年5月1日,第67页。
    ②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319页。
    ③(清)姚延福修;(清)邓嘉缉,蒋师辙纂:《临胸县志》(光绪十年),周钧英修:《临胸续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本影印)卷十《食货略》,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3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页。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182页。
    ①实业部山东省国际贸易局主编:《中国实业志》之《山东志》第八编,第二章,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 司,1934年12月版,第147页(丁)。
    ①淄博年鉴编辑委员会:《淄博年鉴》(1987年),淄博:山东省出版总社淄博分社,1987年,第268页。
    ②淄博年鉴编辑委员会:《淄博年鉴》1978年—2010年各年版本资料汇总。
    ①(东汉)王充撰,冯国超主编:《论衡》卷二,《率性第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2页。
    ②(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第六十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220页,本卷第638页。
    ③杨伯达:《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5期,第31页。
    ④(东汉)王充撰,冯国超主编:《论衡》卷二.《率性第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2页。
    ⑤(东汉)高诱注,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第七集之《淮南了》卷六《览冥训》,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版,第91页。
    ⑥(汉)刘向:《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第417页。
    ①(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力耕第二》,1934年4月版,第8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一零二,列传第九零《西域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1391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之《何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596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之《何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596页。
    ⑤(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之《何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596页。
    ⑥(北宋)苏轼:《苏轼集》卷一之三十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04页。
    ⑦(明)曹昭原著:《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卷六之《珍宝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本卷第3页。原文如下:“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中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但比真玉则微有蝇脚,久远不润且脆。”
    ⑧(明)曹昭原著:《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卷六之《珍宝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本卷第5页。原文如下:“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油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但不洁白明莹。”
    ⑨(明)曹昭原著:《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卷六之《珍宝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本卷第5页。
    ①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1期,第79页。
    ②(清)叶先登修,冯文显纂:《颜神镇志》之物产篇,康熙九年(1670年)影印本,卷三。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南京:汀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13页。
    ③(清)毛永柏修:(清)李图,(清)刘燿椿纂:《青州府志》卷三十二《风土考》之物产,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1-32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④(清)孙廷铃:《颜山杂记》卷一,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第749页。
    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48页。
    ②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选集》,第三集,第65页
    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41页。
    ②明万历四十五年《创建祖师炉神庙碑记》。参见张维用:《博山炉神庙》,淄博市政协博山区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集》第四集,1989年10月,第171-172页。
    ③(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三,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24页。
    ④(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三,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24页。
    ⑤(清)赵之谦《勇庐闲诘》第1页,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那边1月版,176-177页。
    ①(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179页。
    ②(清)王士贞:《香祖笔记》,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182页。
    ③(清)沈豫:《秋阴杂记》,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182-183页。
    ④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185页。
    ①阿·威廉逊:《北中国旅行记》,1868年版。转引自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附录部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1990年8月版,第673页。
    ②(清)谭景文:《博山乡土志》,博山:博山新民书店石印版,1929年版。
    ①李障天:《博山琉璃简史》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②李障天:《博山琉璃简史》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③彭溢泽:《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32页。
    ④(民国)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一《博山县》,济南:山东省长公署科.1919-1920年,第89页。
    ①朱玉湘:《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8页。
    ②佚名:《山东博山之玻璃业》,《农商公报》,1916年12月第二十九期。
    ③《中国玻璃之新趋势》,《上海总商会月报》,1921年9月,第一卷第3号。
    ④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271页。
    ⑤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272页。
    ① (清)十荫桂修,(清)田士麟.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③水响货:博山大炉作坊的主要产品之 麸缸 (诱捕小鱼之用)、水烟袋.糖水饮料瓶等属于水货:鼓珰、喇叭、抽筒(鱼缸换水之用)等属十响货.水货和响货合称为水响货 多为小型产品.小本经营模式
    ④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山东民间工艺资料辑刊》.第五章.第9页
    ⑤(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集之第十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73页
    ①(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二集之第十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79页。
    ②(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二集之第十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82页。
    ③(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二集之第十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81页。
    ④(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你年版.参见章用秀:《古玩典籍探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475页。
    ①(宋)唐询:《砚录》,清末刻本,参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4月版,第105页。或者参见石可:《鲁砚》,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12月版,第27页。
    ②(宋)高似孙:《砚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③(宋)王辟支:《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页。
    ④(明)曹昭原著:《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卷七之《古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本卷第11页。
    ⑤(宋)苏轼:《苏轼题跋》,参见: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北京大学国文选》,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1947年版,第110页。
    ⑥(明)余怀:《砚林》,参见石可:《鲁砚》,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12月版,第27页。
    ⑦(清)毛永柏修:(清)李图,(清)刘耀椿纂:《青州府志》之物产,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1-32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49页。
    ②(清)盛百二:《淄砚录》卷三十四,参见《丛书集成续编》第八十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本卷第1-7页。
    ①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川县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95-197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③(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六《谈异七》之《鬼粥砚》,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第622-623页。
    ④(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六《谈异七》之《鬼粥砚》,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第622-623页。
    ①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川县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98-199页。
    ②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川县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00页。
    ③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61页。
    ①(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之《蹴鞠》二十五篇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875页。
    ②(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八《齐策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第337页。
    ③(西汉)刘向撰,(清)姚振宗辑录:《七略别录佚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52页。
    ①《大正经》之《正乱》,参见严一萍:《帛书竹简》之《大正经》,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31页。
    ②(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③(民国)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上海:勤奋书局,1936年5月版,第37页.
    ④(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国病第二十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106页。
    ⑤(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049页。《汉书》卷六五.
    ①(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刺权第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36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二《悼惠王世家》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59页。
    ③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第十五》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628页。
    ④(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工艺部十一》,参见张元济辑:《四部从刊三编》子部《太平御览》,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17册,本卷第8页。
    ⑤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总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0页。
    ⑥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总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67页。
    ⑦(唐)徐坚撰,司义祖点校:《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⑧尤袤撰,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之《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本卷第101页。
    ①(民国)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上海:勤奋书局,1963.5年5月版,第28页。
    ②(清)王士帧:《古诗笺》五言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版,第380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6月版,第64页。
    ④(南宋)吴自牧,周密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十九之《社会》,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5年5月版.第274页。
    ⑥笔者按:齐云社是南宋最为知名的杭州民间蹴鞠社团组织,其具体情况可见《蹴鞠图谱一卷》。据李松福先生考证其作者为明代嘉靖时期的汪云程,收录于明末清初陶挺所编一百二十卷本的《说郛》第一百零一卷,更名为《打球仪》,有人认为此书多摘自《蹴鞠谱》一书.是为简明版本而已。参见肖进勇:《辉煌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61页。
    ①参见郑振铎:《玄览堂丛书》第三集第三十二册之《蹴鞠潜》。笔者按:刘秉果先生考据《蹴鞠谱》为南宋著作,后至元代被重新增删,因此书中所写关于蹴鞠的制法工艺应当反映的是宋南时期的境况。《蹴鞠谱》后有出现了南宋陈元靓的《齐云社规》、元末明初的《戏毽场科犯》以及明代汪云程《蹴鞠图谱一卷》三部有关蹴鞠的专著,但是三者皆为摘抄,编辑,增删《蹴鞠谱》书而得,不必过多考虑。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11月版,第82-90页。
    ①(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参见贤博,粤剑编,原李耳载《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第346页。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参见贤博.粤剑编,原李耳载《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第346页。
    ③(明)《续文献通考》之《乐考·散乐百戏》。此处注释1,2.3皆参见肖进勇:《辉煌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54页。
    ④(明)李开先撰,卜健笺:《李开先全集》之诗文《闲居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87页。
    ⑤(清)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之《十一月蹴鞠》,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38页。
    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汗士秀》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15-116页。
    ①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志编纂委员会:《周村区志》(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年到1948年)版,参见凤凰山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①朱可海,王川昆;《周村铜响乐,名声扬四海》,参见朱正昌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99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
    ①朱可海,王川昆:《工娴艺巧.誉满中外》,《人民音乐》.1981年5期,第43-44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29页。
    ②笔者按:“太一神”乃是中国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的神灵中最为尊贵的一位,例如《史记·孝武本纪》所载:毫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于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天帝”、“太帝”、“太乙”“上帝”等皆为对“太一神”的称谓,并传说此神居住在紫薇宫中天极星上。
    ③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十九《岁时伏腊》,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第435页。此处乃作者引《汉志》所言。
    ④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十一《灯烛》,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第171页。作者引屈原《楚辞》“兰膏明烛”,且按“膏”者脂也兽油也。
    ⑤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十一《灯烛》,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第171页。作者引《西京杂记》所言,并解释古时制作蜡烛必须使用蜂蜜,因此称谓“蜜蜡”。
    ⑥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05页。
    ⑦(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七之《柳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483-1484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七之《柳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483-1484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七之《柳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483-1484页。
    ③(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之《开元天宝遗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102页。
    ④(五代)干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之《开元天宝遗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102页
    (唐)张鷟撰,程毅中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之《朝野佥(音qian)载》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69页。
    ⑥(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杨炯集》之《卢照邻集》卷(?) 《五言律诗》之《十五夜观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第27页。
    ①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1989年2期,第7页。
    ②(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之《元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7-39页。
    ③(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之《元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7-39页。。
    ④(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之《元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7-39页。
    ⑤(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卷七之《青玉案元夕》(节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版,第240页。
    ⑥(明)刘侗,于弈正撰,崔瞿校注:《帝京景物略》之《灯市》,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372页。
    ⑦徐珂编撰:《清稗类抄》第一册《时令类》,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6页。
    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之《风土岁时》,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57页。
    ②王川昆,信惠中:《淄博传统灯会与民间表演艺术》,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三辑,第173页。
    ①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周村区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283页。
    ②(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影印本)卷二《方舆志》之风俗,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③(清)蒲松龄:《蒲松龄集》卷五和续录之《上元》、《元宵酒阑作》、《元宵前二口客稷下与文昭夜谈率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638页,645页,685页。
    ①(清)王荫桂修,张新曾纂,《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七《实业志》之工业篇,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2页。
    ③(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本议第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3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②(民国)林修竹编,陈名予校:《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第一册,济南: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印行,第91页。
    ③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委会编:《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49页。
    ④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委会编:《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49页。
    ①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撰委员会编:《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47-148页。
    ②徐子英:《文美堂毛笔店》,参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218页。
    ③朱正昌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97-498页。
    ④(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之《长庆集》卷四之《紫毫笔》,香港: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43页。全诗如下:“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原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亮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①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六《笔墨纸砚之沿革》,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第310页。此处作者引用《史记》中语。
    ②(五代)马编:《中华古今注》卷中,参见《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4月版,第38页。
    ③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之五《筑氏、冶氏、桃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4页。
    ④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六《笔墨纸砚之沿革》,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第310页。
    ⑤(唐)柳公权《笔偈(音ji)》,参见委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515页。
    ⑥朱正昌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之工艺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01页。
    ①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撰委员会编:《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48页。
    ①赵得寸:《大武风箱》,淄博市临淄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临淄区文史资料辑刊》,第3辑,第53页。
    ①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01-202页。
    ①刘奔:《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第1-4页。
    ②顾晓明:《论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第43-44页。
    ③张凤莲:《论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东岳论丛》1990年第5期,第89-92页。
    ①崔新建:《文化系统论》,《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第19-23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版,第20页。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67页。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92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奥地利末日的开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版,第517-518页。
    ①(春秋)左丘明撰,梁宽注:《左传》之《齐桓霸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9版,第14页。
    ②(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266(848)页。
    ③(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轻重第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53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222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8页。
    ③(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四,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83页。
    ①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页。
    ②彭溢泽:《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32页。李希霍芬在《旅华日记》中写道:“因为这里(即博山)的优良矿坑所产出色的煤炭资源,很早就已经促使各种工业的产生,而这些工业通过若干世纪发展下来。”可看做当时淄博工业状况的掠影。
    ③[日]浅田龟吉:《博山煤田》大正九年,转引自铁道部业务调查系编:《山东之矿业》大正十年。转引自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页。
    ④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6期,第21-24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②山东省长公署:《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查报告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③王荫桂修: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民国)卷七《实业志》之工业篇,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④(清)张鸣铎修;(清)张廷案等纂:《淄川县志》(乾隆),(清)方作霖修;(清)王敬铸纂:《淄川县志》(宣统),卷一《舆地志》物产篇,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清)方凤修:(清)戴文炽,(清)周碱纂:《青城县志》(乾隆)卷一《舆地志》之土产篇;/杨启东修;赵梓湘纂:《青城续修县志》(民国)卷四《物产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29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43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③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四集,第182页。
    ④(清)姚延福修;(清)邓嘉缉,蒋师辙纂:《临朐县志》(光绪)卷八《风土志》,周钧英修;刘仞千纂:《临朐县志》(民国)卷十《食货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36辑.南京:风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四,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79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18页。
    ①孙伟庆:《陶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22页。
    ②药鸡子是一种药土制作的测温工具,是替代科学测温工具的民间发明,相对于精确稳定的测量仪器显得十分简陋。
    ③王长永:《山头传统圆窑发展变化》,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之《科研、教育和科技进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①(春秋)孟子:《孟子》之《告子篇第六》下,参见王云五主编《孟子今注今译》,2009年1月版,第347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02页。
    ③(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776页,本卷第194页。
    ①(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景帝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607页,本卷第25页。
    ②(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昭帝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617页,本卷第35页。
    ③(宋)范晔:《后汉书》卷二《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页。
    ④(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7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4541页。
    ①毛泽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08-0-1109页。
    ②《大众日报》1945年7月23日版。
    ③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5页。
    ④(战国)荀匡《荀子》之《王制篇第九》,参见吉林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选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版,第135页。 或者张法祥《荀子解说全本》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33页。
    ①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卷一《周语上》之《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第18页
    ②(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八卷《小匡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00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八卷《小匡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00-101页。
    ①(宋)陶谷:《清异录》之《衣服门》,参见《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7页。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258页。
    ③(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74页。
    ①(明)李东阳撰:《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部九》之《工匠二》,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原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版,第2567页。
    ②(明)李东阳撰:《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部九》之《工匠二》,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原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版,第2572页。
    ③(明)李东阳撰:《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部九》之《工匠二》,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原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版,第2569页。
    ④(明)李东阳撰:《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九《工部九》之《工匠二》,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原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版,第2570页。
    ①(清)高宗敕撰:《清文献统考》卷二十一《职役考一》.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版,第2813页。
    ②(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十三册卷一百二十一志九十六《食货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第3549页。
    ③白寿彝,王毓铨:《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参见自寿彝:《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1月版,第66页。
    ④(唐)李隆基:《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3页。
    ⑤(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户婚,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第2643页。
    ⑥《明会典》卷一八九《工部》九《工匠》二,参见王云五编:《力有文库》之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版,第3842页。
    ⑦(唐)元稹:《织妇词》,参见卢华语:《<会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39-240页。
    ⑧(西汉)戴圣:《礼记》之《学记第十八》,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531页。
    ⑨[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三册,第443页。
    ①景苏,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7月版,第86-87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31页。
    ①孔丘,臧知非译注:《论语》之《子张》,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49页。
    ②《周礼》卷四《地官司徒下》之《司市》,参见林尹译注:《周礼》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9月版,第71页。
    ③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卷六《齐语上》之《桓公自莒返于齐》,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第110页。
    ④(西汉)杭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力耕第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8页。
    ①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③(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力耕第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9页。
    ①(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九十四《崔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1901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③(清)金轼《周村义集记》,(清)嘉庆《重修长山南关永安桥碑记》,参见鲍泽春:《周村商埠的形成与发展》,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页。
    ④《长山县志》(嘉庆)卷十三《周村重修兴隆桥碑记》,参见鲍泽春:《周村商埠的形成与发展》,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
    ②于洪谋:《建国前周村的制丝业》,雷雨忱等:《建国前周村丝织业的发展和演变》,参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161页。
    ①(明)宋濂:《元史》卷五十一《五行志》,参见:高文学编:《中国自然灾害史》,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78-193,219页。
    ①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现三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43-44页。
    ②(清)田雯《十二连城歌》,转引自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现三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44页。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舆图要览》卷一《山西第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056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舆图要览》卷一《山西第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5页。
    ⑤洪洞县志编纂委员会:《洪洞县志》概述篇,太原:山西春秋电了音像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笔者按:《洪洞县志》在民国二十年所编《增广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基础上将“大槐树移民”专设于第四卷中,对“为什么要移民”、“怎样组织移民”以及“移民后来的境况如何”等复杂的问题给出了翔实的解答。是研究明初移民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许多观点和资料皆得自于此。
    ①贺柏寿:《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参见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现三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46页。
    ②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其实历史上的枣强移民亦多数是经过“枣强中转站”而迁来的山西移民之“二次移民”。历史上洪洞县、枣强县都曾经隶属于冀州,因此两地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而且如同山西移民将一棵“大槐树”作为心中故乡的象征物一样,经过枣强而来的移民也因对曾经在枣树遍地的枣强以枣充饥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而将“枣树”当成象征物,从而误将枣强当作故乡罢了。部分移民经过枣强而大多移至现在山东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青州市、德州市和潍坊市各地。这些移民的构成相对复杂,既有枣强当地人也有从河北附近地区组织而来的移民,既有政府组织的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流民,而且因为枣强的地理位置正处在山西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路上,因此这股宏大的移民潮中掺和进了枣强、山西等诸地移民,浩浩荡荡进入山东各地市县,就此书写了至今为后代人津津乐道的著名的“明初大移民”的历史。
    ③(清)张鸣铎修:(清)张廷宷等纂:《淄川县志》(乾隆),(清)方作霖修;(清)王敬铸纂:《淄川县志》(宣统),卷一《舆地志》物产篇,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第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笔者按:图片由山东淄川谱牒学会提供。笔者因查找该资料久而不得,故向其致电并索要相关资料的图片,此即为其一。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84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84页。
    ①越裔:《上海史话》,上海:正气书局,1947年4月版,第63-64页。
    ②单维廉著,周龙章译:《德领胶州湾之地政资料》,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年版,第37页。
    ③赵琪,袁荣叟编:《胶澳志》卷五《食货志》之商业篇,青岛:华昌印书局,1928年版,第808-815页。
    ④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之长山县,青岛: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版。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五册《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394页。
    ①王双梅:《刘少奇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②李剑,王俊成:《临淄花边》,参见淄博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二辑,第182-184页。
    ③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409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172页。
    ②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③笔者按:《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此为儒家学说。指的是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佛家认为七情是指的:“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两者有何大的相似度。《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①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卷一《周语上》之《宣王不籍千亩》,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第7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4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版,第366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十七卷《禁藏第五十三》,上海:上海_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538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83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21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八卷《小匡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38页。
    ①(清)孙星衍辑,黄以周校:《晏子春秋》·《外篇问下之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55页。
    ②(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志第八上《地理志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848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十二卷《侈靡第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386页。
    ④(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十二卷《侈靡第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392-393页。
    ⑤(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卷二十《反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版,第704页。
    ①(战国)荀匡:《苟子》之《王制篇第九》,参见张法祥注:《荀子解说》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30页。
    ②(西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新书》卷一《服疑篇》,参见蔡尚主编:《诸子百家精华》下册,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858页。
    ③(明)宋濂:《洪武圣政记》之《定民志第六》,参见(明)邓世龙《国朝典故》卷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183页。
    ④(明)宋濂:《洪武圣政记》之《定民志第六》,参见(明)邓世龙《国朝典故》卷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183页。
    ①(明)唐寅《元宵》,参见柏宏军编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8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参见蔡国梁:《金瓶梅社会风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地址,2003年6月版,第7页。
    ①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8页。
    ②[法]赫德逊著.王遵仲译:《欧洲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9页。
    ③[法]赫德逊著,王遵仲译:《欧洲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页。
    ①《滑稽余谈之“新陈代谢”》,民国《时报》,1912年3月5日,第六版,。
    ②《论维持国货》,《大公报》,1912年6月1日,第三版。参见时影:《民国时尚》之《男子服装篇》,2005年1月版,第152页。
    ③林语堂:《论西装》,《宇宙风》,1936年,参见同上,第140页。
    ④《论维持国货》参见时影:《民国时尚》之《男子服装篇》,2005年1月版,第155页。
    ①张朋川,张晶:《瓷绘霓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笔者按:土神、火神自是陶瓷窑业之正宗神明.山神主管陶瓷各种配料、舜则因为“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而被尊为陶祖,道家的炼丹术主要在于用火技术的控制,牛马则是机械化前的运输和主要动力工具。因此上述各路神仙均被供奉案头,成为护佑民间窑业顺利开展的窑神体系。
    ③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之民国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24页。
    ④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之民国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28页。
    ①(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868页,本卷第286页。
    ②(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868页,本卷第286页。
    ③周作人:《江阳船歌序》,参见叶忘夏编《周作人选集》(第四辑),上海:万象书局,1936年4月版,第148-149页。
    ①参见: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卷五《系辞卷上》,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6月版,第444页。
    ②徐飙:《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0页。
    ①(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六,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附录第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61页。笔者按:汉代郑玄曾作《周礼注》。
    ②(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六,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附录第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61页。
    ①(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二集之第十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73页。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之《器玩部·制度第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20页。
    ③(战国)荀匡《荀子》之《王制篇第九》,参见吉林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选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版,第135页。
    ④(战国)孟子:《孟子》之《滕文公上》,参见薛亚军:《孟子选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94页。
    ⑤同上。
    ⑥(战国)墨翟:《墨子》之《节用中篇》,参见水渭松:《墨子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6月版,第60页。
    ①金永译解:《周易——中华上古文化第一奇书》之《系辞》上篇,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84页。
    ①金永译解:《周易——中华上古文化第一奇书》之《系辞》上篇,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84页。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之《器玩部·制度第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39-240页。
    ③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三辑,第321-322页。
    ①现代功能主义思想的最具影响力的主张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认为一件器物的美或者价值取决于它对于目的的适应性。
    ②(战国)韩非撰,张觉译:《韩非子》全译之《解老第二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78页。
    ③(战国)韩非撰,张觉译:《韩非子》全译之《解老第二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78页。
    ④(战国[)孔丘撰,臧知非译注:《论语》之《雍也第六》,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46页。
    ①(战国)荀匡:《荀子》之《礼论第十九》,参见张法祥注:《荀子解说》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30页。
    ②(战国)荀匡:《荀子》之《礼论第十九》,参见张法祥注:《荀子解说》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30页。
    ③孔丘著,臧知非译注:《论语》之《先进第十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222页
    ①(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②金永译解:《周易——中华上古文化第一奇书》之《系辞》上篇,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84页。
    ③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④[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页。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版,第761页。
    ①笔者按:冯乃藻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本人出自于陶瓷工艺世家,钟情于雕塑艺术创作以及名贵花釉的研制。作品题材广泛、效果栩栩如生,兼有时代气息。
    ①朱正昌:《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之工艺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9-40页。
    ①朱光潜:《近代实验美学》参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97页。
    ②笔者按:这两幅图乃是同一青花瓷瓶两个不同角度的拍摄结果。
    ①(宋)郭熙撰,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之《山水训》,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15页。
    ②(宋)郭熙撰,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之《山水训》,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26页。
    ①(宋)郭熙撰,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之《山水训》,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49页。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①蔡瀛海.李障天:《琉璃花球.淄博陶瓷琉璃大观》,参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70-271页。
    ①朱正昌:《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之工艺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55页。
    ①(清)徐文骧《周村镇赋》,参见出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志编纂委员会:《周村区志》之附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733页。
    ②[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82页。
    ①[俄]巴甫洛犬语.转引自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之《神思第二十六》,参见褚世昌:《<文心雕龙>句解》,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91页。
    ③(战国)荀匡:《荀子》之《法行篇第三十》,参见张法祥注:《荀子解说》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492页。
    ①(明)李渔《闲情偶寄》之《居室部·山石第五》,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15-216页。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之《器玩部·位置第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51页。
    ③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224页。
    ①周国兴:《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第9-10页。
    ②笔者按:图中可见红漆木窗、木凳,红色镶边招牌、红色灯笼。
    ③笔者按:中国传统丝绸服装以及民俗用品例如花轿等其实并非仅有红色,但是如若在节庆仪式之时所用必定选用典型“中国红”色借以渲染喜庆气氛并表达大吉大利之心愿。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471页。原文全文如下:“歌德并不否认绿色能给人一种‘真正的满足’,‘当眼睛和心灵落在这片 混合色(即绿色,歌德一直坚持认为绿色是一种混合色)彩上的时候,就能宁静下来,……人们再也不想更多的东西,也不能再想更多的东西。’与歌德一样,康定斯基认为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和无穷奥妙。……绿色不向四方扩张,也不具有扩张的色彩所具有的那种感染力,不会引起欢乐、悲哀和激情,不提出任何要求。’绿色使他(康定斯基)想到‘一个肥胖的、健壮的、一动不动的母牛,它只是在那儿一个劲地反刍,用那两只呆滞的眼睛毫无表情地直视着世界。’”
    ①[美]鲁道人·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188页。
    ②[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88页。
    ①笔者注:此处乃笔者亲自访问当地工匠与之面谈记录所得。
    ①(南宋)赵希鹊《洞天清录》之《古砚辨·端溪下岩旧坑》,参见长北编:《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06页。
    ①[口]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1页。
    ①[日]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03-104页。
    ②笔者按:图中显示各类纺织工具皆非实物拍摄,而是作者模仿绘制所得。
    ③《诗经》之《小雅》之《大东》,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01页。
    ①(汉)刘向撰,刘晓东校点:《列女传》卷一《母仪传》之《鲁季敬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页。
    ①谭晓娟等:《千年风雨淄博窑.淄博记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页。山东省淄博市政协区志编纂委员会:《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68页。
    ②王长永:《煤烧隧道窑创建始末》,参见《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笔者注:此处使用数据皆为1963年11月有关部门对隧道窑进行技术鉴定时所提供的考核经济技术指标数据。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一卷《立政第四》之右四固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6页。
    ④(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卷二十《反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版,第700页。
    ①(民国)寂园叟:《陶雅》卷上,参见郑廷桂等辑:《中国陶瓷名著汇编》第二篇,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89页。
    ③任雷鸣:《刻瓷》,《山西青年》,2009年01期,第77页。
    ①张明文:《淄博的刻瓷艺术》,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5页。
    ①(清)赵之谦《勇庐闲诘》,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183页。
    ②鲍勃·斯提芬斯《鼻烟壶收藏手册》,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之附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44-145页。
    ③笔者按:此“春光明媚图”内画鼻烟壶乃是淄博著名内画壶工艺大师张广庆作品。
    ①李障天:《博山内画工艺》,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284、315、321页。
    ②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61页。
    ①《尔雅》卷上《释言第二》,参见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32页。作者注释曰:皆转车驿马之名。
    ②(战国)孔丘,臧知非译注:《论语》之《学而第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7页。
    ③(唐)韩愈:《师说》,参见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之《杂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9页。
    ④(西汉)刘安:《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参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053页。
    ⑤《尚书》之《周书》之《微子之命》,参见江灏等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11页。作者注释:统为嫡系血统,继承传统的意思。
    ⑥(战国)孟子:《孟子》之《梁惠王下》,参见薛亚军:《孟子选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46页。
    ①(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68页。
    ②张立文:《传统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1期,第102-113页。
    ③黎红雷:《传统创造论》,《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1期,第121页。
    ④李秀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页。作者认为传统“乃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由其历史延续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按照这样的理解,传统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里,比如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科学技术和造物工艺、精神生产领域里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经济生活领域里的交易方式和利益博弈、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等方面,都包含着具有该地区或该民族特质的传统因素。
    ⑤商戈令:《文化与传统断裂与继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
    ①(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12页。
    ②《礼记》之《王制第五》,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03-204页。
    ③(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66页。
    ④(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844页。
    ⑤王阁森:《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8、16页。
    ①(清)魏源《海国图志》序言,长沙:岳麓书院,2011年版,第2页。
    ②李障天:《博山琉璃简史》,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③张维用:《博山琉璃技术在关外的传播》,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259页。
    ①赵希平,毕谦详:《援建马耳他琉璃工艺制品厂》,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262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1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2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2页。
    ④(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七《穷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第322页。
    ①王长永:《山东博山陶瓷厂刻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参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②郭利民主编:《当代国窑》,北京: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79页。
    ③华青瓷是2006年由淄博华光陶瓷有限公司历经五年时间自主创新出的一种新型陶瓷。华青瓷本质是高档骨质瓷.特别采用了无铅釉面,开创了日用陶瓷健康无铅釉时代。同时艺术价值不凡,质感光润清澈,细腻如玉,造型设计可以兼具龙泉青瓷的神韵和现代时尚元素,属于高端艺术品和实用品的典范。
    ①笔者按:此套瓷杯属中南海紫光阁专用瓷器。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2页。
    ①《诗经》之《齐风》之《南风》,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
    ②伊茂林:《最重要的是人才——访著名琉璃大师张维用和王乃宝》,参见《淄博记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0-32页。
    ①(战国)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卷一《周语上》之《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第18页。
    ②《礼记·王制》,参见吕友仁:《社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08页。
    ③王阁森:《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90页。
    ①(战国)荀匡:《荀子》之《效儒篇第八》,参见张法祥注:《荀子解说》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09页。
    ②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文物》,1977年7期。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八卷《小匡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00-101页。
    ①(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八卷《小匡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00-101页。
    ②(未)马永卿《懒真子》卷三《弓用久年》,转引自傅筑大:《中国经济史论从》(下),上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93页。
    ③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临淄区志》(1840年-1985年)医药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页。
    ④淄博临淄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淄文史资料集粹》,1986年版,第63页。
    ①(春秋)孟子:《孟子》之《尽心篇》下,参见王云五主编《孟子今注今译》,2009年1月版,第404页。
    ①李障天:《博山琉璃》,淄博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三辑,第29页。
    ②(战国)墨翟:《墨子》之《非乐上篇》,参见水渭松:《墨子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6月版,第264页。
    ①(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一卷《乘马第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36页。
    ②《周礼》卷二《天官冢宰下》之《内宰》,参见林尹译注:《<周礼>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9月版,第71页。
    ③(唐)房玄龄注,(明)刘绩增注:《管子》第一卷《乘马第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41页。
    ④《周礼》卷四《地官司徒下》之《司市》,参见林尹译注:《<周礼>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9月版,第146页。
    ①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山东集市》,1989年1月版,第54页。(或未正式出版)。
    ②(清)王荫桂修,(清)田士麟,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注释(1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版,第222页。
    ②(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贡禹传(第四二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084页。
    ③(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之《禁耕第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第20页。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考古》,1972年第4期,第3-4页。
    ⑤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穴的发现》,《文物》,1972年第7期。
    ①李茂亭:《.炉匠碰碑》,转引自张维用:手抄本《炉匠碰碑》的发现,《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四辑,第225页-231页。
    ①(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版,第20页。
    ②(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六,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版,第88页。
    ③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原载台北《联合报》,1990年9月26日,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84页。
    ④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8页。
    ⑤参见: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卷五《系辞卷上》,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6月版,第413-414页。
    ①钱穆:《双溪独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234页。
    ②凌德祥:《关于火的起源的语义思考》,《阜阳师范学报》,1990年底4期,第37页。
    ③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页。
    ①[德]利普斯著,李敏译:《事物的起源》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89页。
    ②傣族制陶工艺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77年第4期,第254页。文中具体说到:“在陶器成型阶段,等桶坯放凉后,用带条纹的陶拍自上而下进行通体拍打,然后改用带折线条纹的陶拍再行拍打,一般要拍打至少三次才会基本型成型,同时还要注意旋转陶坏,以便花纹均匀器型规整。
    ①[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花永年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18页。
    ②笔者按:此处时间横坐标用虚线表示,代表这段漫长的时间长度与后期的时间长度不成比例。
    ①钱穆:《中国历史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版,附录。
    ②作者按: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求学于德国哈雷大学、柏林大学等,取得博士学位。斯宾格勒曾经做过中学教师,但因为健康原因并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在1918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西方的没落》一书,此后先后出版:《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重要著作。他一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擅长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1936年5月8日死于心脏病,享年56岁。
    ③[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214页。
    ①[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215页。
    ②[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340页。
    ③[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105页。
    ④梁启超:《国家命运论》,原载《饮冰室合集》第二册,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00页。
    ①梁启超:《国家命运论》,原载《饮冰室合集》第三册,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01页。
    ②梁启超:《国家命运论》,原载《饮冰室合集》第三册,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02页。
    ①毛泽东:《论持久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第44-47页。
    ②汝信编:《西方美学史》第二卷《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页。
    ①安古斯·麦迪森:《从长远观点看中国经济》,参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②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07-308页。
    ③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之《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68-76页。
    ④郑琪:《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总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版,第7,15-17页。
    ①按文建,王新生:《伟大的成就,艰巨的使命——山东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参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编:《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山东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91-202页。
    ②淄博市统计局:《淄博统计年鉴》(2011)工业篇,淄博:淄博市统计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439页。
    ③刘家林:《振兴丝绸纺织产业高层论坛在淄博周村举行》,《鲁中晨报》,2009年9月9日。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5页。
    ①(明)任弘烈原本;(清)邹文郁增修,(清)朱衣点增纂:《泰安州志》(康熙)卷一《舆地志》之《风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63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 (清)姚延福修;(清)邓嘉缉,蒋师辙纂:《临朐县志》(光绪十年)卷八《风土志》之《民业》,参见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36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③郝朴宁,叶朗:《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35页。
    ④[美]罗兰·罗伯森,梁严光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第83页。
    ①蔡拓:《全球化认知的四大理论症结》,参见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经济全球化即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生活的高度相关,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②毛少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政策的兴起》,参见张晓明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78页。
    ③普世主义:既代表活力又意味着稳定的普世主义原则是帝国的基本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帝国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这种态度能够将各被征服的民族和个人纳入帝国核心,从而不断扩大帝国的权力范围,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础。被这一体系所同化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因为它允许被统治者将自己重新定义为统治者。在被征服者的眼中,征服者最初的暴力转变成宽宏大量。普世主义的体系可以通过平等地对待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民来削弱后者的军事潜力。
    ④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宗教现象:当感到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步表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⑤金民卿:《文化全球化和中国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⑥笔者按:八个文化分区具体为:中华文化、口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东正教文化、拉丁美洲文化和非洲文化。
    ⑦著名学者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界定:一国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带着所有明确的帝国主义目标,征服了另一国一切决策人物的头脑,那么。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和建立霸权的基础,比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都要显赫、更牢固。
    ⑧邹广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1-12页。
    ⑨丁力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2页。
    ⑩[法]尚·皮耶·瓦尼耶,吴锡德译:《文化全球化》,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3页。
    ①[法]阿芒·马特拉,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日]《游庭秘抄》所引《口传集》。参见吕雅贤:《蹴鞠小考》,《体育博览》,1989年03期,第8页。
    ③[日]《蹴鞠九十九条》。参见吕雅贤:《蹴鞠小考》,《体育博览》,1989年03期,第8页。
    ④[日]《日本书纪》卷二十四皇极天皇三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版,第206页。参见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460页。
    ⑤[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等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①淄博市统计局:《淄博统计年鉴》(2011年),淄博:淄博市统计局出版社,2011年7月。
    ①马景阳:《淄博陶瓷:1万元原材料形成60万元销售收入》,《大众日报》,2011年5月31日。
    ②笔者按:2009年8月21日,“华光杯”山东陶瓷琉璃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在山东省陶瓷公司举行,各评委欣然命笔合作《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巨幅长卷(3600mm×1450mm)。
    ①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5页。
    ②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http://www.xinhuanet.com/,2009年7月。
    ①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7年6月版,第29页。
    ②数据来源:淄博市文化产业官方网站:http://www.zbwenhua.com/。
    ③淄博在2006年9月21日,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琉璃之乡”的称号。2007年9月16日在淄博艺缘阁内举办了“中国琉璃之乡”揭牌仪式和第一家中国(淄博)琉璃博物馆开馆仪式。另外,2009年10月26日中国文化部“文社图发(2008)40号”公布了“文化部关于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其中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是“游艺之乡”、淄川商家镇是“鼓乐之乡”、博山区是“陶瓷琉璃之乡”、临淄南王镇是“书画之乡”。信息来源中国文化部官方网站。
    ①廖杨主编:《文化再生产——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9页。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参见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88页。笔者注:关于文化自觉的问题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是作者基于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为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摆脱发展之困境,适应时代潮流进行的求索。“文化自觉“恰当反映了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在面对如下问题时,比如“各民族文化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实质是什么?”、“又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的积极思考。
    ①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96页。
    ②笔者按:华光和谐五洲壶分别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处收藏。
    ①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绝对优势理论,1871年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专门生出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后来对此理论的发展得到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所有国家可以具有同等的技术,但是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着贸易的流动。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逐渐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认为与其说是要素优势决定国际竞争力,不如说是要素的部署决定国际竞争力。参见刘小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62页。
    ②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5页。
    ③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6页
    ①庄思晦:《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再谈文化能否市场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第11-17页。
    ①庄思晦:《文化能否市场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14-18页。
    ②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05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20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51页。
    ②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99页。
    ③[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21页。
    ①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12页
    ①具体政策内容可以参见:淄博市文化产业网http://www.zbwenhua.com/
    ②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办公室[2010]46号《关于建设工艺美术与文博基地的意见》,2010年11月26日。
    ①顾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5页。
    ②叶朗等:《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35-236页。
    ①杨伯华:《西方经济学原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9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新华网,政府在线,最新法规,http://news.xinhuanet.com。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47页
    ②[俄]列宁:《卡尔·马克思》,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印,1946年5月,第2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二九卷)·《货殖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70页。
    ④(战国)韩非撰,张觉译:《韩非子》全译下册之《五蠹第四十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048页。
    ①数据来源:《淄博年鉴》2010年。此处数据仅为生产性煤炭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煤炭工业应是淄博最为首要的工业行业,但是查阅2010年年鉴并末找到生产和经营企业联合的销售和缴税情况,故此仅列出能够表明数据来源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数据的说服力,暂不参与排名。
    ①舜立,边洪:《淄博陶瓷》,参见李障天编辑:《淄博经济史料》,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1页。
    ②淄博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2010年),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10月。
    ③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3页。
    ①柴听.魏敬敬:《中国日用陶瓷的重塑与升华》,参见《当代国窑》,北京: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31-37页。
    ①郭克莎等:《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57页。
    ①笔者按:此处“大染坊”并非“大染坊”丝绸集团所属,仅是一处铭记传统老字号店址的招牌,作为文化符号记录历史。
    ①胡慧林等:《文化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33页。
    ①“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首倡者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旨在强调追求效率的真理性。工业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因纯粹以效果最大化为衡量依据而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追求。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版,第16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②胡慧林等:《文化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3页。
    ①文化功能理论是由英国学者马林诺大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于1922年提出的。前者创立了“功能派人类学”,在其《功能理论》一文中指出: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当做手段的器具:它是一种物体、活动和态度的体系,是一个整体,彼此依存。就动态的眼光看活动类可把文化分解为诸如宗教、社会管理、经济、知识体系、信仰和道德以及创作和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参见B.K.Malinowaki.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iture and Other Essay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P150.
    ①白春仁:《符号论与文化比较》,参见王立业主编:《洛特曼学术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73页。
    ①[德]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07月,第2-3页。
    ②张立新:《口本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87页。
    ①(清)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九十三,参见《白话<围炉夜话>》,北京:希望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89页。
    ②孔丘,臧知非译注:《论语》之《为政第二》,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13页
    ③(春秋)孟子:《孟子》之《梁惠王第一》上,参见工云五主编《<孟子>今注今译》,2009年1月版,第347页第15页。
    ④同上,第167页。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八十四卷)·《屈原贾生列传》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517页。
    ⑥(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五叙三首之《古今家诫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535页。
    ①(清)孙星衍辑,黄以周校:《晏子春秋》第六卷《杂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44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参见宋希仁:《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西方伦理思想史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7页。
    ①[俄]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论所谓市场问题》,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②胡慧林:《文化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③靳柯:《市场主体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147页。
    ④收思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46页。
    ⑤王国华:《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方法与路径》,《思想战线》,2010年3期,59页。
    ①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6期,第63页。
    ①杨玉英,郭丽岩:《文化业产品的类型、供需特征及定价机制研究》,参见《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78页。
    ②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32-334页。
    ①中国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鲁办发[2007]7号,参见《山东政报》,2007年15期,第23-38页。
    ②省经贸委,省轻工联社,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鲁政办发(2009)33号,2009年5月19日。
    ①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淄发[2003]39号,2003年12月12日。
    ②中共淄博市委办公厅,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2009年2月26日。
    ③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34页。
    ④沈同仙:《经济法概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47页。
    ①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象商标一样是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市场营销工具。一是商品来源的指示器,二是商品质量的指示器,三是集体利益的显示器,是与特定地区相关的商品生产者集体共有财产不应由个别人独占。并被纳入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内,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产源标记”和“原产地”。相关保护协定载入《巴黎公约》和《里斯本协定》。参见黄桂林:《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和中国现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6-7页。
    ①胡慧林:《文化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03页。
    ②陈平:《政府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页。
    ③宋建龙:《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与形式浅述》,《河北企业》,2008年4期,第40页。
    ①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141页。
    ①陈平:《政府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页。
    ②陈平:《政府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6-7页
    ①张陆洋,傅浩:《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01-110页。
    ②谭震:《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9期,第55页。
    ①柴昕,魏敬敬:《苏同强:中国日用陶瓷的重塑与升华》,参见郭利民主编:《当代国窑》,北京:中国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31-38页。
    ①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45-146页。
    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2010年5月7日。
    ①《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参见《江淮》,2011年02期,第26页。
    ①[俄]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0-52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1435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72,373页。
    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2010年4月6日。
    ②商务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版修订稿,参见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hainan.mofcom.gov.cn/。具体最终定稿仍需随时关注更新
    ③高颖:《疏通中国文化产业投融渠道》,《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第6期,第16页。
    ④王晓红:《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新跨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52-254页。
    ①淄博市统计局编:《淄博市统计年鉴(2010)》,淄博:淄博市统计局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①胡慧林:《文化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71-272页。
    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2007年2月6日。
    ①[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1页。
    ②[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1页。
    ③林勤清:《论马克思“人本”经济思想是劳动者为本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第59页。
    ④杨强:《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第92页。作者认为管理劳动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活动的总括,它主要包括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机构与机构的关系,发现与重组各种资源,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实现整体目标而协同努力。与物化劳动不同,竹理劳动作为一种活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具体劳动表现为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等活动;其抽象劳动则表现为管理者与其它全体生产人员一道作为生产过程中人的总体要素,利用物化劳动要素,创造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即其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工人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而且,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智力劳动,能更高效率地实现价值增值。
    ①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1997年5月20日。
    ②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图书已由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于2008年至今陆续出版。
    ①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1]259号,2011年5月24日。
    ②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1997年5月20日。
    ①《张明文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山东陶瓷》,2007年第1期,第64页。
    ②笔者按:张明文刻有《论语》的五头文具,被香港收藏家吴明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万元人民币珍藏。
    ①赵丽婷:《现代大师刻瓷品升值潜力大》,《新京报》,2007年9月18日。
    ②张明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山东陶瓷》,1988年第1期,第21页。
    ①李梓源艺术中心网站:http://www.lzyart.cn/,2011年7月6日。
    ②淄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淄博市2010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名单》,淄博新闻网,2010年4月1日。
    ①赵瑞雪:《我市表彰10名文化产业发展先进个人》,《淄博晚报》,2010年11月27日。
    ①笔者按:“摩尔”是英语"mall"的音译.全称为shopping mall,意为超大规模购物中心,是一种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综合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经营方式。融现代与古典特色于一体的步行街上的仿古“艺缘阁”颇似此类商业模式。
    ②淄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淄博市2010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名单》,淄博新闻网,2010年4月1日。
    ①于谦:《淄川以农民自费成立淄砚斋艺术馆》,《淄博日报》,2009年8月31日。
    ②[美]阿布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参见[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02月版,第40页。
    ③[美]托马斯·翰著,梅清豪译:《购物文化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导言第9页。
    ①梁启超:《山东历史博物馆展览会开幕演说词》,原载1922年7月9日《晨报》,参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901-902页。
    ②潘治民,郑雅云:《博物馆观众消费行为之研究:以袖珍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季刊》,2005年第1期,总19(1),第99-100页。
    ③潘治民,郑雅云:《博物馆观众消费行为之研究:以袖珍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季刊》,2005年第1期.第104页。
    ①李向民:《中国艺术市场源流考》,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63页。
    ②贾方舟:《艺术市场问题面面观》,参见万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6页。
    ①马钦忠:《关于当前中国艺术市场几个问题的描述》,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0-32页。
    ②潘耀昌:《略论艺术市场的研究及其对象》,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4-75页
    ①[美]丹尼尔·F斯巴尔伯,周洁如译:《市场战略——如何创造并赢得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3页。
    ②向洪,符晓蓉:《哈佛市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43页。
    ①向洪,符晓蓉:《哈佛市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45页。
    ②吴少平:《市场开拓与新产品开发效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60页。
    ①梁青玉:《企业市场创新理论与实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5-6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一卷)·《五帝本纪》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页。
    ②冯嗣京:《新郑县志》之《人物古圣》篇,参见刘文学编:《黄帝故里文献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08页。
    ③(战国)列御寇撰,(东晋)张湛注:《列子》第二卷《黄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①杨亮:《山东省旅游商品发展探索》,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页。
    ①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第8页。《意见》旨在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加强旅游商品(工艺品)的市场推广。通过尝试举办全国或者地方性的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博览会和创意设计大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①丘杉:《粤港澳区域经济概论》,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05页。
    ①笔者按:图中蹴鞠队模仿表演的是唐代发明的中间竖起一座较高球门,由两队共同踢一个球的传统形式。要求两方队员要将球鞠从球门中间的小口踢过,难度较大,竞技性和娱乐性都很强。具体参见贾顺成:《我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②朱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四题》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4-35页。
    ①章利国:《略谈画廊形象》,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09-110页。
    ①祝君波:《论中国画廊经营的多样化》,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20-121页。
    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第29-33页。
    ①王林花:《浅析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科技智囊》,2007年1月,第39页。
    ②刘心亮:《世纪之交的中国书画拍卖业》,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99-200页。
    ③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第34-36页。
    ①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第47页。
    ②贾方舟:《艺术市场问题面面观》,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3-14页。
    ③高天民:《艺术博览会在中国》,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62-1168页。
    ①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第7-8页。
    ①袁耿胜:《打造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几点建议》,《中国市场》,2008年第1期,第46页。
    ①Lambert, Douglas M., Martha C.Cooper and Janus D. Pa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9, No.2 (1998), p.1.英语原文是:"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 integration of key business processes from end user through original suppliers that provides product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that add value for custom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②陆道生:《第四方物流:理论探索与实践运作》,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1-73页。
    ①董利:《专业批发市场成功的五大要素》,《管理》,2007年第8期,第27-28页。
    ②黄爱群:《博山形成陶瓷琉璃专业市场》,《砖瓦世界》,1992年第14期,第9页。
    ①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15-316页。
    ①笔者按:开元文化大市场外的地摊买卖活动多属民间交易行为,交易对象多为民间藏品而非产业化意义下的民间工艺文化产品,因此尚不属文章所指专业批发市场之列,只是其交易模式可资借鉴而已。
    ①朱金生:《国际市场营销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74页。
    ①胡健生:《从国外市场的特点谈企业“走出去”的几个问题——以英美市场为例》,《江苏商论》,2003年9月,第161-163页。
    ①[美]富兰克林·鲁特,万万培译:《国际市场学——打入国际市场战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03月版,第193页。
    ①赵有广:《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第35-37页。
    ①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daranfangsilk.com/cn.2011年7月。
    ①黄达:《金融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梁东:《市场营销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34页。
    [美]R·M·利伯特著刘范译:《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21页。
    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官网,网址:http://www.sgmart.com/
    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4974/n11296707/11640313.html。具体内容见《规划》第六章“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其中强调信息资源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的结合。
    ②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中国信息产业网,2001年5月。具体内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把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推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手段。”
    ①[美]Z.Wass,转引自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页。
    ①张奕:《我国2010年网购市场超5000亿》,《新京报》,2011年1月20日,第5版。
    ②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专家非根堡姆首先提出并在欧美、日本等地广泛传播和应用。其对TQM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参见吴长海等著《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1页。
    ①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94-96页。
    ②[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124页。
    ①张文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页。
    ②笔者按:华光陶瓷网址为http://www.taoci800.com。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24日电。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
    ②陈文玲:《以新的理念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见胡慧琳主编:《变革与创新 中国文化产业新突破:“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3页。
    ①[美]克雷德·克鲁柯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参见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16页。
    ①[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形式与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第240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三十卷)《太史公自序》校勘评点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89页。
    1. (西汉)戴圣编:《礼记》,参见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2.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3. 孔丘,臧知非译注:《论语》,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4. 《周礼》冬官之《考工记》,参见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
    5.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3月版。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
    8. 《诗经》,吴兆基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
    9. 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8月版。
    10. (宋)范晔:《后汉书》,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4月。
    11.章太炎撰,刘凌,孔繁荣编校:《章太炎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2. (战国)管仲撰,(唐)房玄龄,(明)刘绩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3. (清)孙星衍辑,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4.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5. 《周易》,参见褚世昌著《周易解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6. (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月版。
    17. (晋)束皙《补亡诗》,参见柴华主编《古诗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8. (南齐)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
    19. 《尔雅》,参见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20. (唐)韩愈撰,阎琦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1. (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参见杨箫主编:《古文观止通鉴》,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2.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参见王文濡选编:《续古文观止评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3. (战国)左丘明:《左传》,参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24. (民国)袁励杰修,张儒玉,王案廷纂:《重修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25.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6. (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纂:《光绪益都县图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27. (明)宋应星撰,曹晓鸥注释:《天工开物》,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8. (清)叶先登修,冯文显纂:《颜神镇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9. (清)王荫桂修,(清)田士麟,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30. (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31.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
    32. (清)蓝浦,郑廷桂著,连冕编注:《景德镇陶录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3. (清)刘子芬:《竹园陶说》,参见黄宾虹编:《美术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4. (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参见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主编:《中国实业志》之《山东志》,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34年12月版。
    36.(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37.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参见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38. (清)马驌:《绎史》,参见王云五:《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
    39.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
    40. 《尚书》,柴华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1. (汉)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
    42. (汉)卫宏撰,(清)孙星衍校:《汉旧仪》,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铅印本。
    43.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
    44. (唐)房玄龄撰:《晋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45. (民国)张鹏一:《晋令辑存》,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版。
    46. (清)董诰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
    47. (唐)谷神子:《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48.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
    49. (宋)秦观:《蚕书蚕经广蚕桑说辑补及他二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版。
    50. (宋)徐兢撰,朴庆辉校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
    51.(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
    52. (清)蒲松龄:《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53. (清)孙廷铨:《南征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54.(清)张鸣铎修;(清)张廷案等纂:《淄川县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55.(清)王赠芳,王镇修;(清)成瓘,冷垣等纂修:《济南府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56.(清)姚延福修;(清)邓嘉缉,蒋师辙纂:《临朐县志》;周钧英修:《临朐续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57.(东汉)王充撰,冯国超主编:《论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58. (东汉)高诱注,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版。
    59. (汉)刘向:《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
    60. (西汉)桓宽,林振翰注:《盐铁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
    61. (北齐)魏收:《魏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62.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
    63. (北宋)苏轼:《苏轼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64. (明)曹昭原著:《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
    65.(清)毛永柏修;(清)李图,(清)刘耀椿纂:《青州府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66. (清)赵之谦:《勇庐闲诘》;(清)李调元:《南越笔记》;(清)沈豫:《秋阴杂记》:参见章用秀:《盈握珍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7. (清)谭景文:《博山乡土志》,博山:博山新民书店,1929年版。
    68. (民国)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济南:山东省长公署科,1919-1920年版。
    69. (宋)米芾:《砚史》,参见黄宝虹等编:《美术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
    70. (宋)唐询:《砚录》,参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
    71. (宋)高似孙:《砚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72. (宋)王辟支:《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3. (宋)苏轼:《苏轼题跋》,参见: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北京大学国文选》,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社,1947年版。
    74. (明)余怀:《砚林》,参见石可:《鲁砚》,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12月版。
    75. (清)盛百二:《淄砚录,参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76.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77. 《大正经》,参见严一萍:《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
    78.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9. (民国)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上海:勤奋书局,1936年5月版。
    80.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参见张元济辑:《四部从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81. (唐)徐坚撰,司义祖点校:《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82. (清)王士帧:《古诗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版。
    83. (南宋)吴自牧等撰,傅林祥注:《梦梁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5年5月版。
    84.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参见贤博,粤剑编,原李耳载《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
    85. (明)李开先撰,卜健笺:《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6. (清)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
    87.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8. (民国)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
    89.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版。
    90. (唐)张鷟撰,程毅中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91.(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
    92. (南宋)周密撰:《武林1旧事》,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版。
    93. (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版。
    94. (明)刘侗,于弈正撰,崔瞿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95.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抄》,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96. (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香港:世界书局,1935年版。
    97.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参见《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4月版。
    98. (唐)柳公权《笔偈》,参见委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99.山东省长公署:《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查报告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100.(清)方凤修;(清)戴文炽,(清)周瑊纂:《青城县志》(乾隆);杨启东修,赵梓湘纂:《青城续修县志》(民国,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01.(清)金轼《周村义集记》,(清)嘉庆《重修长山南关永安桥碑记》,参见鲍泽春:《周村商埠的形成与发展》,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102.(春秋)孟子:《孟子》,参见王云五主编《孟子今注今译》,2009年1月版。
    103.(战国)荀匡《荀子》,参见吉林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选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版。
    104.(战国)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
    105.(宋)陶谷:《清异录》,参见《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106.(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
    107.(明)李东阳撰:《大明会典》,扬州:江苏广陵书社,1989年8月版。
    108.(清)高宗敕撰:《清文献统考》,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版。
    109.(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
    110.(唐)李隆基:《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版。
    111.(唐)元稹:《织妇词》,参见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2006年12月版。
    11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4.(民国)赵琪,袁荣叟编:《胶澳志》,青岛:华昌印书局,1928年版。
    115.(清)孙星衍辑,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16.(战国)荀匡:《荀子》,张法祥注:《荀子解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17.(西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新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8.(明)宋濂:《洪武圣政记》,参见(明)邓世龙《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119.(明)唐寅《元宵》,参见柏宏军编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20.(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参见蔡国梁:《金瓶梅社会风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地址,2003年6月版。
    121.(民国)《论维持国货》,《大公报》,1912年6月1日,第三版。参见时影:《民国时尚》之《男子服装篇》,2005年1月版。
    122.周作人:《江阳船歌序》,参见叶忘夏编《周作人选集》(第四辑),上海:万象书局,1936年4月版。
    123.《周易》,参见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卷五《系辞卷上》,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6月版。
    124.(明)李渔《闲情偶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7月版。
    125.(战国)墨翟:《墨子》,参见水渭松:《墨子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6月版。
    126.(战国)韩非撰,张觉译:《韩非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27.(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8.(未)郭熙撰,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
    12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30.(梁)刘勰《文心雕龙》之《神思第二十六》,参见褚世昌:《<文心雕龙>句解》,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31.(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参见长北编:《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32.(汉)刘向撰,刘晓东校点:《列女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33.(民国)寂园叟:《陶雅》,参见郑廷桂等辑:《中国陶瓷名著汇编》,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34.(唐)韩愈:《师说》,参见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35.(西汉)刘安:《淮南子》,参见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36.(清)魏源《海国图志》序言,长沙:岳麓书院,2011年版。
    137.(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138.(宋)马永卿《懒真子》,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海:三联书店,1980年版。
    139.(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参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版。
    140.(明)任弘烈原本:(清)邹文郁增修,(清)朱衣点增纂:《泰安州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63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41.(战国)韩非撰,张觉译:《韩非子》全译下册之《五蠹第四十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42.(清)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九十三,参见《白话<围炉夜话>》,北京:希望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43.(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五叙三首之《古今家诫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144.(战国)列御寇撰,(东晋)张湛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参见荣挺进主编《梁启超讲历史》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 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 [德]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4. 《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6. [日]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7. 朱正昌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工艺》,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
    8. 张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梁启超:《梁启超讲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
    12.陈安仁:《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版。
    13.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5.丁守和,蒋大椿:《试论文化是研究的对象和途径》,参见《中国文化研究辑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
    16.钱穆:《人生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张岱年:《文化体用简析——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北京:人民口报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20.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克莱德·克拉克洪:《文化的研究》,参见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22. [英]B.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 [英]B.马林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版。
    24.杨公仆等编:《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25.邹广文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6.宋立华:《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
    2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
    29.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陶瓷琉璃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30.谢治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1.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32.孙祚民:《山东通史》(上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33.侯仁之:《淄博市主要成真的起源和发展》,淄博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1982年版。
    34.孙伟庆:《陶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5.文物编委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36.郭成康编:《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7.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博山区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淄博地方史志办:《淄博年鉴》(1988),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39.淄博地方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2010),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
    40.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7月版。
    41.朱新予:《中国丝绸史》,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版。
    42.陈直:《西汉经济史料论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4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44.雷雨忱等:《建国前周村丝织业的发展和演变》,参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商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5.淄博市政协博山区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集》第四集,1989年10月版。
    46.彭溢泽:《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
    47.朱玉湘:《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从》,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48.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川县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
    49.萧枫编:《唐诗宋词元曲》,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2月版。
    50.常法宽:《图说中国古代足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版。
    51.肖进勇:《辉煌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5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11月版。
    53.朱可海,王川昆:《周村铜响乐,名声扬四海》,参见朱正昌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8月版。
    54.张立贵、姜世传:《周村铜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三辑。
    55.周村区史志办公室:《周村年鉴》(2003-2005),北京:中国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6.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6月版。
    57.王川昆,信惠中:《淄博传统灯会与民间表演艺术》,参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三辑。
    58.赵得寸:《大武风箱》,临淄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临淄文史资料辑刊》,第3辑。
    59.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0.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版。
    61. [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
    62.淄博市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2009年),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9月版。
    63.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64.毛泽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5.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6.白寿彝,王毓铨:《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参见白寿彝:《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1月版。
    67.景苏,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7月版。
    68.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70.越裔:《上海史话》,上海:正气书局,1947年4月版。
    71.单维廉著,周龙章译:《德领胶州湾之地政资料》,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年版。
    72.王双梅:《刘少奇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73.李剑,王俊成:《临淄花边》,参见淄博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刊》 第二辑。
    74.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5.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76.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77.[法]赫德逊著,王遵仲译:《欧洲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78.张朋川,张晶:《瓷绘霓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79.钟敬文:《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
    80.徐飙:《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7月版。
    81.金永译解:《周易——中华上古文化第一奇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82.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4.朱光潜:《近代实验美学》参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5.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8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周国兴:《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8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
    89.[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90.谭晓娟等:《千年风雨淄博窑——淄博记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91.李秀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2.商戈令:《文化与传统.断裂与继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3.王阁森:《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94.郭利民主编:《当代国窑》,北京: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5.李兆森:《淄博庙会》,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淄博文史资料辑》第四辑。
    96.李茂亭:《.炉匠碰碑》,转引自张维用:手抄本《炉匠碰碑》的发现,《淄博文史资料辑刊》第四辑。
    97.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原载台北《联合报》,1990年9月26日, 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
    98. 钱穆;《双溪独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99. [德]利普斯著,李敏译:《事物的起源》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00.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花永年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版。
    10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编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102. 梁启超:《国家命运论》,原载《饮冰室合集》,参见姚淦铭著:《中庸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03. [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04. 毛泽东:《论持久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
    105. 汝信编:《西方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06. 安古斯·麦迪森:《从长远观点看中国经济》,参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7. 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之《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108. 郑琪:《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总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版。
    109. 按文建,王新生:《伟大的成就,艰巨的使命——山东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参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编:《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山东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10. 郝朴宁,叶朗:《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11. [美]罗兰·罗伯森,梁严光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2。 蔡拓:《全球化认知的四大理论症结》,参见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 毛少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政策的兴起》,参见张晓明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14. [法]尚·皮耶·瓦尼耶,吴锡德译:《文化全球化》,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年版。
    115. [法]阿芒·马特拉,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16. 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117. [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等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18. 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19.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参见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20. 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21. 杨伯华:《西方经济学原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22. [俄]列宁:《卡尔·马克思》,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1946年5月版。
    123. 郭克莎等:《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24. 胡慧林等:《文化经济学》,太原:山两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25.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版。
    126. 白春仁:《符号论与文化比较》,参见王立业主编:《洛特曼学术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27. [德]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7月版。
    128. 张立新:《日本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2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参见宋希仁:《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西方伦理思想史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30. 杨玉英,郭丽岩:《文化业产品的类型、供需特征及定价机制研究》,参见《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131. 沈同仙:《经济法概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32. 陈平:《政府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33. 张陆洋,傅浩:《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34. 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3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6. 王晓红:《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新跨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
    137. [美]阿布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参见[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
    138. [美]托马斯·翰著,梅清豪译:《购物文化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39. 梁启超:《山东历史博物馆展览会开幕演说词》,原载1922年7月9日《晨报》,参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40. 李向民:《中国艺术市场源流考》;贾方舟:《艺术市场问题面面观》;马钦忠:《关于当前中国艺术市场几个问题的描述》;潘耀昌:《略论艺术市场的研究及其对象》:朱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四题》;章利国:《略谈画廊形象》;祝君波:《论中国画廊经营的多样化》;刘心亮:《世纪之交的中国书画拍卖业》;高天民:《艺术博览会在中国》;参见方全林主编:《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41. [美]丹尼尔·F斯巴尔伯,周洁如译:《市场战略——如何创造并赢得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42. 向洪,符晓蓉:《哈佛市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43. 吴少平:《市场开拓与新产品开发效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44. 梁青玉:《企业市场创新理论与实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45. 刘文学编:《黄帝故里文献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46. 杨亮:《山东省旅游商品发展探索》,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47.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4月版。
    148. 丘杉:《粤港澳区域经济概论》,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版。
    149. 临淄区史志办公室:《临淄年鉴》(2006),北京: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50. 陆道生:《第四方物流:理论探索与实践运作》,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1. 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52.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3. 黄达:《金融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4. 梁东:《市场营销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55. [美]R·M·利伯特著,刘范译:《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版。
    156. [美]Z. Wass,转引自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57. 吴长海等著:《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58. 张文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 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中华手工》,2006年5期。
    2. 赵金阳:《“企业+农户”模式在民间工艺产业化中的应用研究——以绥化草编专业村为例》,《中国农学通讯》,2011年27期。
    3. 杨帆:《以山东菏泽面塑工艺为例》,《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4. 王平:《现代化视野中民间工艺美术之复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之《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6期。
    5. 李艳:《客家民间工艺品的没落与救赎》,《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6. 穆慧玲:《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开发》,《国际纺织导报》,2009年02期。
    7. 王秀影:《武强年画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冉红方:《土家织锦走文化产业化的因素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4期。
    9. 林培德:《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经验与教训》,《美与时代》,2005年2期(下)。
    10.陆吉星:《民族地区民进工艺品产业化运作的新思考——以广西若干个案为例.》,《世纪桥》,2008年07期。
    11.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12.秦晓鹰:《历史拥抱今天——齐文化与现代化》,《管子学刊》,1993年4期。
    13.陈润民,杨静荣:《谈茶叶末釉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1期。
    14.张守智:《中国现代陶瓷概述》,《装饰》,2000年03期。
    15.卞文超:《传统手工艺亟待变财富》,《大众日报》,2009年9月10日。
    16.王琦:《淄博陶瓷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34期。
    17.赵成姝等:《山东博山陶琉经营战略探讨》,《资源与产业》,2009年3期
    18.樊震坤,石汝军,任允鹏,邵书青:《淄博陶瓷行业竞争力分析》,《山东陶瓷》,2005年06期。
    19.李松林:《淄博陶瓷出口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20.曹希绅等:《博山陶琉振兴的十大战略》,《资源与产业》,2004年01期。
    21.杨金宝:《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淄博陶瓷工业发展》,《山东陶瓷》,2001年01期。
    22.侯贺良:《淄博陶瓷步入品牌时代》,《走向世界》,2005年1期。
    23.郑鹏等:《内画鼻烟壶的历史与收藏价值》,《科技信息》,2007年23期。
    24.张越,张要登:《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齐鲁学刊》,2009年02期。
    25.吴沁,杨运义:《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淄博丝绸》,《丝绸》,1998年12期。
    26.杨运义:《山东丝绸行业的十个关系问题》,《丝绸》,1996年09期。
    27.程永爱等:《大力开发新品种,重塑丝绸形象》,《丝绸》,2001年07期.
    28.王赛时:《有关齐国故都临淄为足球发源地的历史论证》,《管子学刊》,2004年3期。
    29.岳长志:《圣球之缘——淄博临淄被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两周年巡礼》,《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9期。
    30.刘瑛,张永军:《蹴鞠价值略论》,《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1期。
    31.张永军,张树军,王京龙:《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32.李丰祥,颜斌:《论休闲生活与中国古代临淄蹴鞠》,《体育学刊》,2005年2期。
    33.李平,邵珊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发地旅游开发探讨——以临淄蹴鞠开发为例》,《改革与战略》,2008年S2期。
    34.张希禹等:《谈鲁砚及其开发现状》,《矿产综合利用》,1994年01期。
    35.李传章等:《关于聊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东岳论从》,2007年04期。
    36.任相宏:《黄河下游新发现的后李文化》,《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6日。
    37.张光明:《浮山驿遗址简介》,《管子学刊》,1988年03期。
    38.魏成敏:《.桐林田旺遗址简介》,《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39.王会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发现一座战国墓葬》,《考古》,2008年11期。
    40.张海龙:《临淄齐瓦当的新发现》,《文物》,1992年07期。
    41.李科友,彭适凡:《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1957年07期。
    4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0年02期。
    43.《寨里发现古窑址》,《文物》,1981年04期。
    44.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01期。
    45.赵占元:《周村丝麻织业调查》,《工商半月刊》,1934年5月1日。
    46.杨伯达:《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5期。
    47.朱可海,王川昆:《工娴艺巧,誉满中外》,《人民音乐》,1981年05期。
    48.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1989年02期。
    49.刘奔:《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哲学研究》,1989年第01期。
    50.顾晓明:《论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社会科学》,1987年第01期。
    51.张凤莲:《论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东岳论丛》1990年第05期。
    52.崔新建:《文化系统论》,《江汉论坛》,1990年第05期。
    53.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06期。
    54.林语堂:《论西装》,《宇宙风》,1936年。
    55.朱纪:《粗器不俗:充溢着乡土气息和浓情笔趣的近代博山窑民窑青花器》,《收藏》,2010年02期。
    56.任雷鸣:《刻瓷》,《山西青年》,2009年01期。
    57.张立文:《传统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01期。
    58.黎红雷:《传统创造论》,《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01期。
    59.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文物》,1977年07期。
    6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考古》,1972年第04期。
    61.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穴的发现》,《文物》,1972年第7期。
    62.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
    63.凌德祥:《关于火的起源的语义思考》,《阜阳师范学报》,1990年04期。
    64.傣族制陶工艺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77年04期.
    65.刘家林:《振兴丝绸纺织产业高层论坛在周村举行》,《鲁中晨报》,2009年9月9日。
    66.丁力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67.吕雅贤:《蹴鞠小考》,《体育博览》,1989年03期。
    68.马景阳:《淄博陶瓷:1万元原材料形成60万元销售收入》,《大众日报》,2011年5月31日。
    69.庄思晦:《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再谈文化能否市场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
    70.庄思晦:《文化能否市场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
    71.王国华:《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方法与路径》,《思想战线》,2010年03期。
    72.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06期。
    73.宋建龙:《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与形式浅述》,《河北企业》,2008年4期。
    74.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04期。
    75.谭震:《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09期。
    76.高颖:《疏通中国文化产业投融渠道》,《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第06期。
    77.林勤清:《论马克思“人本”经济思想是劳动者为本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78.杨强:《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齐鲁学刊》,2001年第05期。
    79.《张明文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山东陶瓷》,2007年01期。
    80.赵丽婷:《现代大师刻瓷品升值潜力大》,《新京报》,2007年9月18日。
    81.张明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山东陶瓷》,1988年第01期。
    82.赵瑞雪:《我市表彰10名文化产业发展先进个人》,《淄博晚报》,2010年11月27日。
    83.于谦:《淄川以农民自费成立淄砚斋艺术馆》,《淄博日报》,2009年8月31日。
    84.潘治民,郑雅云:《博物馆观众消费行为之研究:以袖珍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季刊》,2005年第01期。
    85.王林花:《浅析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科技智囊》,2007年01期。
    86.袁耿胜:《打造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几点建议》,《中国市场》,2008年01期。
    87. Lambert, Douglas M., Martha C.Cooper and Janus D. Pa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9, No.2 (1998)
    88.董利:《专业批发市场成功的五大要素》,《管理》,2007年第08期。
    89.黄爱群:《博山形成陶瓷琉璃专业市场》,《砖瓦世界》,1992年第14期。
    90.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国际市场与国际企业管理一般知识》,《对外经贸财会》,2002年第10期。
    91.胡健生:《从国外市场的特点谈企业“走出去”的几个问题——以英美市场为例》,《江 苏商论》,2003年09期。
    92.赵有广:《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实施》,《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
    93.张奕:《我国2010年网购市场超5000亿》,《新京报》,2011年1月20日,第5版。
    94.宋暖:《鲁派内画鼻烟壶及其产业化发展初探》,《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2月。
    1.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2009年7月。
    2.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淄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60家文化企业的意见》
    3. 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办公室[2010]46号《关于建设工艺美术与文博基地的意见》,2010年11月26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新华网,政府在线,最新法规。
    5. 中国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鲁办发[2007]7号,参见《山东政报》,2007年15期。
    6. 省经贸委,省轻工联社,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鲁政办发(2009)33号,2009年5月19日。
    7. 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淄发[2003]39号,2003年12月12日。
    8. 中共淄博市委办公厅,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2009年2月26日。
    9.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2010年5月7日。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2010年4月6日。
    11.商务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日录》2011版修订稿,参见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1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2007年2月6日。
    13.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1997年5月20日。
    14.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1]259号,2011年5月24日。
    15.淄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淄博市2010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名单》,淄博新闻网,2010年4月1日。
    16.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网站。
    17.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中国信息产业网,2001年5月。
    1. 淄博市华光陶瓷网址为http://www.taoci800.com/。
    2. 淄博陶瓷网主首页网址为:http://www.zibotc.com/。
    3. 淄博陶瓷网商务中心网址为:http://www.zibotc.com/member/my.php/。
    4. 淄博大染坊丝绸发展有限公司网址:http://Www.hometexnet.com/。
    5. 博山琉璃工艺厂网址:http://www.zbgjjjgs.com.cn/。
    6. 淄博周村金凤凰花灯厂网址:http://www.zbjinfenghuang.com/。
    7. 宝斋淄博有限公司网址:http://www.rongbaozibo.com/。
    8. 淄博市文化产业官方网站:http://www.zbwenhua.com/。
    9.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官网,网址:http://www.sgmart.co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网站。http://www.miit.gov.cn/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