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新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应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历来是我国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一道最具有特色、最彰显活力、最亮丽精彩的风景线。所谓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实际,借鉴他国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维护和谐稳定,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以区域发展战略为主纲,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区域经济政策为主导,以省级地方政府为主角,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地方作用,深化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由点到线、从线到面渐进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点线面稳步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和勇于探索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理界定入手,以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新发展为主题,追溯理论渊源,回顾实践过程,借鉴国外经验,总结亮点特色,分析现状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展望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五项对策建议:一要健全法规,改革区域管理体制;二要优化格局,培育区域新增长极;三要深化合作,推动区域互动发展;四要加强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五要调整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本文展望了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认为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跟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从“增长极发展”延伸到“增长轴发展”、从“陆地经济区”延伸到“海洋经济区”,从“城市群发展”走向“一体化发展”、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从“普遍明显改善”走向“实现共同富裕”。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ust respond to active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the powerful nations. This issue is also a big problem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uided by the though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especially since the "Eleventh Five-Year",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it has attained a Chinese-featured path an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unique, 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the most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landscape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ide. The Chinese-featured pa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and it always p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Taking the current Chinese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th also tries to sustain the social stability by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by borrowing ideas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With the subject of harmoniou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th will be mainly carried out by the local provincial government who are to establish the proper policies for accelerating the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go through this path stably,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know well the local conditions when they are making decisions, and master the functions of each region and promote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rengthening macro-control, and coordinate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y push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gradually, the aim of this path, namely the collective prosperity in China, will finally be achieved. At present,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s healthy condi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ticklish problems and conflicts to be solved. Studying and exploring the new era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ough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n has a pre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and of the related developing experience abroad,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issues i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so as to give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try to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to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Ⅰ) 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forming the regional management system;(Ⅱ) excelling the pattern and developing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Ⅲ)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promoting an interactive regional development;(Ⅳ)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macro-control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regional policy;(Ⅴ) adjus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stries in order to have the smooth transference of industries among the regions. This thesis predicts the basic trends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and conte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m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so as to spur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Review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t should change from the "growing pole development" to the "growing axis development", from the "land economic zone" to the "ocean economic zone",from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economy" to the "economical region of the economy", and from " common and obvious improvement" to "common prosperity"
引文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第1版.
    ①赵爽,贾友军.从毛泽东到江泽民: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②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③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④符宇忠.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⑤刘霞.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经济师,2007(1).
    ⑥年士萍.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理论思想的发展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5).
    ⑦郭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代领导人区域经济思想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⑧邹燕,符宇忠.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思想对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
    ①李群荣,朱梅.新中国四代领导人区域发展观比较研究文献综述[J].传承,2011(11).
    ②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③李树桂.我国三线生产布局的基本特征[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3).
    ④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⑤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
    ①戈银庆.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②胡序威.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区间的规划协调[J].地理研究,1994(1).
    ③乐汀.本土经纬: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新浪网.2004-3-5.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305/1443658421.shtml.
    ④刘健,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⑤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⑥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①周毅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②安树伟,郁鹏.“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政策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
    ④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5)
    ⑤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
    ①于光远.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②宋宏.区域战略、区域政策与中部振兴探讨——访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J].经济师,2004(5)
    ③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①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②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①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②李树桂.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J].经济体制改革,1998(1).
    ③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④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7-408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409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40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①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3页.
    ①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新华网.2005-10-7.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10/07/content_3590232.htm
    ①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六五”(1981-1986)发展计划摘要.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1-5-20.http://www.macrochina.com.cn/fzzl/ckwx/20010516005720.shtml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新华网.2005-2-6.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4021.htm
    ②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人大网.2000-12-28.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8/content_5002538.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人大网.2001-1-2.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1/02/content_5003506.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新华网.2001-10-18.http://news.xinhuallet.com/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网.2006-3-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208451.html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胡树华,等.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魏后凯.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1997(1)
    ①邵琪伟.国内外开发落后地区经验教训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4(18)
    ①侯岩.借鉴区域发展援助的国际经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1(1).
    ②魏后凯.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1997(1)
    ①魏后凯.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1997(1).
    ①李武.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1(5).
    ②胡树华,等.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邵琪伟.国内外开发落后地区经验教训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4(18).
    ①徐诗举.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财政政策对中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1(4).
    ②日本国土开发的经验和启示.新疆建设兵团网站.2008-8-29http://www.btpta.gov.cn,publish/portal0/tab216/info39514.htm
    ①武自然.展开海河美丽新画卷[N].经济日报,2011-5-5第12版.
    ①武自然.展开海河美丽新画卷[N].经济日报,2011-5-5第12版.
    ②武自然.渤海湾畔绘新图——访天津市市长黄兴国[N].经济日报,2011-4-8第4版.
    ③武自然.展开海河美丽新画卷[N].经济日报,2011-5-5第12版.
    ①武自然.八大举措推进天津科学发展[N].经济日报,2011-5-5第12版.
    ②李陈.“江淮崛起”的轨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眼里的“十一五”[N].光明日报,2011-1-7.
    ①白海星,文晶.八百里皖江春潮涌动[N].经济日报,2011-2-18第12版.
    ②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全面转型中加速崛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5.Http://www.gov.cn/jrzg/2011-01/05/content_1778664.htm
    ③文晶.加快转型发展谋求更大跨越——访安徽省省长王三运[N].经济日报,2011-3-19第12版.
    ①李陈.“江淮崛起”的轨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眼中的“十一五”[N],光明日报,2011-1-17第4版.
    ①李陈.“江淮崛起”的轨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眼中的“十一五”[N],光明日报,2011-1-17第4版.
    ②李春林,葛传东.这五年,辽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N].辽宁日报,2011-9-8第1版.
    ①阳经济区八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全省平均值,东北新闻网,2011-9-27.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453/3963953.shtml
    ①陈政高.《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东北新闻网.2010-12-3.http://liaoning.nen.com.cn/shishi/376/3661876.shtml
    ①杨阳腾,等.深圳:新产业迅速崛起[N].经济日报,2011-7-1第17版.
    ①张曙红,等.坚持自主创新创造“深圳质量”——深圳市市长许勤访谈录[N].经济日报,20115-7第3版.
    ①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来自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报告[N].经济日报,2011-8-22第16版.
    ①上海市浦东新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浦东门户网站,2011-9-19.http://gov.pudong.gov.cn/PNJ2010TZS/Info/Detail_399219.htm
    ②沈则瑾.燃起“二次创业”的激情一上海浦东新区以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转型[N].经济日报,2011-7-18第5版.
    ①上海市浦东新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浦东门户网站,2011-9-19.http://gov.pudong.gov.cn/PNJ2010TZS/Info/Detail_399219.htm
    ②沈则瑾.上海浦东:创新发展路正宽[N].经济日报,2011-7-2第14版.
    ①孙永强.进一步改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N].经济日报,2011-7-18第5版.
    ②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1-1-17.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1/17/017241905.shtml
    ①周德文.中小企业造就浙江七成GDP[N].市场导报,2011-1-18第9版.
    ②透过数据看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www.sme.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312166562130&contentID=1313027934307
    ③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浙江统计信息网.2011-1-26.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1/1/26/art_281_44136.html
    ①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1-1-17.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1/17/017241905.shtml
    ①刘麟.以转作风抓落实促转方式惠民生——访湖南省委书记周强[N].经济日报,2011-4-7第4版.
    ②刘麟.以转作风抓落实促转方式惠民生——访湖南省委书记周强[N].经济日报,2011-4-7第4版.
    ①白祖偕,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首阶段取得5大成绩.中国新闻网.2011-8-4.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8-04/3235141.shtml
    ②唐湘岳,龙军.“四化两型”推动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1-4-4.
    ①石伟.新目标新跨越——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纪实[N].经济日报,2011-6-15第13版.
    ①石伟.跨越发展展宏图——福建省实施海西战略科学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11-2-1第1版.
    ②石伟.福建:新起点上的新跨越[N].经济日报,2011-7-27第12版.
    ①注: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十个省(市):中部包括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六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十二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①地区司规划处.上半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011-8-29.http://www.ndrc.gov.cn/dqjj/zhdt/t20110829_431174.htm
    ②地区司规划处.上半年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加快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011-8-29.http://www.ndrc.gov.cn/dqjj/zhdt/t20110829_431174.htm
    ①于文静.扶贫办.“十一五”时期全国贫困人口减少3743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3-6.http://www.gov.cn/jrzg/2011-03/06/content-1817575.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第1版.
    ①第十五届西洽会圆满落幕交易成果创历届之最.西部网.2011-4-10.http://www.xiancn.com/zt/content/2011-04/10/content_2412818_3.htm
    ②何宝庆.第七届泛珠大会成果丰硕.江西新闻中心.2011-9-23.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1/09/23/011779743.shtml
    ①郑慧.如何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1-07-27第5版.
    ②魏后凯.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J].绿叶,2009年(9)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http://www.stats.gov.cn/tjs/nasj/2010/indexch.htm
    ①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中国新闻网.2011-6-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9/3099774.shtml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第1版.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第1版.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
    ①暴媛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N].经济日报,2011-1-11第14版.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8-12-19第1版.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第1版.
    ①马建堂.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沿海发达地区更突出,中国新闻网,2011-4-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499.shtml
    ①徐绍史.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N].经济日报,2011-6-25第8版.
    ②朱维涛.能源发展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考[N].学习时报,2011-6-7第4版.
    ①我国海洋资源基本状况.新华网.2001-2-25.http://news.xinhuanet.com/gov/20010225/383945.htm
    ②冯宇.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2第1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第1版.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8-12-19.
    [16]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9-10-2.
    [17]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0-9-7.
    [1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19]《朱镕基答记者问》编辑组.朱镕基答记者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陈征.陈征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2]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蔡秀玲.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11]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3]陈佳贵.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
    [14]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李建平,李闽榕,林卿.海峡经济区发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卫兴华.卫兴华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林岗.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8]冷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经济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0]张宇.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1]邹东涛,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杨启先,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彭森,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4]彭森,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5]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7]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李建建,陈少晖.统筹城乡发展:历史考察与现实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9]张卓元.中国经济学6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0]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1]洪远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2]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3]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4]杨承训,郭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5]王伟光,程恩富,夏春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6]简新华,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7]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38]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等.中国60年经济发展报告(1949-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9]刘国光.刘国光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4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41]李兴山,梁言顺.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2]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3]廖福霖,等.生态文明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4]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08、2009、2010、2011.
    [45]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6]于光远.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7]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8]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49]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0]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1]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2]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3]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4]胡树华,侯仁勇,杨洁.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5]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 社,2007.
    [56]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7]孙红玲.中国横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8]傅崇兰,潘家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9]张宇燕,等.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0]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61]张志南,李闽榕,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2]丁一兵,等.欧盟区域政策与欧洲产业结构变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63]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4]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年第1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5]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6]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7]汪碧瀛.当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8]高国力,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6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70]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大连:东北财金大学出版社,2008.
    [71]周肇光.区域经济学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72]李成勋,剧锦文.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6(2008):资源与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3]王一鸣,等.调整与转型——中国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74]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5]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6]向春玲.变迁:从五年计(规)划看中国60年社会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9.
    [77]张建平.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8]程必定,陈栋生,肖金成.区域科学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9]陶良虎,何毅亭.中国区域经济: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80]沈玉芳,殷为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1]李成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2]豆建民,申海波,李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3]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4]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5]戚本超,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6]张秀生,张平,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87]钟坚,等.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0.
    [88]叶飞文.中国经济区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9]白永秀,等.区域经济论丛(九、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90]戚本超,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1]张明龙.区域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92]戚本超,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
    [2]李树桂.我国三线生产布局的基本特征[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3)
    [3]胡序威.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区间的规划协调[J].地理研究,1994(1)
    [4]魏后凯.美国联邦区域政策及其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1997(1).
    [5]李树桂.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J].经济体制改革,1998(1).
    [6]李建平.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1999(6).
    [7]赵爽,贾友军.从毛泽东到江泽民: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8]李群荣,朱梅.新中国四代领导人区域发展观比较研究文献综述[J].传承,2011(11)
    [9]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价[J].经济评论,2002(3).
    [10]徐胜.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3(10).
    [11]戈银庆.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12]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13]李辉山.均衡与非均衡的战略演进——试论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J].开发研究,2004(2).
    [14]宋宏.区域战略、区域政策与中部振兴探讨——访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J].经济师,2004(5)
    [15]刘健,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16]周毅仁.“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17]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6).
    [18]白秀水.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7(1).
    [19]李正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8(5).
    [20]刘国光.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21]安树伟,郁鹏.“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政策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22]黄泰岩.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道路及矛盾化解[J].经济学动态,2008(12).
    [23]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24]魏后凯.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J],绿叶,2009(9)
    [25]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
    [26]逢锦聚.新中国60年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27]王方君.德国区域经济平衡政策的作用及启示[J].消费导刊,2010(3).
    [28]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5)
    [29]戚常庆,李健.新区域主义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J].上海城市管理,2010(5)
    [30]黄世贤.我国区域性经济规划确立战略背景和战略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6)
    [31]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J].经济与管理,2010(12).
    [32]黄贤全,陈学娟.试论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主导地位[J].西南大学学报,2011(1).
    [33]宋红玲.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1(1)
    [34]张超,等.区域规划背景下中央与地方关系探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3).
    [35]李武.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1(5).
    [36]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1]陈征.当代劳动的新特点[N].光明日报,2001-7-17.
    [2]李建平.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N].人民日报,2002-8-8.
    [3]纪宝成.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8-11-25.
    [4]黄泰岩.中国经济学发展三十年[N].光明日报,2009-1-6.
    [5]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几个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9-6-17.
    [6]刘诗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N].光明日报,2009-8-4.
    [7]朱力南.先行先试的海西创造[N].福建日报,2010-5-5.
    [8]金波.我省出台一揽子举措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N].浙江日报,2011-10-13.
    [9]柴锦玉.建设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先行先试”[N].经济日报,2010-10-26.
    [10]童海华,等.“大开放”的四川设计[N].中国经济导报,2010-10-28.
    [11]喻剑,钟华林.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经济高地[N].经济日报,2010-10-28.
    [12]王信川.长珠潭: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服务同城化发展[N].经济日报,2010-11-5.
    [13]程梦瑶.中国需要有世界城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11.
    [14]童海华.到西部去是必然选择[N].中国经济导报,2010-12-7.
    [15]李海楠.环京、沿海:河北迎来“黄金发展期”[N].中国经济时报,2010-12-8.
    [16]王晓红,等.长珠潭“两型”产业刷新湖南新版图[N].中国经济时报,2010-12-15
    [17]周民良.区域“四大版块”“成绩单”谁更抢眼[N].中国经济导报,2010-12-25.
    [18]彭晓春.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10-12-30.
    [19]王一鸣.区域发展要避免指标“大跃进”[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
    [20]郑功成.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经济日报,2011-1-5.
    [21]李陈.“江淮崛起”的轨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眼里的“十一五”[N].光明日报,2011-1-7.
    [22]魏劲松.增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N].经济日报,2011-1-10.
    [23]魏劲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武汉城市圈绘就区域协调发展新蓝图[N].经济日报,2011-1-10.
    [24]高之国,等.不断开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N],经济日报,2011-1-11.
    [25]廖信林,任志安.弱化边界效应破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3.
    [26]冉瑞成,谢兴.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的跨越[N].经济日报,2011-1-17.
    [27]暴媛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N].经济日报,2011-1-11.
    [28]方创琳.中国城市发展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六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0.
    [29]武自然.渤海湾畔潮头立[N].经济日报,2011-1-24.
    [30]石伟.跨越发展展宏图——福建省实施海西战略科学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11-2-i.
    [31]孙潜彤,等.核心突破区域共振——沈阳经济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N].经济日报,2011-2-10.
    [32]叶辉.浙江:高水平建设海洋经济强省[N].光明日报,2011-2-16.
    [33]黄平.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紧扣富民强省促转型——访浙江省省长吕祖善[N].经济日报,2011-2-17.
    [34]白海星,文晶.八百里皖江春潮涌动[N].经济日报,2011-2-18.
    [35]刘慧.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N].中国经济时报,2011-3-4.
    [36]张娜.成渝经济区: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经济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3-4.
    [37]黄平.发展海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N].经济日报,2011-3-5.
    [38]唐湘龙,龙军.绿水青山是发展的竞争力——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代表谈“两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11-3-6.
    [39]杨建,王敏.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天津“十二五”时期科学规划绘蓝图[N].中国经济导报,2011-3-8.
    [40]高振环.长吉图规划隆起清晰骨架[N].中国经济导报,2011-3-10.
    [41]汪阳红.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再认识[N].中国经济导报,2011-3-15.
    [42]张苏娅.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N].经济日报,2011-3-18.
    [43]文晶.加快转型发展 谋求更大跨越——访安徽省省长王三运[N].经济日报,2011-3-19
    [44]袁朱.空间规划要多考虑民生[N].中国经济导报,2011-3-22.
    [45]张允强,等.辽宁:转身向海 增添发展新优势[N].经济日报,2011-3-28.
    [46]唐湘岳,龙军.“四化两型”推动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1-4-4.
    [47]万建民.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2011-4-5.
    [48]万建民.全国—盘棋区域更协调[N].经济日报,2011-4-7.
    [49]刘麟.以转作风抓落实促转方式惠民生——访湖南省委书记周强[N].经济日报,2011-4-7.
    [50]武自然.渤海湾畔绘新图——访天津市市长黄兴国[N].经济日报,2011-4-8.
    [51]贾若祥.沿海地区要成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引领区[N].中国经济导报,2011-4-9.
    [52]徐祖贤.自由贸易区:浙江人的新期待[N].中国经济时报,2011-4-12.
    [53]胡正塬。黄河“几”字湾地区:中国发展的又—“增长极”[N].光明日报,2011-4-19.
    [54]钟华林,喻剑.成渝经济区:西部经济新“引擎”[N].经济日报,2011-4-20.
    [55]倪鹏飞,李超.上下游需合作 东中西待一体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28.
    [56]武自然.展开海河美丽新画卷[N].经济日报,2011-5-5.
    [57]张曙红,等.坚持自主创新创造“深圳质量”——深圳市市长许勤访谈录[N].经济日报,2011-5-7
    [58东方更夫.在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重视浙江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1-6-3.
    [59]朱维涛.能源发展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考[N].学习时报,2011-6-7.
    [60]石伟.新目标新跨越——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纪实[N].经济日报,2011-6-15.
    [61]夏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关注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N].中国经济导报,2011-6-18.
    [62]范恒山.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头等大事”[N].中国经济导报,2011-6-18.
    [63]徐绍史.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N].经济日报,2011-6-25.
    [64]陶一桃.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30.
    [65]杨阳腾,等.深圳:新产业迅速崛起[N].经济日报,2011-7-1.
    [66]沈则瑾.上海浦东:创新发展路正宽[N].经济日报,2011-7-2.
    [67]任意.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设立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N].经济日报,2011-7-8.
    [68]沈则瑾.燃起“二次创业”的激情——上海浦东新区以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转型[N].经济日报,2011-7-18.
    [69]沈则瑾.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十大突破”[N].经济日报,2011-7-18.
    [70]沈则瑾.浦东新区再发力总部经济热潮涌[N].经济日报,2011-7-18.
    [71]李治国.浦东:高端航运服务产业正快速崛起[N].经济日报,2011-7-19.
    [72]郑慧.如何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1-07-27.
    [73]石伟.福建:新起点上的新跨越[N].经济日报,2011-7-27.
    [74]王小霞.允许地方发债推动体制改革——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博士[N].中国经济时报,2011-7-29.
    [75]冯宇.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2.
    [76]万建民.从“沿海”走向“远海”[N],经济日报,2011-8-19.
    [77]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来自深圳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报告[N].经济日报,2011-8-22.
    [78]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迈入崭新阶段[N].经济日报,2011-9-16.
    [79]陈国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答本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1-9-19.
    [80]张允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传奇——辽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纪实[N].经济日报,2011-10-9.
    [81]唐福勇,等.中国对外投资仍处初始阶段[N],中国经济时报,2011-12-8.
    [82]贾若祥.超越行政区 推进经济区一体化[N],中国经济导报,2012-1-4.
    [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人大网.2000-12-28.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8/content_5002538.htm
    [84]乐汀.本土经纬: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新浪网.2004-3-5.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305/1443658421.shtml
    [85]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全面转型中加速崛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5.http://www.gov.cn/jrzg/2011-01/05/content_1778664.htm
    [86]我国海洋资源基本状况.新华网.2001-2-25.http://news.xinhuanet.com/gov/20010225/383945.htm
    [87]于文静.扶贫办:“十一五”时期全国贫困人口减少3743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3-6.http://www.gov.cn/jrzg/2011-03/06/content_1817575.htm
    [88]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推进“四大”建设加快转型升级,财经网(北京),2011-3-9.http://money.163.com//11/0309/10/6UMPS5LU00253B0H.html
    [89]第十五届西洽会圆满落幕交易成果创历届之最.西部网.2011-4-10.http://www.xiancn.com/zt/content/2011-04/10/content_2412818_3.htm
    [90]胡雪琴,等.专访深圳市长许勤:深圳的“前海突围”,新华网,2011-4-1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4/12/c_121294259.htm
    [91]马建堂.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沿海发达地区更突出,中国新闻网,2011-4-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499.shtml
    [92]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中国新闻网.2011-6-9.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9/3099774.shtml
    [93]地区司规划处:上半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011-8-29.http://www.ndrc.gov.cn/dqjj/zhdt/t20110829-431174.htm
    [94]何宝庆.第七届泛珠大会成果丰硕.江西新闻中心.2011-9-23.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1/09/23/011779743.shtml
    [95]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全省平均值,东北新闻网,2011-9-27.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453/3963953.shtml
    [1]李建华.中国转型期的区域政策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2.
    [2]郭腾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3]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4]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6]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7]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动力机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
    [8]蒋悟真.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9]邹红亮.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10]冯建超.中国区域经济政策演变[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刘荣添.冲突与协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计量研究[D].华侨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13]田禾.区域互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
    [14]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5]方发龙.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8.
    [16]唐文睿.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政治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7]张熇铭.策略互动、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的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18]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19]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
    [19]陈冠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0.
    [20]左聪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21]陈冰.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和改革方向[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22]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23]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1.
    [1](日)大西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克鲁格曼模式”与“列宁模式”的比较与评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1)
    [2](美)罗伯特·布伦纳.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3](美)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2010(1)
    [4](加)M.C.霍华德,(澳)J.E.金.马克思视野中的市场与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5](英)克里斯·哈曼.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国外理论动态[J].2008(9-10)
    [6](英)斯蒂芬·肯特勒.资本循环和生产过剩——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J].海派经济学,2008(3)
    [7](美)大卫·科茨.新自由主义进入危机和终结阶段[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
    [8]Martin Rosenfeld. Interregional Support Policy for East German Regions[M]. German Annual of Spatial Research and Policy,2007.
    [9]Jun-tao Zhang, Feng Liu and Zhe Li. Progress of chinese regional geography studies in recent twenty year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0 (1):89-96.
    [10]Bjorn T. Asheim, Arne Isakse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 (1):77-86.
    [11]Han Gyu Lheem and Sujian Guo. Political economy of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 longitudinal test at provincial level [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4 (1):43-62.
    [12]Jian-hua Xu, Yan Lu, Fang-lin Su, Nan-shan Ai. R/S and wavelet analysis on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 during past 50 year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4(3).
    [13]Pamela Mueller, Andre van Stel and David J. Storey. The effects of new firm form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over time:The case of Great Britain[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2008 (1):59-71.
    [14]Yong Liu and Weiping Li.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zhou City,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3):269-274.
    [15]Maria Jesus Herrerias.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0 (4):509-526.
    [16]Junjie Hong, Zhaofang Chu, Qiang Wa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 Transportation, 2011(5):737-7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