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家星云法师依据“立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原则,推动当代佛教的人间化、通俗化、现代化、年轻化、生活化、制度化、国际化发展,由此,也奠定了星云人间佛教伦理理论与实践的基调和基础,使其伦理理念与践行方式和传统佛教伦理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普世性、融和性特征,同时也保持了其宗教伦理的神圣性。
     本文以从总论到分论的方式,探索了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其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是建构在现世人间基础之上,特别强调以佛教善美理念来调解和化导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国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依据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普遍法则“缘起”观和善恶道德的基础“因果”观,并结合现代社会特征,星云发展出了融和世出世间、传统现代、自利利他的人间佛教伦理内涵、现代伦理理念与道德实践方式,这是星云人间佛教伦理的理论建构部分,这部分伦理理论也是他个体道德、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传统佛教伦理主要用于调节宗教内僧信四众为核心的各种人际伦理关系。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生活性,决定了星云的视角更加广阔,因而他对个体道德、现代家庭伦理、管理伦理、经济伦理等,都做了佛教伦理视角的解读,进一步他又对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等应用伦理学前沿主题表达了人间佛教伦理向度的解读,显示了人间佛教不退缩,勇于介入现代生活的勇气,从而使人间佛教伦理的调节范围大大超越了传统佛教伦理以独善其身为主的小乘佛教(声闻佛教)伦理和以居家伦理为主的人乘佛教伦理,这也正体现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菩萨乘佛教伦理(或者也可叫大乘佛教伦理)的特点,实际上人间佛教伦理既区分了由人本道德至菩萨道德的境界序列,二者又统一在大乘佛教伦理框架之中。
     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被认为是佛法在现代社会应世的最佳工具,因此,随着星云人间佛教实践的深入和全球视野的形成,他的思想意识中也逐步确立了欢喜融和、同体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等富含现代气质的伦理理念,这些理念具有区别传统佛教伦理、超越宗教、蕴含普世价值的现代特征,他也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宗教与宗之间的各种关系。不管是在他的个体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以至于生命伦理的论述中,这些理念都普遍适用。
     当今世界充满着差异、冲突、对立,而星云则力图调合一切差别,包括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世俗与神圣、自利与利他、在家与出家,甚至古今中外所有佛学、佛教各宗各派、不同民族、信仰、国家,在他看来,这些差别都可以共存。而他也正是通过五乘佛法的理论建构,使融和成为可能。因为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正好涵盖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所以传统价值观中的忠、孝思想与现代价值强调的民主、平等、自由精神经过星云法师的阐释都可以共存。因而,正是基于对道德层次性的认同,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道德需求。
     文章在分论部分重点论述了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运用,包括伦理管理思想、经济伦理思想和生命伦理思想,突出了其实践伦理和应用伦理的特色,体现了与传统佛教伦理思想不同的现代特色。
     总体而言,星云的人间佛教伦理思想是人本导向和人生取向、生活导向和生命取向、实践导向和理想取向的,它以人为核心,展开了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家庭、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基于人间佛教立场的诠释与调治。相对于传统佛教伦理,星云的人间佛教伦理是一种入世更深,应世、普世、化世更广的宗教伦理,从其化世效果和道德影响力来说,星云所推行的人间佛教伦理是将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融和在一起的成功典范。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basing on and surmounting the tradition", Master Hsing Yun, the important practitioner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present age, further develops the contemporary Buddhism into a popularized, modernized, systematiz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one, which takes root in the human world and daily life and spreads among the young. Thus, the keynote and found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get establish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the ethical ideologi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re obviously epochal, universal and integrated, maintaining the sanctity of their religious ethics.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erms of the general-to-detail pattern.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hat it takes root in the secular human worl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tilizing Buddhism ideologies on goodness and beauty to mediating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families, societies, n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untries. Considering features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basing on the Buddhist "Origin ideology" on the universe and life, and the Cause-effect ideology of morality, Master Hsing Yun has developed the ethical connotations, modern ethical ideologies and moral practice pattern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world and the other world, tradition and modern, self benefit and altruism. These are the theory basis of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also the source of his theories on the individual morality, family ethics, social ethics as well as life ethics.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he traditional Buddhism mainly aim at mediat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onks and disciples of the same religion. In contrast,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re broader because it takes roots in human world and their daily life. Therefore, Master Hsing Yun interprets the individual morality, modern family ethics, management ethics and economic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ddhist moral principles. What's more,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en employed to interpreting the applied ethics like life ethics and ecological ethics, showing its courage of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modern life. Thus, the adjustable rang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greatly surpassed traditional Theravada Buddhism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its own uplift only, and Human Life Buddhism that gives priority to Household ethics. This happens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hayana Buddhism which teaches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material world with the above-worldly considerations. Actually, Humanistic Buddhism not only distinguishes the realm order from human morality to Bodhisattva morality, but also unites them into the moral frame of Mahayana Buddhism.
     Humanistic Buddhism is regarded as the best instrument in employing Buddhist doctrin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us,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global perspective, Master Hsing Yun has establishes his modern ethical ideologies like joy and integration, symbiosis with the body, respect and tolerance, equality and peace. All these ideologies possess modern featur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ethics, surpassing the religion and containing universal values. He utilizes these ideologies in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man, or of man, family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nation and nation, religion and religion. All of them ar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in discussing Master Hsing Yun's individual ethics, family ethics, social ethics as well as his life ethics.
     Nowadays, there are diversities, conflicts and clashes all around the world. Master Hsing Yun is trying hard to reconcile all these differences, including thos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times, secular customs and sacred ones, self benefit and altruism, being a common person and being a Buddhist. As far as Master Hsing Yun is concerned, ev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kinds of Buddhism, those between inner sections of Buddhism, or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beliefs, and countries can survive together. His theories on the five initial approaches for people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all differences possible, for they can meet all kinds of people's moral demands. According to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the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of traditional values can survive together with the democracy,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modern values. All in all, basing on his identification of moral hierarchy,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possesses extensive adaptability, covering utilitarian theories, deontological theories, and moral theories. Thus, his Humanistic Buddhism can meet the moral demand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part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odern application of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moral ideologies, including ethical management ideologies, economic ethical ideologies, and life ethical ideologies.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its practical ethics as well as the applied ethics, displaying its modern featur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moral ideologies.
     All in all,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he people and life oriented, practice and ideal oriented one, which center on human beings, carrying out interpretation and mediation on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like that of man and himself, man and man, man, family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in view of Humanistic Buddhism. Compared with moral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he kind of religious ethics that is deeper rooted in the society, whose application is more universal. Therefore, considering its universal application on the society and its moral influences,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ethics is a successful model of blending religious ethics and secular customs.
引文
1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法音》1998年第7期。
    2赖永海:《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化》,《普门学报》2001年第5期。
    3陈兵:《佛法在世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4觉继学愚:《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
    1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彩色馒头”等事件说明道德严重滑坡http://news.qq.com/a/20110417/000613.htm
    2释体恒:《僧眼看台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1释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2星云大师:《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32页
    1刘立夫: 《佛教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1转引自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转引自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1明立志潘平编: 《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明立志潘平编:《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1明立志潘平编: 《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1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1王守常钱文忠编: 《人间关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1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1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2释印顺:《华雨集(五)》,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页
    3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4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5徐孙铭主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改革方向的辩证思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1星云大师:《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星云大师:《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页。
    1释太虚:《存在·僧·羯磨》,《太虚大师全书》第35册,第157页。
    2星云大师:《往事百语(2)》之《无用与无明》,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3星云大师:《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1星云大师:《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254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68页。
    2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68页。
    4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554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555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76页。
    3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1页。
    4释星云:《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普门学报》,2001年第1期。
    1星云大师:《往事百语(2)》,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773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77页。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1页
    3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77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136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783页。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5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783页。
    1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85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85页
    3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88页
    1转自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11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韩东屏:《厘清伦理学的对象与定义》,《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佛光星云: 《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4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9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0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1页。
    3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1转引自陈兵:《佛法在世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2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0页。
    3转引自陈兵:《佛法在世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2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29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5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338页。
    1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1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页。
    1江灿腾:《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2释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2002年第5期。
    3吕锡琛:《尘凡无俗累清雅有佛缘—我眼中的台湾比丘尼》,《中国宗教》,2006年第10期。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9页。
    1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8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页。
    2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22页。
    1注释:以上内容取自邓子美教授《星云大师全传》第六章第20页(电子版),该书目前只在台湾出版。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1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07页。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湾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1页
    1转引自觉继、学愚:《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页。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5页
    1注释:以上数据均来自星云法师于2006年12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所做的讲演集《人间佛 教的戒定慧》。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1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21页
    1满义法师: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22页。
    2何绵山:《台湾人间佛教初探》载于《闽台佛教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3徐孙铭主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改革方向的辩证思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1转引自释圆持编著:《佛教伦理》之《五戒综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2转引自释圆持编著:《佛教伦理》之《五戒综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3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1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创见大师》,《普门学报》,2002年第8期。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0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1星云大师: 《宗教与体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2同上
    1星云大师:《星云法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2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3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1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1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2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3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4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5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1陈兵:《佛教心理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陈兵:《佛法与现代人的心病》,《佛教文化》,2002年第2期。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2陈兵:《佛教心理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1陈兵:《佛教心理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2转引自李湖江:《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思想》,http://fo.ifeng.com/special/shengangzhilv/lunwen/detail_2011_01/24/44 23823_0.shtml
    3转引自李湖江:《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思想》,http://fo.ifeng.com/special/shengangzhilv/lunwen/detai1_2011_01/24/44 23823_0.shtml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注释:此部分杨教授的观点引自江灿腾教授所著《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2胡因梦:《生命的不可思议》,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69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1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3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义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义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义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01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3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1《别译阿含经》卷五,《大正藏》二,第404页。
    2《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善生经》,《大正藏》一,第641页。
    3《佛说孝子经》,《大正藏》十六,第780页。
    1《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正藏》二十四,第1047页。
    2《杂阿含经》卷四十八,《大正藏》二,第352页。
    3《佛说玉耶女经》,《大正藏》二,第864页。
    1《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大正藏》一,第72页。
    2注释:此节内容部分参考南京大学2001届博士生南后男的博士论文:《论中国佛教伦理的几个问题》。
    3刘立夫:《佛教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明立志潘平编:《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梵网经》:《大正藏》二十四,第1004页。
    1张商英:《护法论》,《大正藏》五十二,第641页。
    2《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大乘精舍印经会1988年版,第2页。
    3王月清: 《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1觉继学愚:《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4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4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5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页。
    6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6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6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7页。
    4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1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6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6页。
    4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4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5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 Darui Long, The Ethics in Humanistic Buddhism-Studies on Venerable Taixu and Master Hsing Yun's Views on Ethics, vol 3,2002, 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4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31页。
    5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1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12页。
    2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12页。
    3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13页。
    1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13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1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21页。
    1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世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3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现代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3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25页。
    1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28页。
    2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22页。
    1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2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1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86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3《大智度论》卷11,《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142页。
    4《大智度论》卷13,《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15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75页。
    1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2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2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
    3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81页。
    2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2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2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3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4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3星云大师: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9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页。
    4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4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2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3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0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00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2许志伟:《生命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托马斯.A.香农,肖巍译:《生命伦理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4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释昭慧:《佛教规范伦理学》,台湾法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4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94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0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1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2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页。
    3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2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余仕麟:《伦理学要义》,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385页。
    2释昭慧:《佛教规范伦理学》,台湾法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3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1许抗生:《人间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门学报》2001年第4期。
    2邓子美:《当代人间佛教的走向》,《玄奘佛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35页。
    3释体恒:《僧眼看台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1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1黄夏年:《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黄夏年:《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2页。
    1杨方:《第四条思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邓子美:《当代人间佛教思潮》.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3觉继、学愚:《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页。
    4[美]肯·威尔伯.胡因梦译:《一味》,深圳报业集团社,2010年版,第1页。
    1、星云大师.合掌人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星云大师.往事百语(1).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3、星云大师.往事百语(2).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4、星云大师.往事百语(3).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5、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7、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佛光星云.佛陀真言(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9、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0、星云大师.佛教与人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1、星云大师.宗教与体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2、星云大师.佛教与义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3、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4、星云大师.生死与解脱.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5、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6、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世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7、佛光星云.佛学教科书·佛法僧.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9、星云大师.星云法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20、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21、符芝英.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1、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版电子佛典集成.台北:菩提文教基金会,2008
    2、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3、释昭慧.佛教后设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2008
    4、释昭慧.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
    5、江灿腾.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6、释印顺.华雨集(五).北京:中华书局,2011
    7、释印光.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大乘精舍印经会,1988
    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释圆持编著.佛教伦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11、觉醒主编.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2、邓子美.当代人间佛教思潮.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13、陈兵.佛法在世间.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
    14、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5、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16、吕锡琛.道学健心智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7、张怀承.无我与涅梁一一佛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18、唐凯麟、王泽应著.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0、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觉继学愚.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刘立夫.佛教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3、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4、明立志潘平编.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5、何绵山.闽台佛教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26、觉醒主编.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7、释印顺.中国禅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
    28、杜继文主编.中国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9、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0、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1、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人生.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32、赖永海.中国佛性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3、麻天祥著.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4、释体恒.僧眼看台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35、释济群.人生佛教的思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6、释济群.心灵环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7、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8、董群.禅宗伦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9、董群.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40、胡因梦.生命的不可思议.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41、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42、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3、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5、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徐光兴.禅的智慧与启示:东方人的心理疗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7、戈国龙.游心于佛道.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8、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9、唐凯麟编著.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0、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1、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3、杨方:第四条思路.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4、余仕麟.伦理学要义.成都:巴蜀书社,2010
    55、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6、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57、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58、冯学成.心灵锁钥一—佛教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9、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0、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2、何怀宏.良心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6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65、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6、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67、[德]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8、[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3
    59、[英]萨达提沙.佛教伦理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0、[美]弗洛姆、铃木大拙。禅宗与精神分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71、[美]托马斯.A.香农.肖巍译:生命伦理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2、[加]许志伟:生命伦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3、[美]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等译.环境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4、[美]布伦达.阿尔蒙德著.刘余莉等译.探索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5、[美]肯·威尔伯.胡因梦译.一味.深圳:深圳报业集团社,2010
    76、[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7、[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9、[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
    80、[德]马克斯·韦伯.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
    1、释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普门学报,2002(5)
    2、释星云.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普门学报,2001(1)
    3、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创见大师,普门学报,2002年第8期。
    4、赖永海.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化.普门学报,2001(5)
    5、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1996(2)
    6、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4,(01)
    7、方立天.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启导意义[J].中国宗教,2004,(01)
    8、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的现代启示.绿叶2008(12)
    9、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法音,1998(7)
    10、邓子美.当代人间佛教的走向.玄奘佛学研究,2005年(2)
    11、邓子美.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五台山研究,2005(3)
    12、邓子美.人间佛教释疑.法音,2007(12)
    13、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4)
    14、陈兵.佛法与现代人的心病.佛教文化,2002(2)
    15、吕锡琛.尘凡无俗累清雅有佛缘——我眼中的台湾比丘尼,中国宗教,2006 (10)
    16、吕锡琛.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宗教学研究,2001(2)
    17、许抗生.人间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门学报,2001(4)
    18、黄夏年.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6)
    19、圣凯.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0、董群.汉传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J]2007,(06)
    21、董群.简论中国佛教伦理对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2、高颖.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宗教学研究,2007(1)
    23、菩提.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法音,2003(5)
    24、李玉用.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唯实,2009(6)
    25、谭苑芳.印顺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初探.伦理学研究,2011(2)
    26、韩东屏.厘清伦理学的对象与定义,伦理学研究,2011(1)
    27、李湖江.当代佛教组织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法身寺教团与佛光山教团的对比分析.五台山研究,2010(1)
    28、麻尧宾.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社会资源述略.宗教学研究.2004(1)
    29、缪方明、于姝台湾人间佛教发展考察.宗教学研究,2009(3)
    30、乔学斌.略论儒道释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Stuart Chandler, Establishing a pure land on earth:the Foguang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2、Barbara Mackinnon,Ethics: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3、Darui Long, The Ethics in Humanistic Buddhism-Studies on Venerable Taixu and Master Hsing Yun's Views on Ethics, 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vol 3,2002
    4、Hamnalawa Saddhatissa:Buddhist Ethics.Wisdom Publications Inc.1970
    5、Lewis Lancaster, Ethics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vol 2,2001
    6、Christian Coseru, A Review of Zen Buddhism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B.V.2008, Published online:15 April 2008
    7、Padmal de Silva, Buddhism and Psychotherapy:The Rol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 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Vol1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