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及实现形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我国的影响日趋扩大,人们思想观点也出现多样化趋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利,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西方各种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大量侵入我国,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论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确立的一个研究选题。
     论文从结构上分为上下两大部分,论文的上半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进行了理论阐述,这主要是从三个层次上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其中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遮蔽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支配及控制功能、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辩护和维护功能、意识形态对革命斗争的政治指导功能、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的政治推动功能等,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层次上的理论阐述主要是对一些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提炼和分析。一些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进行了论述,归纳起来,他们主要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培育、政治聚合、政治掌控、政治维护、政治沟通等方面的功能,尽管他们的观点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但对我们全面认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仍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第三个层次上的理论阐述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具体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具有能动的理论、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理论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制度功能的理论、文化功能的理论、社会规范作用的观点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多方面的政治功能提供了宽泛的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文化功能的阐述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论证。
     在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具体构成和现实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教育、政治指导、政治整合、政治维护、政治批判、政治激励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功能。其中,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对人民群众政治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发挥的教化、培育等作用;政治指导功能主要在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所起的指教、导向、保证方面的作用;政治整合功能主要是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和民众思想观念多样化所发挥的规整、统摄、容和、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政治维护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发挥的论证、认同、维系等方面的作用;政治批判功能主要是对落后、错误、腐朽、反动的社会思潮及思想观点进行的回应、批驳、抵制、斗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政治激励功能主要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发挥的鼓舞作用。这样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明朗化、系统化。
     论文的下半部分主要是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在实现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冲击、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危害性、市场化带来的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冲击、网络化的负面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造成的损害、“非意识形态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造成的冲击、各种各样的错误言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应对挑战、解决问题,论文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的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通过理论创新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保证;通过舆论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导向和推动力;通过文化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力;通过国民教育途径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重要阵地,通过思想宣传队伍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畅通的宏观途径,更需要科学有效的微观、具体的实现方式,本论文还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具体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实现方式,这主要包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式;树时代先锋、学习先进典型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式;说服教育、民主沟通方式;直面现实、理论热点面对面方式等,这些方式有很强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文在结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实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概括。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our country, the ideologicalfield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The influenceof diverse social current of thought expands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our countryand people's ideas and opinions also app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variateand chang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dissemination andcommunication of all kinds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becomes more convenient. At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Wester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western countries, all kinds of Western decadent, reactionary thought andculture invades China in large amount. In this background of thought and culture,how to hold to the leading status of Marxist ideology is a major problem whichwe must solv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topic that is 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in the inner structure.The upper part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which is mainly spread out from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mainly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theoreticalviewpoints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ideology of Marx and Engels. Marxand Engels discuss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problems from manyaspects. They analyze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problems from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ich mainly analyzes the shielding function of ideology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political guiding function of the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the political promotingfunction of ideology, etc. These perspectives lay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heory for that we ful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y’s political function.
     The second level of theory is mainly on the refined and analysis of theviewpoints of some western scholars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ideology. Somewestern scholars discuss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 ideology from differentperspectives in different areas. In short, they mainly discuss the politicaleducation function,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litical controlfunction,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intainence and political coordinationfunction etc. Despite the defects of their view in many ways, they still havethe function of instruction and reference for ou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political function of ideology.
     The third level of theory mainly discusses political function problem ofMarxist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politicalscience. The theory of dynamic function of the theory in Marxist philosophy,the theory of a guiding role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ractice, the theory ofcounteraction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economic base, provide the basis forpolitical functions of Marxist ideology. The system theory of social function,the theory of cultural function, the theory of the role of social norms in theMarxist doctrine in sociology,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argument forthe political f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 theory of the function ofpolitical culture of Marxist political science provides the direct theoreticalargument for the political f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On the the basic of theoret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Marxist ideology,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generalizes the specific form andpractical effect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i.e. Marxistideology has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guiding, politicalintegration, political safeguard, political critique and political incentive.These features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e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Among them,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ainly to exert the the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people's political quality.The political guiding function is mainly to exert the advice, guidance,ensurance in the proletarian party’s establishing the line, principles,policies and in the socialist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career.The politicalintegration function is mainly the function of regular,nip, volume and leading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trend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eople’sidea.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safeguard is the mainly the function of proof,identification, maintenance for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interestsof the people.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criticism is mainly the function ofresponse, retorting, resist and struggle against the backward, error, decadentand reactionary social trend.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ncentive is mainly thefunction of inspiring for the political party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roadmasses of the peopl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This will have thefuncion of further clearing and systematic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 lower half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Marxistideology face multiple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mainly including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ideology, westerniz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harmfulness of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for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new problems brongt brought by the market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ideology, the impact of ideology network 's negative effect on political functionof Marxist ideology, the impact of non–ideology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sof Marxist ideology, certain interference of all kinds of noise on the politicalfunctions of Marxist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function itselfof Marxist ideology also has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ndsolve the problem, the paper explores pathways of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se include providing the innovation way for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providing guarantee through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ing guidance and impetus for the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rough public opinion, providing thesupport force for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by means of culture,provid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by national education, providing personnel support for the political functionof Marxist ideology through the propaganda tea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needs not onlysmooth macroscopic methods, but also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implementation methods.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current practice in our countryexploring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which mainly includes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tolerance and diverse ways treespioneer, learning advanced typical manner; close to real life, closeness to themasses, persuavion and education, democratic form of communication, facing thereality and theoretical face-to-face mode.These methods have strongeffectiveness and maneuverability, which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current day.
     In addition, the paper undertakes a preliminary summary on the experienceand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s of Marxistideology in the conclusion.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①[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6.
    ②G.Luka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Cambridge:The MRT Press,1971,p,252.
    ③[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4.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2.
    ①Raymond Geuss,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1,p.23.
    ②[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48.
    ③[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④Encyclopedia of Amercan Foreign Policy,Second Edition,Volume2,1999,P.188.
    ⑤Michael H.Hunt,Ideology and US Foreign Policy,New Har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Prss,1987,p.6.
    ⑥[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8.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②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
    ③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
    ④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
    ⑤黄传新吴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
    ⑥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意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7.
    ⑦王万征.对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1.
    ①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①转引自:张秀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10.
    ①Raymond Wi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57.
    ②[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明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29.
    ①[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
    ①[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4.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5.
    ②[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3.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4.
    ②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8.
    ③[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6.
    ①[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59.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步[M].张时博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05.
    ①[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60.
    ①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
    ②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
    ③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
    ①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
    ②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0.
    ③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7.
    ④转引自:[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3.
    ①[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38.
    ②[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M].胡雨谭叶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6.
    ①[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
    ①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8.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②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③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②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②[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1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6.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4.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6.
    ③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4-20(4).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1.
    ⑤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1-10-26(1).
    ①任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7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①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7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①秦刚.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N].光明日报,2010-08-20(4).
    ①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24.
    ①刘丽云.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284.
    ①刘丽云.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308.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34.
    ①何兰.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99.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0.
    ①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
    ②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36.
    ①侯惠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J].北京大学学报,2009(1):69.
    ②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9-28(1).
    ③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0.
    ①中共中央理论部宣传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115.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66.
    ①中共中央理论部宣传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115.
    ①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7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8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4.
    ①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54-155.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人民网,2011-7-21.
    ①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OL].人民网,2009-12-21.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①郭明飞.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97.
    ②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12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6.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7.
    ②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3.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L].人民网,2011-7-21.
    ①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7.
    ②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2.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7.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8.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8.
    ①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83.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55.
    ①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8.
    ②[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6.
    ①[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19.
    ①[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9.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3.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4.
    ①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7.
    ①贾英健.文化帝国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终结”批判[J].求实,2003(1):22.
    ②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8.
    ③[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张士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17.
    ①宁德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反对“普世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128.
    ①李元峰,陆信礼.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不是向儒学价值观回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④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③列宁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0.
    ①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36.
    ②周新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2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8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0.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①肖怀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J].求是,2009(12):3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5.
    ①陈泽珲.努力打造建设性媒体[J].求是,2008(3):5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45.
    ①张骥,刘云章.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4):11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2.
    ①王乐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J].求是,2005(2):8.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OL].新华网,2011-2-1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4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8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05.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③王兵,尚庆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1(5):44.
    ④顾钰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21.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8.
    ②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③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
    ①龚正荣.胡锦涛同志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稳定思想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3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3.
    ②李田贵,申文杰,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7.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73-37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5.
    ①廖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11):5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5.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②张骥.‘四个如何认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6.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2.
    ④王路江.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J].求是,2008(8):50.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7.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7.
    ③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0-6-2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92.
    ③王滨,宋劲松.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学术论坛,2010(2).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3.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5.
    ①王惠岩.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5.
    ①李良荣.新闻学导论[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5.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5.
    ①[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1.
    ②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1.
    ③申文杰,王凤鸣.政治学概论新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30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5-49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9.
    ②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1996年9月26日)[N].人民日报,1996-9-27(1).
    ③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①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9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9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4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0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9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44.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1.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139.
    ②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①吴毅君.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196.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N].人民日报,2008-6-21(4).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146.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1-26(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6.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4.
    ②霍桂桓.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学术研究,2011(3):14.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6-527.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73.
    ④曲洪志,谭延敏.文化建设与社会整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94.
    ①顾伯平.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J].求是,2005(9):43.
    ②张发钦.略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文化的科学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9(4):9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④类延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路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106.
    ①罗洪铁,周琪.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新视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95.
    ②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97.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4.
    ④[英]马克·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M].张美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0.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49.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41.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2.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②王有炜.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6(5):53.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7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9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9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7.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4).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③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5.
    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9.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①王永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机制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14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57.
    ①李方祥.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2):64.
    ②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6-21(4).
    ①梅荣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2):12.
    ②邢贲思.当代西方思潮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1):7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88.
    ②孟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普及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90.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4.
    ②张丽芬.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与传播途径[J].学术论坛,2009(9):49.
    ①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OL].人民网,2009-12-21.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
    ①刘上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形式[J].求是,2008(7):44.
    ②贾永清.创新典型宣传入耳入脑入心[J].求是,2010(18):4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08.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12.
    ①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2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6.
    ③[美]戴尔·卡耐基.影响力的本质[M].王隆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4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5.
    ②石云霞,陈曙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136.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24):8.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4).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6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9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8]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5]张骥.“四个如何认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6]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8]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1]黄传新,吴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2]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4]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5]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6]袁铎.非意识形态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7]陈晓明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8]韩振江.齐泽克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0]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杨海英.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2]曹长盛,张婕,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3]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4]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5]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产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6]叶启绩,谭毅等.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7]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8]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9]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0]李田贵,申文杰,张玉海.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5][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7][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8][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谢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9][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0][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61][美]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3][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4][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5][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8][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9][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张惠芝,张露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70][德]赫·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
    [2]侯惠勤.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5.
    [3]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42.
    [4]肖怀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动权[J].求是,2009(12):34.
    [5]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J].求是,2009(6):13.
    [6]任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70.
    [7]张雷声.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33.
    [8]龚正荣.胡锦涛同志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稳定思想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27.
    [9]陈锡喜.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理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42.
    [10]张玲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J].科学社会主义,2010(1):92.
    [11]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2009(1):72.
    [12]田心铭.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23.
    [13]田心铭.评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27.
    [14]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0.
    [15]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06.
    [16]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75.
    [17]王乐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J].求是,2005(2):5.
    [18]张雷陈世润.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前沿,2010(9):4.
    [19]陶文昭.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4.
    [20]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38.
    [21]田福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33.
    [22]冯莉,程伟礼.从全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36.
    [23]王永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机制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135.
    [24]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18.
    [25]罗会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59.
    [26]王桂兰.主流理论的形态特征与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91.
    [27]王让新,吴满意,宋歌.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方式[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11):131.
    [28]高国希.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1):54.
    [29]姚迎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科学社会主义,2010(1):88.
    [30]王必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0(2):18.
    [31]方章东.江泽民同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方法论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18.
    [32]王万征.对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1.
    [33]类延旭,蒋耕中,覃川.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3):106.
    [34]周连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整合[J].科学社会主义,2009(1):27.
    [35]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67.
    [36]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9(1):77.
    [37]张建设,江立成.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0.
    [38]廖志诚.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构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94.
    [39]欧阳英,程晓萱.在知识、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J].武汉大学学报,2009(1):34.
    [40]徐海波.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与“构建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16.
    [41]马俊领,王晓生.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分析[J].求索,2009(1):99.
    [42]张秀琴.意识形态的实践导向及其研究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29.
    [43]侯惠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J].北京大学学报,2009(1):63.
    [44]郭建新.论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65.
    [45]李俊.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创新及其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2009(3):64.
    [46]林雄.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J].求是,2009(22):51.
    [47]张三元.制度思维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双向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23.
    [48]陆树程,王继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99.
    [49]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94.
    [50]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36.
    [51]梅荣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2):10.
    [52]龚正荣.胡锦涛同志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稳定思想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27.
    [53]杨冬民,许春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103.
    [54]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90.
    [55]李爱芳.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97.
    [56]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4.
    [57]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8.
    [58]孙学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5):97.
    [59]戴木才,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5.
    [60]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25.
    [6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划清“四个界限”筑牢思想防线[J].求是,2010(4):17.
    [62]王秀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9.
    [63]张树林,江敏.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理论探索,2009(1):38.
    [64]黄明理,张秀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制约因素的认识论分析[J].齐鲁学刊,2010(2):60.
    [65]李红梅.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完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72.
    [66]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63.
    [67]胡大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J].教学与研究,2009(11):17.
    [68]朱彦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海,2009(4):10.
    [69]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6):4.
    [70]韩柱.论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基本构成[J].云南社会科学,2009(1):36.
    [71]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72.
    [72]陈吉猛.意识形态的二重视域[J].学术论坛,2009(1):33.
    [73]赵德江,胡海波.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6(4):269.
    [74]陈国栋.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特征[J].理论月刊,2009(3):16.
    [75]郝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4(4):10.
    [76]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
    [77]王永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态势与引领机制探析[J].河北学刊2008(11):132.
    [78]冯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09(7):28.
    [79]张骥,赵学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基本经验研究[J].理论学刊,2009(4):4.
    [80]梅荣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策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43.
    [81]孙发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方针[J].求索,2009(5):117.
    [82]廖胜刚、秦在东.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8(7):21.
    [83]孟轲.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时代挑战与科学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09(4):5.
    [84]张耀灿.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理论前沿,2006(4):7.
    [85]张丽芬.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与传播途径[J].学术论坛,2009(9):47.
    [86]石云霞,周太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研究[J].学术论坛,2010(3):61.
    [87]蒋淑晴.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科学阐释[J].学术论坛,2010(1):44.
    [88]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求实,2011(4):18.
    [89]王存福.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1(1):31.
    [90]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79.
    [91]王岩,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87.
    [92]徐俊,刘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111.
    [93]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3-4.
    [94]廖可铎,赵志翔.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创新理论[N].光明日报,2009-07-30.
    [95]戴长征.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符号空间[J].学术论坛,2010(4):99.
    [96]戈士国.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功能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86.
    [97]张志丹.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及评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105.
    [98]蒋乾麟,程建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J].求是,2011(5):25.
    [99]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118.
    [100]徐奉臻.生活的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遮蔽的现代性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86.
    [1]Slavoj Zizek,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Versa,1989.
    [2]Iran Parker,Slavoj Zizek:A Critical Introduction.Pluto Press,2004.
    [3]Azza Karam,Transnational Political Islam:Globalization,Ideology andPower,London Sterling,Va.: Pluto Press,2004.
    [4]Beng-Huatchua,Communitarian Ideology and Democracy in Singapore,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7.
    [5]D.P.CHattopadhyaya,Sociology,Ideology and Utopia;Socio-PoliticalPhilosophy of East and West.Leiden;New York:Brill,1997.
    [6]Walter Caelsnaes,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Analysis,GrenwoodPress,London,1981.
    [7]Terry Eagelton,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a,1981.
    [8]Chaim I Waxman,The End of Ideology Debate,Funk&Wangnalls,New York,1968.
    [9]Ramond Geuss,The Idda of a Critical Theory:Haermas and the FrankfurtSchoo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0]Ernesto Laclau,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London,19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