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土地制度的反思与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下中国是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源自土地领域的矛盾似乎尤为激烈和广泛,由此也导致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紧张。本论文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土地领域中的矛盾和社会冲突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这一问题。从直观上来说,征收权被一些地方政府滥用似乎是最合适的答案,但如果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人们就会发现,各种矛盾的发生往往与土地产权的模糊不清、不平等,土地管理的失范(越位或缺位)有关。从公法视角探寻中国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隐藏在中国土地制度种种乱象背后的秘密正是本论文的核心任务。
     虽然今天的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非常了解,但对以下所有权-使用权谱系变化却似乎十分陌生:即在不同的“集体化”或者“被集体化”阶段——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以及后人民公社时代,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如何从“私有私用”,到“私有共用”,到“按份共有共用”再发展到“抽象公有公用”的。城市土地如何一步步“被国有化”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土地国有化,似乎也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文的第一部分梳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言》公布以来中国土地产权领域所发生的重要制度变迁。通过使用“权利-义务”和“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两个分析框架,我们既可以看到过去90年间中国土地产权在法律层面上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找到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发生如此多变的原因。
     频繁变换的历史并非是土地矛盾和冲突产生的惟一原因,现行宪法和法律所建立的特殊土地产权制度也难辞其咎。正文的第二部分将从中国现行宪法第10条的规定出发,分析现行法律体系所建立的“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两种土地产权制度。在这一部分中,我将着重从“权利-义务”这一框架探究那些被现有研究遗忘或者遮蔽的问题,并揭示土地产权制度内部所存在的紧张与冲突,以及某些违背法学常识的结论之所以长期被视为真理的秘密。人们将会看到,中国现行的宪法和法律非但没有清晰界定两种土地产权制度的关系,也没有明确回答“何为农民集体”,“何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何为城市”,“何为国家”,“何为土地国家所有”以及“谁能代表国家”等等问题。现行宪法还在“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城市化”之间建立了一种错误的联系,这导致中国大陆走上了公民土地权利受损,城市无序扩张的畸形发展道路。
     土地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1998年以后中国大陆建立了号称“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并希望籍此制度实现耕地保护、国有土地资本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平衡。然而,耕地流失带来的恐惧遮蔽了人们的双眼,国有土地资本化带来的欣喜迷离了人们的视线。制度决策者希望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之间找到平衡,却没有对已经变化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保持必要的敏感,也没有认真对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是轻易地动用了国家作为土地管理者的权力来维护国家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所以不但无法实现制度设计之初的目标,也让整个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探讨这种缺陷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第三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系统评价过去90年间中国土地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制度变迁也是本部分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能在错综复杂的“地权迷宫”中找到出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将在立宪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权利.义务”这一分析框架,绘制一幅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路线图”。这幅“路线图”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坐标,从建立平等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开始,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制度,督促政府克制行使征收征用权以及加强公共参与等五个步骤最终绘制完成。
     仅仅满足于坐而论道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还必须寻找行而有效的办法。在具体的制度变迁路径方面,本文认为,应当允许地方在符合自由民主理念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违宪但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这不仅是因为地方差异巨大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阶段,更是因为地方民众(可以通过其代表)才是地方事务最终决定者。在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我将借助加拿大的“但书条款”模式来反思“良性违宪论”,进而从“宪政对话”的视角对制度变迁与法律秩序(特别是宪法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论证。通过这种理论的建构,我希望为中国土地制度乃至整个法律制度的变革实践提供一套新的话语,并以这套话语为基础,缓解制度变迁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内在紧张和焦虑。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answer the issue that "Why the social conflicts due to land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and becoming more intense in modern China."The answer appears to be the power of expropriation is abused by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the primary cause for these conflicts on land issues is the absence of equal and clearly defined land ownership and a standardized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se defects in land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system lead to the abus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by local authorities. Although most of us are familiar with the the CCP land policy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land ownership-right of use" is always being ignored, such as the progression from "private own/private use" to "private own/collective use" to "joint ownership/collective use", and then, to "abstract public own/collective use". Neith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zation" of the city land in China.
     In the first part, th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filed of land property, from1921in which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Decla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was published to date, will be re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Right-Duty" and "Ideology-Social Reality". The cause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land system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he frequent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not the only elemen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otic land property of China,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and land laws contribute to the conflict and vague of the land system, too. Starting from the Article10of1982constitution, the second part reviews the systems of "national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 within current legal system, and in turn, uncover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 A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how,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 in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and land law is not clear. As a result, we cannot get the right answers from land law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peasant economic collective", what is "the land own by peasant collective", what is "the city" in the law, what is "nation" in the law, what is "the land own by nation" and "who has the right to be the represent of nation to own the national land and enjoy the benef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d", etc. We will discuss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alization of land" and "urbanization of land" which established by current constitu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law in this part.The question "why the land right of citizen was always violated" and "why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cannot escape from a bad deformity way" will be answered in this part, too.
     The problems of land management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and cannot be ignored for the conflicts and intension within the land system. In1998, China established a system namely "the most restrict l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 the world" to protect the agriculture land, capitalization of national land and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is difficult to fill. Legislator cannot find the balance point, thus (1) we are losing the agriculture land continuously;(2) the governments (in particular local governments) make huge money from capitalization of national public land while the land and house price become improper high;(3) the disordered urban sprawl cannot be controlled yet.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failure of the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s ascribed to the unreasonable "central-local" tax system formed in1994. It is just half truth. The imperfec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tself should also be blamed for the bad situation of the land system.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defects will b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in the third part.
     How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get out the complex land maze? The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we need to draw a "reform map" for the land property and land management of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ight-Duty" with the guidance of constitutionalism. This roadmap needs to follow several principles when it is drawn:(1) it should follow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2) it should start with the reform of land property institution which should guarantee the equity of "national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3) a unified land market within which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access both "national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 equally has to establish;(4) perfection of land planning institution and Use Regulation institution is the forth step;(5) to establish a strict system for supervising and regulating the exploration power of government is the fifth step;(6) last but not the least,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for all fields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actice this reform map,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ath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hich allows the local authorities to enact some unconstitutional legislation. Importantly the range of unconstitutional legislation must be strictly limited and should to follow the ideal of library democracy of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by reviewing the theory "Benign Unconstitutionality" and analyzing the model of "Notwithstanding Clause" which rise from Canada, the last part will find a new path which named "Constitutional Dialogue",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legal order (especially constitutional order) in China. The framework of "Constitutional Dialogue"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reliev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land filed and legal order.
引文
①Robert F. Pennell, Ancient Rom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Down to 476 A.D.:A History of Rome, Lightning Source Inc,2009, Chapter ⅩⅪ.
    ②《汉书》,卷九九,《王莽传》。
    ③许章润:《地权的国家德性》,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2期。
    ①于建嵘:《农村土地纠纷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首要问题》,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9月6日。
    ②比如陈志武:《农村土地私有化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载《财经时报》2005年10月8日;《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躲不过去的》,载《财经》2009年第26期;文贯中:《土地私有化才符合经济规律》,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6月21日。
    ③《给农民土地永佃权可不可行?——于建嵘、陈志武对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笑蜀整理,载《南方周末》2008年2月4日。
    ③孟勤国:《揭开中国土地私有化论的面纱》,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
    ④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
    ⑤贺雪峰:《回到土地是农民最基础的人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⑥秦晖:《农民地权六论》,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5期;《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划清“群己权界”》,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①李昌平:《我想不出怎么去私有化》,载《财经文摘》2008年第7期;《论扩大农民地权及其制度建设》,载《新京报》2008年10月26日。
    ②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的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③周天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26日;《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参考报》2004年11月17日。
    ④刘云生:《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析》,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⑤ Peter Ho, 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Land Ownership, 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p.3,13&16.
    ⑥ Id. Chapter 6 "Between Nationa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Common Property as the Third Way?"
    ①沈守愚、钟甫宁:《国有土地产权中央与地方分享刍议》,载《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3期。
    ②戚名琛:《关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及产权代表若干观点的述评》,载《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3期。
    ③潘世炳:《委托-代理理论及国有土地产权分级授权管理》,载《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4期;《中国城市土地产权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④朱秋霞:《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准国家——所有制特征及改革的必要性》,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卷;《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②秋风:《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化的垄断》,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07月06日。
    ③茅于轼:《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http://blog.sina.com.cn/s/blog 49a3971d0100ca4e.html?ti=1,最后访问日期为2011-6-27。
    ④赵庆利:《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容置疑》,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2月6日。
    ①《土地管理三大制度改革回顾及期待——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第一任局长王先进》,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12月5日。
    ②郑振源:《也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载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21552,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6月28日。
    ③俞孔坚:《回到土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3页。
    ④李铁:《城市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期。
    ①容志:《土地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政策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239页。
    ②董礼洁:《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③张千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以中央和地方的监管分权为考察》,载《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
    ①土地产权在欧洲大陆也被认为是一项私法事务,与公法的研究关系不大。See Harvey M.Jacobs, The "Taking" of Europe:Globalizing the American Ideal of Private Property?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 paper,2006, p.31.
    ②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8月初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中心召开的“城乡规划、土地征收与农民权利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学者就土地问题已经构成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宪法问题达成共识。参见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土地征收与农民权利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8月(内部资料)。
    ① Niklas Luhmann:Social System, trans. J. Bednarz, Jr D. Becker,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p.158-169.
    ①[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4-88页。
    ②“软法”是1990年左右首先在国际法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词汇,国际法学者们按照规范的来源将法律分为硬法(hard law),习惯法(customary law)和软法(soft law)。这一分类不仅在传统的国际法(特别是国际税法)中被认可,而且越来越被欧洲人用来讨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下的公共治理问题。而在中国,由于罗豪才、宋功德等教授的倡导,软法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的学者们依然没有就软法的内涵和外延达成共识,不过F.Snyder关于“软法是一种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具有实际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大致可以表达这一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人们通常认为,软法与硬法相比往往缺乏特征“义务性,统一性、可诉性、制裁性,和(或)强制性”。由于这一问题并非本文的研究重点,所以不再赘言。有兴趣 的读者可以阅读以下文献:F.Snyder, 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C, in S Martin (ed.)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Abbott, Kenneth W & Snidal, Duncan, Hard and Soft Law i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54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1,2000; Christians, Allison, Hard Law, Soft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25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1325,2007; David M. Trubek &Louise G Trubek, Hard and Soft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urope:the Role of 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11 European Law Journal 343,2005; Senden, Linda, Soft Law.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Where do they meet?,9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 January 2005;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诚如Peter Ho、穆赤·云登嘉措等学者关于中国西部草原土地制度的出色研究所展现的那样,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被广为称赞的制度变迁在牧区并没有收到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效果,然而带来了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部落制度重新抬头等恶果。Peter Ho(2005),Chapter 3;穆赤·云登嘉措:《藏区习惯法“回潮”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①Peter Ho(2005), p.4.
    ①之所以对这一判断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是因为:(1)陈端洪教授忽视了“民族”的因素,也许将这一论断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更符合中国现行宪法的原意;(2)其似乎并没有将中国宪法放在现代化或者现代性的框架内讨论,在此方面张龑博士已有出色的讨论。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张龑:《论我国宪法的实效性和规范正确性》,载《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第11卷第2辑,第463-475页。
    ② Marx/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ume One, Translated by Samuel Moore in cooperation with Frederick Engels(1888),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USSR,1872/1969, pp.98-137.
    ①该宣言做出以后,因为中文稿丢失,一位张姓的中共党员于1921年12月根据英文译稿转译成中文,保存在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档案中。一九五八年六月三日,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印的《党史资料汇报》(第一号)上刊出,有趣的是,毛泽东同志看后作了如下的批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同样规定“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中国共产党纲领》(1921年7月),第2条。
    ②前引Marx/Engels书。这段话的英文原文是Capital is therefore not only personal; it is a social power. When, therefore, capital is converted into common property, into the property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personal property is not thereby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property. It is only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the property that is changed. It loses its class character." Translated by Samuel Moore in cooperation with Frederick Engels (1888), Marx/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ume One,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USSR,1969.
    ②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年),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7页。
    ③《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1月),第6条。
    ②周恩来在谈到土地改革的意义时,曾指出:“土地问题解决得好,人民就拥护我们,仗就打得好。全国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其中得到土改利益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大的力量,能不打胜仗吗?”《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6-277页。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对20世纪中期世界多国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之后,也曾惊奇地发现“在所有大革命中,农民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迅速和直接地改革无法忍受的物质条件,如果有必要,甚至采用暴力达到这一目的。革命知识分子要求结束旧秩序,产生新社会;革命农民则杀死税收官,并占有土地。……知识分子的目标是广泛的、乌托邦的;农民的目标则是具体的,有关再分配的。”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New ed.), chapter 5.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第3、27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第2、4、6、30条。
    ③中央内务部: 《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1950年11月2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土地房产所有证暂行办法》(1950年12月11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页(脚注3)。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172页。
    ③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秦邦宪)的信中谈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日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给秦邦宪的信》,载《毛泽东文集》,第3卷(48),第206—207页。
    ④针对农产品供求关系,毛泽东在1953年10月、11月两次讲话指出“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个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合作社有低的,土地入股;有高的,土地归公,归合作社之公”;针对小农经济与工业产品销售市场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19,182页。需要提醒的是,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外交政策“一边倒”政策,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长期政治和经济封锁,因此多数工业产品只能在国内市场上流通;另外,由于连年战乱,1949年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 边缘,从大陆逃亡的国民政府又带走了大量的国家财产,使得新中国的建设举步维艰,这时候,很多中央领导人认为,必须运用对农业的“剪刀差”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比如陈云在1950年就指出“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1950年6月6日),载《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史敬堂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1-255页。
    ②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谈到了现代革命的意义,认为革命与战争、起义的不同就在于,在革命者看来,革命意味着历史进程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她还将18世纪以来的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总结为“贫困的存在”。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New York:Viking,1963, pp.10-48.阿伦特的论断在中国得到了验证,诗人胡风在1949年11月发表了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该诗中这样写到“今天/中国人民的诗人毛泽东/在中国新生的时间大门上面/写下了/但丁没有幸运写下的/使人感到幸福/而不是感到痛苦的句子……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祖国/伟大的祖国呵/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和微小的悲痛/也是永世难忘的/但终于到了今天/今天/为了你的新生/我奉上这欢喜的泪/为了你的母爱/我奉上这感激的泪/祖国,我的祖国/今天/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胡风:《时间开始了》,载《人民日报》(副刊“人民文艺”第7版),1949年11月20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6-198页。
    ②《邓子恢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6页。
    ③陈云:《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载《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
    ④科斯(Ronald H. Coase)在他那篇最为重要的论文中提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entrepreneur))来支配资源,可以节约一定的市场运行成本。”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4 Economica 386,1937, p.392.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③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页。
    ①同上,第13-15页;亦可参见姚力文、刘建平:《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苗长青:《毛泽东与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载《党史文汇》2004年第2期。
    ②山西省委:《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1957年4月17日),载前引陶鲁笳书,第158-159页。
    ③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④刘少奇:《关于华北互助组问题的批语》,载《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528页。
    ⑤刘少奇:《三年准备,十年建设》(1951年5月7日),载《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①前引陶鲁笳(1993)书,第34-35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档案馆提供的原件刊印,文件在下发时曾经明确要求“这个决议草案可以在党内刊物上发表,但不要在党外报刊上发表,因为还是草案。”《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59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55年11月9日),第3、15、16、17、18条.195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将这个章程草案照原案通过,成为正式章程。
    ②同上,第18条。
    ③据陶鲁笳的回忆,当时的山西省委“反复研究了恩格斯在1894年撰写的《德法农民问题》”,并用恩格斯下面的论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恩格斯在《德法农民问题》中批评法国社会党人说:“你们企图在小农的所有权方面保护小农,这不是保护他的自由,而仅仅是保护他被奴役的特殊形式而已,这是延长他的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状况。”但是“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决不能像大土地占有者那样剥削小农。我们对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使采用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前引陶鲁笳书,第25页。(黑体为本文加注)毛泽东也曾公开表示,“确保私有是资产经济观念”,“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他认为那些坚持土地私有制的人只看到了农民眼前的利益,是对农民的小恩小惠,但并不符合他们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0-11月),《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16-124页。
    ①当然,后来形势的发展表明,这一估计实在是过于谨慎了,因为仅仅是3年以后,即在1956年,中共中央即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所确定的目标基本上完成。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估计,毛泽东宣布作为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大概可以管15年左右。”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载《法学》,2000年第5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载《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版,第649、655、676-678,692页。
    ⑥《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载《人民日报》,1953年3月26日第2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68页。1955年7月,毛指示,各地不需要经过农工部直接将合作化的情况上报中央,到后来干脆以农工部“十年来没干一件好事”为由,撤消了这个部。这段历史详细记录可以参加项小米:《邓子恢主政农工部的悲剧》,载《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党外人士则主要表现为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争论,参见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刊印。之所以认为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成分,是因为1919年12月时列宁曾指出“农业公社是个很响亮的名称,是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联系的。”相关历史回忆可以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740页:20世纪前半叶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农业合作化及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影响可以参见刘建平:《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期。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中心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第58页。
    ②Harold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5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47,1967, p.350.
    ③人民公社期间,中国民间流传的民谣支持了斯科特的判断。比如有地方民谣以极为幽默的语气唏嘘道,农民“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争工分武松打虎。”有的则采用夸张式的手法,表明农民的消极抵抗“一队的钟,二队的哨;三队的铁轨(敲一段废铁轨来代替上工的钟),四队的号;五队的队长满街跑,六队的干部挨门叫;一天到晚挺热闹,就是社员喊不到。”参见陈大斌:《兰考板话》,载穆青等:《激变的农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④1956年3月-1957年11月、1958年12月-1959年10月、1960年7月-1962年9月,中国曾经发生过三次“包产到户”的浪潮,不过,最终都一次一次夭折,一大批支持“包产到户”的领导干部也因此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惩罚,相关介绍可以参见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1949年4月25日),第7条。
    ②《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载《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1949年8月11日)。
    ③郑振源:《私房土地使用权的历史沿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4日第5版。也有“个别城市曾错误地实行没收房屋,或不确定不保护房屋所有权,不问具体情况无条件无限制地强制压低房屋租额等办法”,导致许多城市居民以为“城市解放了可以白住房子,一切房租都可不缴,甚至以为可以平分城市的房产”,纷纷抗租甚至强占房屋,以至出现“房主怕分配房屋,致将房屋分散、送礼、变卖或由大房改小房,楼房改平房,堵大门走小门,乘下雨扒房变卖砖木等现象。”不过,这种做法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评。《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194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载《国家房地产政策文件选编》(1948年一1981年),房产通讯社1982年编印,第7页。
    ①《扬州晚报》曾报道,扬州有很多人保留1950年前后地方政府颁发的“房产土地证”。其中杨其元家的老房产土地证是1950年1月由扬州市解放后第一任市长杨祖彤签名颁发,时间最早。《最老土地证一再“刷新”》载《扬州晚报》,2008年8月27日,A5版。
    ②《契税暂行条例》第3条,1950年4月3日政务院公布,1954年6月11日财政部奉政务院(54)4财农范字第58号通知修改。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9、10、11条。
    ④《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6年1月18日)。
    ⑤根据刘少奇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记载,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1954年3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随即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八千多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而《契税暂行条例》1954年6月11日修改通过的,因此,据笔者的推测,其很有可能指的是1954年的某一宪法草案。
    ①《定息制度的存废:公私合营后的工商业政策》,载黄孟复:《纪事本末:中国民营经济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国务院关于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指示》(195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1956年7月30日刊印;
    ②《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成都会议通过,同年四月五日政治局会议批准)
    ③郑振源:《当代中国土地管理史》,载《郑振源文集》,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①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5年12月16日。
    ②《中央主管机关负责人就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发表谈话》,载《人民日报》(1958年8月6日)。
    ①《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64年1月13日)。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64年3月5日)。
    ③《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64年1月13日)。
    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对该意见的说明中还强调“多年来,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私改房屋产权性质,因此造成很多问题。一是许多私改房主以家庭人口增加或子女长大为理由,往回要已纳入改造的房屋;二是有些私房主想借目前住房紧缺之机,高价出租或出卖房屋,强迫房管部门退房;三是房管部门认为私改房屋已属国家所有,不同意退房,但又没有国家的明文规定,很难说服房主:四是由于要求退回私改房屋而造成的纠纷不断发生。告到法院,法院也因没有政策、法律依据,无法审理等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及其说明,1985年2月16日(85)城住字87号。
    ②北京出版社编辑部:《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1989》,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③北京十四中红卫兵:《告全国同胞书》(1966年8月26日)。
    ④《国务院关于延长定息的通知》(1966年3月6日)。
    ①《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财政贸易和手工业方面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中发[66]508号)(1966年9月23日)。
    ②《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关于接管私房的若干规定》附注显示“一九六六年十月七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电话通知:万里同志指示:‘自住的私房交给国家的,先不要收租。产权问题以后再说。’”由此观之,北京市人大并没有肯定土地和房屋所有权“国有化”的建议。《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关于接管私房的若干规定》第5、7、8条以及附注(1966年9月26日)。
    ③《国家房产管理局、财政部税务总局答复关于城镇土地国有化请示提纲的记录》,(1967年11月4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1月17日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序言,第22条。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9页。
    ③包万超:《宪政转型与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④依照张春桥的报告,1975年修宪最重要的两大任务:其一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宪法,其二是将通过宪法巩固和确认“我国人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共同愿望”。参见张春桥:《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1月17日通过。
    ⑤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一九八0年三月——一九八一年六月),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②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城发房字77号,1982年3月27日)。
    ③1982年4月15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全体会议记录》显示,主张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的既有民主党派人士钱昌照、胡子婴等人,也有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王震、耿飚等人。参见蔡定剑:《宪法精释》,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亦可以参见肖蔚云:《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①《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2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第39条。
    ②《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
    ③比如现行宪法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③王兆国:《关于<物权法(草案)>的说明报告》(2007年3月8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1月1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第3款(2004年3月14日修订)
    ②《土地管理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2004年8月28日修订),第43条。
    ③同上,第73,77,81条。
    ④所有权残缺是新制度经济学家Demsetz提出的一个主要理论,其意指“完整的所有权权利束中的一部分被删除”,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控制废除私有权利束的职位已被安排给了国家,或已由国家来承担。”Harold.Demsetz, 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 Firm, Basil Blackwell Inc, Harold,1988, pp.18-19.
    ①在工业革命的起步年代,即从19世纪起,英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了8倍,但源于农业、林业和其他类似部门的收入则没有多少改变,所以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从社会总收入的1/3下降到了1/16;到1851年,英国国民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贸易和运输业,而到了1901年,英国国民收入的3/4来自这三个行业。SeeP.Deane &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pp.166-167另据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教授的介绍,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1870年至1915年的35年间,美国的真实土地价格翻了3倍,澳大利亚的地价翻了5倍,不只是城市附近的地价在涨,非城市郊区的土地也跟着水涨船高。于建嵘、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载《南方周末》,2008年2月7日。
    ②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发[1985]1号。
    ②《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2、36、37、41条。
    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可望年底出台》,载《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4日
    ②王先进:《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回顾》,载《今日国土》2008年6月。
    ①引自《<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2日)》(又称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又称1984年中央1号文件)。
    ②《土地管理法》第10条。
    ①冯蕾、李金桀:《城市扩张:边界在哪里?》,载《光明日报》,2011年04月01日。
    ②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例2008年 投资资金已逾30亿元 建成区面积达58平方公里的衡南
    ①王兆国:《关于<物权法(草案)>的说明报告》(2007年3月8日)。
    ①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②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湖南省建议在“国有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之后增加“或者由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使”的规定,以发挥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的积极性。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参见前引卞耀武书,第380页。
    ③范恒山:《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政府与产权》,载《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第7期。
    ①《国土部:74城市2242个项目土地闲置14.9万亩》,载《人民日报》2011年1月11日。
    ②《城市规划法》第4条第1款(1990年4月1日)。
    ②E.g., Fred Dattolo, Is the China Miracle Too Good to Be True? Philadelphia Trumpet, Vol.15, No.6, July 2004.
    ①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2011年5月6日。
    ②Peter ho(2005),pp.256.257.
    ③中共中夫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27日)。
    ①《土地储备机构职能不清,新拆迁条例或在地方遇阻》,载《法制日报》2011年2月16日。
    ②《2003年中国遭遇信访洪峰新领导人面临非常考验》,载《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12月8日。
    ②《海口: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计划10月结束》,载《海口晚报》2011年6月21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
    ①《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和十二月一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载《人民日报》1981年12月14日,第1版。
    ①《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86年3月21日)。
    ③同上。
    ④《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年1月1日)。
    ⑤《土地管理法》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86年6月25日),第2条。
    ⑥前引蒋省三、刘守英、李青(2010)书,第19页。
    ③《国务院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1993年4月28日。
    ④于伯华、郑新奇:《耕地危机与城市化进程的盲目性》,载《城市问题》2003年第3期。
    ③容志:《土地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政策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土地储备机构职能不清,新拆迁条例或在地方遇阻》,载《法制日报》2011年2月16日。
    ①田冈:《用地保障是最大的保障》,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3月27日。
    ②可以参见《郑州市土地管理年鉴(1996-2001)》,国际(香港)华人出版社1999年版,第87-91,172,177页;《南阳市土地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281页。
    ①《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修订),第17条;《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通过),第5条。
    ②《土地管理法》,第22条;《城乡规划法》,第5条。
    ③《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5、14条。
    ④关于各地利用城市规划来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做法,以及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矛盾的出色描述可以参见王军:《城市规划修编的圈地玄机》,载《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51期。《规划编制“三国演义”》,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45期。
    ⑤《城乡规划法》,第3、18条。
    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① Benjamin I. Schwarts, In Search for Wealth and Power:Yan Fu and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Chapter12.
    ②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载《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
    ①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立国”与“道德立国”之间并不是完全契合的,而且彼此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在1949-1979年间道德话语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而1979-2009年间,“工程技术立国”则受到重视。徐勇教授认为“土地归公”遵循的是民族-国家的逻辑,它为建构统一的主权、强大的中央权威和对乡土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基础。这与本文的分析理路是暗合的,因为20世纪中华民族“独立”的过程就是“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另外,徐文对现代国家建构、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作了极为出色地分析。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② Douglass C. 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p.49.
    ①陈伯达:《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载《红旗》,1958年第3期。
    ①转引自杨中旭:《中央:修订18亿亩红线的背后》,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48期。
    ②高云才:《我国200余地级市中183个拟建设国际大都市》,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①[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5页。关于“学术地图”理论的论述亦可参见[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往下。
    ①蔡永飞:《农民对城市土地也拥有所有权》,载《南方周末》2008年3月5日。
    ①内卷化(involution),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克利德福·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1963年撰写的《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书中首先运用了这个概念。杜赞奇和黄宗智两位教授则将该概念用于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杜赞奇在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农村》一书中,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此处指人际或其他行政资源)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中国旧有的赢利型经纪体制—来扩大其行政职能。”这一现象。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8页。
    ①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曾经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这一条款,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关于《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初步审议情况的汇报》中报告说,“有的群众提出,目前除了以出让方式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外,还有大量的是以划拨的方式无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种方式还会同时存在。”所以,其建议将该条修改为“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前引卞耀武(1998)书,第39,319页。
    ①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类似的担忧亦可参见贺雪峰:《农村土地何以成了问题》,载《调研世界》2008年第10期。
    ②前引贺雪峰(2009)文。
    ①秦晖教授曾出色的讨论了“为什么1970年代末的中国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以集体主义的精神齐心协力闹散伙”这一问题。在其看来,这是因为中国的农民集体实际上是“被集体化”而非“集体化”的产物。参见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9日。
    ②William D. Signet (2010); Jennifer Brown(2004).
    ③前引贺雪峰(2009)文。
    ①由于中国农业用地不能进入市场,所以我们很难通过相关数据来展示中国农业用地与工业、商业以及办公用地价值之间的差距。不过,Cheshire等人在英国的调研数据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在1983年的英国南部,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地(以英亩为单位)的价值为:农业用地3000英镑,住宅用地60-250万英镑,工业用地40-50万英镑,商业用地250-340万英镑,办公用地60-130万英镑。See Cheshire, Paul C., Stephen Sheppard & Alan Hoope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Some Empirical Results, Discussion Paper in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No.29,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Reading,1985.
    ②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1页。
    ③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Citizen of August 1789)第17条规定“财产是一项不可侵犯和神圣的权利。除非基于明确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公平而预先补偿的前提下依法征收,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1791年美国宪法新增加的《权利法案》规定“除非基于公平的补偿,任何私有财产不得被征收为公用”(第5条宪法修正案)。
    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英国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国王,但是随着漫长历史的演变,国王的土地所有权逐步被虚化,而各种各样的土地的保有权(tenure)和地产权(estate)通过信托(Trust)等制度逐渐被实体化,这些土地权利的享有者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人。需要注意的是,大陆法系上的所有权观念和制度在英国法中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物,所以我们很难界定英国土地的所有权人。尽管这一问题与本文的讨论关联性不大,然而还是非常乐意将F H Lawson和Bernard Rudden关于英国法中“所有权”的描述摘录如下“英国法中的绝对产权是相当少的,因此当你在使用与‘产权’相关的‘所有权’一词而发现它纯粹是作为占有的对应物时,大可不必惊讶。……基于物的所有权而派生出来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是由诸多人共同分享的,因此将所有权归于任何人都是不合适的。……”F H Lawson &Bernard Rudden, The Law of Prop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1998, p.116.
    ③ F.A.M. Hobma and E.T. Schutte-Postma, Planning Law in the Netherlands:An Introducti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an.2008, p.31.
    ④ Jurjen Eijgelaar, Land for Housing in the Netherlands:the Role of Municipalities, Land Use Policy,1988(5), p.176.
    ① Section 44, Housing Act of the Netherlands,1902/2003.
    ② Tom Daniels, the Purchas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gri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Policy Tools—the Pennsylvania Experience,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Problems and Policies,1998, p.3.
    ③ The New York City:Zoning Regulation, revision published on April 2720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nvc.gov/html/dcp/pdf/zone/allarticles.pdf,on May 3,2011.
    ④ Chaline, Claude Henri, France, In Nicholas N. Patricios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Land Use Planning,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pp.286-288; Little, Charles E. Farmland Conservancies:A Middle ground Approach. In Frederick R. Steiner and John E. Theilacker (ed.), Protecting Farmlands, Westport, Conn.:AVI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4, pp.131-145.
    ① Codorus Township v. Rogers,492 A2d.73 (Pa. Commw.1985)
    ②不过,荷兰各个市政厅所制定的未来城市发展规划(Urban design)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规划的功能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或者禁止;另一方面则与法律保留有关——人们认为只有议会通过的法律才可以限制公民权利,市政厅的行政规章则不具有这样的地位。F.A.M. Hobma and E.T. Schutte-Postma,(2008),p.2&34.
    ③ Maarten Hajer, Wil Zonneveld,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Network Society- Rethinking the Principles of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8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0, p.340.
    ①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年12月21日制定,2011年6月10日公布。
    ②Benjamin Barros, The Police Power and the Takings Clause,52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471,Jan. 2004,p.504.
    ③ Hadacheck v. Sebastian 239 US 394 (1915).
    ① Harvey M.Jacobs, The Future of the Regulatory Takings Issu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Divergence or Convergence? 40 The Urban Lawyer 51, winter 2008, pp.64-65.
    ② Id.
    ③关于管制性征用(regulatory takings)的详细探讨可以参见TheodoreJ, Novak, Brian W.Blaesser, Thomas. Geselbracht, Condemnation of Property:Practice and Strategies for Winning Just Compensation, Wiley Law Pub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 p.42.
    ② Harvey M. Jacobs,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Paper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Chicago, IL, October 1999, p.4.
    ① David Yeates, French Farm Sales and the Role of SAFER David Yeates, Ezine Articles, January 20,2010,
    ② Id.
    ③ Harvey M.Jacobs,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Policy for Albania:Lessions from Western Europea, North America, and Janpan, Land Tenure Cent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orking Paper No.6,Albania Series. Sep.1997, p.7.
    ① Alterman, Rachelle., The Challenge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Lessons from a Six-Nation Comparison,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20,1997.
    ① Daniel R. Mandelker, Kelo's Lessons for Urban Redevelopment:History Forgotten,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Nov.24,2008.
    ② Fokke Jan Vonck, Land Management by the Dutch Government, ProLAND Project conference paper, Nov.18,2009 in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p.9 et.seq.; Fred Hobma,Yuka Shiba, Deregulation in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aw:the new Dutch environmental permit,18 The Journal of The Land Institute 1,2010.
    ② C.Harlow, Power from the Peopl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Patrick McAuslan, Londen, Sweet&Maxwell(ed.), Law, Legitimacy, and the Constitution:Essays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Diecy's Law of the Constitution,1985.
    ①常安:《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宪法变迁》,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① Peter W. Hogg.The Charter Revolution:Is It Undemocratic? 12 Forum Constitutionnel 1,2002, pp.7-8:Kent Roach教授同样认为加拿大模式运行良好,并出版了相关专著。See Kent Roach, The Supreme Court on Trial: Judicial Activism or Democratic Dialogue, Toronto:Irwin Law,2001,pp.68-69.
    ② Walter F. Murphy, Constitutions,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in Douglas Greenberg et al. eds., Constitutionalism & Democracy:Transi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③ Stephen Gardbaum, The New Commonwealth Model of Constitutionalism,49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4, Fall 2001.
    ④ Janet L. Hiebert, Parliamentary Bills of Rights:An Alternative Model? 69 The Modern Law Review 7(2006)
    ⑤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04-108) 545 U.S.469 (2005).
    ① Anthony Lizan, Life After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in Property Rights Alliance June 23, 2010; H.R.5582-Privat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ct,See http://www.propertyrightsalliance.org/life-kelo-v-city-new-london-a2921 http://www.castlecoalition.org/pdf/legislation/US_States_ED_Legis_Map_2007.pdf, on July 22,2011.
    ② New State Ice Co. v. Liebmann,285 U.S.262 (1932).
    ③翟小波:《论我国的宪法实施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翟小波教授受到了他的导师夏勇教授的影响,在2003年的文章中,夏勇教授提出“革命宪法”、“改革宪法”和“宪政宪法”的三分法,
    ②童之伟:《良性违宪不宜肯定: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载《法学》1997年第5期。
    ③关于这一结论,不需要繁琐的理论论证,翻翻1978年后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的争论就会一目了然。参见前引杜润生(2005)书,第126页;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失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章。
    1.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年版。
    2.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容志:《土地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政策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陈端宏:《制宪权与根本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6. 温丰文:《土地法》,台中:洪记印刷有限公司,2010年修订版。
    7. 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 俞孔坚:《回到土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9. 翟小波:《论我国的宪法实施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1.董礼洁:《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2.朱秋霞:《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13.郑振源:《郑振源文集》,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
    14.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6.沈开举:《征收、征用与补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孙中山:《民生主义》,载《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20.苏志超:《比较土地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中心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2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4.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失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邓子恢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蔡定剑:《宪法精释》,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7. 《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1.北京出版社编辑部:《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1989》,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3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3.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肖蔚云:《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5.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年),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36.穆青等:《激变的农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37.《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8.《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9.[美]穆雷·罗斯巴德:《权力与市场》,刘鹏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0.[英]以赛亚·柏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1.[澳]菲利普·佩蒂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美]阿兰·博耶等:《公民共和主义》,应奇,刘训练编,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4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5.[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6.[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7.[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48.[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吴良健、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9.[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0.[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1937),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51.[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3.《郑州市土地管理年鉴(1996-2001)》,国际(香港)华人出版社1999年版。
    54.《南阳市土地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5.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5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57.《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版。
    5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0.史敬堂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61.穆赤·云登嘉措:《藏区习惯法“回潮”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62.王贤彬、张莉、徐现祥:《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省长省委书记晋升》,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63.杨俊峰:《我国城市土地国有制的演进与由来》,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4.许章润:《地权的国家德性》,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2期。
    65.张千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以中央和地方的监管分权为考察》,载《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
    66.应松年:《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9期。
    67.王克稳:《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兼议公益拆迁与非公益拆迁》,载《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9期。
    68.沈岿:《系统性困境中的违宪难题及其出路——以城市房屋征迁制度为例》,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2期。
    69.孟勤国:《揭开中国土地私有化论的面纱》,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
    70.张龑:《论我国宪法的实效性和规范正确性》,载《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第11卷第2辑。
    71.常安:《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宪法变迁》,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72.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
    73.姚力文、刘建平:《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74.贺雪峰:《回到土地是农民最基础的人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5.刘建平:《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期。
    76.王利明:《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77.贺雪峰:《农村土地何以成了问题》,载《调研世界》2008年第10期。
    78.包万超:《宪政转型与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79.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
    80.吴仁宝:《华西村的改革成就》,载《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2期。
    81.张千帆:《宪法变通与地方试验》,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82.王维洛:《1982年的一场无声无息的土地“革命”——中国的私有土地是如何国有化的》,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
    83.秦晖:《农民地权六论》,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5期。
    84.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85.丁关良:《“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之客观界定》,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政治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87.顾何军:《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关系探讨》,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8.江平等:《土地立法与农民权益》,载《洪范评论》,第3卷(第2辑),中国政法出版社2006年版。
    89.项小米:《邓子恢主政农工部的悲剧》,载《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
    90.刘云生:《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析》,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91.沈开举、杨俊峰:《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宪政思考》,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第2期。
    92.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93.马彦丽、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载《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
    94.秦晖:《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划清“群己权界”》,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95.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为宪法实施清除几点文本障碍》,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6.潘世炳:《委托-代理理论及国有土地产权分级授权管理》,载《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4期。
    97.朱秋霞:《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准国家——所有制特征及改革的必要性》,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卷。
    98.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关于中国地方官员晋升的一项经验研究》,载《经济学报》2005年第1期。
    99.刘荣刚:《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制定》,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9期。
    100.苗长青:《毛泽东与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载《党史文汇》2004年第2期。
    101.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载《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
    102.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03.于伯华郑新奇:《耕地危机与城市化进程的盲目性》,载《城市问题》2003年第3期。
    104.白继成:《兰州市地方税收入构成分析与地方税源建设的思路》,载《兰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05.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载《法学》2000年第5期。
    106.陈甦:《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的概括国有化》,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07.戚名琛:《关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及产权代表若干观点的述评》,载《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3期。
    108.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载《法学》1997年第5期。
    109.郝铁川:《论良性违宪》,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10.童之伟:《良性违宪不宜肯定: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11.范恒山:《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政府与产权》,载《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第7期。
    112.沈守愚、钟甫宁:《国有土地产权中央与地方分享刍议》,载<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3期。
    11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114.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载《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
    115.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载《江海学刊》1984年第1期。
    116.郭德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117.陈伯达:《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载《红旗》1958年第3期。
    118.冯蕾、李金桀:《城市扩张:边界在哪里?》,载《光明日报》,2011年4月1日。
    119.《城市化是人的市民化,不是土地的城市化》,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120.高云才:《我国200余地级市中183个拟建设国际大都市》,载《人民日报》2011年2 月14日。
    121.王茜:《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额同比增长70%,地方土地财政依赖需改变》,载《南方周末》2011年1月17日。
    122.彭真怀:《土地所有权,该不该给农民?》,载《新京报》2010年12月25日。
    123.李铁:《城市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期。
    124.《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躲不过去的》,载《财经》2009年第26期。
    125.田冈:《用地保障是最大的保障》,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3月27日。
    126.赵庆利:《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容置疑》,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2月6日。
    127.张曙光:《如何破解中央与地方”土地博弈”困局》,载《南方周末》2008年6月4日。
    128.李昌平:《我想不出怎么去私有化》,载《财经文摘》2008年第7期;
    129.李昌平:《论扩大农民地权及其制度建设》,载《新京报》2008年10月26日。
    130.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9日。
    131.文贯中:《土地私有化才符合经济规律》,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6月21日。
    132.《土地管理三大制度改革回顾及期待——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第一任局长王先进》,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12月5日。
    133.蔡永飞:《农民对城市土地也拥有所有权》,载《南方周末》2008年3月5日。
    134.于建嵘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载《南方周末》,2008年2月7日。
    135.笑蜀整理:《给农民土地永佃权可不可行?——于建嵘、陈志武对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载《南方周末》2008年2月4日。
    136.杨中旭:《中央:修订18亿亩红线的背后》,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48期。
    137.秋风:《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化的垄断》,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07月06日。
    138.王军:《圈地博奕的政策基因》(上),载《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37期。
    139.丁凯:《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国土部的努力与制度障碍》,载《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15日。
    140.陈志武:《农村土地私有化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载《财经时报》2005年10月8日。
    141.于建嵘:《农村土地纠纷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首要问题》,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9月6日
    142.周天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26日。
    143.周天勇:《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参考报》2004年11月17日。
    144.胡嘉莉:《260平方公里集体土地收归国有深圳年底前农村”消失”》,载《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7月6日。
    145.周其仁:《征地:国家征用与市场化转用并行》,载《社会科学报》2004年5月13日。
    146.郑振源:《私房土地使用权的历史沿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4日。
    147.刘军宁:《超越所有制的所有权》,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月2日),第030版。
    148.廖鲁言:《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说明》(1965年6月15日),载《人民日报》1956年6月11日。
    149.陈云:《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载《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
    150.田流:《全党的事——记晋南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载《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4日。
    151.胡风:《时间开始了》,载《人民日报》(副刊“人民文艺”第7版),1949年11月20日。
    152.王兆国:《关于<物权法(草案)>的说明报告》(2007年3月8日)。
    153.《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9年10月12日
    154.彭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1982年11月26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155.张春桥:《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1月17日通过。
    156.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六、网络资料
    157.茅于轼:《恢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3971d0100gr7p.html.
    158.盛大林:《农村土地到底该不该私有化》.载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0920/09262930881.shtml。
    159.何娅:《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hujia/zggqgl/t20070411_402398097.htm。
    160.周其仁:《大白菜涨价不归公,土地涨价为何要归公》,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6161。
    161.《《2010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载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tdsc/scfx/201102/t20110221_818130.htm.
    162.《09年土地出让金为1.59万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载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921546.html。
    163.北京市地税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1994年一2010年税收收入分税种完成情况》http://jikuai.tax861.gov.cn/sjzl/20110215001.htm.
    1. Rachelle Alterman (et al.), Takings International: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Compensation Rights, ABA Publishing,2010.
    2. Robert F. Pennell, Ancient Rom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Down to 476 A.D.:A History of Rome, Allyn & Bacon, Lightning Source Inc.,2009.
    3. A.W. Heringa& Ph.Kiiver, Constitution Compared: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Intersentia Antwerp,2nd ed.,2009.
    4. A.M. Hobma and E.T. Schutte-Postma, Planning Law in the Netherlands:An Introducti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Jan.2008.
    5.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New ed.).
    6. Alexander, Gregory S.:The Global Debate over Constitutional Property:Lessons for American Takings Jurisprudenc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6.
    7. Peter Ho, 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Land Ownership, 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 Xiaokai 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with a Foreword by Jeffrey D. Sachs), Wiley-Blackwell,2003.
    9. Sir Isaiah Berlin, Karl Marx:His Life and Environmen,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Robert Duxbury, Telling and Duxbury s Planning Law and Procedure,12th edition.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UK:London.2002.
    11. F H Lawson &Bernard Rudden, The Law of prop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 1998.
    12. Niklas Luhmann; Social System, trans. J. Bednarz, Jr D. Beck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 F Snyder, 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C, in S Martin (ed.)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14. TheodoreJ. Novak, Brian W.Blaesser, Thomas. Geselbracht, Condemnation of Property: Practice and Strategies for Winning Just Compensation, Wiley Law Pub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
    15. Walter F. Murphy, Constitutions,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in Constitutionalism & Democracy:Transi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Douglas Greenberg et al.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6. Harold.Demsetz, 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Firm,Harold, Basil Blackwell Inc.,1988.
    17. Chaline, Claude Henri, France, In Nicholas N. Patricios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Land Use Planning,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18. Little, Charles E. Farmland Conservancies:A Middle ground Approach. In Frederick R. Steiner and John E. Theilacker (ed.),Protecting Farmlands, Westport, Conn.:AVI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4.
    19. Douglass C. 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1981.
    20. Marx/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ume One, Translated by Samuel Moore in cooperation with Frederick Engels (1888),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USSR,1872/1969.
    21. Benj amin I. Schwarts, In Search for Wealth and Power:Yan Fu and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2. 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New York:Viking,1963.
    23. Ralf G. 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4. Lewis A. Coser,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Free Press,1956.
    25. Karl Raimund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London:Routledge,1945.
    26. Hobhouse, L.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operty:in fact and in idea, in Gore, Charles & Hobhouse, L. T. (ed), Property:Its Duties and Rights Historically, Philosophically and Religiously Regarded,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ndon,1913.
    27. David Yeates, French Farm Sales and the Role of SAFER David Yeates, Ezine Articles, January 20,2010.
    28. Fred Hobma,Yuka Shiba, Deregulation in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aw:the New Dutch Environmental Permit,18 The Journal of The Land Institute 1,2010.
    29. Anthony Lizan, Life After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in Property Rights Alliance June 23,2010.
    30. William D. Signet, Grading a Revolution:100 Years of Mexican Land Reform,16 Law & 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481,2010.
    31. Craig McGint, SAFER-Watching Over the French Countryside. Property, March 10,2009.
    32. Fokke Jan Vonck, Land Management by the Dutch Government, ProLAND Project conference paper, in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ov.18.2009.
    33. Daniel R. Mandelker, Kelo's Lessons for Urban Redevelopment:History Forgotten,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Nov.24,2008.
    34. Harvey M.Jacobs, The Future of the Regulatory Takings Issu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Divergence or Convergence? 40 The Urban Lawyer 51, winter 2008.
    35. Ari D. Bruening, The Problems with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s and How to Fix Them,23 J. Land Use & Envtl. Law 423,2008.
    36. Peter Ho, Land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Max Spoor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Livelihood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and, Peasants and Rural Poverty in Transition, London, Routledge,2008.
    37. Daniel W. Bromley, Formalising Property Relation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Wrong Prescription for the Wrong Malady. Land Use Policy, 2008 (26).
    38. Jan Willem Sap, De aanbeveling van de Nationale Conventie om een constitutionele hof in te stellen 32 NJCM-Bulletin 590,2007.
    39. Christians, Allison. Hard Law, Soft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25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325,2007.
    40. M.Merlet &R. Levesque, France, the SAFERs, An Original Land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 that is Operated by the State and Farmers'Organizations, Document prepared for the "Soil Management and Land Policies" workshop of the China-Europe Forum. AGTER. October 2007. Paris.
    41. Catherine Boone, Property and Constitutional Order:Land Tenure Reform and the Future of the African State,106 African Affairs 557,2007.
    42. Harvey M.Jacobs, The "Taking" of Europe:Globalizing the American Ideal of Private Property?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 paper,2006.
    43. Janet L. Hiebert, Parliamentary Bills of Rights:An Alternative Model? 69 The Modern Law Review 7,2006.
    44. Hongbin Cai &Daniel Treisman, Did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58World Politics 505,2006.
    45. Bryan P. Schwartz & Melanie R. Bueckert, Regulatory takings in Canada 5 Wash. U Global Stud. L. Rev.477,2006.
    46. Klaus Deininger, 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 (78).
    47. Elizabeth Fortin, Reforming land rights:The World Bank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14 Social & legal studies 147,2005.
    48. Benjamin Barros, The Police Power and the Takings Clause,52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471, Jan.2004.
    49. Jennifer Brown, Ejidos and Comunidades in Oaxava, Mexico:Impact of the 1992 Reforms, RDI Reports on Foreign Aid and Development # 120,2004.
    50. E.g., Fred Dattolo, Is the China Miracle Too Good to Be True? Philadelphia Trumpet, Vol.15, No.6, July 2004.
    51. Carlos Munoz-Pina, Alain de Janvry and Elisabeth Sadoulet, Recrafting Rights over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in Mexic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52 (1),2003.
    52. Thomas Dietz, Elinor Ostrom, Paul C. Stern, The struggle to govern the commons,302 Science1907,2003.
    53. Matthew P. Harrington, "Public Use" and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alled "Taking" Clause,53 Hastings Law Journal 1245,2002.
    54. Arnold van der Valk, The Dutch Planning Experience,58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2002.
    55. P.W. Hogg, The Charter Revolution:Is It Undemocratic? 12 Forum Constitutionnel 1,2002.
    56. Maarten Hajer, Wil Zonneveld,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Network Society-Rethinking the Principles of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8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0.
    57. Abbott, Kenneth W & Snidal, Duncan, Hard and Soft Law i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54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1,2000.
    58. Frans M. Dielemana, Martin J. Dijsta,Tejo Spita, Planning the Compact City, the Randstad Holland Ecperience,7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605,1999.
    59. Harvey M. Jacobs,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paper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Chicago, IL, October 1999.
    60. Yingyi Qian and Gerard 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88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56, December 1998.
    61. Tom Daniels, the Purchas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gri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Policy Tools—the Pennsylvania Experience,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Problems and Policies,1998.
    62. Lori Garkovich,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A Strategy for Agricultural Lands Preservation, R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s, Aug 28,1998.
    63. Harvey M.Jacobs,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Policy for Albania:Lessions from Western Europea, North America, and Janpan, Land Tenure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orking Paper No.6.Albania Series, Sep.1997.
    64. Alterman, Rachelle., The Challenge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Lessons from a Six-Nation Comparison,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20,1997.
    65. Janssen.MCW, Gerth.C, Jansen. L;Niehoff.M, the Price of Land and the Process of Expropriation-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Dutch Situation,144 Economist 63,1996.
    66. Y.Qian, Gabriella Montinola, Barry Weingast,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48 World Politics 50, October 1995.
    67. R.J. Bauman, Exotic Expropriations:Government Action and Compensation,52 Advocate (Van.) 561,1994.
    68. Bengt Holmstrom & Paul Migrom,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24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7 1991, Special Issue.
    69. Jurjen Eijgelaar, Land for Housing in the Netherlands:the Role of Municipalities,5 Land Use Policy 176,1988.
    70. Don Herzog, 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14 Political Theory 473,1986.
    71. C.Harlow, Power from the Peopl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Patrick McAuslan, Londen. Sweet&Maxwell(ed.), Law, Legitimacy, and the Constitution:Essays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Diecy's Law of the Constitution,1985.
    72. Cheshire, Paul C., Stephen Sheppard & Alan Hoope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Some Empirical Results, Discussion Paper in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No.29,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Reading,1985.
    73. Coughlin, Robert E., and John C. Keene.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A Reference Guidebook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1.
    74. Albert Feuerwerker, The Chinese Economy, ca.1870-1911,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No.5,1969.
    75. Harold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5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47, 1967.
    76.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4 Economica 386,1937.
    77. Frank Jacobs, Federal Lands in the US, retrieved from http://bigthink.com/ideas/21343.
    78. Doctor Mark Cooray, Property Ownership In Australia,1995, retrieved from http://www.ourcivilisation.com/cooray/rights/chap813.htm.
    79. Australia Government, Land Ten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ga.gov.au/education/geoscience-basics/l and-tenure.html.
    80. Legal Challenges on Agricultural Preservation Zo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cpa.net/Document View.aspx?DID=366.
    8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Law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trieved from http;//wwrw.oup.com/uk/orc/bin/9780199288045/chap1.pdf.
    82.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Rural Case Stud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ot.state.ma. us/smart growth/07toolkit/pages/CS-tdr-montgomery.htm.
    83. Excerpt from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Motgomery Country, Maryland TDR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preservethereserve.org/pages/tdr program.pdf.
    1.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04-108) 545 U.S.469 (2005).
    2. Tahoe-Sierra Preservation Council, Inc. v. Tahoe Regional Planning Agency,535 U.S.302 (2002).
    3. Ford v. Quebec (Attorney General),1988 CanLII 19 (S.C.C.)
    4. Keystone Bituminous Coal Association v. DeBenedictis,480 U. S.470 (1987).
    5. R. v. Oakes,1986 CanLII 46 (S.C.C).
    6. Codorus Township v.Rogers,492 A2d.73 (Pa. Commw.1985)
    7. R. v. Edwards Books and Art Ltd.,1986 CanLII 12 (S.C.C).
    8. New State Ice Co. v. Liebmann,285 U.S.262 (1932).
    9. Pennsylvania Coal Co. v. Mahon,260 U.S.393 (1922).
    10. Hadacheck v. Sebastian 239 US 394(19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