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论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民主社会主义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陷入困境。为了扭转颓势,欧洲的社会党人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又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党对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背离和对新自由主义的趋同。欧洲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由此演变成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党的衰落。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欧洲社会党右化、弱化、分化趋势难以避免。
     第一章主要探讨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推动了欧洲发达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变革。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数量锐减,中间阶级人数迅猛增加。新技术革命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明显加速趋势。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逐步崛起,而欧洲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走向衰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更是加剧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危机。
     第二章主要论述“第三条道路”改革的缘起、基本政策主张、不同模式以及“第三条道路”的实质。在新自由主义和苏东剧变双重打击下,社会党在大选中接连失败。为了摆脱困境,英国工党在布莱尔领导下,率先发起“第三条道路”改革,并以此赢得了英国大选。此后,德国施罗德、法国若斯潘等纷纷推出本国版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政党政策上奉行中间阶级化路线;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公私兼顾、主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反对过分管制;在福利政策上主张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用积极福利替代消极福利。“第三条道路”名义上标榜超越左右之争,但实质上是对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背离和向新自由主义的靠拢。通过“第三条道路”改革,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转型,即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蜕变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
     第三章主要论述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民主主义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大选中,社会党纷纷落选,社会民主主义重归颓势。2007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社会党造成了巨大冲击。社会党几乎丢掉了危机爆发后的国内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这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党趋于右化、弱化、分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教训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社会党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倒蜕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拥趸者。这个教训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言是极为惨痛的。中国共产党应当汲取社会党思想多元化、阶级中间化等诸多方面教训,永葆马克思主义工人党的革命本色。同时,社会党在国有化、计划化、劳资共决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某些具体做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Under the new liberalism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dual impact, the democratic socialism gradually get into trouble since the last century seventy's. In order to reverse the re-election of straight decline, the Socialists took a "neither left nor right" road---the third way. The third way reform has brought a brief revival, soon again to decline. After the third way reform, the Socialist Party gave up the Socialist target and the working class basis. The Socialist Party became the middle class party instead of working class.The European democratic socialist movement is changed into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vement.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mocrac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promoted the European capitalist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he first industry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ropped ceaselessly.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ed much more rapidly.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ed to 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 Workers and peasants plummeted, while the middle class increased rapidly.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provided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Since the last century sevent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accelerated. In the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new liberalism emergered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Europe declined. The last century ninety's Soviet Union and East Europ revulsion intensified 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ird way's origin, basic policy view, different modes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 the third way. Under the new liberalism and the Sovier Union-East Europ revolution blow, the Socialist Party failed almost all the general election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Blair took to the third way reform as the banner, and won the general election. Thereafter, German Schroder, France Jospin also launched its own version of the third way. The third way's party policy accentuated the middle class; in economic policy advocates the balance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 welfare policy advocates have no obligation to have no right,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lfare. The third way namely labeled beyond left and right dispute, but in fact i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visionism, and closed to new liberalism. After the third way reform, the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 was ended. Democratic socialism changed into a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democracy at 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e future. The third way reform advocates have declined. In2007, global economic crisis caused by the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Socialist Party was greatly shocked. The Socialist Party almost lost all the national election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crisi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cialist Party tends to be right deviation, weakening,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utur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mocracy lessons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Socialist Party did not peacefully lead capitalism into socialism. Also it was capitalist assimilated. The lesson for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is a very painful. The Communist Party should draw a plurality of intermediate lesson to keep the Marx doctrine workers revolutionary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Socialist Party in nationalization, planning, labor referendum system,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insist on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9.
    ②同上,38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3-614.
    ④同上.
    ⑤列宁.国家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①陈乐民.面对理论的困惑[J].国际经济评论,1999(1-2)
    ②张敏.第三条道路——九十年代西方的一个新政治现象[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1):64-69.
    ③林德山.旧路还是新途--试评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条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1):28-31.
    ④杨雪冬.第三条道路:新路还是旧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1)
    ①区冰梅.当前欧美‘第三条道路’刍议[J].现代国际关系,1998(12)
    ②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③张全景.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吗?——学习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斗争”一书导言>的体会[J].求是,2007(11)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8.
    ①钟明.美国信息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2)
    ②[英]马丁·史密斯.新工党的阶级理论评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
    ③[联邦德国]韦尔纳·阿尔贝斯豪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史(1945-1980)[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5.
    ④[英]马丁·史密斯.新工党的阶级理论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
    ①[英]F.A.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62.
    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见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中文版32-33.
    ①[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
    ①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①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3,11.
    ②同上,15.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83.
    ②[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
    ③[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
    ④李其庆主编.企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①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②同上.
    ①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红旗文稿,2001(6)
    ①梅荣政.新自由主义的谱系、流变及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43-44.
    ①姜跃.苏东剧变后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走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
    ②韩灵.战后西欧社会党与共产党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8-39.
    ③同上。
    ④[英]唐·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41.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② Samuel P.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J]. Foreign Affairs.1999,78(2):3-4.
    ②厦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409.
    ③伊曼纽尔·M·沃勒斯坦.世界经济的政治:国家[M].美国:坎布里奇大学出版社,1984,38.
    ④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
    ③ John Dumbrell.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ter to Clinton [M].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139.
    ①约翰·斯特德曼.新干涉主义[J].美《外交》季刊,1993(1):5.
    ①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5.
    ②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成因与特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①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8.
    ② Robin Broad, John Cavanagh. The Death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J]. World Policy Journal,1999,80.
    ③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2-33.
    ①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11 April 008.
    ② WTO:World Trade 2007,Prospects for 2008 Press/520/Reb.117 April 2008,page 16.
    ①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世界投资报告>,中文译本第二页,2008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pages 352-354.
    ②甄炳禧.世界新格局下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J].国际问题研究,2008(4)
    ①刘钻石.世界经济失衡的今昔对比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2)
    ②雷达.国际经济失衡背景下美国则政赤字的双重影响[J].世界经济,2006(2)
    ③宿景祥.美国贸易赤字的根源[J].国际经济评论,2007,7-8.
    ①兰德公司.美国继续领衔全球科技排行榜[J].新经济,2008(6)
    ② World Economic Outlook.Intem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10)
    [英]克里斯托弗·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姜辉译)[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53.
    ①张世鹏主编.全球化与美国霸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1.
    ①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2.
    ①[英]佩里·安德森.西方左派图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51.
    ①陈乐民.撒切尔夫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65.
    ②王振华.英国的失业问题与布莱尔政府的就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4):70.
    ③傅殷才,文建东.凯恩斯主义复兴与克林顿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报,1994(1):26.
    ④威尔·马歇尔,马丁·施拉姆主编.克林顿变革方略(达洲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2-3.
    ①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47.
    ② U.S Ee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totheeongress, February 2001,3.
    ③ U.S Ee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totheeongress, February2001,42.
    ②石培华、王学梅.美国新经济走向评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1.
    ①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
    ②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J].国外理论动态,1999(2):23.
    ③[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殷叙彝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19-120.
    ④[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曹振寰等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6.
    ⑤钱乘旦,陈晓律,陈祖洲,等.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5.
    ①周忠丽.德国社民党的转型及与工会关系的变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6)
    ②刘建飞、王凤鸣.英国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60.
    ③[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7.
    ④同上.
    ①同上,340.
    ②[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41.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52.
    ④布莱尔.新英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32.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
    ⑥[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66.
    ①[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03.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67.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4.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3.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
    ⑥同上.
    ⑦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9.
    ①[德]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5.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7.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0.
    ④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27.
    ①王劲颖,韩一辉.英国税制的世纪性变革[J].涉外税务,1999(9)
    ②同上.
    ③黄润中.英国经济发展之路启析[J].国际关系学报,2000(2):39.
    ①柴野.德改革方案受到严峻考验.光明日报,2004.
    ②柴野.德国老龄化危及社会保障体系.光明日报,2003.
    ①曹松豪.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若斯潘“现代社会主义”新理论[J].当代世界,2000(10):26
    ②转引自若斯潘的《第三条道路》,周国栋《国际论坛》,2000第2期,新华社巴黎讯,1999年2月10口。
    ③殷叙彝.法国社会党对社会民主主义理论革新的贡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
    ①黎金柱.“若斯潘方法”述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②若斯潘.第三条道路.国际论坛,2000年4月。
    ③黎金柱.“若斯潘方法”述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④托马斯·迈尔.第三条道路:处于紧要关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学者论坛报告稿,1999年5月;王学东.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3)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②伯恩施坦言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66,56.
    ③伯恩施坦.阶级斗争的教条和阶级斗争的真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9,345.
    ④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363.
    ⑤[法]列·若斯潘.现代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问题,2001(4)
    ⑥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载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
    ①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36.
    ②[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2.
    ③[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8,2.
    ①伯因施坦言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66,424.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6.
    ③同上,37.
    ④[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曹振寰等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8.
    ⑤殷叙彝等.热话题与冷思考(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2)
    ①[德]伯恩施坦.辩证法和发展[M],转引自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317页。
    ②伯恩施坦言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66,305.
    ③同上,257.
    ④宋以敏.西方新代领导人与社会民主义思潮.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5日。
    ⑤区冰梅.当前欧美“第三条道路”刍议[J].现代国际关系,1998(12):3.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⑦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北京:三联书店,1958,86.
    ①徐大同.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34.
    ②刘成、马约生.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26.
    ③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纲领和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5-36.
    ④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5.
    ①[英]F.A.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62.
    ②[英]F.A. Hayek. Individuals and Economic Order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04.
    ③哈耶克.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54.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0.
    ⑤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03,29.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
    ⑦同上.
    ①[英]F.A.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03.
    ②同上,46.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0-121.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J].国外理论动态,1999(2):24.
    ⑤[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39.
    ⑥[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⑦[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0.
    ②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1.
    ③霍斯特·海曼.社会民主党的传统和2000年的民主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2).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6.
    ⑥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4).
    ①[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29.
    ②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6.
    ①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5.
    ①赵刚印.欧洲右翼政党组织发展趋势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② Jan Niklas Engels. Gero Maass. The New Promise of Happiness:Current State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J].Internationale Politik and Gesellsachaft,2010(4):41.
    ①马德赫斯·马林.代替中间的方向[J].新社会,2009(6)
    ②张文红.德国社民党和英国工党超越“第三条道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9(6)
    ①言实.法国社会党的反思与调整[J].当代世界,2003(7)
    ②周忠丽.德国社民党的转型及与工会关系的变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6)
    ①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9
    ①蒂莫西·加尔腾·艾西.金融危机环境下各国社会民主党普遍失败的原因[J].国外理论动态,2009(11)
    ②张莉.2009年德国大选评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2)
    ①马格努斯·莱纳.“第三条道路”的讣告:金融危机和欧洲社会民主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1(5)
    ② Jan Niklas Engels.Gero Maass.The New Promise of Happiness:Current State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J]. Internationale Politik und Gesellsachaft.2010 (4):40.
    ② Frans Becker, Rene Cuperus.Innovating Social Democracy-Houndini-style:A Perspetive from the Dutch Labor Party[J]. Internationale Politik und Gesellsachaft,2010 (4):100.
    ①陆克文.第三条道路的使命[J]财经,2009(2)
    ②李宏,刘艳花.全球团结,勇于变革-社会党国际第23次雅典代表大会决议[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①科院.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中国网.2011年6月29日
    ②周静.金融危机导致欧洲经济恶化[EB/0L].中国企业新闻网,2009-11-0
    ③ Gilbert R eilhac.EU recovery "gathers pace"[N].Bangkok post, September 8,2010.
    ①张茂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总裁拉加德[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
    ②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01.
    ① Patrick Diamond.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New Labour Out of Power [J]. Internationale Politik and Gesellsachaft,2010(4)
    ①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启示[J].党建,2010(7)
    ① David Hall,Public Enterprise in Europe.PSIRU Reports,1998.
    ①陈露.人民资本主义是骗局[J].国外理论动态,2003(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8-419.
    ③[法]让·罗金.资产阶级你是谁?[J].(思想)杂志,1992(11-12合期)
    ④藏秀玲.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278.
    ①顾兴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②曹荣湘.乔姆斯基对西方媒体的批判性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1(11)
    ①皮埃尔·斯特罗贝尔.从贫困到社会排斥:工资社会抑人权社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7(2)
    ①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①黄万啭,周树兴,洪银娴主编.当代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评介[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126.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①同上.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①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①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31.
    ②同上,31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1.
    ①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149-165.
    ②联邦统计局统计年鉴,转引自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23-124.
    ③罗云力.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性质演化与其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①罗云力.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性质演化与其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② 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8月7日.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6.
    ③同上,21-25.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二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20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③同上,2.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②张啸伟.民主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M].武汉:湖北社会科学,1990,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28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5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
    ①高爱娣.中国工人运动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电子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23.。
    ②齐卫平,吴鹏森.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J].中国共产党,2002(9)。
    ①邵景均.科学发展重预防系统反腐气象新[J].中国监察,2009(21)
    ②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④同上,322.
    ①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8.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2.
    ③侯卫伟.关于推进党内民主的政治学思考[J].理论视野,2002,4.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课题组.在发展中控制贫富差距扩大[J].中国财政,2011,14.
    ③王学辉.群发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
    ①庞波.社保基金莫陷“缩水”窘境[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人民日报,2004年3月13日。
    ①农华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体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①罗红波,戎殿新.西欧公有企业大变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70.
    ② Chris Gook,Ian Tator.The Labour Party.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Structure and Politics[J].London.1980, 9-10.
    ③苏姗.米勒,海因里希.特波霍夫.德国社会党简史[M].求实出版社,1993,234.
    ①彭爱军,杨宁一.战后西欧经济发展评述[J].国际经济,1997(11):17.1
    ②伍柏麟,席春迎.西方国有经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
    ③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2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52.
    ①李将军.西方国家企业国有化和私有化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0,4.
    ②赵雪梅.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析[J].经济评论,1999(4)
    ①朱安东.私有化和国有化:理论与现实[J].教学与研究,2011,1.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9-490.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①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0-211:273-274.
    ②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00.
    ①[美]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98-499.
    ①邹根宝.英国对国有化工业的管理[J].西欧研究,1987(1):30.
    ② P. J. Vickers, G. Yarrow. Privatiz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 [M]. The MIT Press,1988,127.
    ③ P. J. Curwen. Public Enterprise: A Modern Approach [M]. WheatsheafBook Ltd.1986.36.
    ④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66.
    ⑤毛锐.私有化与撒切尔时期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2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43.
    ③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
    ①戴双美.宏观间接调控的实质与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1994(2)
    ①托马斯·迈尔.民主社会主义导论(德文第2版)[M].波恩新社会出版社,1982,110.
    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12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5.
    ③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93.
    ①[瑞典]哈罗德·斯文松.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①周弘·国外社会福利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98.
    ①孙洁.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147.
    ②罗伯特·伊斯特.社会保障法(周长征等译)[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44.
    ③林万洲.借鉴英国经验着力解决老龄化问题[J].热点坊,2006(11)
    ④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出版社,2005,644.
    ①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OECD,第32-33页。
    ②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47.
    ③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写.英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第37页.
    ④皮埃尔·莱昂主编.世界经济与社会史(谢莱康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41.
    ① Rex Pope and Bernard Hoyle, British Economic Performance 1880-1980, Dover, New Hampshire:Croom Helm Ltd.,1985, p176.
    ①唐虹.浅析德国福利国家的困境[J].欧洲研究,2004(1)
    ②弗兰茨-克萨维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王学东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8.
    ③唐虹.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J].求是,2008(06)
    ①王皖强.国家与市场:撤切尔主义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12.
    ① White G.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in China: towards an EastAsiawelfaremode.l In R. Goodman, G. White & H.-J. Kwon (Eds).The EastAsianWelfareMode:l Welfare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p175-198).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8.
    ②黄晨熹.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J].人文杂志,2010(6)
    ①(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5、7、12、16、18、19、22、25、39、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二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北京:三联书店,1973.
    [2]勃兰特、克赖斯基、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卡尔松.从职能社会主义到基金社会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戈尔巴乔夫、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5]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7]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菲利普.怀曼著.瑞典与第三条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0]瓦尔特.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无产阶级到新中间作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1]社会民主党的改革能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2]萨德-费洛,(英)约翰斯顿编著.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6.
    [13]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让·马雷、阿兰·乌香.社会党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16]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斯图亚特.汤普森.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8]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何秉孟,姜辉.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与英国学者对话实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周穗明等著.西方左翼论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阮宗泽.第三条道路与新英国作者[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6]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出版社,2007.
    [9]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刘书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李文政.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P].人民日报,1998年12月9日国际版
    [2]张鸣.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想[P].光明日报,1998年10月6日第三版
    [3]李兴耕.俄罗斯与‘第三条道路’思潮评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4)
    [4]林德山.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思想特征评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9(4)
    [5]张奕阳.布莱尔‘新政’又迈出实质性步伐[J].国际展望,1999(12)
    [6]张志洲.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探析[J].国际论坛,1999(6)
    [7]区冰梅.当前欧美‘第三条道路’刍议[J].现代国际关系,1998(12)
    [8]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J].欧洲,1999(2)
    [9]杨雪冬.第三条道路:新路还是旧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1)
    [10]常欣欣.当前欧美‘第三条道路’评析[J].新视野,1999(4)
    [11]张敏.第三条道路—九十年代西方的一个新政治现象[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1)
    [12]殷叙彝.关于转型中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5)
    [13]唐海军.第三条道路:一种大胆的‘政治嫁接’[J].当代世界,1999(5)
    [14]高放.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系的演变[J].理论学刊,2007(6)
    [15]薛新国.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探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4)
    [16]周穗明,马志良.全球化的矛盾与“第三条道路”的失败[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3)
    [17]罗显华,吴倬.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哲学前提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8]贝尔恩特·雷迪斯.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治争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2)
    [19]裴元伦.欧洲新“第三条道路”的含义[J].世界经济,2000(8)
    [20]张传鹤.全面客观的看待民主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
    [21]张世鹏.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渗透[J].欧洲研究,2006(2)
    [22]朱旭红.十字路口的继续徘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23]罗云力.西欧社会民主主义近十年改革转型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3)
    [24]托马斯·迈尔文.现代社会民主主义:共同的基础和争论的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
    [25]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26]张莉.2009年德国大选评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2)
    [27]罗云力.从“新中间”走向“中间”[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3)
    [28]刘玉安.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4)
    [29]王铁军.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J].德国研究,2000(2)
    [30]冯祥武.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31]托马斯·迈尔文.现代社会民主主义:共同的基础和争论的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
    [32]王军.“勒庞现象”及其对欧洲左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33]向国华.21世纪初法国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34]钱运春.法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行业特点、形成原因和改革困境[J].世界经济研究,2004(10)
    [35]殷叙彝.法国社会党对社会民主主义理论革新的贡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
    [36]田明孝.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式社会主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37]周国栋.若斯潘的第三条道路[J].国际论坛,2000(4)
    [38]殷叙彝.法国社会党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J].国际政治研究,2002(4)
    [39]沈坚.战后法国的工人阶级与社会冲突[J].世界历史,2003(6)
    [40]陈露.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改革及政党现代化进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41]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J].辽宁大学学报,2011(3)
    [42]成海军.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9)
    [43]唐虹.浅析德国福利国家的困境[J].欧洲研究,2004(1)
    [44]苑涛.西方新右派社会福利理讼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4)
    [45]郑曙村,张瑞砚.当代西方“参与制民主”理论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1998(1)
    [46]张俐萍.德国企业共决制与西欧模式的比较[J].经济学动态,1994(11)
    [47]张舫.职工参与公司控制质疑[J].现代法学,2004(4)
    [48]薛汉伟.德国的国有化:否定之否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4)
    [49]李将军.西方国家企业国有化和私有化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0(4)
    [50]薛汉伟.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所有制理论与现实[J].北京大学学报,2000(6)
    [51]热拉尔·迪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J].国外理论动态,2007(11)
    [52]林建华,李华锋.论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嬗变的特质[J].理论学刊,2008(4)
    [53]廖东.社会党国际十九大简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3(1)
    [54]刘亚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社会党不同特点评析[J].思想战线,1991(3)
    [55]龚加成,金君英.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基本纲领与政策的演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56]高静宇.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和前景[J].国外理论动态,2010(10)
    [57]龚加成.社会党国际纲领和政策的新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4(1)
    [58]张世鹏.社会民主党与社会民主主义起源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59]詹姆斯·彼得拉斯.世界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的极端化趋势[J].国外理论动态,2004(8)
    [60]于尔根·柯卡.社会主义之后的“左”的原则[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61]王卫,宁少林.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1(10)
    [62]沈丹.苏东剧变20年来西欧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0(3)
    [63]朱真真.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价值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64]张纯厚.当代西方的两种新自由主义[J].政治学研究,2010(3)周穗明当前西方左翼的新自由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
    [65]墨子刻.当代自由主义的困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6)
    [66]左大培.卢卡斯的思想精髓[J].经济研究,1995(11)
    [67]张宇,王生升.马克思是建构理性主义者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68]Jan Priewe.致命的“华盛顿共识[J].经济资料译丛,2006(3)
    [1]Samuel P.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1999.
    [2]Robin Broad, John Cavanagh. The Death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World Policy Journal,1999.
    [3]Jan Niklas Engels, Gero Maass. The New Promise of Happiness:Current State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 Internationale Politik and Gesellsachaft,2010.
    [4]Frans Becker, Rene Cuperus.Innovating Social Democracy-Houndini-style:A Perspetive from the Dutch Labor Party, Internationale Politik und Gesellsachaft,2010.
    [5]Patrick Diamond.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New Labour Out of Power, Internationale Politik and Gesellsachaft,2010.
    [6]Chris Gook, Ian Tator. The Labour Part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Structure and Politics, London,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